中国歌剧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族文化为题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戏剧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中国民族歌剧进行浅析。

一、题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了民族歌剧。

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歌剧的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与此中国民族歌剧也以历史题材为创作素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再现,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歌剧《焦裕禄》、《丰碑》等作品就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崇高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引起了观众们对历史的深思和对英雄的崇敬。

中国民族歌剧还以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

这类歌剧作品通常以乡土生活为背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传统,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共鸣。

二、音乐艺术特点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戏曲韵味,融合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音乐方面,中国民族歌剧一般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和民族乐器进行伴奏和演奏,如二胡、琵琶、笛子、古筝等,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为歌剧的音乐艺术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情感。

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的特点,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旋律方面,歌剧的音乐通常富有旋律优美、节奏感强烈和情感丰富的特点,能够充分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编曲和演奏方面,歌剧的音乐通常采用大型交响乐队进行演奏,音乐气势恢宏,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中国民族歌剧的声乐表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一般采用中国传统的唱腔和音乐技巧进行表演,能够充分展现角色的情感和个性,给歌剧的表演增添了戏曲的魅力和韵味。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民族歌剧《江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江姐》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表达了江姐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付出。

这首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向观众展现了江姐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走向光明。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不仅展现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更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感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这首歌曲在民族歌剧《江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情感色彩。

1.2 概括《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民族歌剧《江姐》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以极具激情和感染力的演唱形式,表达了江姐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展现了她坚定不移地站在革命队伍前线的英勇形象和崇高情感。

在这首歌曲中,演唱者通过激昂的唱腔和情感饱满的表演,将江姐的青春活力和对信仰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歌曲的演唱,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江姐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无限忠诚和坚定决心,以及她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这首歌曲在整部民族歌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其浓烈的感情表达和动人的旋律,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使人们对革命事业和江姐这位伟大女英雄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

这首歌曲通过精彩的演唱展现了江姐的英雄形象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民族歌剧《江姐》中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一首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描写江姐的形象和背景江姐,本名蔡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上海妇女维护会秘书长。

她因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和革命斗争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她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被称为“革命女烈”。

江姐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无畏的精神,她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江姐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乐观、坚定、无畏的女性英雄。

她不畏艰险,勇敢地面对困境,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和中国民族
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题材上,中国民族歌剧主要围
绕中国历史和文化展开,歌颂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民族歌剧还关注当代社会
问题,传达普遍的价值观念,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

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包含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红色娘子军》到《铁道游击队》,中国民族歌剧以弘扬英雄主义为主题,将革命斗争、战争胜利、人类团
结等主题融合于音乐艺术之中。

而《野百合花》、《梁祝》则用传说故事表现了民族的优
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这些题材不仅有激发人们爱国精神、动员人们奋斗的力量,还让人们
从艺术中汲取智慧,增强道德美德。

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艺术特点是结合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各种元素创作,展现了广泛深
入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在音乐上,中国民族歌剧采用了古典歌剧、民族歌谣、交响乐和当代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形式,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体系。

导演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绘画等文化元素,使得中国民族歌剧音乐与表演
呈现了完美的结合。

总之,中国民族歌剧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中西方音乐艺术的优秀元素,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民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国民族歌剧为我们提供了以音乐为媒介展示中
国艺术和文化的坚实基础,并将继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集体价值。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是中国音乐家谭盾创作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该歌剧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背景,以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歌剧形式展现了中国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从该歌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音乐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带领读者进入这部充满中国风情的音乐世界。

一、创作背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和商业古迹。

谭盾选择以这条具有丰富历史故事的运河作为歌剧的背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该歌剧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运河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二、故事情节《运河谣》选取了一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夫妻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讲述了丈夫是船工、妻子是水手的一对夫妻在京杭大运河上摆渡的经历。

在历次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下,夫妻两人历经坎坷,最终依靠自身的勤劳和善良,克服了各种困难,并用自己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运河之歌。

这部歌剧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人物角色歌剧中的人物塑造丰富多彩,鲜明突出。

主要人物包括男主角船工、女主角水手,以及其他一些在运河边工作的普通劳动人民。

船工和水手虽然表面上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歌剧中的表现既有力量和坚强,又有温柔和感性。

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歌剧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灵魂世界,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音乐特色《运河谣》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

谭盾在这部歌剧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又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编曲和和声技巧。

在乐曲的编排上,不仅有中国的传统器乐伴奏,还运用了管弦乐队的声响,创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表达。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白毛女起源于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这部中国歌剧里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里大量的戏曲元素。

其中板腔体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板腔体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作乐原则之一,其独特的音乐戏剧性展开手法首次被中国民族歌剧借用,这一作乐原则的出现应当从《白毛女》开始。

剧中种下的板腔体种子,不仅奠定了该剧在中国歌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成就了民族歌剧这一类型的中国样式。

我认为采用板腔体的形式来创作歌剧《白毛女》,是因为这部歌剧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冲突性强等特点是过去儿童歌舞剧、秧歌剧所不能比拟的。

尤其是该剧所表现出巨大社会矛盾,若全部使用原始民歌、曲牌等传统音乐元素来进行布局,难以满足歌剧音乐的戏剧性需求。

板腔体自身戏剧表现上的巨大优势,它运用大量不同节奏、不同情绪色彩的曲调吸纳为声腔,以展示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

这种形式不仅在传统戏曲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取得过丰硕成果,留下了大量经典剧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

同时,《白毛女》根据音乐主题,融人了戏曲曲调,从而起到了增加戏剧冲突的目的,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在歌剧《白毛女》中,出现了多种传统戏曲的曲调及演唱方式,其中包括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

此外,戏曲中的帮腔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当喜儿获救时,演员们合唱《太阳出来了》,衬托出当时激动、喜悦的气氛。

秦腔式的哭腔主要应用在喜儿的唱腔中。

民族调式则根据角色的需要和人物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广泛地采用了说唱、戏曲等音调。

歌剧《白毛女》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创作形式,不仅从传统民族音乐中吸取精华,还广泛借鉴了西方的艺术元素,通过一定的调整和创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刻画,使得这部作品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中国现代歌剧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了今后音乐的创作依据和标准。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摘要】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表现形式独特,融合了歌唱、舞蹈、戏剧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常常运用传统民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为演出增添了韵味。

中国歌剧的服饰和舞台布景充满了民族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面貌。

中国歌剧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表演风格,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发展中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民族特征、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服饰、舞台布景、文化传承、舞台表演风格、独特魅力、发展、保持、丰富、传统1. 引言1.1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中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和文学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国内外文化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

中国歌剧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的独特性、音乐风格的民族特色、服饰和舞台布景的民族元素、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舞台表演风格的独特魅力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2. 正文2.1 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形式上,中国歌剧采用了多样的表演技巧,包括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这种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使得中国歌剧表演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中国歌剧表演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细致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感人,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剧情之中。

中国歌剧在舞台布景上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图兰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图兰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图兰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月亮出来了。

刽子手手持大刀砍向为求婚而猜谜失败的波斯王子,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远方悠然地流淌出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旋律的灵感来自中国民歌《茉莉花》。

1998年9月,导演张艺谋在北京紫禁城太庙连演九场,吸引了全世界艺坛的目光,也再次掀起了海内外传唱《茉莉花》高潮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众所周知,普契尼的《图兰朵》堪称东西方音乐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体。

在普契尼的众多歌剧中,《图兰朵》是在西方音乐界最具争议的一部鸿篇巨著。

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这种交互影响是现实存在的,意义也是深远的。

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是无国界的,尽管人们的音乐审美维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各民族之间的传统音乐理性中也存在着某些共通的东西。

这种共通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适应成为可能,所以音乐的多元和融合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

对于普契尼来说,以中国皇宫这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特殊产物为背景,以中国公主图兰朵、王子卡拉夫、侍女柳儿三人物为主线,成功地演绎了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在神秘的东方背景下描绘出了一个充满人性而又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曲家在作品中直接引借中国的旋律曲调和音色,这是西方音乐家融合中国音乐语言因素的另一个思路,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而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便是西方音乐家关注中国音乐语言的首选对象。

具体表现是: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特地选取了18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和《妈妈娘好糊涂》等曲调的旋律,使之作为该歌剧的重要音乐主题,加之传统乐器的使用,使得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旋律在运用中巧妙而不留痕迹,恰切而不显附会。

很多音乐评论家甚至认为,《图兰朵》非常有特色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普契尼在《图兰朵》中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又不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风格,大胆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旋律与和声,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高度。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歌”与“短调”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歌”与“短调”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歌”与“短调”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歌”与“短调”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歌剧元素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舞台表演、歌唱和音乐演奏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民族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长歌”和“短调”。

这两种音乐形式各有特点与用途,它们相互补充,使中国民族歌剧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歌”。

一般而言,长歌是指由一首或多首长调组成的音乐形式。

它以其深沉、悠长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磅礴的气势而著称。

长歌旋律通常由低音域渐进至高音域,起伏曲折,磅礴雄浑,能够表达出悲壮、豪迈的情感。

在歌剧中,长歌经常用于描绘战争、英雄史诗等内容。

例如,梅兰芳创作的《赵氏孤儿》就以长歌为基调,通过强劲雄浑的旋律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精神。

长歌的音乐特点与表演形式相得益彰,让观众沉浸在浩大的音乐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增强了观赏体验的震撼力。

与长歌相对的是“短调”。

短调是指旋律较为短促的音乐形式,它的音乐特点是明快活泼、曲调跌宕起伏,节奏感强。

短调常常被用于表达生活琐碎、欢乐轻松的场景,具有非常明快活泼的气质。

在歌剧中,短调常被用于塑造喜剧角色,表现戏剧性事件的发展。

例如,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中,一首活泼欢快的短调描绘了喜剧场面,使观众倍感欢乐和活力。

短调不仅给予观众音乐享受,还能提升整个戏剧的节奏和紧凑感,使故事更加流畅和连贯。

长歌和短调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两种音乐形式,各具特色而相辅相成。

长歌以其庄重、豪迈的气魄,能够强化战争、英雄史诗等场景的戏剧性效果,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英勇的精神。

而短调则以其活泼、欢快的特点,能够增添喜剧场面的轻松愉悦感,让观众感受到幽默和开心。

这两种音乐形式相辅相成,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得以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在中国民族歌剧中,“长歌”与“短调”的运用不能过于极端,应根据场景和情感需求恰当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剧中的传统音乐元素摘要:从最初西方歌剧传入我国到《白毛女》的诞生,歌剧本土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学堂乐歌、儿童歌舞剧、秧歌剧,还是话剧加唱、戏曲改良的创作手法,都是作曲家对歌剧本土化的尝试,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中国歌剧中的合理运用是中国歌剧形成并最终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传统音乐元素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意大利语意为“为音乐而作的戏剧”,是用音乐和歌唱实现其戏剧行为的表演,融合了舞台布景和角色服饰的综合性的艺术样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歌剧在我国的萌芽,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所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舞剧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滥觞。

此后马可、贺敬之等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作的《白毛女》被认为是中国歌剧诞生的标志。

如今,中国歌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大量传统音乐题材的运用是其广泛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国歌剧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与歌舞音乐)与外国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中、外戏剧、音乐相结合、相交融的结果。

①从最初西方歌剧传入我国到《白毛女》的诞生,中国歌剧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清末民初歌剧在我国的传播早在明代,就有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习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学、艺术。

由于统治阶级的兴趣,西方音乐在明清时期得以在上层社会广泛推广。

据传在清乾隆时期上演过意大利喜歌剧《好姑娘》,但由于当时的禁海、禁教以及戏曲的空前发展使得歌剧并没有在我国生根发芽。

而此时,由于禁教活动迁往澳门的西方传教士以澳门为据点,继续开设教会学堂传播西方文化和音乐。

早在19世纪50年代,《守财奴》、《军中女郎》、《拉美莫尔的露契亚》、《游吟诗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宠姬》、《茶花女》、《西西里的晚祷》等剧目就经常在澳门上演。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环球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歌剧团开始来华演出。

1905年,上海歌剧协会成立,歌剧协会成立后,上演了《假面舞会》、《乡村骑士》、《汤豪舍》等多部歌剧中的序曲、合唱、重唱和咏叹调等歌剧中的片段。

19世纪末,因修建中东铁路,沙皇俄国向东北铁路沿线派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随行眷属,还附设了医院、教堂等机构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

1904年,伊万诺夫在哈尔滨开设剧院并邀请多个俄罗斯剧团来哈尔滨演出。

从1907年开始,西比里亚科夫、卡莱翁斯基、卡尔拉舍夫、格尔斯多尔夫、邱加耶夫等俄罗斯歌剧演唱家都曾来过哈尔滨演出。

这一时期,歌剧虽然开始在我国演出,但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歌剧作为殖民文化的一部分,再加上演职人员大都是外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使歌剧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小众的欣赏层面,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2.学堂乐歌19世纪末,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

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就曾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未得以实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公民道德”教育,音乐正式纳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中。

沈心工、曾志?搿⒗钍逋?这些音乐教育先驱们为这一时期所编的音乐教材中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大都是外来曲调填词而成,其中有不少曲调来自西方歌剧中的片段,例如李叔同所编《大中华》,曲调来自于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沈心工所编《竹马》的曲调来自于自瓦格纳的三幕歌剧《罗恩格林》中第二幕中的婚礼合唱《结婚进行曲》。

因此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为我国贡献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作品,为西方音乐理论和歌剧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中国歌剧萌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很多国外留学生开始著书立说的介绍西方歌剧的发展状况和歌剧的基本知识。

在这一背景下,以黎锦晖为代表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被认为是我国歌剧的萌芽。

黎锦辉自幼便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做小学教员时,就教授中国传统歌曲,并尝试用民间乐曲填词,编作教材。

他还对戏曲曲艺也进行了深入学习,并与京剧名伶言菊朋等人发起了“明月音乐会”,致力于白话文国语和平民音乐的儿童教育,这些都为他今后的歌舞剧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丰富的阅历使黎锦晖从自己的歌舞曲创作领域迈向了充满戏剧性的歌舞剧创作,成为中国歌剧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他早期的创作只是表演唱形式的叙事歌,舞蹈化的表演唱、对唱、等表演形式。

这种叙事歌不同于歌舞剧,这只是一种抒情的舞台演唱,并不产生戏剧性。

之后所创作的《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儿童歌舞剧都有了明显的戏剧性,歌舞起到烘托剧情的作用。

他在创作中采用分幕分场,广泛吸收中西音乐元素,角色语言鲜活,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黎锦晖所作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歌剧,但其戏剧性的创作语言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和探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4.中国歌剧诞生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后,影响很大,为我国歌剧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此后歌剧本土化的探索和论战就没有停歇过,出现了以张曙、王泊生等为代表的戏曲改良派,代表作《王昭君》;以田汉、聂耳等为代表的话剧加唱派,代表作《扬子江暴风雨》、《桃花源》;以陈歌辛、陈大悲为代表的音乐剧派,代表作《西施》。

但由于时局动荡,作曲家缺乏对歌剧的认识,加之民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审美惯性,导致这些尝试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歌剧样式。

1938年,为庆祝中共成立17年暨抗日战争一周年,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红色歌剧《农村曲》被创作出来。

在延安演出了20余场。

但由于创作的急促性和功能性,《农村曲》在民族化的问题上有些不成熟。

但其为后来的歌剧进一步本土化打下了基础,也影响了歌剧的创作倾向和态度。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向广大工农兵学习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们必须在新的文艺指导思想下创作出真正为他们服务的作品。

1943年春,以《兄妹开荒》序幕,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

在秧歌基础上加入了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特色的秧歌剧。

随着秧歌运动的不断深入以及秧歌剧取得的巨大成功,文艺工作者开始对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改编和利用,他们在秧歌剧创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中的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以及管弦乐队的表现手段,再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融入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了深刻表现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形式――《白毛女》。

《白毛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成熟的大型歌剧,在歌剧民族化、音乐戏剧化和用音乐刻画人物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它不仅为探求中国民族歌剧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也促使正在徘徊的新秧歌运动以及秧歌剧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的里程碑。

二、传统音乐因素在中国歌剧中的运用如果以黎锦晖所作儿童歌舞剧作为中国歌剧的开端,中国歌剧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西方歌剧传入我国民众的抵触,到今天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这种音乐形式,歌剧本土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歌剧的融合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学堂乐歌、儿童歌舞剧、秧歌剧,还是话剧加唱、戏曲改良的创作手法,都是作曲家对歌剧本土化的尝试,是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有利探索。

《白毛女》的成功更是奠定了传统音乐在中国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音乐题材的合理运用成为此后中国歌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1.秧歌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运用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的存在于全国各地。

因其表演活动的集体性、非职业性的传播特点使得它在民间文艺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秧歌对于中国歌剧最大的影响在于其直接促成了《白毛女》的诞生。

1942年,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秧歌成为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讲话》精神的入手点,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

在秧歌基础上加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以及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内容,就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特色的秧歌剧。

最初的秧歌剧剧情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用叙述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剧情的发展。

后来的秧歌剧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秧歌运动后期创作的一些秧歌剧作品,开始具有歌剧风格,如《穷人恨》、《三边风光好》、《周子山》等,尤其是《周子山》被认为是《白毛女》之前最接近歌剧的秧歌剧。

这些作品为《白毛女》的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而《白毛女》的很多创作细节仍然沿用了秧歌剧的表现形式。

例如喜儿出场时,就采用了秧歌剧的表演方式,一边扭着秧歌舞步,一边根据风雪的情况改变舞姿,捏窝窝头也是边扭着秧歌舞步。

从秧歌到秧歌剧,再从秧歌剧到新歌剧,不可否认秧歌和秧歌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白毛女》的诞生,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戏曲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运用戏曲在我国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因此在最初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上,戏曲改良一直是最重要的一个创作手法,即便是中国歌剧产生以后,戏曲的语言、唱腔、伴奏、结构诸多因素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到中国歌剧的创作中,成为中国歌剧创作所使用最多的音乐素材。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曲调丰富,风格各异,为中国歌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

如《白毛女》中《我要活》唱段运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调;《党的女儿》中运用了山西蒲剧的曲调;《小二黑结婚》运用了评剧曲调;《洪湖赤卫队》运用了湖北花鼓戏音乐;《江姐》的音乐大量吸收了川剧、越剧、京剧等音乐语言,《红梅赞》就是吸收了川剧音乐写成的,采用了戏曲中拖腔的手法;《司马迁》采用了由秦腔的“苦音”,奠定了其深沉凝重的音乐基调;在黄梅戏和楚剧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槐荫记》等。

唱与白是戏曲的主体,戏曲中运用的对白或独白也经常被运用到歌剧创作中。

如歌剧《原野》借鉴了戏曲念白和古典诗词吟诵的方法,赋予了宣叙调以中国特色和多样性的神采。

而《白毛女》则使用的是另一种形式“唱夹白”,使用于杨白劳的唱段《哪里有我的路一条》中。

戏曲中所使用的甩腔、拖腔、帮腔等演唱形式也经常被运用到歌剧中。

如《白毛女》中的《老天杀人不眨眼》运用了陕西秦腔的“滚板”来加强力度,表现杨白劳心中的愤恨与无奈,《恨是高山愁是海》唱段则使用了甩腔;《洪湖赤卫队》中《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和《洪湖水浪打浪》两个唱段,都使用了拖腔。

戏曲的唱腔结构也是中国歌剧经常借鉴的创作手法,如《江姐》中的《革命到底志如钢》唱段,就是用板腔体写成的大段咏叹调;《红珊瑚》中的《海风阵阵愁煞人》唱段,音乐通过不同的板式变化,以类似导板、慢板、二六、流水、散板的结构方式,集中抒发人物感情,成功表现了人物的戏剧性情绪发展过程;《窦娥冤》整部歌剧以板腔体为基础,使用京剧中可重复的独立过门;《洪湖赤卫队》中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在音乐的创作上也吸取了戏曲唱腔板腔体的结构和展开手法;《党的儿女》也是一部运用板腔体结构的歌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