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合集下载

主要内容: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教学讲义共89页

主要内容: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教学讲义共89页

END
主要内容: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菲利 普斯曲线的推导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
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教学讲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πe 为预期通货 膨胀率
4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短期:从预期到需要调整的时 间间隔比较短,使得人们来不及 作出反应。
短期中
л% PC
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 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能低
л3
于以后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л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使用英国100年的历史数据得出的经验关系。
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
涨:
л
PC
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 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
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 膨胀率得到降低。
菲利普斯曲线
u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
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π=通货膨胀率 ε=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2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推论: 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8
3
4.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提出: 企业和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非名义工资。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
他们都会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来调整名义工资。 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 普斯曲线方程)
π-πe = -ε(u-u*) π= πe -ε(u-u*)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7章 失业与通胀 第03节 菲力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7章  失业与通胀  第03节  菲力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七章失业与通胀第三节菲力普斯曲线(重点!)引子: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分别研究了失业与通胀问题。

低失业和低通胀是经济系统寻求的目标。

两者能否兼得?本节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2、工作者及解决思路这种关系的研究源于失业率与工资率的研究(菲力普斯,A.W.Phillips),然后由萨缪尔森和索洛引伸、修正并发展成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关系;近年来,理性预期等学派对此又有更为精致的研究。

一、原始的菲力普斯曲线(一)工作者、工作、结论1958年,经济学家菲力普斯在Economic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英国1861—1957年,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该文认为:货币工资率(即名义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表示该关系的曲线,后来就称为原始的菲力普斯曲线.见图7—3。

图7-3(二)图示图7-3中,u 为失业率, WdW为名义工资率W 的(相对)变化率。

1、PC 曲线的三个特征该曲线有三个特征:①与u 轴相交。

交点为)0,%5.5(; ②斜率为负。

即向右下方倾斜;③凸向原点。

且当u 越大时越平坦,当u 越接近于零时越陡峭。

2、解释对于这些特征,解释如下:(1)特征①说明当失业率为%5.5(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时,工资率的变化率为零,即工资率保持不变。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工资率本身并无改变的要求。

(2)特征②说明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当其中的一个减小时另一个增大,比如,失业率减小时工资率的变化率增大。

失业率减小意味着对劳动的需求量相对于供给量增大,而W 为需供之差的增函数的假设是容易接受的。

于是W 为u 的减函数,即所论曲线之斜率为负。

(3)特征③一方面说明,当失业人数以等量减少时,工资率的升高将加速,当u 趋于零时,WdW趋于∞+,这意味着失业率为负是不可能的——这是当然的事实。

特征③另一方面说明,WdW的跌幅是有一个限度的,因而,当失业率越来越大时,WdW趋于∞-是不可能的。

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_宏观经济学_[共4页]

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_宏观经济学_[共4页]

137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第七章在图7-12中,横轴表示失业率,左面的纵轴P表示通货膨胀率,右侧纵轴w 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

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

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3%,货币工资每年上升3%,则0P= 。

所以左纵轴上的刻度比右纵轴上的刻度少3%。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体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仅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政府如何调控宏观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政府应该而且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活动,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关键,是确定社会所能忍受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最高值或临界值。

这两个临界值通常都是由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确定的。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一般认为3%~4%的通货膨胀率和3%~4%的失业率就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临界值。

在这个界限之内,公众可以接受,政府可以任其存在。

但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超过了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限度,政府必须及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予以调节,如图7-13所示。

图7-12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7-13 菲利普斯曲线和政策选择 在图7-13中,假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高于4%是可以容忍的,即B 点为临界点。

如果经济处于阴影部分范围内时,政府不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而当经济处于阴影部分范围之外时,政府就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例如,当经济处于A 点时,通货膨胀率超出了临界点。

此时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不使失业率超出临界点的前提下,以失业率的提高为代价,将通货膨胀率降低到临界点以下;相反,如果经济处于C 点,失业率却高于临界点,则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为代价,将失业率降低到临界点以下。

三、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一)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及其修正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w)仅仅是失业率(u )的函数,与预期通货膨胀率无关,即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为:()wf u = (7.18) 这意味着工人在做出劳动供给决策时,是非理性的,受货币幻觉的支配。

菲利普斯曲线(长短期及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长短期及政策含义)

1、请论述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以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图1—2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

因此,企业不会
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 生产者只知道自己的商品的名义价格,但是 却不知道一般价格水平
CHAPTER 13 总供给曲线
slide 7
不完全信息模型
▪ 每种商品的供给取决于其相对价格: 商品
名义价格与总价格水平之差。
▪ 供给方在制定价格时并不知道总价格水平,
所以他使用预期价格水平 P e.
▪ 假定总价格上升而供给方的价格预期 P e
实际工资高于目标实际工资,企业 减少工人雇用量,产出低出自然产 出水平
CHAPTER 13 总供给曲线
slide 3
粘性工资模型
▪ 显示实际工资是反周期变动的,即实际工
资的变化方向和产出随经济周期的变动方 向相反:
– 繁荣期间,价格 P 通常上升,实际工
资下降.
– 萧条期间,价格 P 通常下降,实际工资
CHAPTER 13 总供给曲线
美国自然失业率随时间的变化
Change in Inflation versus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inacteesthienmtihde199900ss, the change
动之前就协商议定了名义工资。
▪ 工资合同中确定的名义工资是目标真实工
资和预期价格水平的乘积:
W ω Pe
W ωPe
P
P
目标真 实工资
CHAPTER 13 总供给曲线
slide 2
粘性工资模型
W ω Pe
P
P
如果价格水平
P Pe

失业和产出位于自然水平
P Pe P Pe
实际工资低于目标实际工资,企业 雇佣更多的工人,产出超出自然产 出水平
CHAPTER 13 总供给曲线

16.3菲利普斯曲线[14页]

16.3菲利普斯曲线[14页]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低 或趋于下降,可以说明政府政绩较好;反之,如果该经济 的痛苦指数水平高或者趋于上升,则说明政府的政绩较差 。
8
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 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1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12
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 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 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 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13
下图是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 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2
新古典综合派随后将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 膨胀之间的关系。出发点在于如下所示的货币工资增长率 、劳动生产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 = 货币工资增长率 - 劳动生产增长率
根据这一关系,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 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 就表示了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既失业率高 ,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如果经济的失业率高于4%,例如为5%,即图中的D点, 这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决策者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 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失业 率降低到4%以下时,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在可忍受的范围 内。
6
菲利普斯曲线与政策运用
7
四、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在理论上,试图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 种方式被称为痛苦指数,它被定义为:

宏观经济学课件:10 Philips curve

宏观经济学课件:10 Philips curve
• a. Increases in the money supply, moves the economy to a point on the Phillips curve with lower unemployment and higher inflation.增加货币供给, 总 需求上升,降低失业率. 经济达到B点位置。
• 主要内容: •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 When money supply increases, the AD curve shifts right. How does this affect the price level and unemployment rate?
• The Long-Run Phillips Curve
• In 1968,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argued that monetary policy is only able to choose a combina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弗里德曼提出货币 供给的变化只在短期影响失业和通货膨胀。
Unemployment= •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a*(actual 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
• Higher actual inf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unemployment.
•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Shift of the Long Run Phillips Curv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一、定义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自然失业率1、概念: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

M。

弗里德曼自然失业率由以M。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

他们认为: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

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

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摩擦性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出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从暂时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雇主和雇工双方都预测物价水平及其变动率。

了解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工资实际数量,但是,又由于货币工资不可能与物价上涨得一样快,雇主会很快感到实际工资的下跌,从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而雇工则不会马上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以为提高了的货币工资代表较高的实际工资,因此,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减少一些失业,于是增加劳动力供给,愿意就业。

不过,通货膨胀对失业的这种影响是不会长久的:从长期来看,一旦雇工了解到其货币工资买不到那么多预期的东西即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要求增加工资,然后才愿意就业。

因而,一旦价格预期赶上了通货澎胀,菲利普斯曲线就失灵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持久交替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实现。

而自然失业率是不能被通货膨胀所消灭的:因此新古典综合派主张以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政策是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会奏效的。

可见,现代货币主义提出的自然失业率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为了反对除稳定货币供应以外的一切政府干预措施,并以此为核心,阐述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政策主张。

2、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所引起的失业,也称工作转换中的失业。

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失业与空位并存。

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充分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政府的有些政策,如就业保障制度有时会加剧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

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

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

三、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

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

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

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

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

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

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

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

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四、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

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原始菲利浦斯曲线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

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

11w p u=+ ()t t z au πμ=+− t π: :t u 六、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

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

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

()e w w u wλπ=+&w MP w MPπ=−&& w M w M π=+&&P P ()e MP w u MPλππ+=+& ()e MP w u MPπλπ=+−&七、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

如图: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

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

如图: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

如下图: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