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了我们什么,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语文小升初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吉林省长春市语文小升初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语文小升初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基础知识与积累(本大题有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B. 息息相关(xīxī xiāng guān)C. 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D. 一帆风顺(yīfāng fēng shùn)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用词恰当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擅长各种体育活动,是我们学校的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队伍虽然取得了第一名,但是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真是一鸣惊人。

•B.这个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C.他平时学习马马虎虎,这次考试却得了满分,真是破釜沉舟。

•D.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同学们都怨声载道,抱怨连连。

4、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A.迫不及待心旷神怡漫不经心•B.百折不挠走头无路鬼斧神工•C.如火如茶喜出望外百折不挠•D.画龙点睛不计前嫌无精打彩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孟子·告子下》)B. 朝于齐,夕于楚。

(《庄子·逍遥游》)C.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红楼梦》)D.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国演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

B. 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C.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D. 诗人杜甫的“春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你来过,很优秀①清明去扫墓,总会注意到周围的那些墓碑,常怀了好奇,读上面的墓志铭。

后来,我又从因扫墓而相识,写这些墓志铭的亲友那里,知道了他们和逝者之间感人的故事。

②“妈妈,我走了,你们不要难过,不要悲伤,我的眼睛还在看着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叫张鹏的男孩的墓志铭。

他是一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因为肝癌而去世。

在他去世的两天后,他的眼角膜被移植到两个孩子的眼睛里。

他的故事感动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因为在他之后,陆续有百例眼角膜捐献,许多双眼睛由此可以重获光明。

用爱传递爱,便是生命的大爱。

这是张鹏留给我们的启示。

③“妈妈的爱永远是温暖儿女心房的棉被。

”这是四个儿女为母亲写的墓志铭。

母亲去世时,已是70多岁、生活无法自理、失去记忆的老人了。

但她的孩子们永远记得,小时候那些寒冬的日子,成年后那些回家的日子,睡到半夜,被子掉在了地上,妈妈总会轻轻进来,拾起,帮他们把被子盖上。

妈妈如今不在了,但爱还在,永远在孩子的心里。

这床爱的棉被,定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④“你来过,很优秀。

”这是位母亲写给孩子的墓志铭。

这个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因救人而去世。

身为教师的妈妈给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短短的句子里,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对孩子的赞许、欣慰之情。

生命,真的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走过的这段人生路,你给这个世界,给他人留下过什么。

这个孩子用他短暂的生命换取了另一个生命的延续,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母亲的心里。

⑤看着这些墓志铭,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逝者的生命中,那些曾熠熠闪光的美好。

我为他们的故事,为人世间这些充满爱的情愫感动着,从而感悟出生命的意义和厚重。

(1)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作者讲述的三个墓志铭背后的故事。

①研究生张鹏捐献角膜,感动了这座城市;②;③。

(2)填到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者对逝者的低声倾诉B.生者和逝者心灵间的对话C.逝者留存于世的最后遗言(3)三个墓志铭分别让人感受到怎样的爱和美好?请找出相关语句,用“”画出来。

2024届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2023.11)注意事项:本试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题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文化的yuān远流长与根深dì固。

在“bó弈”成为常态且时有加码的今天,在世界格局与世界文化激荡联袂共生的今天,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这种刚健dūn厚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的文化底蕴。

文化的辐射与演进铸造着文明的构建与积累,要推进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中华文化感召力再上新台阶。

中国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恪守天下为己任,展现了一个携手世界走向人类美好明天的中国。

1.语段中加点字的依次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juéfúxīkèB.mèi fújíkèC.juéfǔxīɡèD.mèi fǔjíɡè2.根据语段中拼音依次对应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源蒂搏墩B.渊缔搏敦C.源蒂博敦D.渊缔博墩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白石活到老画到老,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B.拔河比赛激烈无比,选手拼尽全力,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如雷贯耳。

C.随着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公共设施被破坏,公共配件不胫而走的现象大幅减少。

D.人类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目前当务之急是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第九模拟: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仿真卷(九省通用)(解析版)

第九模拟: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仿真卷(九省通用)(解析版)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九)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

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

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

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卡”共4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暗含哲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2)中国文人常在诗文中道尽人间百态:李白知前路艰难,仍心怀远大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苏轼即使与家人团圆难期,也要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的旷达祝福;范仲淹更是以积极的忧乐观与友人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3分)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chì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mò漫长的冬季,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匍匐.()chì膀()寂mò()山巅.()(2)简要概括艾青诗中“太阳”意象蕴含的感情。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城市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仅以⼀个普通⼈的视⾓去观察,个⼈认为有以下⼏点值得思考:⼀是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向。

⼏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都是以农业⽣产为主,⽽1978年⼗⼀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实⾏改⾰开放的政策,直接将国家发展的⽅向,从农业经济转向城市经济。

改⾰开放40多年以来,国家经济已经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转向城市经济,个⼈认为到2020年底已经实现基本的现代化建设。

⼆是改变了个⼈的⽣活⼯作⽅式。

过去个⼈的⽇常⽣活⼯作主要以从事农业⽣产为主,⼯作中都要以体⼒劳动为主,脑⼒劳动只是部分⼈的专利。

国家快速进⼊城市化以后,⼤部分⼈⽣活在城市中,个⼈的⽣活已经脱离了以体⼒劳动为主的⼯作,⼤部分⼈从事的是有知识含量的脑⼒劳动,农业⽣产也变成了现了⼯业⽣产和服务业⽣产。

三是教育在全体社会⽣活中的作⽤得到充分的加强。

在农业⽣产社会,因为主要从事农业⽣产,并且农业⽣产的知识要求含量很低,⼀些经验都要依靠前辈的积累来传授,下⼀代在传授经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胜任农业⽣产。

但是进⼊现代城市化⽣活之后,特别是进⼊⼯业⽣产之后,个⼈⼯作变成了社会化⼤分⼯,每⼀个⼈从事的⼯作都要求极⾼的知识含量,⽽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依靠教育。

长久积累的结果,社会实践就将教育抬升到很⾼的程度,⽽且这种趋势随着⼯业化的前进,对下⼀代孩⼦掌握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因此我们的孩⼦未来所从事的⼯作是由现在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决定的。

可以预见,我们孩⼦的未来主要看他现在接受了多少教育,掌握了多少知识。

四是应急救援变成了政府的重要职能。

城市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员和资源⾼度融合,⽆论是特⼤城市、中等城市、⼀般城市和⼩县城都变成了⼈员和资源的⾼度结合体。

在这样⼀个⾼度复杂的结合体中,任何⼀点意外事件,都会给社会带来极⼤的震动。

从⽣活中的⽔、空⽓、⾷物等基本⽣活要素,到交通、能源、通讯、娱乐等社会构建要素,每⼀个要素的缺失或者变动都会给城市带来极⼤的不稳定性,从⽽影响城市⽣活,严重的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们的世界多么美好:山河壮美,海岛fù()饶,城市zhěng jié(),森林葱茏;春有新芽,夏有繁花,秋有彩林,冬有白雪;kǒng què()美丽,zhīzhū()勤劳,cuì()鸟敏捷……2. 读句子,根据语境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大自然的声音真奇妙。

你听,它们又兴.(xīng xìng)致勃勃地斗.(dǒu dòu)起歌儿来:微风呢.(níne)喃,小雨滴答.(dāda),小溪淙淙,大海哗啦.(lāla),小虫唧哩.(līnī)……好听极了!3. 读句子,根据语境在正确的汉字下面划“——”。

(挺庭)院外,一条小(径经)通往幽静的小树林,林间小池塘水平如(镜境)。

(忽乎)然,一阵风吹过,那(飘漂)落在水面的叶子如小船般(飘漂)荡起来。

4. 照样子写词语,再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1)眼疾手快(写动作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层林尽染(写秋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懒洋洋(ABB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加点部分,把句子写得更有画面感。

(1)下雨了,树枝在林中互相触碰....。

....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起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把句子补充完整)疫情期间,做核酸检测的护士阿姨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

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

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篇一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这片子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唠嗑,絮絮叨叨地说着纽约这座城市的种种。

弗兰·勒博维茨在里面那犀利又幽默的话语,真的太对我胃口了。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纽约是个充满梦想和机会的大都市,可在她嘴里,纽约的毛病那是一堆一堆的。

说真的,我觉得她有时候就像个“愤青”,对啥都看不顺眼。

但仔细想想,她吐槽的那些事儿,不就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嘛!比如交通拥堵,人挤人的地铁,还有贵得离谱的房租。

片中那些街景,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就在想,我们在城市里奔波,到底是为了啥?可能是为了梦想,也许是为了那一点点的虚荣。

我们假装自己很适应这座城市,假装自己很坚强,可内心的疲惫只有自己知道。

看着弗兰毫不留情地批判那些虚伪的人和事,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在生活中戴着面具?是不是也在随波逐流?这城市的繁华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不过呢,片子也不全是吐槽啦,偶尔也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魅力。

就像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那种温暖和熟悉的味道,能让你暂时忘掉外面的喧嚣。

总之,这部片子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在城市里奋斗的日子,哪怕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篇二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假装我们在城市》,哇塞,这片子可真是够独特的!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讲出个啥来?结果看着看着,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弗兰·勒博维茨这个女人,简直太酷了!她那张嘴,就像一把利剑,把城市里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都给戳破了。

我觉得吧,她其实不是在单纯地抱怨城市,而是在呼唤一种真实。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为了迎合别人,为了所谓的成功,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也许我们都应该像她那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被人理解。

片子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她走在纽约的大街上,周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城市给了我们什么(14分)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

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

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

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

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

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

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

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

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

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

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城市。

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

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

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

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

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使得,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

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1、给加点字注音。

(2分)
(1)积淀( ) (2)堵塞( )
2、文章第2段中有两个单句从不同角度给“城市文化”定义,请找出这两个单句。

(2分)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没有创新、不融汇时尚、不弘扬历史是农村文化呈单一性的原因。

B、文化的包容、人才的流通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C、城市的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与工商业中心的结合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D、城市教育的发达、科技交流活动的频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4、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8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2分)
填写的句子:
5、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6、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

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

(4分)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

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生的代价而获得的。

观点一:
观点二:
【参考答案】
1、diàn sè (各1分)
2、(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各(1分) (2)它是城市人群生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1分)
3、A 2
4、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

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

(其它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给分。

)
4、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问题。

(凡大意相同均酌情给分)
5、(4分,一个观点2分)答案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

(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

(其它能从材料中引出的合理观点均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