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县乡行政体制弊端和论文

浅析当代我国县乡行政体制的弊端和对策摘要:自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县一直是中国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而,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
笔者从县乡行政的体制性、县乡政府职能、县乡政府责任机制、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当今我国县乡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寻有益的对策。
关键词:县乡行政体制对策自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县一直是中国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而,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
笔者对当代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找寻一些有益的对策。
一、我国当代县乡行政体制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县乡行政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人民公社化前;(2)1958年至1983年,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时期;(3)从1984年至今,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村治”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府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县乡行政体制变革主要体现在乡镇政府。
(一)建国初期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行政村)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府委员会乡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由本乡人民选举产生,任期为1年,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负责主持会议和联系代表,协助乡人民政府进行下届人民代表会议的筹备工作。
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乡长主持乡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负责全乡工作,副乡长协助乡长工作,下设各种经常性或临时性的工作委员会。
”截止1952年底,全国共建立了28万个乡(镇)、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1956年9月,党的“八大”规定:“乡、民族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街道办事处等,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都就成立党基层组织,可按党员人数多少建立支部和会或总支和会以至基层和会,同时,建立与同级党组织相对应的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性团体组织。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概述(共 88张PPT)

3、国务院的职权
⑴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权; ⑵行政决定、命令、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⑶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权; ⑷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和 监督权; ⑸行政人员的任免和奖惩权; ⑹对国防、外交、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 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等。
16
4、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这些国家局承担某一专门领域的行政事务, 在组织机构上具有独立性,不是部委内设机构, 但归属于部委代管。共有12个。 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国家 粮食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 (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国家外国专家局(由人 事部管理)、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国家测绘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国家邮政局 (由信息产业部管理)、国家文物局(由文化部 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卫生部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国家 保密局、国家档案局。 02.02.2019 17
02.02.2019 5
具体来说,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 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 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 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 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02.02.2019 6 划和国家预算;
02.02.2019 21
(二)、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点
⑴、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 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 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⑵、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①、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②、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所为的行为。 ③、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 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设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行政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和改革中。
本文将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解读当代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相对僵化,垂直管理体制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对行政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也促使我国开始探索行政体制的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行政效能:通过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职能和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2.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3. 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化建设,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公共决策程序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4.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化,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为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政府职能转变:推行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优化政府职能。
如取消和下放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 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等措施,优化行政机构设置,减少政府机构之间的重叠和冗余。
如组建国务院机构,整合相关职能,提升政府运行效率。
3. 分权与责任明确:推行权责分明,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通过明确权力责任边界,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体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行政体制是一国政府的核心体系,它关系到政府的效能和公共管理的质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分别是行政机构、行政权力和行政效能。
一、行政机构行政机构是政府运行的基础和支撑,它是行政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的行政机构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目前,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国务院和各部委,地方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包括省、市、县级的政府机构。
在中央政府层面,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机关,它的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国务院下设各部委,每个部委负责特定领域的行政事务。
这些部委分工明确,协同工作,确保政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例如,教育部负责教育事务,卫生部负责卫生事务等等。
在地方政府层面,省、市、县级的政府机构也各自设立了类似国务院的行政机构,负责本地区的行政事务。
这些地方政府机构在行政体制中起到了衔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机构在履行地方行政事务的同时,也需要将国家政策和规划转化为本地区的具体行动。
二、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行政体制中最核心的要素,它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的质量。
行政权力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权力。
行政权力主要包括: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监督执行、解决争议等。
在当代中国,行政权力是依法行使的。
法律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基本依据和限制。
政府行政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制定政策和规章,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依法执行。
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依法向政府行政部门申请权益保护和解决纠纷。
为了保证行政权力的公正和透明,中国还建立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政府行政部门行政行为的,可以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行政诉讼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行政体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行政体制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行政体制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需要超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矛盾,更要考虑到各种行业利益的博弈。
这使得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对于而言,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迈出的第一步是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更多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行政体制需要面对的是机构体系庞杂、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
行政机构体系庞杂,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行政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存在。
因此,中需要进行机构职能整合,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减少决策节点的重叠,并建立健全责任明晰、权责一致的行政体制。
第三,行政体制需要破解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过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影响行政效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行政监察,建立健全反腐败机制,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更好地实现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第四,行政体制还需要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行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着程序不透明、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和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因此,应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增加选拔的民主化程度,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干部。
第五,行政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党和政府机构的权责界定问题一直是中国行政体制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明确权力的衔接和分工,构建党和政府机构的合理关系,实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工负责的制度。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
为了推进行政体制,应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积极破解各种利益关系的困扰;进行机构职能整合,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加强行政监察,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党和政府机构的权责关系。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概述

目录
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组织结构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功能与职责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01
CHAPTER
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
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行政组织、职能、权限、人事、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行政机关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
提供公共产品
行政机关负责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
保障公共安全
行政机关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
促进公共利益
05
CHAPTER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方向
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目标
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的政府治理体系
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
行政组织
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部门、行政机构等,是行政体制的主体框架。
行政职能
是指行政主体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行政权限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力范围和程度,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02
CHAPTER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化建设
为了激发地方和企业活力,政府逐步下放行政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行政人事
是指行政主体的人员构成和人事管理,包括公务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14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 政府的统一领导,并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 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或者领导。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执 行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政令,服从国 务院和上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又要执行本级 人大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决定,从而 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本地区的地方利益结合 起来。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2
2、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行政体制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行政要素构成 的一个系统。 ①行政职能构成行政体制的基础。因为它, 一是确定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经济事务的范 围;二是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科学化、合理化的职 能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的职能范围, 为行政权力的执行提供条件。 ②行政权力的划分与设置构成了行政体制的 核心。国家行政机关在完成政府职能的过程中, 必须有强大而有力的行政权力作为后盾并加以执 行。因此,在行政体制的设计、建立和完善过程 中,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对行政权力进行划分和设 置,包括行政权力的运作。 3 2017 年2月22日星期三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5
⑵政府首脑体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
代表者与实际承担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的一种 制度,也就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最高行 政权力的分配关系。政府首脑体制的类型有: ①一元制;②二元制;③多元制。 ⑶中央政府体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划 分、运行方式等制度的总和。在各国推行行 政管理现代化过程中,随着行政权力相对立 法权的不断扩大,政府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 益突出,中央政府体制已在行政体制中处于 核心地位。中央政府体制的类型有:①内阁 制;②总统制;③委员会制;④国务院体制; ⑤政务院体制。我国实行国务院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当代我国行政体制第一章:行政体制的基本概述1.1 我国行政体制的定义与作用1.2 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1.3 行政体制的基本原则1.4 行政体制与机构的关系1.5 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行政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2.1 中央行政体制2.1.1 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2.1.2 中央国家机关2.1.3 中央行政机关间的协调与合作2.2 地方行政体制2.2.1 地方组织架构2.2.2 地方行政机关的职责与权限2.2.3 地方行政体制的多层次结构2.3 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2.3.1 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2.3.2 行政体制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协作关系 2.3.3 行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第三章:行政体制的相关问题与挑战3.1 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3.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1.2 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与问责制度3.1.3 行政机关行为的公开与透明3.2 行政体制的效能与责任3.2.1 行政机关的履职能力与效率3.2.2 行政机关的责任担当与问责机制3.3 行政体制的创新与改革3.3.1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3.2 优化行政服务体系3.3.3 推动行政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的挑战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但不限于:附件1:行政体制组织图附件2:中央行政机关职责与权限说明附件3:地方行政机关组织架构图附件4: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国家政权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组成,是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设立的。
2: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与问责制度: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受到相关问责制度的约束和监督。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针对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4:行政服务体系:指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建设高效、便捷、规范、透明的行政服务体系。
5:市场机制转型:指将行政体制从传统的行政指令型体制转型为更加市场化的机制,并促进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同年底,政务院通过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 会组织通则》,确定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或军政委 员会为一级地方政权,同时又作为政务院的代表机关. 当时全国共设立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个大行政区.
Page 4
(5)1950年,政务院先后公布了省、市、县、大城市 的区、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6)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民族 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由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7)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 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 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同时,宪法和组织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组成 以及主要活动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行政 1954年至1982年国务院实行集体负责制。 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 协助总理工作。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 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领导本部门的 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 委务会议。 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 按照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 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 制。
4.恢复与发展(1977年至1991年) 文革结束后,原来比较好的行政制度逐步得到恢 复。 (1)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修订,尤其是 1982年薪宪法和新的国务院组织法的颁布,对 国家行政组织、行政职权、行政领导体制等重新 作了规定。以此为基础,中国国家行政制度进入 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2)1987年中共十三大规定了政治体制与行政 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 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此后中国国家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沿着转变政府 职能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方向前进。
Page 15
2.纵向垂直结构
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分工结构。国务院的职能部 门设置为部(委)——司——处; 上下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结构,公安、安全、 审计、监察等独立性较强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 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部门,上下级之间是业 务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Page 24
第五节 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与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这就是国务院的性质及地位。 具体表现: 1.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这明确了国务院不同于其 他国家机关。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这表明了 国务院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地位。
Page 19
第四节 行政监督体制
一、含义: 行政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 监察与督促。
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依法正确行使行政权力,防止行政 权力的滥用。
Page 20
外部监督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是指以非行政组织的力量为主体对国 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 (1)权力监督 权力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2)司法监督(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体) 人民法院专门设立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 1994年4月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法院受 理行政诉讼的权限与程序。 1988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法纪检察厅正式成立。 另外,人民检察院又设立经济检察部门,并专门成立了 反贪局,受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案、行贿受贿案。
Page 16
3.横向并列结构
同级政府机关之间和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 横向协作,呈现此种结构。 一是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关系,如省、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各县(市)政府之间的 关系,各乡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管辖区内同 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是同一人民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并列关 系。处于横向并列结构中的各部门之间是平等协 作关系。
Page 5
2。初步发展阶段(1955年至1966年) 1955年国务院颁发《监察部组织简则》,确定 了国家行政监督机关。 国务院又分别制定各所属机构的组织条例,颁发 了行政工作人员任免与奖惩的办法和暂行规定。
Page 6
3.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至1976年)
(1)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国家行政 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Page 21
二、监督的类型
(3)政党监督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 都有权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各民主党派也有权通过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人民 政府参事会等方式对国家行政活动进行监督。 (4)社会监督,中国公民有权利通过工会、共 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向政府提出 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信访等活动对政府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的问题进行批评和检举,还可以申 诉、控告、举报行政违法违纪行为。 (5)新闻媒体监督,我国当前新闻媒体的监督 非常有限,但十分有效。
Page 11
3.统一原则
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 挥。”
一方面,行政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基本实 现配套,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形成权力、职 能冲突,形成功能齐全、灵活高效的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上下级的领导或指导关系要明确,上级布置 的行政任务,下级机关一定要有相应的贯彻机构。同时, 行政指挥有统一,下级机构只能由一个上级来领导,向 一个上级负责。
3.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这规定了国务院在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的领导地位。
Page 25
二、组成与任期 1.组成 1954年前,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任命总理一人,副总理若干人,秘书长一人、政务委 员若干人组成。 1954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一人、副总 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 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一人、副总理若干人、 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 秘书长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决定,国家主席任免。 副总理和国务委员(1982年机构改革后设置,地位相当 于副总理)协助总理工作。
Page 9
(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行政体制 改革在新世纪的目标; (5)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了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中国国家行 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Page 10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一、设置原则 为了保证国家行政组织设置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必 须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原则 一方面,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松紧程度,直接决定 了行政组织的设置和变更。 另一方面,政府本身的体制和权力运作方式,也影 响行政组织体制结构的安排。 2.精简原则 一方面,要简化行政层次,撤并多余的行政机构; 另一方面,要人事结合、按事设岗、按岗定编、按 编择人。
Page 22
内部监督
A. 上级监督
上级行政机或行政领导有权对下级行政机关 及其人员实施监督。 一般上级行政机关通过撤销下级不适当的决 定、命令,考核、奖惩下级人员和指导、检 查、督促下级工作来实施行政监督;
另外,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撤销下级错误的 行政决定来实行监督。
Page 23
Page 12
4.依法原则
行政机构的设置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实现规范化、法 制化。 依法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行政组织体系、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层级、各级政府 工作部门的设置,都由各组织法规定;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与撤销,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 序来进行;
三是行政机构人员的编制由法律规定。 5.效能原则 衡量行政组织设置是否恰当的标准之一就在于它的行政 效能,即该行政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能以最少的行政资源 投入来取得最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当代我国行政制度
目录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 第四节 行政监督体制 第五节 国务院 第六节 国务院的行政机构
Page 2
一、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国家行政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总结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行政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基 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从形成 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步形成阶段(1949年至1954年)
Page 8
5.1992年以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转向适应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国家行政制度改 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基础。 (2)1993年国务院颁行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 例》开辟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办事 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 改革目标。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机 构和人员裁减改革。
(1)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行政制度创建确立了民 主集中制、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等基本原则。
Page 3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即设立 政务院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3)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政务院 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规定了政务院所属厅、司 (局)、处、科、室等的职责,接着进行了地方政府的 创建工作。
Page 13
二、结构模式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从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 院到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从国务院各部、委、 行、署到市县的职能局、委、办,构成一个完整 统一的组织系统,并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