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我国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2)华北平原地震带。

(3)汾渭地震带。

(4)银川-河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目前表平静,已经在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今天。

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第四章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 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 方位角 平位移分向测定,即AE:AN=tanα.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杰弗里斯爵士及其学生布伦根据许多地震记录于1939年 绘成的著名的走时曲线
5.2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发震时刻, 发震时刻
近代地震学家认为,地震是由于活动断层的突然错动引起.那 么宏观所谓的震中区,就可能是沿地震断层线透到地面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振动和破坏都是最重的,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震中. 按微观的概念,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微观震中和宏观 震中是有区别的.地震在震源处发生,当地岩石遭受大量破坏, 其范围常常很大,究竟哪一点是破裂的起始点,人们还是无从 知道.由于岩石破裂,激起了地震波向外传播,根据周围地震 台的观测结果,可以证明最剧烈的波动是从地震断层间一点辐 射而出的,并可按理论推导,找出辐射的发源点,显然这就是 震源.由震源直上至地面,便是震中,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 点,其地理位置可用经纬度确定,即是仪器测定的震中或微观 震中.下面要谈的是微观震中的测定,须指出是微观震中的位 置,有时亦可在极震区之外,从下图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 种新的震级 标为MS, 种新的震级, 这些年,地震观测台常用的震级包括3种新的震级,标为 , mb和Mw. 和 .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 安德森地震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安德森地震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ML不再广泛使用 不再广泛使用. 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 不再广泛使用.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 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地震学家们选择周期近 20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这样求出的震级称作面波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 震级MS,ML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而MS震级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 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 震级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 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MS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 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并且综合地给出中强地震 带来的潜在损失的合理估计

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中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处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大小地震带上。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地震带是指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分布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一、地震带的分布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也被称为“环太平洋火环”,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其分布范围横跨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东亚、南北美洲西海岸等地。

该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且强度较大,是人类居住区中极易引发破坏的地震带之一。

2. 印度洋-亚欧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横跨亚洲和欧洲大陆,地震活动频繁。

该地震带包括了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由于板块构造复杂,地震频率较高,这一地震带也是全球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

3. 线性地震带线性地震带是位于某一板块内部的地震带,地震分布呈线性分布。

例如,爱沙尼亚-乌拉尔地震带、巴尔干地震带等均属线性地震带,其发育于板块内部,与板块内的断层活动有关。

二、地震带的特点1. 高地震活动性地震带的特点之一是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常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高度突出。

2. 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带的分布与地球板块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伴随有构造的活动,如地壳运动、断层滑动等。

地震活动在构造变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地震影响范围广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其影响常常超出地震源区域,甚至波及数百至数千公里之遥。

地震带附近的居民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地震风险,必须警惕地震带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4. 地震相关灾害严重地震带常伴随有地震相关的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地质灾害等。

这些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结语: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震带分布范围广泛,包括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以及线性地震带等。

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影响范围广,且常伴有地震相关的灾害。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分布规律与地球构造、板块运动等密切相关。

根据全球地震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太平洋地区的地震带,包括太平洋海
岸地区、南美西海岸、北美西海岸、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常常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大陆中部的地震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常常发生强烈的地震。

3. 欧洲地震带:欧洲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地震带,包括意大利、
希腊、罗马尼亚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洲大陆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洲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 中亚地震带:中亚地区的地震带,包括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在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 1 -。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下面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

地震的时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密切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也会比较集中。

而在地震活动不太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则会比较分散。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时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变化:地震的季节性变化是比较显著的。

在我国,地震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较为频繁,夏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2.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例如,在我国,地震活动在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4年左右会有一个高峰期。

3.随机性:地震的随机性是指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并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有时会出现突发性的地震事件。

二、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规律。

地震的空间分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及其构造特点有关。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地震带分布:地震带是指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中亚地震带、新西兰—汤加地震带等。

2.地震活动的集中分布:地震活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较集中,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南地区等。

3.地震的非集中分布:地震也会在一些地区非集中分布,这种分布情况通常与地下岩石结构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分析

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分析

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分析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破裂和释放能量的一种地质现象,它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灾害。

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对于减轻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发生规律分析1. 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全球各地都有地震活动,但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并不均匀。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断层带附近,特别是环太平洋地区的环太平洋带(即地震带)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

2. 地震的震源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对其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浅源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和上部软弱的地幔中,而深源地震则发生在地幔较深部分。

3. 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有直接关系。

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每增加一个震级,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地震破坏程度也相应增加。

4. 地震的活动周期地震并不是持续不断地发生,而是有一个活动的周期。

地震的周期因地域而异,有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有些地区则很少发生。

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周期一般为几十年至几百年。

二、地震预测方法分析1. 从历史数据中预测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震的频率、分布以及一些规律。

例如,根据过去的地震记录,科学家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只能提供相对粗略的预测结果。

2. 地震危险性图和地震活动预警系统基于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特征,科学家可以制作出地震危险性图。

这些图能够指示出某个地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震级范围,从而帮助政府和公众做出相应的应对准备。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

通过在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的P波到达前提前几秒或数十秒发出警报,可以为受影响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些宝贵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又称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 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 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 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 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 ,再出亚速海。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 总能量的15%。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 中,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 震。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 彼 此 相 连 。 总 长 约 65000km , 宽 约 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 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 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 1,全球地震分布规律 • 2,我国地震分布规律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有规律, 主要集中在下列五个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大洋中脊地震带 • 大陆裂谷地震带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 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此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边 缘地区,沿南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经阿留申至 堪察加,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然后分成两支, 其中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另一支向 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至伊里安岛,两支在此汇合,经所罗门、汤加至新西 兰。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 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 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 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
• 分布于各大陆的裂谷带上,在地貌上常 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 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5.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也称板内地震带,其中的主要地震多集 中于活动断层带及其附近地区,其震级 有大有小,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 的地震活动带。我国是板内地震带地震 活动最为典型的地区。
六大板块分布图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震带
分布于陆地上, 灾害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
80%的浅源地震、 90%的中源地震 和几乎全部的深 源地震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黄色标识区域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蓝色标识区域为大陆断裂地震带 绿色标识区域为大洋海岭地震带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我国地震分布规律
•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 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 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 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 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 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
•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 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 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 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 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 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 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地震分布带
西南区地震分布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