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学习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课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爬天都峰》是一本绘本,通过角色与情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友谊和团队合作的故事。
该故事以爬山的活动为背景,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游戏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教学准备•《爬天都峰》绘本;•游戏素材:包括小道绳、跳绳、球等;•图画纸和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关于勇气和友谊方面的讨论和活动。
第二步:引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绘本《爬天都峰》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爬山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步:讲解活动规则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2.解释活动的目标:每个小组需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到达山顶后团队所有成员须回答一个难题方能下山。
3.介绍游戏的规则:每个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只能在绳子和边缘活动,不能直接跨越绳子。
第四步:分组游戏1.让每个小组根据绘本中插图进行游戏,帮助角色们克服障碍,爬上山脉。
2.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每个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五步:收尾1.游戏结束后,让小组成员讨论遇到的问题,并归纳出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鼓励学生总结游戏中的收获,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己绘制一个智力难题,让其他小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山脉的图片,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谈论不同方式去攀登一座山的可能性;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以《爬天都峰》为主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尽管时间有限,但学生在游戏中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希望能在指导学生时更加具体、明确,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核心素养教案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7. 爬天都峰
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②语言运用:通过寻找描写“我”和爷爷互相鼓励的语句,分析体悟语句。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学生活动:
环节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写作方法。
环节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实录(2024年)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3.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的过程,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3.理解“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山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师:非常准确!那谁还记得“我”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呢?生:“我”一开始觉得爬天都峰很困难,有点害怕。
但是后来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就有了信心,最后爬上了天都峰。
师: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之间的相互鼓舞,以及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精读课文1.体会“我”爬天都峰前的感受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我”在爬天都峰之前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默读课文)师:谁来说一说?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觉得天都峰很高,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去没有信心。
师:非常好!还有吗?生:“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说明“我”看到天都峰的石级很陡,心里很害怕。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
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生:因为天都峰很高很陡,所以“我”觉得爬上去很困难。
师:没错。
天都峰的高和陡让“我”感到害怕和没有信心。
那面对这样的困难,“我”是怎么做的呢?生:“我”有点犹豫。
四年级下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准备:预习卡、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揭示课题。
(二)回顾旧知1.回顾天都峰的特点。
2.利用勇攀高峰游戏复习生字词。
3.复习人物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既巩固了旧知,又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品读感悟,探究方法(一)学习第3-5自然段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3-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老爷爷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
2.品读“你”和“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从对话中体会一老一小的相互质疑和相互鼓励。
4.总结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和体会关键词句,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二)学习6-7自然段1.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1)自由读6—7 自然段,划出描写爬山的词语。
(2)谈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总结写作手法。
4.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5.小练笔:续写老爷爷爬山的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在朗读、交流、汇报、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还通过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习8-10自然段1.引出对话。
2.爬到峰顶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呢?3.理解“汲取”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对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文。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词语理解、句子分析、写作方法以及人文教育等方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学习语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爬天都峰的艰辛,学习作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峰回路转”、“攀登”等。
2. 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通过爬天都峰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插图。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课文中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二、新课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教师点评,讲解难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作者爬天都峰精神的感悟。
三、写作方法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人文教育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经验。
3. 教师总结,强调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毅力,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课文《爬天都峰》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难点词语:峰回路转、攀登4. 写作方法:对比、排比、设问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5遍。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1500字《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天都峰》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激发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主旨;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三、教学准备:1.《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2.教学幻灯片;3.学生用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天都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话题。
二、预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并提前了解其中的生词和短语,做好预习工作。
三、阅读指导(15分钟)1.教师根据教学幻灯片,给学生介绍《爬天都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思路有所了解。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首段和末段等重要信息,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阅读训练(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注意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并筛选出文章中的关键细节。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讲解重点难点(10分钟)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讨论和解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登山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亲身经历等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背景。
四、小结和讲解(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他相关材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爬天都峰》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爬天都峰》教案设计2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攀登的精神,学会与人相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a.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爬山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爬山的兴趣。
b.出示图片: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都峰的壮美。
2.自主学习:a.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景象。
b.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生字词:a.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b.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4.分析课文:a.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品质。
5.总结提升:a.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其中的道理。
b.学生谈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作业布置:a.抄写生字词。
b.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爬山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掌握程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图片等教学材料。
2.提前布置好课堂学习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的学习空间。
八、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爬山的乐趣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像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天都峰虽高不及黄山的主峰莲花峰,但其险峻程度则绝非莲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
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
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
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4.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2、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超市
1.抄写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自由读文。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4.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5.读读议议,释疑。
(1)“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A.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C.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A.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B.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以及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
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D、指导朗读。
(3)“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
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五、提示综合性学习
最近你们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下来了吗记了哪一些,和同学交流交流,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还要注意及时地整理自己记录的材料。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第2自然段。
2、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