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侯云云

指导教师:周海波

2014 年 5 月16 日

摘要

张爱玲(1920—1995)是20世纪40年代红透整个大上海的天才传奇女作家,她以生花的妙笔塑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个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其浓郁的悲剧气质又为其作品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女性人物不仅拥有传奇的生活经历,而且还是悲剧的代表,悲剧的命运、悲剧的情感、悲剧的婚姻、悲剧的存在。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色彩描写这两大点出发,以张爱玲的的成名作——于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创刊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分析女主角葛薇龙和梁太太的悲剧命运,以此来阐释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理解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重建、自审。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精神分析;色彩;悲剧意识

Abstract

Eileen Chang(1920-1995),a talented female writer who swept through Shanghai in 1940s.By portraying the strength of numerous female characters clearly, she created an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deep sense of tragedy.Living in that circumstance,the female character does not only having legendary experience, but also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the fate, the emotion , the marriage and the existence of tragedy. In that way ,numbers of her characters made their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psycho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 description proposed by Freud,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sense of tragedy in Eileen Chang`s work.Take her masterpiece The First Furnace Aloes Crumbs,Sweet as an example, which was published on the issue Violet established by Zhou Shoujuan in 1943.By analyzing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ief actress Ge Weilong and Mrs. Liang , to get a hint of the attention of female destiny and the reestablishment and self-exa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paid by Eileen Chang.

Key Words:Eileen Chang; Femininity; Psychoanalysis; Color ;Sense of tragedy

引言 (1)

1精神分析学视角 (2)

1.1潜意识的驱使 (2)

1.2力比多的诠释 (3)

1.3变态心理的控制 (5)

2华丽光色,“可喜”色彩 (6)

2.1色彩的对照 (7)

2.2与比喻的结合 (8)

2.3与意象的结合 (9)

2.4色彩橙红 (9)

2.5色彩黑、灰 (10)

结语 (11)

谢辞 (12)

参考文献 (13)

著名学者夏志清评价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由此可见,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40年代张爱玲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相当长的时期内,就引发了对张爱玲研究的层层热潮,出现了大批“张迷”。悲剧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外古今的学者和大家都有独特的见解,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鲁迅等等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过悲剧理论。作为一名成功的女性作家的,张爱玲对悲剧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作品中弥漫着的苍凉美,就是其悲剧意识的表现。“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①对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研究更是研究的重点。《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女主角葛薇龙和梁太太是悲剧的代表,更是人性弱点和精神、心理病态的典型,作品更是运用一系列色彩描写,烘托、衬染这这种悲剧意识。本文主要从精神分析和色彩描写两方面重点分析这两位女性的悲剧意识。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把个体生命的痛苦和毁灭显示给人看,使人看穿生命意志的虚幻性,从而放弃生命意志,所以悲剧是“意志的清静剂”。他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伦理悲剧、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他认为第三种悲剧即存在悲剧的感染力更强,因为它是“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的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张爱玲善于写大城市中的饮食男女,写他们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就是叔本华所认为的感染力更强的悲剧的存在。张爱玲所描写的女性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市民,她们属于比较软弱的阶层,但是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充满了无奈和艰苦,她们的悲剧命运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她们自身可能是悲剧的主人公,同时又有可能是他人悲剧的来源,他们的命运像是“被诅咒了一样”,充满了悲剧。张爱玲曾经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②她认为生命虽美,像华美的袍,但却是有缺陷的,是充满蚤子的。生命是美好的,但却是充满伤痕、泪痕的。“生命有它的图案”,但是却无法复制、还原,“我们惟有临摹”。因此,在她的小说中荒凉的意境,或是华丽的描述的背后,深藏着的是隐

①今冶.《张迷世界》[M].广州:化成出版社,2001.9.第44页.

②同上,第24页.

隐的哀痛和苍凉。悲剧人物暂时跳出自我的空壳子,看看自己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空虚的。这种苍凉的意味,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也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的显现。

1精神分析学视角

与一般的女作家生活背景不同,张爱玲出生在败落的官宦之家,父亲拥有旧式家庭遗少的通病;母亲是新式女子,曾多次出国留学。父母的离异、后母的到来以及旧式大家庭诸多的矛盾生活,对张爱玲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创作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同时,这种生活经历也使得张爱玲对中西方文学了如指掌。实际上,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进行窥探的,其小说中细腻的女性刻画、心理描写等,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分不开的。著名学者夏志清先生就曾说过:“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出来的。”①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张爱玲是“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足以见得张爱玲作品与弗洛伊德学说的紧密关系。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观点,比如力比多、潜意识、心理变态、“恋母”情节、释梦等等,而这些学说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映射。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你就会发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被情欲主宰、支配的,这也是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1.1潜意识的驱使

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在弗洛伊德看来,所谓潜意识就“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②。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由各种最原始、未经丝毫雕琢掩饰的、赤裸裸的本能和欲望构成。作为生物本能能量的仓库,潜意识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家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还要深入到人的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第261页.

②(奥)弗洛伊德著,郭本禹译.《精神分析新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第290页.

意识底下的神秘力量中去,发觉人物内心的奥秘,解释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张爱玲在作品中十分注重潜意识对人物的影响,并且她还善于以细腻、犀利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张爱玲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悲剧氛围,这在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能显现出来。

葛薇龙原本是个单纯的女学生,家庭的败落、爱美的年龄等,使她也有其他平民女学生所具有的“孩子气”。这种隐藏的心理在薇龙搬到姑母梁太太家时,就显现出来了。小说在写葛薇龙搬来姑母家时,她打开衣橱,发现里面挂满了华丽的衣服,张爱玲在表现薇龙“小女孩气”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小说中这样写道“她到底不脱孩子气,忍不住锁上了房门,偷偷的一件一件试着穿,却都合身,她突然省悟,原来这都是姑妈特地为她置备的。家常的织锦袍子,纱的,绸的,软缎的,短外套,长外套,海滩上用的披风,睡衣,浴衣,夜礼服,喝鸡尾酒的下午服,在家见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色色俱全。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薇龙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讨人,有什么分别?’坐了一会,又站起身来把衣服一件一件重新挂在衣架上,衣服的胁下原先挂着白缎子小荷包,装满了丁香花末子,熏得满橱香喷喷的……‘看看也好!’便微笑着入睡。”①这一大段对葛薇龙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详细,“看看也好!”是薇龙的潜意识的驱动,在这种驱使下,她内心的好奇心、新鲜感不断滋生,慢慢地将自己诱导至姑母的虎口。这一大段的心理描写为后文为薇龙的自甘堕落做铺垫,埋好伏笔。薇龙的悲剧命运与自己潜意识的支配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2力比多的诠释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他将之称作力比多(或欲力)。力比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力比多的概念是一种包罗一切爱的或生命本能的力量,即生本能,是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②这种精神分析术语反映在

①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22至123页.

②郭本禹等.《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40至45页.

文学中,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欲望,这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文学家和普通人一样,自身也会有因压抑欲望而无法满足的痛苦,文学创作是其满足欲望、减少痛苦、获得快乐的途径和方法。张爱玲早期的生活经历使她形成了孤傲、坚贞决绝的性格,使得她对生与死、灵与肉、神与魔、感性与理性有一种异于常人的见解和看法,并将这种观点反映在作品中——苍凉的悲剧意识。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人物似乎都被自身的情欲所控制,在人性的弱点和拜金的物质观下,逐渐走向悲剧的深渊。葛薇龙和梁太太的悲剧命运又何尝不是自身欲望导致的呢?

葛薇龙本是个纯洁而富有个性的女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放下不尊严和脸面求助于富贵的姑母,希望姑母不计前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这单纯而简单地想法使他一脚踏入了泥潭中。虽然也清楚自己以后在姑母家的情况,但是想象终究还只是想象,在看到姑母家豪华奢侈的生活牌面时,薇龙就一头陷下去了,原本“出淤泥而不染”的想法太过天真了,葛薇龙在自己的情欲和金钱的诱惑下,一步步走向姑母设计的棋局,最终成为梁太太勾引男人的“诱饵”,沦为风月场上的牺牲品。葛薇龙是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黑暗的,小说文本在最后这样写的葛薇龙说:“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①其实,薇龙走向堕落是自愿的,她是自愿走向只给快乐不给幸福婚姻的情场高手乔琪乔的,源于她“不可抑制的盲目的痴迷”,这也是她的一种或病态式的情欲。因此,葛薇龙的堕落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力比多支配的结果。

小说在描写薇龙的堕落时,也有写过薇龙的挣扎与逃脱,薇龙在被富家公子乔琪乔引诱后,想要摆脱梁太太式的生活,想要回到上海,可是,临走前的那场大病让她认清了自己的归宿。薇龙的内心是相当模棱两可的,在走与留之间,她是徘徊过的,但是她徘徊的结果从病中就可窥见一斑。人在生病的时候,意识可能是不清醒的,但是潜意识的一些活动可能会直接表现出来,内心的情感自然一清二楚。就连薇龙自己也是怀疑的,她在疑心自己是不是病的太是时候了。其实,薇龙的疑窦也是确定了的。一场病让她看清了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她下意识中不想回去的留恋。姑母家的生活使她终于背向光明,选择黑暗。在光明的背后就是光明,可是光明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薇龙的思想也

①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57页.

发生了变化,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女学生了,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女人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男人、婚姻和家庭了。顺着这种思路,薇龙想到了结婚。是的,对她来说,还是结婚的好。虽然,她也想到过嫁给一个全新的男子,但是可怜的薇龙注定摆脱不了乔琪乔感情的控制与折磨。为了乔琪乔,她在任何人面前都已丧失了信心,她已经被乔琪乔彻底打败了。在乔琪乔面前,她始终处于仰视的角度。虽然明知道乔琪乔也没什么可怕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浪子,但是可怕的是他引起的她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薇龙望着外面的天,思考着。

这一大段也是薇龙内心的想法,此时的薇龙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满足于华丽光鲜的衣服了,她已经被花花公子乔琪乔迷得团团转,陷入了乔琪乔给予的空虚的爱情之中,她的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将她推入到没有爱情的婚姻之中。在张爱玲笔下,女性人物是与家庭、婚姻离不开的,女性人物把婚姻当成一种事业,她们都是“女结婚员”。葛薇龙也是这样的女结婚员,既然自身不富有,找个富有的爱人也是不错的。可是,乔琪乔并不是能给她幸福的那个人,她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自身的欲望、人性的膨胀、意志力的薄弱,这些都是薇龙走向乔琪乔的原因。

不仅葛薇龙如此,富孀梁太太也是受力比多的支配,沦为心理变态狂的。梁太太已经年过半百了,却让身边人叫自己“少妇”。“她做小姐的时候,独排众议,毅然嫁了一个年逾耳顺的富人,专候他死”。本想着丈夫早点死,没想到丈夫死后自己也老了。几经周折,等到当上富孀后,“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她又感觉内心空虚。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五十多岁的她却装作少妇模样,生活放荡,和少女争风吃醋。她利用年轻的丫头甚至自己的亲侄女招徕男青年,把自己的家办成达官贵人、公子哥们的玩乐场所,整天周旋于形形色色的男性之中。为了拉自己的新侄女葛薇龙下马,她甚至运用一系列的手段,最后葛薇龙在她的步步计划之下,“一步步走向了黑暗”,沦为她挣钱的工具。小说中写到“她需要爱,许多人的爱”,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空洞,她千方百计地勾引男人。在小说中,她周旋于卢兆麟、司徒协、乔琪乔之间,充分展现了她因情欲压抑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张爱玲对梁太太变态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

1.3变态心理的控制

变态心理又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情感、思想、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欲望若是长期被压抑,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就会变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导致性变态或其他心理障碍。在张爱玲的笔下,因欲望压抑而导致的病态心理也是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就是病态心理的典型,她本人就是病态心理的悲剧牺牲品。为了财产,愿为他人妾,等到丈夫去世后,财产是得到了,可是她却老了,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不惜拉拢年轻的女孩子为自己招徕男性。在亲侄女前来求助时,梁太太虽然答应自助薇龙,但心里却在打折自己的小九九,她想让年轻漂亮的侄女为自己拉拢男性,她一步步引诱,最后把亲侄女变成自己拉人的工具、赚钱的奴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丝丝姑侄之间的亲情,看到的只是一个狠毒、残忍的富孀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心理不断恶性膨胀,没有半点真情实感,最终沦为逼良从娼的刽子手,成为社会的败类、渣滓和异类。张爱玲用冷峻的眼光将梁太太的变态心理看的清清楚楚、透透彻彻。

2华丽光色,“可喜”色彩

张爱玲是一位对色彩极其敏感的作家,就像她在《天才梦》中所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我学习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华丽的光色。她在《谈音乐》中又说:“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色的时候是凄美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意思就是说:既然“虚空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如此如此紧迫地纠缠着中国人,那么他们就会努力抓住一切可让人感到“真实”的事物;服饰、饰物、家具陈设让人感到“安心”,颜色自然也能让人“可喜”,感觉自己至少暂时还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许子东先生即认为:“别的作家揭破美丽的虚假是为了直面惨淡的人生,张爱玲却在领悟苍凉之后仍抓住美丽(尽管只是手势)。别人是在描述这灯与人与货的庸俗麻木后超越为虚空悲凉,张爱玲却是正唯其虚空,所以必须把玩讲究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这些触手可及

的葱绿、大红、鹅黄、乌银……。”①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华丽光色、“可喜”色彩,是其虚空苍凉的表现,是其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另一种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色彩是一种语言,一种思想,表达着虚空苍凉的悲剧感。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也作了大量的色彩描写,这些色彩不仅有黑白青等冷色调,还有橙红等暖色调,色彩繁杂,寓意深刻。

2.1色彩的对照

张爱玲善于运用参差对照的方式处理色彩,在她看来,这样可以造成一种苍凉的美。就像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悲壮,是力大于美;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在爱的范畴里,渴望与逃避,愉悦与悲哀,仿佛葱绿配桃红,不是对立,是参差,是对照,是美。”又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②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色彩的参差对照更多,显示的苍凉意味更加深刻。如葛薇龙第一次来到姑母家,看到姑母家的花园时:

“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石字栏杆、长青树、严厉的英国玫瑰、粉红花里略

①许子东.《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②今冶.《张迷世界》[M].广州:化成出版社,2001.9.第55至56页.

③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08至109页.

带些黄、浓蓝的海、白色的大船等等,一幅色彩丰富、对照鲜明的花卷映入眼帘。其中,对照强烈的红、绿,是情欲的象征,它象征着梁太太空虚的内心和强烈的情欲感。那烧下山坡的灼灼红色,表明梁太太内心情欲的蔓延,诺大的花园已经满足不了那个心理变态的梁太太的需求。在整幅五光十色的花卷背后,是阴冷的空虚与苍凉,院内的光鲜亮丽对称内心的丑陋无比。这种对照鲜明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梁太太豪华奢侈的贵族生活;同时,它还是充满殖民地文化色彩的香港的缩影。从梁太太家的花园就可嗅到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在强烈色彩描绘背后,是对人生苍凉的无奈与反衬。

2.2与比喻的结合

张爱玲有时将色彩与比喻等修辞结合,或构造悲凉的氛围,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对人物进行讽刺等。

小说中写薇龙第一次来到姑母家时,“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瓷盘里一颗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更像突出的蛇信子……薇龙不觉打了个寒噤”。①在这里,作者对仙人掌的比喻富有刺激性。仙人掌颜色青蓝,不算漂亮花朵,然而,作者由此联想到“青蛇”、“蛇信子”,不能不叫人森然。梁宅对于葛薇龙来说,是否是一个欲望升腾的蛇窟呢?睨儿之类身在其中,不可自拔,薇龙是否已预感自己终将被吞噬的命运呢?张爱玲用“青蛇”的比喻巧作暗示,暗示薇龙悲剧命运的开始。青、红、蓝等鲜艳的颜色是诱惑的代表,暗示薇龙逃脱不掉被诱惑的悲惨命运。色彩与比喻的结合,人物生活的危险环境溢于言表,为后文描写人物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小说在写葛薇龙第一次看到姑母时,对梁太太服饰的描写也是十分到位、仔细的。“一个娇小个子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上垂下绿色的面网,面网上扣着一个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在日光中闪闪烁烁,正爬在她腮帮子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便像一粒青痣。那面网足有两三码长,像围巾似的兜在肩上,飘飘拂拂。”②黑草帽、绿色的面网、绿宝石蜘蛛、青痣等色彩的运用,把一个富孀的形象鲜明的刻画出来了。年过半百的梁太太却让人称呼自己为“少妇”,明显是不服老,仍然与年轻姑娘争风吃

①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15至116页.

②同上,第112页.

醋,作者这样写是对梁太太的讽刺,讽刺她不肯退出情场,坚持诱惑俊俏男人,和他们飞媚眼,打“眉目官司”。这里,张爱玲为后文写梁太太心理变态做足了准备。

2.3色彩与意象的结合

色彩与意象是分不开的,张爱玲高频率地使用意象,其实,“意象”重在“意”,重在象外之致。张爱玲“有些意象被巧妙地用来提高作品的质量,特别是它的中心主题”。然而,它们的象外之致,都从属于“临着虚无的深渊”的叙事哲学,表达的是苍凉的悲剧意识。

“月亮”这一意象是张爱玲的最爱,同一意象,不同的心情下观看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不同色彩的月亮的认识,是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反照。

当薇龙对乔琪乔有一种模糊爱意的时候,看到的月色是这样的“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黄黄的月亮”是薇龙心底朦胧初恋的象征,薇龙的心绪已经发生了变化,她正步步走向没有色彩的人生,不断陷入乔琪乔的诱惑之中。

当薇龙与乔琪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时,乔琪乔夜晚去找葛薇龙,那天正好有月亮,“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骨碌骨碌的响”。“乔琪乔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乔琪乔不给薇龙承诺爱,却只答应给她“快乐”,薇龙虽然知道“快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但她无法拒绝英俊的乔琪乔给予她的激烈的肉体诱惑。这里看到的“蓝阴阴的火一样的月亮”,是一种欲望的象征,“咕嘟咕嘟的响”,将声音、视觉和色彩有效融合,恰如其分地暗示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在情欲的惊涛骇浪中的挣扎。薇龙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情欲之中,为满足这种情欲,她不断走向没有光的地方。薇龙陷入了没有真挚感情的物质的婚姻家庭生活,这是她的爱情婚姻悲剧。

2.4色彩橙红

橙红是张爱玲极喜欢的颜色。幼时练习写作时,她就把自己喜欢的隋末唐初时候称为“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然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橙红色却有着别样的内涵,它是葛薇龙人生谢幕时凋零的花。

葛薇龙到香港投奔姑母梁太太,却不料被姑母诱导成交际花,最终陷入与花花公子乔琪乔的“婚姻”,一边替乔琪乔弄钱,一边替梁太太弄人。在薇龙自己

看来,自己的境遇与妓女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那些妓女们是被迫的,她是自愿的,自己眼睁睁看着自己步入黑暗。小说末尾,她与乔琪乔在湾仔游玩并被英国水兵误认为妓女时,这种感受更为强烈。小说文本是这样写的:

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道:“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一只手管住轮盘,一只手掩住她的嘴道:“你再胡说——”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车过了湾仔,花炮啪啦啪啦炸裂的爆响渐渐低下去了,街头的红绿灯,一个赶一个,在车前的玻璃里一溜就黯然灭去。汽车驶入一带黑沉沉的街衢。乔琪没有朝她看,就看也看不见,可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他把自由的那只手摸出香烟夹子和打火机来,烟卷儿衔在嘴里,点上火。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青春仿佛是那凄冷的夜中凋零的花,一闪即灭。尚未感受绽放的喜悦,便永远埋没在深深的暗夜里。葛薇龙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

2.5色彩黑、灰

张爱玲对黑、白、灰等色彩也有独特的见解,它们往往用来表示人物内心的挣扎,或者说明人物的悲剧命运。

当薇龙决定离开姑母家时,在买票回来时,“天快晚了,风沙啦沙啦吹着矮竹子,很有些寒意。竹子外面的海,海外面的天,都已经灰的灰,黄的黄,只有那丈来高的象牙红树,在暮色苍茫中,一路上高高下下开着碗口大的红花”。当薇龙看到乔琪乔时,“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一切都是影影绰绰的,真正存在的只有一朵一朵挺大的象牙红,简单的,原始的,碗口大,桶口大。”这两处的景物随着夜色的降临、深入,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但灰、黄、黑、红,是其主要运用的色彩,在这里,这种色彩暗示的是葛薇龙悲剧的命运,薇龙是无法摆脱梁太太家的生活的,他也摆脱不了乔琪乔对她的情感折磨,她更是无法独自离开,她已经陷入了那种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的泥潭中,是无法“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碗口大、桶口大的,像是要将薇龙吞并,拉入黑暗中。

当薇龙最终沦为姑母和乔琪乔赚钱的工具,成为“第二个梁太太”时,小说最后,她和乔琪乔去新春市场时,“她在人堆里挤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头上

是紫粲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密密层层的耀眼的货品——蓝瓷双耳小花瓶;一卷一卷的葱绿堆金丝绒;玻璃纸袋,装着“吧岛虾片”;琥珀色的热带产的榴莲糕;拖着大红穗子的佛珠,鹅黄的香袋;乌银小十字架;宝塔顶的大凉帽;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①“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②这一大段的色彩描写酣畅淋漓,五光十色。这种色彩的描写,张爱玲所要表达的是葛薇龙在已知自己踏入泥潭、无法自拔时,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恐惧。内心的空虚,也许只有这些色彩鲜艳的小饰物能够暂时填补,但是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再多的金钱和财富也填不满内心的空洞乏味。葛薇龙是自己甘心情愿地走向姑母和乔琪乔的,沦为“造钱的工具”和“风月场上的牺牲品”,走向自己命运的悲剧之中。

结语

张爱玲是一本书,百读不厌;张爱玲是一茗茶,百品仍香。张爱玲是复杂难懂的,她总是用冷峻的眼光、孤傲的姿态,将世间的人情冷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是悲剧的代表,是凄清环境里的牺牲品,她们以自身的经历演绎着一曲曲苍凉的悲剧之歌。张爱玲对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是充满同情和关注的,在这悲剧的背后,是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审视与重建。从以上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不愧是一位成功而又独特的女作家。

“张学”是一门学问,对张爱玲的研究仍在继续,对张爱玲的痴迷仍在扩散。对于张爱玲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研究,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外学者更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说一二。张爱玲是浩瀚的海,本文只是拾取浩瀚海里的一粒沙,对张爱玲的研究会进行下去的!

①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55页.

②同上,第157页.

谢辞

时间总是走得这么快,一转眼,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接近了尾声。四年的辛酸苦辣,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将画上完美的句点。非常感谢母校,感谢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帮助。这篇论文是在导师周海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非常感谢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对张爱玲作家的认识达到了另一个层次,对其作品的研读有了深刻的体会。张爱玲是中国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意识重建的警醒,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我很荣幸选择了她作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课题。最后,请允许我真诚地向导师说声:“周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参考文献

[1]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3]王喜绒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4](奥)弗洛伊德著,郭本禹译.《精神分析新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 [5](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8. [6]今冶.《张迷世界》[M].广州:化成出版社,2001.9.

[7]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8]李彦萍.《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8. [9]林幸谦.《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10]严军.《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意象的文化隐喻》[J].《安徽文学》,2011年第7期.

[11]吴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2]成秀萍.《欲望中的沉浮和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6卷,第4期.

[13]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23卷,第4期.

[14]郭本禹等.《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5]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一路走向凄凉

一路走向凄凉 --简析冷清秋、凤喜、月容的命运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4班曾娴静学号:07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夜深沉》中的月容,是张恨水笔下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让人感叹不已。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大背景,也有她们生活圈的小背景。同时他们的悲剧,还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钱与感情中,她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度,最终陷入魔窟而不能自拔,使自己的一生一路走向凄凉。 关键词:凄凉;清高;情深意志薄;夜深沉;幸福 正文: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传世精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我们塑造了冷清秋、沈凤喜、月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三个身上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字眼——凄凉。清秋命薄,始嫁薄情郎,终是分离,带着孤儿清苦一生;凤喜命凄,始弃有情人,终是受虐,被逼成疯,红颜薄命;月容命凉,始跟负心汉,终是被骗,回不来原来的安定平和生活,逃不出虎狼之口。三人的命运,使读者暗生爱怜之心,催人泪下! 清秋:清高女士凄凉命 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一个典型的女学生形象,她的命运主线是恋爱-仓促结婚-逃离。她之悲哀,集中体现在与金燕西的婚姻中。冷清秋与金燕西结合,一方面是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冷清秋性格中尚未根除的一点虚荣心。清秋依恋于金燕西的甜言蜜语以及金家之财势。但是,清秋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清高,而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花钱如流水的习惯等使冷清秋在婚后生活中倍受委屈。 金家是有人喜欢清秋的,比如金铨、道之三姐妹。然而,金铨一语道破其命运主线。初见清秋照片,即曰:“可惜命薄了些。”仅是面相,就已被认为福浅。果不其然,豪门深似海,清秋在金家如屡薄冰。她在金家的小心翼翼,低调行事却换不来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反而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却换不回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反而纵容了金燕西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婚姻前期的容忍,让清秋身心疲惫,在后期,更是倍受煎熬。 夫妻间性格的迥异,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金燕西从小生活在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本无珍惜生活之心,更无为生活奔波之志,更倚仗其家庭背景,伙同胞兄,结交一群狐朋狗友,置新娶之妻清秋于不顾。金燕西的花费,自是极度奢侈,玩票、捧角等世家子弟该沾染的恶习,无一不精通。清秋之清高,却也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她不愿被人怜惜,她“觉得一个人生存现在的时代,只应该受人家的钦仰,不应该受人家的怜惜。人家怜惜我,就是说我无用”。【1】当纨绔子弟与清高女士相撞,清高女士自是伤痕累累。金燕西自是欣赏冷清秋的清纯,但他性喜热闹,又怎会放弃那灯红酒绿的场所,陪着冷清秋吟诗作对呢?因此,婚后不久,金燕西常深夜不归,冷清秋只能独守空房。偏又是满腹诗书的才女,因此那些个断肠诗词在此时就回荡于脑海中,更感自己命运的凄楚,只能独自垂泪,思索以后的生活道路。 金铨在世时,夫妻感情已是逐渐冷淡,金铨死后,金家破败,树倒猢狲散,一家人分崩离析。金燕西分得一笔财产,却不会算计过活,纨绔子弟的本性毫无收敛。而清秋,问不了管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把家财一点点散尽。在这样的环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安娜对儿子的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出了一个做母亲的亲子之爱,尽管她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撇下儿子与情人走到了一起,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仍时时在她心中涌现,对她进行鞭笞和谴责,使得她在良心上总是不得安宁,并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是她在与情人过着充满激情的情爱生活的时候,那道阴影也时时蹦跳出来,给她带来恐怖的噩梦。这必然使她的生活充满内疚和悔过之苦,她为此将难以安生。 二是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全身心的,她把自己全部的情爱都给了他。为此,她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但爱是付出,不是获取,这是爱的真谛。她求回报之心越切,爱反而离她越远。渐渐地,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出现了裂痕。并不是渥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对他的爱要求得太苛刻、太激烈、太理想,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相吻合,怀疑、猜测、妒忌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安娜由对爱的充满希望急转直下,很快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为此,她对渥伦斯基爱的悲剧之祸根由此产生。安娜对渥伦斯基那份强烈的占有和自私之爱,使她变得疯狂,甚至在某些时候又失去了理智。她被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理想爱情弄得焦躁不安,不仅毫无幸福可言,反而成了她生活上的磨难。最终导致了她对爱的丧失,成了爱的牺牲品。 三是自我良心、良知的愧疚与不安。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是非态度,既受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又受自我内心良知道德的审视。安娜的红杏出墙,从当时的社会公德来讲,也算不得什么越轨。安娜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皆以有情夫情妇为荣,故安娜的偷情算不上什么羞耻,也不是什么败德之举。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种婚外情千万不能公开,更不能追求合法化。这就是当时上流贵族社会所共同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默契,即只要不公开化,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一旦公开化,那就是违反了潜规则,打破了这种默契,公然与公众、社会为敌,也就是非道德的了。所以在当时的上流贵族社会,许多贵族夫妻都墨守这一潜规则,表面上过着合法夫妻的生活,背地里又过着“合法”情人的生活。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厌恶的典型的两副面孔生活的人。 但安娜不想这样生活,她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不想做这样两副面孔生活的人,即要做真实的人。她追求与情人生活的公开化,合法化。这自然违反了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潜规则,必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但安娜的进步意义也就在于此。她不掩饰自我,她不想表面过夫妻生活,背地里又过情人生活。她要求公开与情人在一起,她敢于向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和冲击。这与那些有两副面孔的虚伪者相比, 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和自身多重原因。 对于安娜悲剧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以往多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阐述,而对其自身及宗教方面原因的解析极为 简略。本文试从安娜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托尔斯泰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悲剧自身情结宗教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袁建军 049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老舍作为我国的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论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还是无奈的妓女都在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着小人物的生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老舍笔下小人物的代表。祥子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缩影。本文首先分析祥子人物悲剧的具体表现。其次探求人物悲剧的根源,最后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究,寻求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根源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对祥子的结局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对起初那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祥子的毁灭感到遗憾。当那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开始慢慢的走向毁灭的时候,读者的心情十分沉重。祥子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应该思索这悲剧的根源,思索如何挣脱这命运的束缚。 一、祥子悲剧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造成了祥子的毁灭,当祥子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的时候,我们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同时思索祥子的悲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祥子的悲剧[1]。爱情的悲剧,祥子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正当年的小伙子,他也开始春心萌动,慢慢地他爱上了大院的小福子。但是现实中他却不得不娶了骗婚的虎妞,虎妞和祥子那么不登对,当祥子知道虎妞拿孩子来骗婚的时候祥子的爱情悲剧就幻灭了。后来虎妞因为难产死掉了,祥子又因为同情和心中的爱意,让已经成妓女的小福子等着他,但是文章的结局,祥子也没有娶了小福子,铸就了爱情的悲剧。理想的悲剧,祥子的最大理想就是买车,但是祥子几度买车却最终也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起初祥子为了给自己买车拼命攒钱,虽然历经坎坷,但是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祥子的新车被抢去了,祥子痛苦极了。又开始重新买车,虎妞为祥子买了辆旧车,祥子也算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为难产而去世了,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车。祥子又走上了买车的理想奋斗中去,但是直到文章结尾祥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奋斗和他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祥子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厚。性格的悲剧,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倪娟娟 内容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烛》中贤良的瘫痪的启福太太。《金鲤鱼的百裥裙》中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无论她们是什么身份,她们的生命都没能脱离一个词——悲剧。 关键词:旧式女性,悲剧命运 林海音的很多小说里的中心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类作品多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中心,叙述她们的悲苦,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她致力于刻画女性的贤惠、温柔、善良的美德,表现了她们遭受的心灵的桎梏。笔者看的几篇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没能脱离悲剧命运。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让笔者在读完小说后,陷于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一“疯女人”秀贞 秀贞是《城南旧事》里的《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愣愣地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人们见到她总是躲避着,每次只要秀贞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会赶快捏紧英子的手,轻轻说“疯子!”然后就擦着墙边走过去,如果英子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会用力拉英子的胳膊加以制止。而在英子眼里,梳着油松大辫子的秀贞就像张家李家的姑娘一样,并无什么异样。实际上,“疯子”秀贞,她其实并不是真疯,只不过是深深地陷入幻觉之中而不能自拔。英子问她思康几点钟回家时候,她说:“快了。走了有个把月了。”!思康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地娶她。而她一等就等了六年。秀贞的爱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两个异乡人在交往中产生了恋情,但他的家乡是那个有办法的都到海外谋生去了,穷得尽吃白薯,“去的人吃出眼泪来”的惠安,他说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作为孝子的思康不仅要侍奉贫苦中的老母,也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这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善良而痴情的秀贞没有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她说:“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她坚信思康会回来,可是,思康却杳无音信,她生下一个女孩,女孩却又被父母亲扔掉,于是,在双重打击下,秀贞疯了。她满眼都是女儿的身影,满口都是她的小桂子,她为女儿做衣服,想象她样子。她说:“我们小桂子也该上学了。我养点蚕,吐了丝,好给小桂子装墨盒用。”她心中盛满对恋人的爱意,恋人思康明明早已离去,她却劝他吃饭,为他赶走并不存在的苍蝇,疼惜“他病得不轻”,对着空床,却说“睡着了”,为怕吵着他,就轻手轻脚地走路,还特地关照她妈,要把裤子晾在墙边,以免思康出来进去“不合适”。她始终抱着期待在等着她的爱人和女儿,她始终相信她的思康会回来娶她,她的小桂子会回家叫她一声妈。她等在这儿是在等着女儿回家,然后带着女儿去找她爸爸。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团聚了,为了追寻恋人,一家团聚,秀贞与她失而复得的女儿在大雨中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死后还被不明真相的人们冠上“骗子”的恶名。《惠安馆》中的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言谈动作表现出来的。这些表面看来是疯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实际上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深切地爱意。她清楚记得与思康相识相恋和分别时的情景,也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生孩子

茶花女与羊脂球

《茶花女》与《羊脂球》中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点 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羊脂球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而在《羊脂球》中,除了悲外,还夹杂着怒等情感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歌颂了女主任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茶花女和羊脂球虽同为风尘女子,但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人物代表,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拥有高尚的人格。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处在资本主义大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几近相似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安排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异等方面分析他们悲剧命运的异同点、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茶花女》;《羊脂球》;性格;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地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在《茶花女》出版32年后,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同样塑造了一个名妓羊脂球。她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茶花女,外表骄奢淫逸内心矛盾痛苦,她单纯善良,为爱献身,牺牲自己的幸福,在现实与幸福中挣扎,最后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是被凄凉的现实所操纵的人;羊脂球就是从天使队里掉下来的天使,她以德报怨,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却遭到上流社会的人物的无情抛弃。 一、悲剧命运的异同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的存在,都有悲剧性的因素。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学科代号:23022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0 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学号 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 论文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一、问题的提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和与阿耳芒所谓爱情故事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叙述了一个“纯洁妓女”的善良与宽容,她因爱而美丽,因爱而高尚,她为爱积极向上,为爱而积极的反抗命运。然而,她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他们的爱不仅是玛格丽特性格的悲剧,是伦理道德造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理论基础 如黑格尔所说:“悲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在《茶花女》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小说从一个女子的遗物拍卖活动展开,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美得近乎神秘的茶花女。可是正当我们满怀好奇与欣喜地陶醉于这样一个人间尤物时,作家笔锋一转由一本书引出悲痛欲绝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很快小说通过写阿尔芒为玛格丽特移墓,把一个已经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茶花女赫然展示给读者,令人痛惜不已。小仲马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烛照出作家对其笔下人物忧伤的内化于骨的怜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物——茶花女,“茶花”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茶花”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虽然玛格丽特不幸沦为妓女,但她仍然保持着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精神境界。她心地纯洁而稳重,敢于争取人的权利,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勇敢地与社会种种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玛格丽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也有脆弱的一面,最终难以逃脱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内容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推崇的一个典型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是《金粉世家》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其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她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女性气质反抗意识悲剧色彩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的作家,他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长、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品富有传奇性而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发自内心地称誉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张爱玲传》一书中不难发现,张恨水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塑造了很多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金粉世家》是他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是其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创作于1926—1932年间,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这也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以新闻学的写法精心构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上自官僚政客,下至妇媪百姓,都觉得一睹而后快。特别深受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妇女的喜爱。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故事为纬,还描写了金铨及其妻妾、四子四女和儿媳女婿的精神面貌和寄生虫似的生活。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作品成功地把爱情悲剧与声名显赫的贵族大家不可避免的衰败融合在一起表现,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族摧残爱情、毁灭人性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小说中的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的经典女性,在她身上聚集着传统女性的优良道德,也有现代女性自尊、自信的意识,追求自由、爱情平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和俄国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在当时的社会有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生活在社会的大变动之中,安娜以她的个人力量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斗争,其勇可嘉。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孩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伏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伏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花凋》是张爱玲于1944年3月发表在《杂志》月刊第12卷6期上发表的一篇作品。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与《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相比,《花凋》并不出名。但其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张爱玲是一个冷静的女性写作者,在《花凋》中,她以平淡的笔调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少女的悲情故事。 《花凋》中川嫦的命运实质上是时代的缩影,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历史的潮流中,在男权为中心的重压下,文本力图重现女性的真实遭遇,即被压抑的现状,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 郑川嫦的悲剧首先表现在其个性的被压抑。这种对其内心本能欲望的压抑是双重的。文本开篇以倒叙的手法写道“……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二岁死于肺病。……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墓志铭呀,这躺在墓中的女孩子生前必然是十分受人宠爱的吧?可是作者在此却笔锋一转,接着说“全然不是这回事。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不是那回事,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看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因此她在家里不免受委曲……”,文本中提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在这种背景下,川嫦注定成为被忽略与欺压的对象。为了在家里生存下去,川嫦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本能欲望。她没有漂亮的衣服来装饰自己,穿的的姐姐们剩下的旧衣裳,甚至有时还得赤脚;她想要上大学,可是那对于她而言那只是奢侈品;她渴望一段真正的爱情,却因为一场大病扼杀在了摇篮里。生活在宗法父权下的女性,除了选择逆来顺受,没有任何主导自己命运的权力和力量。 马克思曾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很显然,我们的主人公川嫦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她的父亲是遗少,家里虽然拮据,却死要面子。“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可见,川嫦是没有机会取得经济独立的。没有经济的支持,自然就没有话语权。起初,我们可以看到,川嫦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姐姐们都出嫁以后,川嫦并不忙着找对象,她希望她爹有了钱以后可以送她上大学,好好地玩两年,从容地找个合适的人。但依附于父权下的她,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她的愿望还没有得到是实现时,她的母亲,郑夫人已经托了大小姐为川嫦找对象。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与章云藩的恋爱。在川嫦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女性在长期压制下被扭曲的思想,即便川嫦有着对更高理想——上大学的追求,但她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找个合适的人。在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下,川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始终无法摆脱从属于男性这一传统。 其次是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川嫦的伤害。这不仅表现在她生病前的不得宠及受欺负。更表现在她生病后,周边人的态度。当川嫦缠绵于病榻时,她的亲人早已厌倦了这劳神又伤财的事。郑先生父母并非不爱她,只是这爱若与钱比起来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当面对川嫦即将逝去的生命时,“郑先生道:‘不是我说丧气话,四毛头这病我看过不了明年春天。’说着,不禁泪流满面。”可是听到要买西药时,他却舍不得了,生怕为她白花了钱而影响一家人的日后生活,甚至连她每天吃两个苹果也要发怒,因为他连养姨太太的钱都没有了。而母亲呢?因为怕给女儿治病让丈夫知道自己有私房钱,竟忍心眼睁睁看着女儿慢慢地死去,她那有限的母爱终归抵挡不了金钱力量的冲击。文本通过这对川嫦周边人的行为的描述生动

第二次写:浅析“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浅析《茶花女》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摘要 小仲马是法国19世纪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反对社会不公正题裁的优秀作品。他通过这部作品用生动、传神的笔调来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茶花女”,通过其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歌颂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笔下女性角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这璀璨明珠的生命之光最终泯灭,可她真善美的美好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来表达对遭受社会凌辱与迫害的下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尤其对伪善、丑陋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借此强烈抨击婚姻等级制度,谴责虚伪的道德观念。就本文看作者怎样生动、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栩栩如生的悲情人物形象,以致达到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茶花女;悲剧;人物形象 引言 小仲马的《茶花女》已被改编为话剧与歌剧,这两者和小说结合起来,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所热衷对比分析的课题,其后电影的成功拍摄更增添了研究价值,可以将不同载体的同一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小仲马的生平、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创作风格及其作品都是后人研究的重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透析》这篇文章使读者更形象地解读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尽管他是个妓女,我们却似乎忘了她卑微的出身,只感怀于她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不朽女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选择。把女主角的悲剧放入其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来挖掘悲剧的根源,对我们分析小仲马的写作特色及其女性悲剧角色心理将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一、“茶花女”悲剧的一生 1、迷失 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却又因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冷清秋理性出走原因 作者:王小西准考证号:040912100012 摘要: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她在嫁入豪门之后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而她后来又为何出走。关键词:张恨水冷清秋理性出走 引言: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生于书香门第的她,给人一种素雅的美,也许正如她喜欢的百合花一样,给人以纯洁、自然。但是这样一位可亲的女子却没有好的宿命。 正文:《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有自主的现代意识并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看中了一个富家公子金燕西,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冷清秋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的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奈。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奥秘,而且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酸楚与无奈。 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 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也许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冷清秋的人物形象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她和金燕西的爱情经历也是通俗小说常见的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小说的重点脱离了在经历磨难上挖掘它的悲剧意蕴,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团圆后如何能够通过内在感情的冲突显现人生的无常上。在冷清秋身上,凝聚了传统女子的诸多美德,有人把《金粉世家》比作民国的《红楼梦》,同时把冷清秋比作薛宝钗,又把冷清秋与林黛玉相比。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冷清秋具有与林黛玉一样的聪慧,喜静,好读书,多愁善感,忍辱落泪;同时冷清秋又具有薛宝钗的宽厚、大度和较强的处事能力。事实上,冷清秋不仅融合了二者的性格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