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分析

导演与演员阵容
导演:张艺谋 主演:巩俐、周润发、于荣光等
电影的获奖情况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
该片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和文化内涵。
02
电影主题分析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红灯笼作为封建礼教的象征,代表了男权社会对 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影片中女性角色受到的限制和束缚,体现了封建 礼教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剥夺。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无法摆脱男权 社会的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家庭与权力的斗争
01
影片中展现了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夫妻之 间、婆媳之间的权力关系。
02
家庭中的权力关系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家 庭成员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严格的限制。
03
电影艺术手法分析
镜头语言
镜头构图
电影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 的镜头构图,如灯笼、门窗、屏 风等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位置 和角度,传达出深层次的意义和
情感。
镜头运动
导演通过运用推、拉、摇、移等 不同的镜头运动方式,创造出独 特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影片的节
奏感和动态美。
镜头视角
导演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视角, 如俯拍、仰拍、平拍等,表现出 人物的地位、情感和心理状态, 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
封建思想
电影中呈现的封建思想和家庭制度引发了一些观众对道德观的质疑,有观众认 为电影宣扬了落后的封建思想,如男尊女卑、家长制等。
暴力与残忍
电影中呈现的一些暴力场面和残忍行为也引发了一些道德争议,有观众认为这 些场面过于血腥和残忍,会对观众造成心理创伤。
电影的叙事手法
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1年上映。
该影片以中国北方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
影片以其真实、温暖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首先,该影片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饱满生机和艰辛劳作。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通过精细的摄影和真实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农村世界。
影片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其次,该电影通过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变革的描绘,呈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激烈碰撞。
影片刻画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也传达了人们对于自由、尊严和幸福的追求。
此外,《大红灯笼高高挂》还通过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处理和对情节的巧妙安排。
影片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和情感的张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观影体验。
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场景的塑造令人赞叹,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张艺谋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演员表演方面,《大红灯笼高高挂》可圈可点。
该影片由一批出色的演员组成的阵容出演,他们的真实自然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姜文、贾经纬和巩俐等主演的精湛演技,使得角色塑造更加立体和可信。
他们在影片中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各自角色的复杂性和鲜活性,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电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细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和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影片中所呈现的家庭、生活场景和社会环境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使得观众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现实的反思更加深入和具体。
总的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凭借其真实细腻的情感刻画、出色的艺术表现和优秀的演员表演赢得了广泛好评。
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拉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故事梗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于1991年,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由张艺谋执导。
影片以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大宅院为载体,着力刻画了以四太太为代表的五个女人的形象,通过她们的生命际遇,对中国封建男权的专治及其对人性的异化进行了强力批判。
获奖情况: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
镜头分析:1.片头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在色彩上的运用与本片的基调相呼应。
大红色和红灯笼相呼应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和对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
声音以戏剧锣鼓开头表现本片的矛盾冲突。
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感。
2.影片一上来就是女主角长达一分钟的近景,女主角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尤其是眼神的突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是很极端冲突的,运用近景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情感。
影片一开头主人公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强列的视觉冲击,调动观众的情绪。
颜色运用上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色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这青春活力,而背景代表封建家庭的阴冷灰暗,主人公处在框框里。
主人公说:嫁给什么人,能由的了我吗?表现主人公的处境,和被当时家庭观念的束缚。
3.转场淡入淡出,出现一个大黑背景和大红的夏字,和开头色彩对应和本片基调对应,也于片尾再次出现夏字和呼应,一直表现对当时家庭观念的批判。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

没有春天的故事——《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1、这里没有春天。
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①影片一开始,颂莲嫁人的时候就是个夏天,但那是个怎样的夏天呢?出嫁哪天,颂莲独自走在去夫家的路上,了无人烟,没有生机,一片萧瑟,只有一排排白扬和哪吹锣打鼓出嫁的队伍。
在一片萧条出嫁队伍显现出来的红色特别显眼。
要知道颂莲今天也出嫁,本应该要有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要吹锣打鼓的行进。
而颂莲却是独自一人,只有一个行李箱陪衬着,孤零零地一人一步一步地走向哪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深渊。
这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没有春天,也不会有春天也不可能有春天。
因为这不仅仅是颂莲她一个人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幸,当又一个夏天来时五太太又在重夏颂莲的故事。
所以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
然而还是逃不出封建社会里女人悲惨的命运①。
陈家就像一个牢笼,束缚着每一人。
“府上的规距”,“祖上的规距”,是人们在这所府里每天生活的全部。
这里除了规距还是规距不允许有任何跨越规距的存在,不能容忍有反叛的精神,它会一点一点地把你给磨灭直至同化掉。
管家取名叫陈百顺,百顺,百顺就是让你千依百顺,照着规距做就行了。
“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这就是规距。
那哗哗的捶脚声,被捶的人无比享受,然而没有被点灯的呢,哪每一次的响声都牵引着太太们的煎熬啊!点灯点菜被拿来看作是一种炫耀,当作是一种荣耀。
因为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甘愿做一个被统治者宠幸过后的一种施舍!哪么谁是规距呢?真的是府上的?祖上的?哪么府上的,祖上的又是谁制订的呢?是老爷。
老爷就是一个统治者,是这些太太们整天争风吃醋的中心。
老爷就是天,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打下地狱。
老爷可以纵容三太太在他新婚之夜大闹,但也可以把三太太送进楼顶的小孤房子里上吊而死。
谁点灯了,谁就是规距,你就有话语权,就有点菜的权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
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1.色彩的运用:“大红”、“深黑”、“灰色”、“白色”为象征色红色贯穿整部影片。
道具:灯笼、管家中的红伞、大少爷的红马甲、三太太的戏服、四太太的头巾、门饰等<1>红色与黑、白、灰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红色一般喜气洋洋,温馨。
但是通过冷色调的对比,表现出了一种凄凉、阴森、恐惧。
<2>夏天没有来,秋天没有硕果累累的金,冬天纯白的雪也渗透着蓝、灰,产生一种让人非常凄凉的感觉。
通过这些冷色调的衬托,一排排过分温暖的红灯笼,可以表现出一种伪装。
<3>雁儿跪在雪地中,红灯笼燃烧释放的火焰前,炽热与冰冷的交替。
“太太梦”随着红灯笼的灰烬,埋藏于冻地,死了对她才是解脱。
<4>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非, 充塞观众的视觉空间。
<5>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
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象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观众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燥感。
<6>颂莲:a:初来乍到,白衣黑裙,学生打扮的她与迎接她的花轿背道而驰,纯净而是非分明。
b:权利战争的她,红紫相间的旗袍,明黄色镶玉边的夹袄,体现了她处于地位的巅峰、得意的心理。
c:自己走在院子里的时候,黑白与红色的对比(裙子与花轿),走向火坑里。
d:封灯后,暗蓝色成为她颜色的主调,地位不断的走向衰败。
封灯时,颂莲一身红色旗袍在一片狼藉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对封建家长制的讽刺。
<7>太太们衣服的颜色:a:大太太的服装为紫色,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
而大太太在陈家的荣誉地位也确实是不可动摇的。
b:二太太的服装色彩为土黄,她也正是靠着政治的手段稳固自己的地位的。
c: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唱戏的,她的服装基本属于戏服:色彩从红到白,穿着一身大红衣服,绚丽夺目。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9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一):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挺忠实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没有感情,只有明争暗斗,只有最后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观。
也许苏童也觉得颂莲是需要爱的,所以为她安排了大少爷。
但是,却也是爱不起、不能、不敢爱的人。
三姨太是渴爱的,不仅仅想办法霸着老爷,还有了外遇。
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爱孤注一掷在老爷身上,无所不尽其极。
貌似都是因爱而来,但是,看着却只觉得冷漠。
因为,那些以爱为名下的种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比着谁比谁能拥有得多一点罢了。
电影中的颂莲总是一张漠然的脸。
似乎什么都看透了。
其实,看透了什么啊?真看透,最后又怎样会发了疯。
大概,是因为原小说对颂莲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够深刻全面,凭着这些故事,任其发展下去而已。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仍旧是妻妾成群背景下的故事,但是,主题有了变化:更关乎感情,更关乎觉醒。
把外遇的人改了,不是书中电影中的三太太,而是刚入门的颂莲。
颂莲与小生相爱,却被分开。
被老爷的占有,是强占,演绎者满脸的哀愁和铺天盖地裹不住的红布,令人为之生怜。
以至于她再次与小生相逢,幽会,爱得甜蜜,舞得动情,都被我们包容了。
眼见她最后惨烈地与小生共赴黄泉,悲凉中,竟还为他们能共死而有几分欣慰。
告密的三太太(剧中也许是二太太吧),是出于想得到老爷更多的爱,但却被老爷彻底的遗弃了。
其实,这也是我看不明白的地方。
她发现了颂莲的私情,告诉了老爷,并带人把颂莲与小生抓了,本以为老爷该会更好地宠幸她,结果,却被老爷狠狠地推开。
难道真如友人所说的,她这样做侵犯了老爷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和威严吗?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舞出各自的悲酸,在相遇的那刻,三太太一再地跪求颂莲与小生的原谅。
假设三太太得到了老爷的爱,那她还会如此吗?只有处境悲凉了,才会体恤到最本真的人情吗?这编排得未免有突兀了些。
但是,她在试着救赎,最终,她成功了。
三个心境清明的人,在乱棍中与混沌的人世彻底诀别。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黑色,在大红灯笼的照 耀下,我们无法忽略的 是那笼罩在陈家大宅上 空的“黑”——一种恐 怖,一种荒凉,一种没 有生机带着绝望的难以 躲避的死气。对于黑色 的恐怖莫过于封灯的情 景,那一块块黑色的罩 布无情地尘封了颂莲最 后的一丝希望,并将之 冰封于 “黑色恐怖”
之下。这是老爷的冷酷 无情,是太太们之间
白色既能给人一种纯净的感 觉,在此影片中却给人以恐 怖的心理体验。三姨太在一 个漫天大雪的夜晚被抓,
她在这遍野皆白、寒风凛冽 的背景,走向了死亡之墓— — “死人屋”。 而四姨太翻 晰于雪野中, 吃语着“ 杀
人啦”,从此行为疯癫失常。 纵使遍野皆白, 也掩盖不了封 建礼教、婚姻制度杀人的罪 恶。在这明亮纯洁的白色背 景的衬托中,能够挑起观众 心灵深处那一抹悲凉,能够 更好地反观这个典型封建家 庭的黑暗,从而激起我们对 这群妇女命运的深刻同情。
当颂莲在阁楼上偶遇飞蒲时,在她的身上打满了金黄色的阳光,颂莲逆光 而立于满眼的金黄色之中。
这阳光饱含的温暖和希望是对颂莲不甘命运企图挣扎的一种昭示。飞蒲的 笛声是勾起了她对真正家的温暖的渴望。而她在金黄的阳光下始终找不到 一个人来帮她解脱。
空空的大房子中间,她那么渺小,小到她的身影几乎是看不到的,被掩 在大房子里的她,身边仍然有阳光的照耀,而那时夕阳,是一种希望迟 到的暗喻。
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片一开始,颂连的一袭白衣,不免给人对其不堪的身世深表同情的初刻 印象,奠定了一个不由自己掌握命运的女人的可怜下场。
白色的上衣同时也显出颂莲当时的心态简单明了,没有任何心机和与人争 风的不良习气,从她两条粗黑的麻花辫及布鞋的简单上,更映衬了那件白 上衣的单纯之美。
“点灯”表现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和揉捏践踏。 灰黑色背景下的红色灯笼显得那么刺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
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
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
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
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
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
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
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
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
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
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
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
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
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
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
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
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
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
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
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
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
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
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
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
本片表达主题的最重要手法在于对声音的杰出使用。
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
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
的大、幽、无“人气"。
除此之外,声音的使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1。
声画对
比以增强表达意图。
如颂莲去陈家的路上,导演使用了传统的喜庆婚乐,而画面上的颂莲却是一个人在冷色调的树林大全景中孤单地走着,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不统一使得颂
莲的婚姻在一开头便披上了悲凉的外衣。
2。
对事件的推进。
片中导演让锤脚声成为了
老爷的宠爱也就是争斗的目的的象征,便利用了这些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
3。
情绪性音乐的适当使用。
如本片在雁儿跪着将死时和梅珊被杀时使用了相同的音乐,将颂莲的恐惧与悲凉准确地展现出来。
4。
画外声音的使用。
这也是本片主题体现的最重要之
处,导演利用这种手法将颂莲继母和陈老爷两位“封建”中的特权者塑造得鲜活异常。
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里,画面只是对颂莲的特写,但真正掌握颂莲命运的继母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观众无法看见画外的继母,反而无形当中将继母的统治地位体现出来。
而这个方法对陈老爷更甚,虽然是主角,导演却一直让他在画外或将他置于大全景中,使整部影片中观众都看不到其脸,只能听到他控制一切的声音,使得他的“统治者”符号化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
也露骨地道出了这个问题:有权有势的人自然成了统治者。
影片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是很讲究的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和黄色,表面上是吉祥的,。
但影片却把观众带进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家族制度生活怪圈中。
影片制作考究,许多镜头画面都像是一幅油画,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搭配,都是和谐与矛盾的交替,这也从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及它在结束前的挣扎!
这是结尾的部分,颂莲跟着被掳走的三姐的镜头,也是影片的谷地高潮,此刻的场面调度绝对算得上经典。
先是摇晃的跟镜,可怕的喧闹的(什么音乐)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视野,绷紧着神经跟随着主人公去揭开封建家庭最神秘,也最可怕的秘密。
然而,最妙就在这里,导演知道,屋子里其实没什么可看的。
接着,所有声音一下子静
了,一个远全景,一声响彻云霄的惊叫,看,一个女性(颂莲)在这个大宅院(男权世界)里是显得那么弱小,渺小,无助,那么微不足道。
此镜头可谓精华,把封建社会的女人卑微的地位再好不过的体现出来,看她们,像不像桌上的菜肴,随人点。
此镜头在片种总共有4-5次,依次把颂莲从期待到不屑到嘲笑,再到后来的无所谓的心境表达得不露痕迹。
这个长镜头的特写,已经充分把那个时代下的女人的命运和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
观众面前,颂莲这个人的不屈比饶个性也也呼之欲出!
影片故事在结尾处依然运用照应手法,还是鞭炮齐鸣,又一个新太太来到了老爷家,故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悲剧而结束,一切如故,悲剧与悲剧人物都还是会有的…… 影片实际上是借一个没落时代来反映人们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带着反思,带着疑惑,带着对封建制度的了解。
看完影片,留下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回忆……
针对这一尖锐又极富辨证性的意味的主题,张艺谋导演使用了大量外化且风格浓烈的导
演手法,虽有点过于外化却用得比较到位,可以说本片是张艺谋导演风格最为成熟的作全片在塑造人物和叙事上,虽外延为批判封建社会,但其本质是讲述旧社会
中人物不断争斗而胜者掌握“规矩”。
虽然大量外化的手法让外延显得特别明显,但其各种视听和剧作设计真正想体现的是:封建不源自礼教,而源于人心。
,
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
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
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影片经常将颂莲放在一个偌大的环境中,这种全景镜头无疑在讲述人相比与环
境是多么的渺小,也说明了那个时期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卑微,女人在那个时期是男人
的玩物,颂莲开始时就说,女人不就那回事吗,而灯笼就是对这种形式夸张的表示,真是应了女人如衣服,想穿哪件穿哪件,每次看到四个太太在等待灯笼的来临时,心里都莫名的感伤,灯笼此时已经进化,它代表着希望和权利,在吃饭时就足可以看出,灯笼在哪房,她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还有很多优质服务,比如锤脚。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
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内心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
三太太是一个戏子,当时很出名的明星,现在沦落到
和这些女人“抢饭”。
心里肯定不满,她直爽,好胜使她表面上很有优势,其实她是一个很笨的女人,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没坏心眼,她的性格也导致了她的失败。
而颂莲就是这些女人中最大的牺牲品,从第一次被锤脚时,被挂灯时,拥有权利时,她已经完全向命运低头,陷在了婚姻的漩涡里。
她的假怀孕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的欲望太大,想加大成功的步伐,步伐太大,也就忽略了一些致命的东西,她的悲剧是别人帮助,自己才是最终的元凶。
点灯、灭灯、封灯,我是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颂莲最后终于明白了。
看到三太太被逼死,四太太颂莲已疯,五太太又将迎来了这样的命运,灯笼又要被挂起,此情此景又将会上演,红灯高挂,宿命已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