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观后感1500

遵义会议观后感1500

《遵义会议》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那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反映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方针发挥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党结束“左”倾教条主义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成长印迹。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遵义会议观后感1500【一】电影《遵义会议》影像化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加快了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电影内容详实充分,史实无误,人物有血肉,语言有灵魂,故事有信仰,在同类题材作品中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电影以小人物开篇,并伴随剧情逐步展开的宏大历史场面,契合今天时代的观赏视角。电影以战争样式贯穿全片,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人们心灵产生震撼的同时,也油然产生历史的敬畏之心。

《遵义会议》电影的推出,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长征精神的具体落实,同实对长征会师地与出发地是一次有力的张扬。陕西是长征胜利重要的落脚点。在XX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推出长征题材的电影,这是对红色文化的一次

追忆,是对青少年进行光荣传统教育的艺术教课书,也是主旋律电影促使电影市场理性回归的重要内容。

《遵义会议》剧组专业化程度高,各部门配合熟练,高效。拍摄“飞夺泸定桥”的场景是由铁索搭建的桥面,服化道方面力求接近史实,实景搭建的铁索桥能够最大程度表现这场战斗的惨烈、悲壮。电影整个影像风格比较正,符合主旋律电影的气质,几场重场戏也拍摄到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林彪、秦邦宪领袖人物塑造和表现比较到位,演员都是年轻的特性演员,造型和领袖人物接近,不同领袖人物所表现出的领袖气质也各异,均表演到位,能够出戏,主席的镇定和坚决、运筹帷幄,周恩来掌控大局的智慧,林彪在战场上的临危不乱等等都很到位。同时也展现了一些诸如林彪打仗时独特的小智慧,如发明三人行军小组不间断行军等细节,能够给整个片子增添一些新奇点和亮点。

在最重要的“遵义会议”这场戏上,从零散的片段中可以看出,这场表现全片主题,也是整个故事发展,几条情节交织到最后的“高潮戏”是比较考究了,拍出了史实感,紧张感。从道具的陈设、与会人员的座次分布和会议内容来看,这场重场戏是全片的高潮,整个遵义会议的故事既是前面几条叙事线索的集中,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戏剧单元,起承转合比较到位,会议的进展,会议过程中气氛的积聚到爆发,最终真理和正确的路线在争论中越辩越明,可以说这场重场

戏到位,整个影片就能够立住。

遵义会议观后感1500【二】作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战争史诗巨制,《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被捕的陈树湘从担架上起身,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把自己腹部伤口的肠子硬生生扯了出来!血洒疆场,那种场面的震惊、震憾,只有亲临影院,才能体会之深!

与以往故事片不同,《遵义会议》用详实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红军战士失去了指挥,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战士们怒目圆睁,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

当红军后卫部队竭力抵抗之际,不懂军事的中革军委成员博古一筹莫展,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也束手无策,只会不断骂人。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上漂浮着红军战士的尸体;还没被炸断的桥面上,拥挤着扛着机器设备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入江中,四周阻击阵地上枪炮声不绝于耳……

令人悲痛的是,长征开始时多达万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后锐减至3万,数万人血洒湘江。

然而,奉行教条主义的李德、博古等领导人都不予理睬,令红军一再错失良机。

尽管遭受重大损失,但红军还是突破了包围圈,达成战役目的。更重要的是,经过湘江一战,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彻底失去了红军上下的信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赢得了人心。

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一轮初升的太阳卷涌起璀璨的彩霞,映照着起伏的山峦,预示着工农红军将迎来希望的曙光!画外音响起了毛泽东气势如虹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无边的战火和坚苦的环境,漫天的飞沙和密集的枪林弹雨,战争的残酷无情令我深深震动。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XX年广场大阅兵的画面,这样,就更有力地夯实了电影的主题。我们既要让前辈在回顾自己热血青春的同时,又要让后辈读懂历史、铭记历史,找回那份最真的感动。

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共和国不能忘记的里程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从陕北黄土高坡走向北京天安门广场,这就是初心不改的必然。

遵义会议观后感1500【三】10月14日下午,阳光集团职工之家影院座无虚席, 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片《遵义会议》在此举行“阳光首映式”,影片总制片人于紫菲、导演于兰

亲临现场,与阳光集团全体党员、中层以上干部、部分员工代表一道,观看了这部革命大片。

该影片由于紫菲担任总制片人,于兰担任导演。于紫菲,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三连冠节目主持人奖,三连冠特别贡献奖,连续多年主持“双拥”晚会,多次主持国家级重大晚会。是电影《大烟炮!一千八!》、《开罗宣言》、《遵义会议》的总制片人,分别在《开罗宣言》、《遵义会议》中饰演宋蔼龄和宋美龄。于紫菲的胞妹于兰,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者,于今年9月凭借电影《大烟炮!一千八!》斩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电影《遵义会议》由苏区大撤退、湘江血战、遵义曙光、强渡大渡河等几部分组成,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影片放映前,两位艺术家与阳光集团员工们分享了影片创作过程中的点滴。“历史不应被遗忘。”总制片人于紫菲表

示,现在距离遵义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81年,漫长的岁月里,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作为电影工作者,有责任还原这段历史,让更多人铭记长征中发生的故事,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于兰导演则讲述了电影拍摄期间令人感动的拍摄细节,“倒下一身泥,站起一尊像”,在拍摄红军长征艰难行军的镜头时,一位年轻演员为了让镜头表现更加真实,一次又一次扑倒在泥水中,“当时镜头已经拍了十几遍,但是这位演员说,再拍一遍他可以表现得更好,镜头拍摄结束后,演员眼睛里已经全是泥水。”

在拍摄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由于演员一上一下铁索非常困难,演员们只能长时间扒在铁索上,场景拍摄结束后,演员们身体是已满是血痕,体力也完全透支,“他们饰演的角色都没有名字,影片中出境时间也很短暂,但他们为了还原真实历史,更好地诠释长征精神,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影片在阳光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影片结束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部革命题材影片带给阳光职工除了震撼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感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感受到红军长征的无比艰辛,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一位职工代表说。

昨天下午,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也和大

家一起观看了影片,陈丽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时作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切嘱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阳光集团也将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学好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展现红色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