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看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

《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

《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叙事诗,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道。

但是我们在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作者刘兰芝在创作中所表现出对爱情和婚姻强烈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这一点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所在。

刘兰芝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她死后刘向把自己和母亲接到长安生活,与父亲、哥哥等人居住在一起。

这样一个悲剧的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巨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从“人之为人”与“人性”这两个方面去进行解读。

一、身份的差异第一,“刘郎是我儿”与“刘大哥是我儿”。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丈夫焦仲卿在家里只是一个大管家,他与刘兰芝的感情是不平等的。

他对她的关心也是有限度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二人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当我们看完《孔雀东南飞》之后,首先会感觉到一个问题:他们不平等的身份使二人感情难以维系。

但是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能怪刘兰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即使再优秀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爱情和婚姻。

而如果她嫁给了焦仲卿或者嫁给了大哥,那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现在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和爱情悲剧所造成的心理影响。

二、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中,刘兰芝的父亲是一个地位很低甚至可以说是卑微的人物,而她的母亲则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女儿,也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刘兰芝虽然出身于富贵人家,但是她却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对爱情和婚姻都没有太大的奢望;而当她和母亲一起回到自己家中时,虽然自己在这里也过得很好但却仍然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父母对其教育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只懂得教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们对于刘兰芝在《孔雀东南飞》中所表现出对爱情和婚姻强烈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很赞同和支持的。

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所形成的环境氛围也成为了作品中刘兰芝向往美好幸福婚姻生活时一个重要而又重要的因素。

《孔雀东南飞》盛世汉代的一面镜子

《孔雀东南飞》盛世汉代的一面镜子

《孔雀东南飞》:盛世汉代的一面镜子黄陂二中董化为刘秀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彷徨”这首出此刻中学课本上的乐府诗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到现在人们还记得其叙述的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范蠡西施到梁祝化蝶,从杜十娘与李甲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甚至连陆游与唐婉都活脱脱演出着真切版的千古悲情,而《孔雀东南飞》正是这些千古悲情 -------- 中国古典式爱情的范本。

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自己的忠贞爱情不受污染,断然毅然地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时,我们为这残局之爱而哭泣。

但本篇其实不不过再现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流传千古的爱情,同时还展现了汉朝多方面的文化。

绝不夸张的说,《孔雀东南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盛世汉代的民俗文化,让此刻的我们对于先人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有更多的认识。

笔者下边将从汉代妇女地位、汉代官吏制度、汉代家长制、汉代妇女衣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汉代妇女地位好多人在读《孔雀东南飞》时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刘兰芝在自遣回家后有那么多人登门求婚?这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代对女子的认知相违反的,因为古代被弃女子是很受人唾弃的,而刘兰芝为何能获得特别的礼遇?文中很详尽的描绘了府君家迎娶刘兰芝的情形:“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欣。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天,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样的排面很难想象是在封建社会发生的迎娶被休女子的行动。

其实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和当时妇女的地位亲密有关的。

继秦以后成立的汉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比之于秦朝,都有较大的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先期的相对繁华期间。

与秦对比,汉王朝更拥有包含全部的弘大气势。

与此相适应,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必定的提升。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人们的重视。

在汉代,假如丈夫出门在外,老婆就能够在家自立门户,主持送旧迎新等事务,并且能够与男子同样,在外参加社会活动,许多妇女参加了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 技巧娴熟, 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 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

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

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是一个家教严谨, 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

她年轻而美丽。

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

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裆。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

”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

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

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

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

《孔雀东南飞》的女性主义解读

《孔雀东南飞》的女性主义解读

力, 以双重标准去处理 同 一件事情引发冲突也不足为奇。 主人公兰芝的形象彰显着中国传统女 ^的美德和 屈辱 。剧中
场景表明她是一个勤劳聪明 、 能织善裁 、 精通乐理 、 读书识字 的美
女 ,在娘家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可她嫁到焦家后却 “ 中常苦 心
悲”因为她要干更多的活 , , 织锦贴补家用 , 还得遭受婆婆焦母 的整 蛊 :枣园开园全村新媳妇都去打枣以求早生贵子,婆婆却不准她
刘兰芝虽没机会扮演良母的机会 , 但是十足的贤妻, 以至于她
类推 的思维习惯日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贬损和诋毁源于西方历史上 。 男权制下的“ 厌女症” i gn) ( s yy的性别歧视。这种倾向在《 m o 荷马史
诗》 和希腊神话中就初露端倪 , 美女海伦成 了挑起战争的“ 红颜祸 水”潘多拉 是邪恶的代表和化身 , , 女人还是能被随意赏赐和 赠送

面要求母亲“ 夫死从子”另一方面又赐予母亲要求儿女尽孝的权 ,
界得到充分体现。男性文学艺术家创造出的男性形象的积极品质 常常多于消极品质 , 而他们对女性 ^ 的描绘 则可分为女神 、 物 恶魔 和淫妇等三种类型。女性主义理论家玛丽埃尔曼在《 想想妇女们 书中指出, 西方文化各个层次上充斥着一种“ 别类推”tog t 性 ( uh h b x a aa g )即人们习惯于以男性或女 l y euln l y , s o 生的特征对人的行为 或社会现象等进行分类。她从男性作家笔下 的 妇女形象和男性批 评家笔下的女性作品中总结出十种女 眭模式: 无形、 被动 、 不稳定、 封闭 、 贞洁 、 物质性 、 精神性 、 非理智 型、 依从 , 两种难以改变的形 象一 | 与巫婆 。她认为这些模式充分表现了菲勒斯批 i 平中性别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新探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新探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新探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封建时代腐朽的爱情观念以及女性在封建时代所处的悲惨地位。

本诗同时也体现出了汉代末期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真实人性和真挚情感的日益关注,本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和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历史背景;思想意义引言:《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汉乐府”中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处于重要地位,本诗主要描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惨爱情故事,此悲剧由多种原因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礼教与爱情的矛盾以及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本诗通过对刘、焦爱情悲剧的描写,突出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求。

一、《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于“情”与“礼”的矛盾,妇女地位低微,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以及封建家长的专制自私的压迫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也离不开故事中人物性格缺陷的原因。

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知,全诗最重要的角色是女主人公——刘兰芝,同时刘兰芝也是汉乐府诗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人物形象。

诗中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由此可见,刘兰芝聪明能干,同时母家也有一定经济基础,刘兰芝从小接受多方面的良好教育。

同时刘兰芝还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虽然她尽心尽力侍奉婆母、辛勤劳作,但她不愚孝,对于婆母的无理要求也并不是忍气吞声,与丈夫抱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可见刘兰芝柔中带刚的性格并不讨焦母喜欢。

也正因如此,虽然刘兰芝漂亮聪慧,但不是焦母理想中的儿媳,焦母利用“七去”之“不顺父母去”,同时又用“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礼记》)中的“孝顺”来压制焦仲卿,这些封建礼教的规范以牺牲年轻人的爱情与自由为代价,维护封建家长的权益和权威[1]。

浅析汉代妇女地位

浅析汉代妇女地位

浅析汉代妇女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而这个转折时期也赋予其女性鲜明的时代烙印:一方面,当时封建社会刚刚确立,封建礼制尚未完备,以推崇男性至上的儒家文化对女性束缚的思想还未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残存于世的氏族传统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在某中程度上依然起着规范性作用,女性所受封建礼制的羁缚较后世少,她们仍然是较自由、开放、活跃的;另一方面,“随着儒家伦理思想的风行,女性之地位及其角色扮演,有逐渐被造成为男性附庸的趋势”,这一时期逐渐确立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活动受到诸多束缚,地位不断下降,对男性的依附日益严重。

一、婚姻自主婚姻从古至今有了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约略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三是指亲家,《说文解字》释“婚’、“姻”说:“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尔雅·释亲》说得更明确:“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上述三说虽然不尽相同,但已涉及到婚姻的基本特点。

其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

其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汉代妇女在婚姻上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印记,但已经体现出某种程度的自主。

(一)自主婚姻对象如馆陶公主、平阳公主这类的上位阶级。

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丈夫死后寡居多年,看上了卖珠小儿董偃,便长期豢养董偃于家中,武帝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与他,而且称他为“主人翁”。

从此董偃不仅贵宠当朝,而且名闻天下。

平阳公主和卫青的婚姻就是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如卓文君和张氏这类的富商之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孔雀东南飞》解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孔雀东南飞》解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孔雀东南飞》解读
《孔雀东南飞》是被公认为中国叙事诗第一部正宗古典著作的杰作。

该诗讲述了宋朝时期
精英文人柳如是与李煜凤凰山庄的故事,主要描述了柳如是与李煜情感的坎坷经历。

在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看来,这部诗的核心价值是反映出男权文化下女性的悲惨的经历。

从阴阳角度分析《孔雀东南飞》,这部诗以柳如是及李煜的故事为基础,充分展示了中国
古代女性所处的无助的境地,充分反映了女权主义的价值观。

柳如是坚持斗争的精神、热
爱自由的情感,充分体现了妇女在社会上弱势地位而力求谋求逃脱、发挥作用的精神。


李煜则充分展示了男性充满着尊严和傲慢,并有权有势地权衡女性的自由,违反男权文化
的传统思想。

此外,《孔雀东南飞》在文本结构上也充分表现了反男权文化的主旨。

整部诗的中心内容
是将柳如是与李煜作为女性与男性的表象,从而写下了柳如是追求自由和追求爱情所经历
的坎坷经历。

这一结构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到《孔雀东南飞》中蕴藏的女权价值,而且
也反映出作者对拥有自主权的女性强烈的支持,反过来也否定了男权文化中2个主流思想,一是女性没有权利,二是女性没有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孔雀东南飞》,其中蕴藏的女性价值不仅
体现在女性追求自主权的表象中,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处于暴露在势力社会的无助
之中,但仍然毅然维护自我权利和尊严的精神。

两汉时期女性再嫁及其社会地位

两汉时期女性再嫁及其社会地位

两汉时期女性再嫁及其社会地位作者:郭媛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8期摘要:两汉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再嫁事例十分常见。

女子再嫁一般分為三种类型:夫妻双方离婚后再嫁、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再嫁、丈夫去世后再嫁。

同时西汉的女性也没有因为再嫁而失去社会地位。

但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并没有持续很久,汉中期之后女性地位开始下降,再嫁也逐渐走向落没。

关键词:两汉时期;女性;婚姻;再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再嫁行为并不多见。

这是由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不具备婚姻自主权,她们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束缚,再嫁行为几乎与不贞划上了等号,甚至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影响。

然而汉代的女性地位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尤为特别,在汉王朝长达四百余年的历史中,女性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和社会都对再嫁女性十分宽容,女性常能风光再嫁。

一、两汉时期再嫁女性类型(一)夫妻双方离婚后再嫁两汉时期的女性拥有主动离婚的权力。

朱买臣家贫,四十岁依然“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人们嘲笑他痴傻,妻子对此羞之,求去。

朱买臣虽以“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来挽留妻子,但妻子心意已决,最终离婚。

朱买臣的妻子因为受不了贫穷的生活和他人的奚落离婚,再嫁之后遇到落魄的朱买臣还与丈夫一起帮助他,可见这位再嫁女性离婚后重新找到了幸福。

此外还有西汉开国功臣张耳的妻子,曾“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她以前夫“庸奴”为由离婚,足见当时的女性在解除婚姻方面的拥有主动权。

然而像朱买臣、张耳之妻这样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仍是少数,汉代女性对于婚姻选择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男性在家庭生活中仍然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力,更多的再嫁女性都是被动结束了婚姻关系。

《大戴礼记·本命》有“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这些规则下,女性动辄被休。

邓元义之妻“事姑甚谨。

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门第观念已经存在
《左传》中记载:“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拒绝了,原因是“齐大非偶”,说明门第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它在婚姻生活中的表现是两个家庭社会地位、历史声望以及经济实力方面的势均力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门当户对”。门第观念表现的最突出的是魏晋时期,把人分为士族、庶族和寒族,相互之间不通婚。而两汉时期,门第观念已然存在,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受到娘家势力的影响。
关于兰芝被遣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如无子说、无礼节说、婆媳性格不合说等等,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缺少有力的证据。焦仲卿的母亲并没有提起过孩子的事情,无子只是读者们的一种推测,或许只是没有写到他们的孩子而已,是否有孩子还另当别论。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责也在刘兰芝的自述“奉事循公姆,进止敢自专”中不攻自破。如果我们再细心斟酌他们的对话会发现,刘兰芝的出身恐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焦母最不满意的地方。她曾跟儿子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说明他打心眼里是看不上刘兰芝的出身的,认为她与自己的儿子贵贱相别,而“东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钱人家的主人,焦母极力推荐“东家有贤女”,恐怕是觉得她与自己门当户对吧。兰芝辞别焦母时说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她有礼有节的抗议:我就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嫁到你们家是高攀了,很惭愧。这充分说明焦母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让她感觉到婆婆对自己出身的挑剔。
然而,在刘兰芝的娘家,母权似乎就式微了。刘兰芝的母亲还是可以理解女儿的,面对媒人的提亲,她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这其实就是委婉的拒绝,作为母亲,她也希望女儿再嫁,所以一开始她说:“汝可去应之”。听完女儿的哭诉,她立刻就回绝了媒人又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兰芝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质问妹妹:“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只好识趣地答应了,也为她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作为母亲,为什么不阻拦?难道是也想女儿赶紧嫁?亦或是天真地认为兰芝那么快就想通了?我认为是无力阻拦。
从《孔雀东南飞》中可以看出,尽管刘兰芝是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不卑不亢的女性,她在婚姻中的自主权还是很少的,无论是被休弃,还是被改嫁,都是丈夫和父兄说的算。
然而,兰芝也不是低眉顺眼、忍气吞声的小媳妇。“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认识到婆母对自己的不接受,在自述遭遇后主动要求焦仲卿把自己遣返回家;面对焦仲卿的发誓,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再回到焦家的可能性很小;离开焦家时,早起化妆,辞别焦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丝毫没有弃妇的感觉。这些都可以看出兰芝是个性格刚烈,自尊自爱的女性。
二、有男尊女卑的想象,但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汉代的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他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最先将男尊女卑的思想与阴阳五行相结合,为这一秩序找到了哲学基础。东汉班昭的《女诫》是女性自我约束的代表作,劝诫女子注意言行举止,提倡夫妻男主女从,指出对待公婆、叔妹的正确态度。类似于这些著作的出现,表明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从属地位。
关键词:女性社会地位婚姻生活门第观念男尊女卑母权纺织裁衣经济收入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它讲述的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婆母驱赶回家,娘家兄长逼她改嫁,她以死殉情,焦仲卿听闻后,也自缢身亡的故事。读《孔雀东南飞》,有人读出了爱情的凄美,有人读出了形象的动人,有人读出了文辞的优美,而我却从诗歌背后看到两汉时期女性的婚姻生活状态。
读到刘兰芝被遣回家后有太守家的儿子来提亲的情节时,有些人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一定是作者为了美化兰芝的形象而虚构的,其实,在两汉时期,妇女改嫁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很普遍。那时,贞操观念并没有那么盛行,妇女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离婚或改嫁。董仲舒认为,妻子在丈夫去世之后改嫁是合乎情理的正当行为,并不主张女子的从一而终,直到刘向才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女子不事二夫”的观念。从这一方面看,两汉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对较高的。
三、“母权”盛行,但也不是绝对权威
两汉时期,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长辈在家中的地位极高,尤其是生养子女的母亲,“隆汉盛典,尊崇母氏”,母权在当时的家庭关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从诗中可以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感情是很不错的,兰芝被遣也没有特别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说主要原因是焦母对她的不满和偏见。即便如此,焦仲卿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指令,将刘兰芝遣送回家。
《孔雀东南飞》中看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摘要: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性研究的中心话题,而男尊女卑的思想又不是自古就有的,有学者认为,儒家观念给女性的生存带来了至深的影响,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西汉形成,在东汉得到强化。女性婚姻生活状态又是起社会地位的最好诠释,《孔雀东南飞》一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它感知到两汉时期女性的婚姻生活状态。当时,门第观念已经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也有,不过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母权盛行,但也不是绝对的权威;纺织裁衣是妇女普遍学习的女工内容,有的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如果将汉代女性与后世女性进行比较,女子的社会地位是相对较高的。
同样是母亲,为何焦仲卿屈从于母亲,兰芝的哥哥却无视母亲的意见呢?我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母亲的性格。焦母强势,“槌床便大怒”,儿子便只有屈从。刘母温柔,面对女儿无辜被遣,她也只是忍气吞声。二是儿子的素质。焦仲卿是读书人,受礼教的侵染更深,所以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不敢忤逆母亲,只好将兰芝遣返回家。兰芝说自己“生小出野里”,他的兄长应该也是个乡野村夫,文化层次也不高,自然不会把听从母亲意见太当回事。
母权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女性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一些官吏的家中,母亲甚至可以在政务方面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母权虽然盛行,也并非是绝对权威,还和其他因素相辅相成。
四、纺织裁衣是妇女普遍学习的女工内容
在许多汉乐府诗歌中总能读到关于蚕桑的句子,如《陌上桑》。汉代养蚕采桑十分盛行,每年皇后会亲自主持养蚕仪式,蚕桑业十分发达。所以纺织裁衣是汉代女子普遍学习的女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