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与防治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与防治

如叶子上的斑点、花朵早谢等,这些 症状可能提示非侵染性病害的存在。
注意植物的生长状况
如生长缓慢、矮小、畸形等,可能与 非侵染性病害有关。
病原检测
01
02
03
采集病样
从症状明显的部位采集病 样,尽量选取新鲜的、具 有代表性的样本。
实验室检测
在实验室中对病样进行显 微镜检查、病原菌分离培 养等,以确定是否存在病 原菌。
案例二:水分胁迫引起的病害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水分胁迫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水分不足或过多而受到的伤害。长时间缺水会导致植物萎蔫、枯死 ;而水分过多则会引起根部腐烂、叶片黄化等问题。水分胁迫可能由自然气候变化、灌溉系统故障或 排水不畅等原因引起。
案例三: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的病害
种植密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 断与防治
• 引言 • 诊断方法 • 防治策略 • 防治实践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植 物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但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也日 益突出。
02
非侵染性病害作为其中一种常见 类型,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景观 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长期监测与预警系统缺失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具有长期 性和隐蔽性,需要建立长期监测 和预警系统,目前这方面的工作 还有待加强。
跨学科整合不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涉及多个 学科领域,如植物学、土壤学、 气象学等,目前的研究缺乏跨学 科的整合与合作。
防治手段单一 现有的防治手段多以化学防治为 主,缺乏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多元化防治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和经验,提 高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

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然而,园林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给植物和人们带来不小的困扰。

因此,了解常见的园林病虫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园林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园林环境。

一、病害1. 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

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掉落。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受感染的叶片,保持植株周围的通风和光照良好,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2. 枯萎病: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它会导致植物的根部和茎部出现腐烂的现象。

受感染的植物会逐渐失去水分和养分,最终枯萎而死。

为了预防和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避免积水和根部损伤,保持良好的排水和通风。

3. 菌核病: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在植物茎内形成菌核,最终破裂并释放孢子。

菌核病会导致植株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并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防治菌核病,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清除受感染的部位,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二、虫害1. 飞虱:飞虱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其主要危害是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干枯和掉落。

防治飞虱的方法包括定期清理园林垃圾,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使用虫害防治药剂进行喷洒。

2. 蚜虫:蚜虫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群集的方式寄生在植物的嫩叶和茎上,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和死亡。

防治蚜虫的措施包括增加植物的抗病性,定期检查并清除受感染的部分,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3. 蛞蝓:蛞蝓是园林中常见的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咀嚼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导致植物的营养和水分流失。

在防治蛞蝓方面,可以采取人工捕杀、设置陷阱和利用天敌等方式,减少它们对植物的危害。

综上所述,园林常见的病虫害给植物和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它们的危害。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比较鉴别
将疑似有病虫害的植物与健康 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差异。
咨询专业人员
对于难以辨别的病虫害症状, 可以咨询园林植物保护专家进
行确诊。
02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农业防治
01
农业防治是通过合理的耕作栽培 措施,增强植物抗性,创造不利 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从而预防 病虫害的发生。
02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合理轮作、深 耕晒土、合理施肥、选用抗病品 种等措施。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 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实现病害的可 持续控制。
物理防治
利用高温、低温、辐射等物理手段来 控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虫害的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
生物防治
对于一些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害虫,可 以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进行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蜂等生物资源来控制害虫 的种群数量,实现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
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直接杀死或抑制害 虫的生长和繁殖。
利用光、色、气味等物理因素来干扰害虫 的交配、寻找食物等行为,从而减少害虫 的数量。
04
防治效果的评估与提高
防治效果的评估
01
02
03
评估指标
评估防治效果时,应综合 考虑防治效果、经济效益 、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
茎杆上发生。
炭疽病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 形的病斑,颜色为灰白 色或浅褐色,边缘颜色
较深。
锈病
植物表面出现黄色或橙 色的锈状物,通常在叶
片和茎杆上发生。
虫害种类与识别
01Biblioteka 020304
蚜虫
体型小,绿色或黑色,常群集 在植物的嫩叶或花蕾上吸食汁

园林常见病虫害

园林常见病虫害

园林常见病虫害园林常见病虫害一、引言园林病虫害是指在园林景观中常见的影响植物健康和美观的病害和虫害。

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是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园林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等内容。

二、病害分类⒈真菌性病害⑴黄曲霉病: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扩大并呈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

⑵灰霉病:症状为植物表面出现灰色绒毛状的菌丝,叶片和果实腐烂。

⑶牛奶杯病:症状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中间较深,边缘则较浅,类似牛奶杯形状。

⑷褐斑病:症状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叶片枯黄干枯。

⑸锈病: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锈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⒉细菌性病害⑴溃疡病:症状为植物幼苗、嫩枝和幼叶上出现湿软的溃疡,溃疡表面有黄色粘液流出。

⑵疮痂病:症状为植物叶片和果实表面出现凹陷的溃疡病斑,病斑边缘呈红褐色。

⒊性病害⑴花叶矮化:症状为植物叶片出现黄化、矮化和畸变,花朵变小。

⑵叶症下垂:症状为叶片弯曲下垂,严重时植株生长不良。

四、虫害分类⒈食叶害虫⑴蚜虫:常见于叶片背面,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变黄并留下蜜露。

⑵黄毛虫:幼虫会在植物上大面积吃叶,导致植株衰弱。

⑶叶蝉:以吸食植物叶汁为主,导致植物营养不良,叶片逐渐枯黄。

⒉鞘翅害虫⑴瓢虫:幼虫以蚜虫为食,对植物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⑵毛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幼虫有毒刺毛,不宜直接接触。

五、防治方法⒈文化防治措施⑴种植抗病虫害品种,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⑵疏枝修剪,保持植物通风良好,减少病虫害发生机会。

⑶定期清理落叶落果,减少病菌和虫卵的滋生。

⒉生物防治措施⑴使用寄生菌、杀虫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⑵鼓励天敌类昆虫,如瓢虫、蜻蜓等,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

⒊化学防治措施⑴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⑵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附件:本文档附有相关病虫害的图片和对应的防治方法,供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农药:指用于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的化学物质。

绿化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绿化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绿化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绿化园林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清新的空气、休闲的场所以及和谐的氛围。

然而,绿化园林也面临着许多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可能会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绿化园林。

一、常见病害1.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感染绿化园林中的花卉和蔬菜。

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灰白色的模糊斑点,植物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会因此而腐烂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合理施用杀菌剂,并注意改善通风环境,减少病害传播。

2.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在绿化园林中常见于果树和叶菜类等植物。

感染的植物表现为黑色圆形病斑,对叶片和果实造成明显伤害。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部分,加强植物养护,增强免疫力,并注意消毒工具和废弃物,以防止病害传播。

3. 银星病银星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苹果、梨等果树。

感染的植物叶片上出现银色或金属光泽的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燥。

防治方法包括修剪病叶,并合理施用农药进行控制,同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二、常见虫害1. 蚜虫蚜虫是绿化园林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吸取植物的汁液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蚜虫的症状包括叶片弯曲、发黄、畸形以及蜜露分泌等。

控制蚜虫可以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引入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2. 白粉虱白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常见于蔬菜、花卉以及草坪等。

受虫害的植物会出现黄化、弯曲、萎蔫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虫害植物部分,控制虫源的繁殖,增加天敌的数量,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3.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是一种地栖害虫,主要损害苗木的根系。

虫害的植物会出现发黄、生长受阻、倒伏甚至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包括灭除虫害,合理施用杀虫剂或薄荷酮等进行熏蒸处理,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

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

《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xx年xx月xx日•引言•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目•结论录01引言园林植物病害影响观赏价值、生态功能和健康生长检查与识别对于病害防治和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检查和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常见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及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叶斑病、锈病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溃疡病、软腐病等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如花叶病、丛簇病等由植物寄生性线虫引起的病害,如根结线虫病等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步骤定期观察园林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害迹象定期检查根据症状表现,结合病原生物特征,确定病害类型诊断识别根据病害类型和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制定防治方案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实施防治措施02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通常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观察,此时植物的病症较为明显。

观察时间在有代表性或疑似发病的园林植物附近进行观察,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选择地点检查的时间和地点用肉眼观察植物的茎、叶和花等部位是否有异常症状,如变色、斑点、霉层等。

检查方法和程序直接观察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植物表面和内部结构,以发现微小的病原菌和症状。

放大镜观察用刀切取植物的茎或叶的一部分进行观察,以了解植物内部的病变情况。

切面检查叶斑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植物表面出现橙色或红色的锈状物,通常在叶片或茎上形成小疱。

植物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一层白色薄膜,使叶片失去光泽。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或白色的边缘。

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的红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形成边缘不整齐的病斑。

常见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锈病黑斑病炭疽病白粉病03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显微观察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等,以确定病害的类型。

直接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园林植物的发病部位和症状,包括病斑形状、颜色、大小等。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叶甲等)。
危害
以植物的叶片为食,造成叶片残 缺不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
景观效果。
识别特征
多数食叶害虫具有咀嚼式口器, 以啃食植物叶片为生。虫体颜色 鲜艳或具有警戒色,易于识别。
吸汁害虫
01
种类
主要包括蚜虫、蚧壳虫、粉虱、木虱和蓟马等。
02 03
危害
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卷曲和畸形,严重时甚 至导致植物死亡。同时,它们还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的 光合作用。
案例二
某苗圃蚜虫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瓢虫进行生物防治,同时结合黄板 诱杀等物理方法,有效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案例三
某绿地草坪杂草防治。通过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定期修剪等措施, 提高了草坪草的竞争力,有效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和扩散。
05
植物检疫与法规
植物检疫概述
植物检疫的定义
植物检疫是指为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农、林业 生产安全,由植物检疫机构依据植物检疫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并采取相应的 检疫处理措施的一项具有强制性、预防性的政府行为。
病虫害防治策略
植物检疫
通过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 传播和扩散,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 境。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用药安全间隔 期和用药量。
01
02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施肥、 科学浇水等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 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03
生物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 识别与防治
目录
• 引言 • 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 • 常见虫害识别与防治 • 病虫害防治策略与实践 • 植物检疫与法规 • 总结与展望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炭疽病
锈病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或红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 黑色小颗粒点。
叶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 色病斑,叶背隆起,并散发出黄色或褐色 粉末。
虫害的识别
蚜虫
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 汁液,使叶片卷曲、生
长缓慢,甚至枯死。
红蜘蛛
吸取叶片汁液,使叶片 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导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虫植株的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虫源;喷洒敌敌畏、 氧化乐果等药剂进行防治。
案例三:白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识别
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叶片、茎和花器,受害部位出现白色 粉末状物。严重时,植物的叶片会枯黄、脱落。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病植株的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 病叶并集中烧毁;喷洒石硫合剂、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识别
月季黑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 呈圆形或近圆形,通常直径在310毫米之间,边缘呈褐色,中心 灰白色,有轮纹。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病植株的 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落叶 并集中烧毁;喷洒波尔多液或代 森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治。
案例二:蚜虫的识别与防治
识别
蚜虫通常很小,体色有绿色、黄色或棕色,有时呈透明状。它们群集在植物的嫩 枝、嫩叶和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植物生长不良。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和防治方法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 防治方法 • 防治技术要点 • 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叶斑病
白粉病
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边缘红褐 色,中央灰白色,有轮纹。湿度大时,病 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 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 状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 • 有些病害特征明显,证据确凿,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
秆锈病。但有好多场合是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的,如花叶病易 识别,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认。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
• 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 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 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 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 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 但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 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 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
• 选择新鲜发病的标本作镜检。 • 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 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 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 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
• 5.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观察真菌形态、有无 喷菌 ,没有子实体的进行保湿培养。
• 6. 分离培养或专项检测,得出结论。
三、植物病害诊断要点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 非侵染性病害。
• 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经验丰富的植 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的。
• 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 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
减少初使菌量(x0)
(根据 Zadoks 和 Schein 原表修订)
植保工作方针
•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 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植物检疫
•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 或法令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等人为的 传播,或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散所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松材线虫病、榆枯萎病 – 自然条件下,有害病虫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虽可通过自然动力和自身活动而传播,不断扩大其 分布区,但由于高山、海洋、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 隔,这种传播是有限的。 – 人为的活动(生产、贸易)促成病害远距的传播
第四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诊断(diagnosis)就是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确定 病原类型和病害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诊断的意义
1. 认识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认识病害,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的目的为了防治病害。
2. 植保工作者的职责是对有病植物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定, 然后提出合适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力求减少因病所造 成的损失。
治途径和方法不外 3. 植物检疫 4. 排除传病昆虫介体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乎通过减少初始菌 量(x0)、降低流行
C. 铲除(除掉已发生的病原物) 1. 生物防治 2. 轮作、降低土壤内病原物数量 3. 拔除病株
•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
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 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 非侵染性病害一般可归纳总结为“三性一无” 的特点:发生发展往往呈现突发性;田间分布 具有普遍性;病状表现为散发性;病部无病征。
• 侵染性病害则相反,大多具“三性一有”的特 点:发生发展常呈循序性;田间分布存在局限 性;病状表现多为点发性;病部一般有病征。
四、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 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技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
完成诊断与鉴定。 • 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 • 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
• 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
(二)非侵染性病害
• 从发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 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
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 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
• 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植物病害管理”(P1ant Disease Management,PDM) 的内涵一致。
• 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 和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 发展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黄杨木根结线虫病
•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 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 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 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 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 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感病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三 要素,防治方法以此为出发点:
• 保护寄主不受侵染或增强寄主的抗病性; • 控制病原物的数量在最低限度或切断其侵染循环; • 改善环境条件使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
防治方法
• 植物检疫 • 园林技术措施 • 抗病育种 • 生物防治 • 物理防治 • 化学防治 • 外科治疗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 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 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 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得到纯培养; •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
症状的病害; •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
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 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植原体、霜霉菌、白 粉菌和—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 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3. 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良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条件
降低流行速度(r)
4. 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和诱发抗病性
减少初使菌量(x0)
E.抵抗(利用植物抗病性)
1. 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
(一)侵染性病害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环境下,通常 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的寄主植物上,且病害轻重不一; 有些病害在病株表面或内部有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症状 也有一定的特征。
• 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 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在组织内部,多数 线虫病害侵害根部。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速度(r)或者同时作 用于两者来阻滞病 害流行(表13-1)。
4. 铲除转主寄主和野生寄主 5. 田园卫生措施 6. 植物繁殖材料的热处理和药剂处理 7. 土壤消毒 D. 保护(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1. 保护性药剂防治 2. 防治性病介体
• 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 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 5.植原体病害:症 状特点是植株矮缩、 丛枝或扁枝,小叶与 黄化,少数出现花变 叶或花变绿。
• 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 到植原体。注射四环 素以后,初期病害的 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 减轻。对青霉素不敏 感。
• 6.病毒病害: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 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 粒体和内含体。
• 2. 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刀具、枝剪、 笔记本、相机、标本袋等,便于现场观察记录和采集样本;
• 3. 仔细观察发病的植物群体,向栽培者了解发病历史、发 病过程、发病范围、以前及当前处理方法、植物来历、栽培 管理方式、发病当地的土壤、天气等情况。
二、诊断的程序
• 4.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 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枝条内部或根部有 何病变等?
减少初使菌量(x0)
2. 选育和利用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 3. 选育和利用兼具有两类抗病性的品种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4. 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
降低流行速度(r)
F.治疗(治疗罹病植物)
1. 化学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2. 热力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3.外科手术(切除罹病部分)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
主要流行学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