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行政体制

合集下载

行政制度比较

行政制度比较

其次,内阁政府直接控制着议会,间接对人民负责。 在政府内部,除文官外,设有任何终身职位,对于 不称职或持有异议的内阁成员,首相采用改组内阁 的方式解除其职务。
再次,内阁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议会与内阁在和 平时期互相结合,互相制约,但在非常时期,人民 可以选举临时领袖,领导全国度过难关。也可以使 战争时期内阁权力高度集中,议会的权力相对减少, 政府和议会的任期自动延长。

(二)内阁制政府利弊分析优点: 首先,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密切合作是内 阁制政府有别于总统制政府的一大优点。通 常内阁成员同时是议会议员,绝大部分立法 议案都由内阁提出。事实上,议会和内阁互 相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政府 正常运作和政府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当然, 在理论上,立法和行政之间也是互相制约的, 议会有权对政府表示不信任,迫使内阁总辞 职,内阁也有权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内阁制政府基 本相同,但是国家元首的称号、产生、任期、 活动的典礼形势以及所强调的某些原则有所 不同。关于内阁的称谓,大多数西方国家的 政府称作内阁,如英、加、日等,美、法、 意等称为政府。 从政党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内阁制政府分 为两党制内阁制政府,多党制内阁政府和一 党为主的多党制内阁制政府。

内阁制政府的主要特点:
①强调议会至上; ②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③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具有“虚位元首”的 性质,不掌握实权,不负实际责任; ④内阁总览一切行政权力,政府首脑掌握实权,同时, 由于内阁成员必须同时是议会议员,因此,实际上是 内阁控制议会。 ⑤政府对议会负责,接收议员的质询,明辨政府的政 策和决议。 内阁制政府是目前西方国家最普遍的一种政府形式, 英国、日、德、意、希、印、新等国采用内阁制。

比较行政体制

比较行政体制

行政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处理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广义:行政是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实现。

包括四个方面:1政府行政——以政权权威为基础的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公众行政——在政府支持或允许下确立起来的、以公众(或团体)权威为基础的社会服务性事务的管理。

3企业行政——以市场权威为基础的,对生产性事务的管理。

4私人行政——是指以个人权威为基础、以利益的个人支配为前提的各类事务的管理。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体制: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2、文体格局、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

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

1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2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

3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体制基本特征:1、“人为性”。

是指人是体制确立、运行、改变的主体;体制是由人按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代的需要形成或设计的,是人的创造性在社会实践领域中的体现。

2、“为人性”。

体制运作的根本是为了人,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体制设计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的价值归宿。

行政体制: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权力划分、运行程序及制度等方面的总称。

核心:行政权力及职能划分。

载体:行政机构。

运行:依据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

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一)西方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1、古代。

2、近现代:三个理论基础: 1)宏观——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①自然权利”——天赋人权。

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人一经出生,就自然而然具有某些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②“社会契约”——民众让渡权利,政府形成。

政府来自人们的社会契约,即民众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所以才通过共同约定而成立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民众,国家权力从本质上讲来自民众的委托。

中外行政体制的比较

中外行政体制的比较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1)王和诸侯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春秋战国是由以各诸侯国君为核心的专制和以贵族统治为主的政体结构,向中央集权君主制和以官僚为辅佐的政体结构转变的时期。
3、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斯巴达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
国王有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权力较大。
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实际作用不大,对长老会议的提议无权讨论,只有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议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尚书陈群创议的,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中外行政体制比较答案

中外行政体制比较答案

一、名词解释行政制度: 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央地方关系模式的产物,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关系以及地方各级行政体制。

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辅政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公民大会:公民大会(ecclesia)是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的最高权力机关。

等级代表君主制: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比较行政体制讲

比较行政体制讲

通过对不同国家行政体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行政 体制的差异对国家治理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输标02入题
不同国家的行政体制在组织结构、权力配置、决策机 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行政效率、 政策执行力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同。
01
03
本研究还发现,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提高国家 治理能力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透明度和参与度提高
公众对政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参与度要 求越来越高,推动行政体制更加开放 和包容。
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政体制呈现出多 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适应不同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未来行政体制的展望
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在行政体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 学性和精准性。
美国政府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包括 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
英国的行政体制
君主立宪制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议 会掌握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
内阁制
英国的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首相为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实权。
地方自治
英国地方政府由地方议会管理,负责地方事 务,如教育、卫生等。
公务员制度
研究意义
比较行政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比较行政体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公共行政学、政治 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比较行政体制可以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推动全球公共治理的进步和发展。
02
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
行政体制的定义
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的组 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各级政府机 构、职能、权限、人员、制度等方面 。

比较行政制度课件实用PPT文档

比较行政制度课件实用PPT文档
联邦议会对联邦委员会实行监督,但不对联邦委员会提不信任案,也不罢免政府。 联邦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成员由联邦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从有资格被选为众议员的瑞士公民中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委员任期4年,在
(二)从内阁与议会的关系看,议行合一并相互制约 每次众议院改选后全部改选。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以总理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一) 从内阁构成来看,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 或政 联盟组成,内阁成员全部或部分必须是议会议员,以此表明内阁得到议会多数的支 持,进而表明政府是受选民的委托和支持,说明政府是合法的、代表民意的
第七章 比较行政制度 第二节 政府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政府制度的类型
联邦委员会无权内解散阁议会制,也:不能由复决内、否阁决议总会通揽过的国议案家。 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 政府组织形式。 委员会制政府:以实行合议制的委员会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政体形式。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基础和内在根据,政府机构则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载体,并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联邦委员会无权解散议会,也不能复决、否决议会通过的议案。
总统制政府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从政府构成来看,政府是由选举获胜的总统来组织,与议会多数 少数无关。政府成员不能为议会议员,不能参加立法活动。 (二)从政府与议会的关系来看,政府与议会是分立、平行并相互制约 的。 (三)从政府与国家元首的关系来看,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合二为一。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权力于一 身,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四)从政府内部的关系来看,实行首长负责制,政府成员都由总统任 命,又都对总统负责。
第二,君主的政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政府的决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第七章 比较行政制度 第三节 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联邦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成员由联邦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从有资格被选为众议员的瑞士公民中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委员任期4年,在 每次众议院改选后全部改选。 第二,君主的政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政府的决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比较行政制度 课件

比较行政制度 课件

三、行政制度的比较研究 1.比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国别比较
country by country comparison
主题比较
theme comparison
范围:政府制度的类型和 特征比较;中央行政制 度比较;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行政关系比较;政 府行政过程比较;行政 制度改革比较
(1)夏书章:“行政是行使国家权力的管理,凡不属于 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便不属于行政。”“应将以行 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的活动成为行政。” (2)傅明贤:行政“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独立活动,而 且包括与行政机关相联系的一部分立法活动、司法活 动。” (3)周世逑:“所谓行政,就是国家行政部门为实现代 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目的和任务,而对所属的国家 职能和国家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 (4)谭健:行政“是国家行政部门管理国家事务、政府 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 (5)唐代望:“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是管理整 个社会的,不仅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而且包括 立法、司法以及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
(1)核心内容 行政权力体制 法定性规则 (2)结构系统 内层 中层 外层 (3)行政制度 行政思想或观念 行政主体 政稳为要——嫡长子世袭制 2.行政制度的一般特征 (1)环境制约性——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文化 (2)阶级性
(3)强制性 (4)多样性 3.行政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 规范行政权力运作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政府功能 政府职能 国家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公共管理职能
行政的主体——
狭义政府 广义政府
行政的客体 行政的方式—— “公信力”=证明力? 行政的手段 行政的性质 行政活动的目的 定义: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 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 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 活动。

比较行政体制》

比较行政体制》

(四)行政与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 “行政”这一概念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已经掌握,提醒学生注意 其“流变性”。 注意“行政体制”与“行政制度”的异与同。特别注意“体制”一词 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 (五)如何开展行政体制的比较及比较的意义 比较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别比较,一是专题比较。本课程选取的教材采 用的两种比较相结合的方式。 提出行政体制比较的框架:本课程讲授按教师本人理解的框架进行比 较,主要是参考阿尔蒙德的比较框架进行比较。 比较的意义 (六)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此课程最想学到的知识。(互动环节) (七)教学小结:提示需注意的问题及今后上课需准备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行政”、“行政体制”等基本概念。理 解为什么要对中外行政体制进行比较,以 及如何比较等基本问题。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以达到学生以解教师今后要讲授的主要内 容及此课程的基本概念,教师了解学生的 学习基础与兴趣所在。
四、教学步骤与课堂设计
(一)教学导入 以民国初年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的事例导入本课程的教学,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环节) (二)本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54课时,3学分,分18周。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 堂讨论与辩论。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但不拘泥于教材。 课堂讨论与辩论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增减): 1、国家元首是实位元首还是虚位元首好? 2、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优劣? 3、民族自治地方区划设置与管理比较。 4、救市方案与行政过程的关系的国别比较。 5、公务员薪水管理体制比较。 (三)展示与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
《比较行政体制》绪论
(说课)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要学习的 基本内容与进度安排、课后阅读的参考书目以及 今后学习中需提前准备的资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行 政体制”等基本概念。理解为什么要对中外行政 体制进行比较,以及如何比较等基本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该课 程的初步看法,以学生学习该课程最想知道、最 感兴趣的问题。以利于后面课程教学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行政体制绪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一)什么是行政?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二人以上的人际互动,就形成一个公共活动的关系,就需要按某种共识或公共的权威去处理公共事务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行政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处理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广义:行政是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实现。

包括四个方面: 政府行政——以政权权威为基础的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众行政——在政府支持或允许下确立起来的、以公众(或团体)权威为基础的社会服务性事务的管理。

企业行政——以市场权威为基础的,对生产性事务的管理。

私人行政——是指以个人权威为基础、以利益的个人支配为前提的各类事务的管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什么是体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文体格局、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

体制与制度的关系体制是一个和制度相关的范畴,有学者将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

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

体制的两个基本特征:1、“人为性”是指人是体制确立、运行、改变的主体;体制是由人按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代的需要形成或设计的,是人的创造性在社会实践领域中的体现。

2、“为人性”体制运作的根本是为了人,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体制设计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的价值归宿。

(三)什么是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权力划分、运行程序及制度等方面的总称。

核心:行政权力及职能划分:行政机构运行:依据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

二、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一)西方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现代三个理论基础:1、宏观——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人一经出生,就自然而然具有某些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社会契约”——民众让渡权利,政府形成政府来自人们的社会契约,即民众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所以才通过共同约定而成立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民众,国家权力从本质上讲来自民众的委托。

“三权分立”——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与制衡 2、中观——政治、行政两分法; a.威尔逊对公共行政学的贡献政治是政治家从事的范围,行政管理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不仅区分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而且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奠定了基础。

b.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进而对行政体制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微观理论基础马克斯·韦伯——科层制(官僚制)泰罗、法约尔——科学管理理论怀特——系统化公共行政理论 宏观理论基础决定行政体制的价值趋向; 中观理论基础区分行政与政治系统的其他部分; 微观理论基础揭示行政体制本身的具体内容。

四次范式演进:、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题:如何形成良好的行政体制,促进公共行政活动的效率。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题:着重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题:以3E为目标改革公共行政体制,倡导建立高绩效政府。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主题:强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公民参与,创新公共行政体制,发挥公共行政的公共服务职能。

(二)中国行政体制理论的历史发展1、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古代行政体制(1)秦汉——三公九卿与郡县制(2)隋唐——三省六部与州县制(3)宋元——三省向一省过渡,两级向多级地方层级演变(4)明清——内阁制,三级地方层级、近现代有关行政体制的思想(1)孙中山行政思想权能分治”---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

政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力;治权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

五权分立”---以“三权分立”为基础,加“科举制”和“御使监察制”而形成。

(2)马恩列行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包括政府体制在内的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人民主权、人民公仆和廉价政府;普选、重视法律的原则;人民政府践行民主制度;无产阶级国家实行议行合一。

列宁的观点:强调提高人民管理国家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人民管理;对政府进行监督,防止官僚主义、腐败变质;强调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重视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强调法律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3)毛泽东行政思想政府应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来产生;政府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政府工作中的反腐倡廉;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行政体制改革观邓小平:积极稳妥地进行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江泽民: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依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胡锦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三、行政体制的发展行政体制从小系统发展成大系统行政体制从简单系统发展成复杂系统行政体制从封闭系统发展成开放系统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类型有:(1)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府体制。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2)总统制——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政府(3)半总统制----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

(4)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的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

 (5)部长会议体制----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按照宪法领导和管理国家一切政务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

(前苏联1946年建立)(6)国务院体制-----国务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政府体制。

(我国于1954年形成)国外中央行政体制(一)机构设置概况、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代表和象征,也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以国王或君主担任的居少数,由总统担任的居多数。

2、内阁在多数国家为该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指挥和管理一切最重大的行政事务。

、部、部级委员会和独立机构是政府的职能机关,专管某方面事务。

因其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功能的发挥也各不相同。

、行政首脑办事机构(二)国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化依据1、社会职能的变化决定机构设置的变化在行政和政治几乎不分的历史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政治性极强,它的全部职能几乎完全是实施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的经济、科教文和其他社会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大大加强,政府的机构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形势需要的变化决定机构设置的变化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去应付,政府就要相应的增减或调整机构的设置。

国务院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

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二)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分析、机构改革总体设想(1)转变职能(2)调整结构(3)精简人员(4)依法定编、机构改革具体实践(1)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一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二章中央行政体制(3)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二章中央行政体制(5)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6)2008年——大部制改革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就是具有法定行政决策功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围绕着决策权力分配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和。

谁制定决策、谁参与决策、决策反映与代表谁的利益等构成了行政决策体制的主要内行政决策体制问题的实质是决策主体的决策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问题。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行政决策体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

行政决策体制中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明确化。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运行不断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决策事务量增大,人员增多的趋势。

影响行政决策体制的要素:政治要素 b.经济要素c.文化要素d.科技要素现代行政决策系统的构成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行政决策的参谋咨询系统行政决策的情报信息系统一、国外行政决策的制定(一)美国信息机构:中央情报局咨询机构: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主要决策机构:总统本人及其内阁行政决策制定的影响者:国会、利益集团(二)英国信息机构:中央统计局咨询机构: 中央政策研究室决策机构:首相与内阁不可忽视的角色:政党、议会(三)日本机构:内阁调查室咨询机构:审议会等决策机构:首相及其内阁影响行政决策的活跃角色:官僚和利益集团(四)法国信息机构:总统府总秘书处等咨询机构: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行政法院等决策机构:总统及其总统府、总理及其政府行政决策的社会伙伴:压力集团(五)俄罗斯、“利维坦式”的决策中枢、崛起中的利益集团、行政决策制定无法规避的四大势力——寡头势力、前苏联退休官员、地方与民族势力及政党势力二、中国行政决策的制定从宪政结构角度决策机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执行机构:各级人民政府b.从党政结构角度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行政决策与执行结构实际结构党政结构与宪政结构的混合结构,其中党政结构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