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的途径

合集下载

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有哪些

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有哪些

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有哪些
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指的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不经胃肠道而直接进入循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肠内营养的主要适用人群是自然营养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也是营养治疗的首选方式。

肠内营养的主要输入途径有口服、咽造口、鼻胃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临床上除了口服外,常用的干预方法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两种途径。

鼻胃管临床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对营养液的渗透压及浓度要求小,适用于一般的要素饮食患者,家属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

但是,该方法有一个严重的并发症——误吸,因此诞生了一种运用更为广泛的方法——空肠造口置管,可以较少发生液体饮食反流造成的误吸,并且可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同时进行,尤其适用于胃十二指肠外瘘及胰腺疾病患者。

而且,空肠造口的喂养管可长期放置,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患者也能同时经口进食。

肠外营养是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按一定比例和输注速率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直接输入静脉,使患者在不能通过胃肠道摄取营养的情况下,仍可提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充分保障患者能量摄入,增强免疫力,加速机体康复。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液内容,输入途径主要有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两种。

一般
短期输注(<2周)及以糖类、脂肪乳剂作为混合热源者可经过外周静脉途径,而以高渗葡萄糖作为主要热源者及输注时间较长者需要经过中心静脉输注。

营养支持的一般概念和方法

营养支持的一般概念和方法
详细描述
胃肠道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手术、炎症、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在 这些情况下,患者无法正常摄取和消化食物,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可以提 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短肠综合征
总结词
短肠综合征是指由于广泛切除小肠导 致的吸收不良和营养不足。
详细描述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小肠长度不足以吸 收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严重的营养 不良。营养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补充所 需的营养物质,改善生活质量。
适用人群
适用于需要同时进行肠内和肠 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优点
能够结合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的优点,提供更全面、个性化 的营养支持。
注意事项
需注意合理搭配肠内和肠外营 养的比例和输注方式,以避免
并发症的发生。
03
CATALOGUE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
总结词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 者,营养支持是必要的。
解决方案
密切监测患者的代谢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和输注速度。同时,对于已经出现代谢紊乱的患者,应及时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
肠道微生态失衡风险
肠道微生态失衡风险
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进而引发肠道感染、肠道黏膜萎缩等并发 症。
解决方案
尽早恢复肠道内营养,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和 功能的完整性。同时,可以使用益生菌、益 生元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预 防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02
CATALOGUE
营养支持的种类
肠内营养支持
定义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 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
方法。
适用人群
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 但无法正常进食或进食

营养支持概述

营养支持概述
• 目前,营养支持在疾病治疗过程 中的重要性已被医护人员所认识, 但并不是所有重症患者都需要营 养支持。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包括:
①原营养状况良好,遇突发事故后有内脏损 伤和多发骨折应予以全肠外营养或管饲。 如车祸后。 ②营养状态差,胃肠道因损伤或疾病不能进 食或不宜进食超过5天以上的患者。如重 症急性胰腺炎,肠损伤并发肠瘘,应立即 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优点:
• 减少操作过程,避免污染。 • 容器密封,避免气栓。 • 有利于营养物质获得更好的代谢和利用,减少代 谢并发症。 • 氨基酸与能源一起输注 • 避免脂肪沉积 • 葡萄糖稀释 • 减轻工作量。 • 提高了经外周输注的可能性。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损伤并发症------血气胸及神经血管 损伤等并发症。 • 感染并发症------局部蜂窝组织炎和 导管败血症等并发症。 • 代谢并发症------糖,脂肪,氨基酸 等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脏器 损害等。
≤ 25
<1.0 <160 <8 - <-15
总淋巴细胞计数 (108/L)
迟发性皮肤超敏试验 氮平衡(g/d)
营养不良的后果
• 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110
• 肌肉,肺,心脏,大脑, 胃肠道,免疫功能 • 营养不良将使疾病恶化, 并使病程延长
90 70 50 30 10 -10 体重变化 肌力变化
Intestinal Surgery
Complications
Reilly J et al. JPEN 1988
五、营养支持的途径
• 肠内营养(EN):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 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 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可供 口服或管饲,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经济 的营养补给方法,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占有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 • 肠外营养(PN):是将机体所需的营养素按 一定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 的注射液,能供给病人足够的能量,对胃肠功 能障碍或胃肠道需要休息的患者,即使在不进 食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正常营养。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

基础,任何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伤口愈
合,甚至会造成病人死亡。
营养支持是近代外科发展中的划时代进步。 它是在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取 得进展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1968 年 美 国 费 城 宾 夕 法 尼 亚 大 学 医 学 院 Dutriek 报 告 TPN动物实验:用 6 只雄犬,从 12W开始接受 TPN 支持,共
国外 AMC男>25.5cm
国内 AMC男>20.2cm 若实测 AMC<80%
女>23cm
女>18.6cm为正常
正常值为营养不良
AMC<60%
为严重营养不良
(2)肌酐身高指数(creatinine height index,CHI)
CHI=实测24h尿肌酐(mg)/ 标准身高肌酐(mg)×100%
(3)肌酐身高比(creatinine height rate,CHR) CHR=24小时尿肌酐(mg)/身高(cm)
CHR>6.2mg/cm(男)
>4.0mg/cm(女)为正常
4.白蛋白(albumin)
轻度营养不良 中度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 30~35g/L 21~30g/L <21g/L
5.运铁蛋白(transferrin)
2.肱三头肌皮折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 18岁~24岁 TSF为4.9~14.17mm 25岁~34岁 TSF为4.3~16.4mm
国外:男>12.5mm 女>16.5mm
国内:男>10mm 女>13mm 3.瘦组织群状况(蛋白质库存) (1) 上臂肌肉周径(AMC)cm= 上臂周径(MAC)cm-0.341×TSF(cm)
72天~256 天,犬的生长发育、体重等均与经口提供营养物

护理中的营养支持

护理中的营养支持

评估方法介绍
人体测量学评估
临床评估
通过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皮褶厚 度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 信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 营养过剩等问题。
生物化学评估
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 本,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如蛋白质 、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 摄入和利用情况。
能导致误吸与窒息。
胃肠道并发症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可能与营养制剂的选
择或输注方式有关。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配制和输注营养制剂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以降低感染风险。
评估吞咽功能和意识状态
在给予营养支持前,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意识 状态,以降低误吸与窒息的风险。
ABCD
肠内营养液的选择与配制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选择合适的 肠内营养液,如要素型、整蛋白型等,并按照规 范进行配制。
肠外营养途径建立与管理
中心静脉导管途径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肠外营养支持,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 萄糖等。需定期评估导管位置、通畅度和并发症情况。
外周静脉途径
通过外周静脉提供肠外营养支持,适用于短期或少量营养补充。需 注意静脉炎、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常见评估工具使用
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
01
适用于成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通过评分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营养风险。
微型营养评定法(MNA)
02
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包括饮食、健康、身体活动
等方面的调查。
主观全面评定法(SGA)
03
通过医生或营养师对患者的病史、体查、化验结果等信息进行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的重要性危重病包含急性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器官急、慢性功能障碍等,其代谢改变甚为复杂,虽有共性但个体差异甚多。

总的来讲,它可以具有创伤后的代谢改变,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代谢改变;有营养不足的饥饿代谢改变,也有器官功能障碍带来的代谢改变。

一个危重病人可以是以一类代谢改变为主,也可能有二、三类代谢改变,这给营养支持带来了困难。

危重病人多呈高代谢状态,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也可以是低代谢率,但即使是低代谢率,分解代谢仍然高于合成代谢。

危重病人中的绝大多数是高代谢,只有那些高度营养不良或器官功能不全的病人,机体内贮存的脂肪、蛋白质已高度消耗,难再有燃料供机体应用,分解代谢低,合成代谢更低。

高代谢是由于机体对外来侵袭过度急性反应的结果。

细胞因子TNF、IL-l、IL-6等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分解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大量增加,出现了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糖异生增加,但胰岛素的效应降低,出现葡萄糖耐量下降、血糖增高的现象,因而有大量氯的丢失,出现负氮平衡,脂肪廓清加速,急性时期反应物增加,代谢率可增加20%-100%或更高;营养底物不足,细胞代谢障碍,进而加重器官功能的损害,出现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这是危重病人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最终发生衰竭的一个原因。

危重病人不单有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增加,还有组织损害、生理功能受扰、免疫功能障碍等。

为恢复正常状态均需有营养素参与调控,因此,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的作用不是单纯地保持机体的肉体,而是保持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细胞的代谢,参与生理功能调控与组织的修复,以促进病人康复。

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的监测治疗过程中。

危重病病人(APACHEⅡ>10分)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风险,需要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病人的结局。

一般危重病病人在入ICU后24~72小时即应开始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ONS)、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 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大分子聚合物(整蛋白)型和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

根据给予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卒中患者入院时约5%患者存在营养不良,14%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高龄,机体高分解状态,脑干、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神经内分泌和胃肠动力学异常等均是卒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的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炎及肺部感染、褥疮、胃肠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显著高于营养正常者。

营养状态与卒中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相关。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78%。

尽管部分患者吞咽困难可在卒中后1个月内恢复,但是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将明显增加患者误吸及肺炎的风险,减少经口进食的量,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预后。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共识1 吞咽困难及营养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b级证据),显著增加卒中患者不良预后风险(A类推荐,1a级证据)。

床旁评估应该包括:①吞咽困难的相关主诉;②吞咽器官的感觉、运动、反射、结构的体格检查;③试验性吞咽:令患者吞咽不同量及黏度的食物,通常包括水、稠糊状、固体这三种黏度的食物,观察吞咽过程。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常用于无法正常进食或吸收营养的患者。

以下是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的详细解答:一、肠内营养支持途径1. 口服途径:口服途径是最常见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口腔摄入营养物质。

对于具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或特殊食品是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途径可能不适合无法进食或吸收营养的患者。

2. 鼻胃管途径:鼻胃管途径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胃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胃部。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无法进食的患者,如昏迷或术后患者。

然而,鼻胃管途径可能会引发鼻咽部不适、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3. 鼻空肠管途径:鼻空肠管途径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空肠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空肠部位。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无法进食或胃排空障碍的患者。

与鼻胃管途径相比,鼻空肠管途径可以减少误吸和肺部感染的风险。

4. 胃造口途径:胃造口途径是通过手术将一根胃造口管插入胃部,直接向胃内注入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胃造口途径具有操作简便、营养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定期更换胃造口管。

5. 空肠造口途径:空肠造口途径是通过手术将一根空肠造口管插入空肠部位,直接向空肠内注入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胃排空障碍或无法进行胃造口的患者。

与胃造口途径相比,空肠造口途径可以减少胃酸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1. 定时喂养法:定时喂养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3小时进行一次喂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胃肠道蠕动良好的患者。

通过定时喂养法,可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和吸收效果,同时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

2. 持续喂养法:持续喂养法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持续喂养,使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胃肠道蠕动较慢或无法进行定时喂养的患者。

通过持续喂养法,可以保证患者获得稳定的营养物质供应,同时减少胃肠道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G: Gauderer 和 Ponsky 于1980年首先报道

PEJ:Ponsky 于1984年首先报道

美国
国内
PEG/J 30万例次/年
PEG有报道 PEJ和PED尚无报道
有全职PEG/J小组

PEG/J的技术优点

操作简便(5-15min)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局麻
鼻胃管
鼻肠管
胃造口
空肠造口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建立
鼻空肠管
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术 (PEG/J)
鼻空肠管的置放技术
盲视法
螺旋法
X线法 内镜法

盲视法
螺旋法
成功率低,推迟肠内营养开始时间
X线透视下置管

优点:能准确定位
臵管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 臵管后即可开始肠内营养

接 法 (DPEJ)
基本方法同PEG技术 不同点是造瘘位臵位于小肠内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穿 刺 穿 刺
直接法
Direct Percutaneous Jejunostomy ,DPEJ
完 毕
夹 线
内 垫
技术难点
小肠肠腔狭小,肠蠕动极活跃,较难始
终保持基本肠腔扩张状态
体表位臵不固定,穿刺的部位取决于腔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 的选择与建立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汪志明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建立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建立
40-50%的住院病人有营养不良

年 病 人 ---- 50% 呼吸道疾病 ---- 45%
炎 恶 危
-若抽到气体的同时在内镜下观察到穿刺针
-若抽到气体而内镜下未发现穿刺针
造口管的取除
直接拔除法 剪断体外端使其腔内端自行排除法 内镜取除法
内镜下去除PEG管方便灵活
夹住内垫 剪断导管



晚期肿瘤病人-良性疾病病人
如炎性肠病、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肠瘘等


晚期干预-早期干预
普外科-兄弟科室
三种置管术的比较
最常采用胃镜旁异物钳臵管法,
适用于几乎各种情况的插管
上消化道不全梗阻,如幽门、十二指
肠不全梗阻,胃切除术后吻合口不全
梗阻的病人,内镜仅能勉强通过梗阻 段,多采用导丝臵管法和经胃镜工作
通道臵管法
经胃镜工作通道臵管法能够臵入的
导管直径有限,限制了肠内营养制 剂的选择,故多采用导丝臵管法
食道气管瘘
完成PEG/J
臵入支架
操作简便 安全
有效
创伤小
狭 窄
扩 张
内 垫
臵入支架
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口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uodenostomy,
胸腔胃 穿 刺
PED
内 垫
完 毕
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口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uodenostomy, PED
保持异物钳钳夹空肠管状态并固
定位臵,缓慢退出胃镜至胃腔
松开异物钳,使之脱离空肠管,
退回胃腔
异物钳再次钳夹空肠管的腔侧,使 胃镜再次连同空肠管一起通过幽门
胃镜观察空肠管插入深度及其在胃内无盘
曲后退出
撤去导丝,注水试验通畅,固定
完 毕
特殊病人的置管法
PEG/J 联合食管内支架
如果可以有效的使用肠内营养,这个重危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并存 肠内营养首选
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鼻胃管 鼻空肠管
胃造口 空肠造口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选择取决于

营养支持时间
胃肠道的功能
美国胃肠协会
短期: < 30天
鼻 胃 管
短期肠内营养的首选 最常用 最广泛
适应证一: 肠内营养支持
典型病例
最长使用已9年 鼻咽癌放疗 吞咽障碍 不能饮食
9年PEG 肠内营养 维持生命 15kg
适应证二: 胃肠减压
缓解恶心呕吐
去除鼻胃管
长期胃肠减压 少量饮水进食
改善生活质量
适应证三: 胆汁回输
肠内营 养
胆 汁
胆管癌梗阻
适应征四: 顺行灌肠
PEC
PEG/J禁忌证
固定

导丝由口腔经鼻腔引出
经胃镜工作通道置管法



内镜

Freka经内窥镜鼻空肠管 (8Fr.)

插入胃镜

插入经内窥镜鼻空肠管
退镜
导管由口腔经鼻腔引出
固定





经X线透视观察,据正常生理弯曲
即可判定导管尖端所在

注入少量60%泛影葡胺证实鼻肠管
在位,即实施肠内营养
穿刺入 十二指肠
胃癌术后复发(毕I式)
经皮内镜下结肠造口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olostomy, PEC
透 光
完 毕
腹壁不透光,尤其腹部术后
术前常规行腹部CT检查:了解残胃大小及粘连情况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指按压的重要性 采用“安全通路法”建立穿刺途径
-使用10ml注射器,在腹壁穿刺的同时抽气
PEJ是一种代替PEG的有效营养供给方法
PEJ的主要目的是使不能直接PEG而又需要造口
的病人避免手术造口
PEJ与PEG相比技术难度大




严重上消化道返流 胃张力缺乏 PEG后多次食物返流致误吸
食道切除后胸腔胃,反复呼吸道吸入

内镜

内镜监视器
异物钳 PEJ配套包
营养支持在治疗措施中的地位
在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危重、创伤、 营养不良 …… ),营养支持理应与其他 治疗同等重要。可能时,宜及时或提前 给予 及时补充优于事后纠正
肠道——正常的生理性途径
肠外——人为的治疗性途径 [非生理性]
肠内营养的优点


营养因子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缺点:将危重病人送至放射科,费时费力 运送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X线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损伤
经内镜鼻空肠管置放术
1975年Nib Soehendra(蓝庆民)最先报道
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内镜外科教授 世界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创始人之一


直视下臵管,保证臵管的准确性 可在病人床边,尤其是在ICU病房放臵 成功率高
优点: 即插即用 缺点: 鼻窦炎
咽炎
食道溃疡 吸入性肺炎
影响外观
许多疾病,由于本身或 治疗的要求,需要放置 鼻空肠管
美国胃肠协会
长期: > 30天
长期肠内 营养支持 胃、空肠造 口
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 <30天 鼻胃/肠管
胃功能良好 胃功能障碍
>30天 胃/肠造口
胃功能良好 胃功能障碍
绝对禁忌证
-严重而无法纠正的出凝血机制障碍 -胃壁与腹壁不能紧密相贴:如结肠等阻隔 -腹膜炎 -腹腔肿瘤广泛转移
-任何不能行胃镜检查的疾病
相对禁忌证
-大量腹水 -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 -食管不全梗阻
-不能从腹壁看到透光点及腹部术后
并 发 证

无操作相关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 < 1%
- 胃瘘 - 包埋综合症
>95% 10-15min
臵管时间短 并发症低
适 应 证

急性胰腺炎
高位肠瘘、胆瘘、胰瘘
上消化道不全梗阻

胃排空障碍
并 发 证

无操作相关并发症
无严重并发症 轻微并发症 7%左右 - 吸入性肺炎 - 鼻粘膜溃疡 - 咽炎、鼻窦炎 - 导管堵塞、易位
鼻空肠管置放术
胃镜旁异物钳臵管法
如神经内科、脑外科等
谢谢! Thank you!

轻微并发症 7%左右 - 切口感染
- PEJ管尖端移位
- PEJ管堵塞 - PEG管断裂
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PEG)
拉出法(pull 推出法(Push 插入法
or
Ponsky-Gauderer Technique)
or Sacks-Vine technique)
(Introducer or Russell technique)
不需剖腹手术
避免了手术胃/空肠造口的创伤
PEG
手术空肠造口
PEG/J的营养途径优点

护理方便
优于肠外营养途径 避免了鼻胃管并发症 适合于长期肠内营养
家庭营养
护理方便

适合于家庭肠内营养





不能经口进食,需长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长期胃肠减压:晚期癌性肠梗阻 胆汁回输 便秘病人的顺行灌肠 胃疝或胃扭转

内镜

内镜监视器 异物钳 PEG配套包
术 前 准 备
术前8小时禁食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病人头侧准备吸引器
操作方法:经典拉出法 (Pull technique)
拉出
透 光
按 压
穿 刺
导 线

线
连接导管
外拉导线牵出导管


卡片固定


经皮内镜下小肠造口术(PEJ)
松开异物钳,使之脱离导管,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