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综合实验,并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一些电子设备的维修为主题,具体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对电子设备进行初步检查,观察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并按顺序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对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
3.故障修复:通过对故障原因进行实验验证,确认具体故障点,并进行修复。
三、实验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经过初步观察,电子设备无法开机,电源指示灯未亮起。
将该现象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初步判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故障原因:a.电源问题:电源线连接不良或损坏,电源开关故障等。
b.电路板问题:主板或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损坏等。
3.故障修复:a.检查电源线连接情况,发现电源线连接良好。
b.使用万用表对电源开关进行测试,发现电源开关无故障。
c.拆卸电子设备,对主板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一个电容器破裂。
推测该电容器故障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无法开机。
d.更换故障电容器,重新组装电子设备。
e.进行开机测试,电子设备正常开机,故障修复成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实验,成功修复了电子设备的故障,使其能够正常开机。
故障原因是电容器损坏,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供电。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综合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记录现象,以便确定故障原因和进行有效的修复。
通过这样的综合实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增强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综合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并为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打下基础。
这次实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电子设备故障检修的过程和方法,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高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业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高级专业综合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方案1.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1)机械设计: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实现特定功能。
(2)电子电路设计:设计并搭建一个电子电路,实现信号处理或控制功能。
(3)计算机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特定功能,如数据采集、处理等。
(4)综合应用:将以上三个部分结合,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2. 实验方案(1)机械设计部分:首先,根据项目需求,确定机械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利用CAD软件进行设计,绘制详细图纸。
最后,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制作,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2)电子电路设计部分:首先,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电路功能和组成部分。
其次,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优化电路性能。
最后,根据设计结果,制作电路板,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3)计算机编程部分:首先,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程序功能和实现方式。
其次,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编写程序代码。
最后,进行程序测试和调试,确保程序功能完善。
(4)综合应用部分:将以上三个部分结合,实现项目整体功能。
首先,编写程序控制机械装置和电子电路,实现项目预期功能。
其次,对项目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项目稳定运行。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机械设计(1)确定机械装置结构:根据项目需求,设计一个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机械装置,如简易机器人。
(2)绘制图纸:利用CAD软件绘制机械装置的详细图纸,包括零件尺寸、装配关系等。
(3)加工制作: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制作,包括切割、焊接、组装等。
(4)测试与调试:对机械装置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功能正常。
2. 电子电路设计(1)电路设计: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电路功能和组成部分,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
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XX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验地点:XX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XX教授实验组成员: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熟悉XX专业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
2. 掌握XX专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实验组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对XX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此处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填写实验原理,以下为示例)本实验基于XX原理,通过XX方法,对XX进行XX处理,以实现XX目的。
实验过程中,需要掌握XX基本概念、XX操作步骤以及XX注意事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 XX仪器1台- XX仪器2台- XX仪器3台2. 材料:- XX材料1份- XX材料2份- XX材料3份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仪器和材料,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 组内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
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现象。
- 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准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此处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填写实验结果与分析,以下为示例)1. 实验结果:- 通过XX实验,成功实现了XX目的。
2.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说明XX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
-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XX结论。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的原因分析。
3. 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改进建议。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XX专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实验水平。
3. 对XX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八、实验报告附件1. 实验数据表格2. 实验现象照片3. 实验原理图九、实验组成员签字组员1:(签名)组员2:(签名)组员3:(签名)组员4:(签名)十、实验指导教师评价(此处由实验指导教师填写评价内容)实验指导教师:(签名)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学生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学生综合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涉及到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原理:实验中涉及的物理量有长度、质量、时间等,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2. 化学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化学反应,需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及反应条件。
3. 生物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生物样品的处理和观察,需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电子天平、刻度尺、计时器、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材料:金属块、塑料块、液体试剂、生物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和长度(1)用电子天平称量金属块的质量,记录数据;(2)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的长度,记录数据;(3)根据物理公式计算金属块的体积。
2. 实验二:化学反应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将反应物加入试管中;(2)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反应时间;(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
3. 实验三:生物样品观察(1)取适量生物样品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上;(2)观察生物样品的形态和结构,记录观察结果;(3)分析观察结果,了解生物样品的生物学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金属块的质量为m1,长度为l1,体积为V1。
2. 实验二结果:反应物A的摩尔数为nA,反应物B的摩尔数为nB,反应物的摩尔比为nA:nB。
3. 实验三结果:观察到的生物样品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量金属块质量和长度的方法,了解了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掌握了化学反应实验的基本步骤,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摩尔比的计算。
3. 增强了观察和记录生物样品的能力,了解了生物样品的生物学特性。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大综合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技巧。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原理)三、实验器材1. 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2. 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3. 仪器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
(2)熟悉实验操作流程。
(3)分组并明确分工。
2. 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记录实验数据。
(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 实验现象观察(1)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2)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4.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1)整理实验数据。
(2)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表格形式展示实验数据。
(2)图形形式展示实验数据。
2. 实验结果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2)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3)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六、实验讨论1.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3.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4. 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
七、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阐述实验目的的实现情况)八、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等)九、附录1. 实验数据记录表2. 实验仪器操作说明书3. 实验现象图片4. 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综合性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报告一、引言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探索未知。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XX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得出结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2. 实验器材与试剂列举所使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并说明其作用和来源。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操作要点以及实验后的处理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 实验结果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
2.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图像处理等手段,提取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四、讨论与解释1. 实验现象解释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引用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解答。
2. 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性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或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探讨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3. 实验误差分析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讨论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1.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回答实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
2. 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六、实验的意义与应用探讨本次实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意义,分析实验结果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推动作用。
七、实验的总结与感悟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实验中的心得体会,对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未来实验的建议。
八、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遵循学术规范。
九、致谢感谢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员和机构,对他们的贡献表示感谢。
以上是一份综合性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减内容和章节,但要保持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科学准确。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天平、滴定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酒精灯、蒸馏装置、分光光度计等。
2. 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铁溶液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研究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综合性实验方法。
通过滴定实验,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验证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指示剂;(2)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观察颜色变化;(3)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2)加入适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颜色变化;(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3. 沉淀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2)加入适量的沉淀剂,观察沉淀形成;(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沉淀溶解;(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碱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的读数误差、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等。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读数误差、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等。
3. 沉淀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沉淀剂加入过量、沉淀溶解不完全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综合性实验,我们掌握了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操作实验步骤,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综评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我国某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提高实验技能。
2. 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2.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3. 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能量的变化。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量筒等。
2. 药品: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钠、硫酸铜、铁粉、锌粒等。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药品是否充足。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观察等。
3. 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分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2)氯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氯化铜。
(3)铁粉与硫酸反应: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生成了硫酸亚铁。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公式,计算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2)根据反应热效应公式,计算反应放热量。
(3)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热效应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1.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2. 反应热效应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体现。
3.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学习数字通信系统的SystemView仿真软件一、实验目的1.了解SystemView软件,学习数字通信系统SystemView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实际的仿真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软件设计和仿真的方法。
二、实验说明SystemView是美国ELANIX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用于系统仿真分析的可视化软件工具。
使用它,用户可以用图符(Token)去描述自己的系统,无需与复杂的程序语言打交道,不用写代码即可完成各种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利用SystemView,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系统和各种多速率系统,它可用于各种线性或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SystemView的图符资源十分丰富,特别适合于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和方案论证。
还可进行CDMA通信系统和数字电视业务的分析;用户还可以自己用C语言编写自己的用户自定义库。
SystemView能自动执行系统连接检查,给出连接错误信息或尚悬空的待连接端信息,通知用户连接出错并通过显示指出出错的图标。
在系统设计和仿真方面,SystemView还提供了一个真实而灵活的窗口用以检查、分析系统波形,也可完成对仿真运行结果的各种运算、频谱分析、滤波。
三、实验设备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1 计算机通用 12 SystemView 软件四、实验内容1.安装SystemView,对该软件有一个感性认识根据SystemView安装软件说明,在电脑上安装SystemView软件。
(1)运行安装程序svu_32.exe(2)点击安装之后出现以下窗口:(3)按照提示进行安装,点击finish完成安装:(4)退出安装界面。
2.了解SystemView设计窗口启动SystemView后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系统设计窗口。
它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条、滚动条、提示栏、图符库和设计窗工作区。
其中设计窗口工作区是用于设置、连接各种图符以创建系统,进行系统仿真等操作;提示栏用于显示系统仿真的状态信息、功能快捷键的功能信息提示和图符的参数显示;滚动条用于移动观察当前的工作区域。
当鼠标器位于功能图符上时,则该图符的具体参数就会自动弹出显示。
3.了解SystemView图符库SystemView的图标库可分为3种,即基本库、专业库以及用户扩展库。
分别了解相关图库的功能,便于后续设计使用。
4.了解SystemView分析窗口了解分析窗口各菜单的大体功能,了解分析窗口接收计算器的主要功能和使用。
五、心得体会通过此次实验,我学会了systemview的安装方法、了解了SystemView窗口功能区布局、SystemView图符库以及SystemView分析窗口的使用方法。
实验二 AM调制系统仿真模型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图形、设置图符属性的方法以及系统的时间设置等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
2.掌握信号波形的显示、波形的处理和接收计算器的应用等系统波形的分析过程。
二、实验说明利用SystemView完成系统设计有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建立系统模型;然后是仿真分析,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优化。
三、实验设备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1 计算机通用 12 SystemView 软件四、实验内容1.创建系统模型建立系统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1)进行系统时间设置。
正确的系统时间设置是SystemView能够正确进行仿真的必要条件,首先设置系统时间。
(2)定义载波信号。
本系统载波信号采用100HZ的正弦信号,选择正确的图符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
(3)定义调制信号。
把调制信号定义成10HZ的单频余弦信号,选择正确的图符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
(4)从图符工具栏拖一个Multiplier图符到工作区域合适位置,该图符不需要定义参数。
(5)定义接收器:分别定义调制信号接收器、载波信号及调制信号接收器。
(6)连接个图符,给出系统模型。
还可在相应位置放置便签,用于输入相关文字信息。
2.系统仿真和分析(1)在系统模型创建完成后即可进行仿真分析。
得到3个接收器的波形。
(2)在同一个图形显示窗口叠绘调制信号和已调信号曲线,(3)调制信号、载波和已调信号的频谱曲线图如下: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图形、图符属性的使用方法以及系统的时间设置等系统模型的建立方法,并且学会了如何显示信号波形以及对于波形的基本分析与处理。
实验三双路FM语音通信系统的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系统的SystemView开发仿真过程2.实现功能模块和通信综合系统仿真模型,分析数据及各点波形。
3.实现语音信号的传输仿真。
二、实验说明利用SystemView完成系统设计有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建立系统模型;然后是仿真分析,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优化。
三、实验设备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1 计算机通用 12 SystemView 软件四、实验内容1.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目的是获得所需要的音频文件,SystemView所使用的音频文件必须是WAV格式的文件,这种文件可以用Windows系统所带的录音机程序来录制。
要保存音频文件,首先改变保存文件的格式,改为“8000HZ,8位,单声8KB/s”,输入一个名字将音频文件保存下来。
准备好两个不同的声音文件待用。
2.建立SystemView模型(1)要在仿真中使用音频文件,首先拖动一个信号源图符到工作区域,双击该图符,在窗口中对外部输入的音频文件进行设置。
用同样方法再放置一个WAV 1ch图符,打开准备的另外一个音频文件作为另一路信号的信号源。
(2)由于音频信号的频谱比较丰富,为了避免各路已调信号相互干扰,调制前必须对音频信号进行滤波。
滤波器使用5kHZ的3阶巴沃斯滤波器。
(3)音频信号经过滤波后就可以调制了。
可使用SystemView提供的FM调制器图符来实现调制功能。
(4)调制好的信号可以送入信道中进行传输,有扰信道用一个加法器图符和一个高斯噪声发生器图符来模拟。
(5)由于信道中传输两路信号,所以接收端必须进行接收滤波滤除要接收信号频谱以外的信号,同时滤波器有滤除带外噪声的功能。
滤波后的信号就可以送解调器解调,解调器由延迟-相乘解调来完成。
(6)解调出的信号经必要的放大后就可以输出,用接收器图符接收解调信号。
(7)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好另一路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输出系统,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双路FM 语音通信系统模型。
(8)设置系统时间。
2.系统仿真和分析在系统模型创建完成后即可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结束后,SystemView会根据设置情况打开若干录音机程序并自动加载了仿真系统中作为输入或生成的输出音频文件。
同时,在分析窗口可以得到两路信道信号源波形和接收端解调出的波形。
理论上,接收端能够正确的解调出相应的声音信号。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SystemView的开发仿真过程,学会了如何实现功能模块和通信综合系统仿真模型,了解了分析数据及各点波形的方法。
实验四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系统的SystemView 开发仿真过程 2.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3. 掌握眼图的仿真方法并了解其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的作用二、实验说明传输数字基带信号受到约束的主要因素是系统的频率特性,当基带脉冲信号通过系统时,系统的滤波作用使脉冲拖宽,在时域上,它们重叠到附近的时隙中去。
接收端按约定的时隙对各点进行抽样,并以抽样时刻测定的信号幅度为依据进行判决,来导出原脉冲的消息,若重叠到临近时隙内的信号太强,就可能发生错误判决,从而产生码间串扰。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给出了消除这种码间干扰的方法,并指出了信道带宽与码速率的基本关系,即N N bb B f T R 221===其中R b 为传码率,单位为B/s (波特/秒)。
f N 和B N 分别为理想信道的低通截止频率和奈奎斯特带宽。
假定有一数字基带信号,其码速率为100b/s ,则按照奈奎斯特第一准则,为保证数字基带信号的无失真传输,传输信道的带宽必须要在50Hz 以上。
同理,如果数字基带信号的码速率高于100b/s ,则在50Hz 的带宽下不能保证信号的无失真传输。
三、实验设备序号 名 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1 计算机 通用 1 2SystemView软件四、实验内容第一部分: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1. 设定系统的仿真时间参数:采样频率设定为1000Hz ,采样点位512个2.放置信号源:码速率为100b/s 的伪随机信号3.放置用于整型的升余弦滚降低通滤波器,其截止频率设定为50Hz ,在60Hz 处有-60dB 的衰落,相当于一个带宽为50Hz的信道4.为了模拟传输的噪声,将低通滤波器的输出叠加上一个高斯噪声,设定其标准差为0.1。
5.接收端由一个低通FIR滤波器、一个抽样器、一个保持器和一个缓冲器组成,分别完成信号的滤波,抽样,判决以及整型输出。
其中抽样器的抽样频率与数据信号的数据率一致,设为100Hz。
为了比较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波形,在发送端的接收器前和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后各加入了一个延迟图符。
最终的仿真系统如下图所示:6.关闭噪声信号,运行仿真,将输入信号波形与输出信号波形进行叠加,观察方正结果。
7.开启噪声信号,比较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波形8.改变噪声幅度,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9.将伪随机信号的码速率修改为110b/s,运行仿真,再次观察输入输出信号波形的差别。
第二部分:眼图的观测评价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眼图。
在进行实际的实验室,当示波器的水平扫描周期与码元同步时,在示波器的屏幕上将显示类似于人眼睛的图案,称之为“眼图”,N元码有N-1个“眼睛”在实验中,在接收窗口打开接收计算器来绘制眼图,这要用到接收计算器的时间切片功能,在接收计算其中,单击Style标签,切换到时间切片。
为了绘制眼图,时间切片的长度应该设为信号周期的整数倍,该数字较大时观察到的“眼睛”较多,反之则“眼睛”较少。
实验五移动小区切换漫游与HLR管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GSM 移动系统HLR;二.预备知识1.GSM 移动系统中网络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GSM 移动系统的HLR功能;三.实验仪器1.移动交换机一台;2.移动基站二台;2.移动终端实验箱多台;3.台式计算机一台;四.实验原理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是网络子系统(NSS)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储着该HLR控制区内所有用户的相关数据。
一个MSC/VLR只能对应一个HLR,但一个HLR可以控制一个或者若干个MSC/VLR。
HLR中存储着该HLR控制区内所有移动用户的静态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访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数据;动态数据包括:用户位置更新信息、漫游用户所在的MSC/VLR地址等,保证每个入局呼叫都能按最新的路径信息接续至被叫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