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参与文化交流,具备批判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包括正确规范地听、说、读、写和翻译汉语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使其能够鉴赏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语言进行准确、清楚和连贯的表达,具备语言组织能力,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文化积淀和艺术性的作品;4. 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对课文和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评价,同时也能进行创新性的思维和表达;5.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国内外文化的基本了解和传播能力,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和包容多种文化差异。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和运用方法;2. 文学知识与鉴赏: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鉴赏各种文学作品,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 作文与写作技巧: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具备写作的能力和艺术性;4. 批判性思考与创新性思维:通过分析和评价课文和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5. 文化传承与差异包容:使学生具备国内外文化的基本了解和传播能力,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和包容多种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文件,它对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对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
它强调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语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对语文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它包括
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技能、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内容指导。
再次,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对语文教育的方法提出了要求。
它强调了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还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进行了规定。
它提出了多
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是一部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切实将其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为
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2.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注和观察社会文化生活,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时代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探索未知、大胆想象、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富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思维发展与提升。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
5.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的学习应遵循学科特点和教育规律,积极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提供实践支持。
2013版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全部内容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稿)整个语文教育界均对语文自身构造缺乏清晰系统的认知,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及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尽管理念、思路都不错,但采取将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与达成能力目标所要作为路径的语文内容混为一谈或干脆对语文内容避而不谈的方式,有意回避了对语文自身构造系统的无知或一知半解,造成目的地始终明确,路径却时隐时现的怪象,让语文教师和学生陷入走迷宫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语文教学的低效顽症。
本“课标"从阐述语文课程相关概念与性质出发,在搞清语文自身构造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虽沿用原课标理念,却将使语文教学彻底走出无序、重复、混乱、低效状态!个人做了国家应该做而且一直在做却没能做好的事.——作者附记第一部分课程认识与设计一、课程概念与性质(一)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乃中国特色的语言称谓,又称汉语文、华语文,或简称汉语、华语、汉文、华文、中文。
其中汉语、华语偏向于口头,汉文、华文、中文偏向于书面。
但口头、书面只是材质不同,前者在物质上呈现为语音,后者在物质上呈现为文字,拥有共同的序列单位及其构造法则,并通过文字与语音的对应而转化.本是汉族先民的民族语言,后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于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发展为现代汉语(相应地,之前的语文被称作古代汉语),并随着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而成为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全体华人共同的母语.是世界众多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语文是以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为基本物质材料,并从语音及其对应的方块汉字的意义出发,按形→神→序→纹四个步骤调配形、神、序、纹四个要素构成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句、章、篇三级基本单位语文以满足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下的语文使用需要的有机整体系统.(二)语文使用语文使用就是运用说、写、听、读四种方式使用语文的过程。
2013届新课标考纲解读

最恰 当的 两项 是
(3)马裤 先生有哪 些性格特 点?请简 要分析。
新课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部分的考查,题型 和考查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2013年“文学类文本 阅读”(选考)部分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连续考查的都是小说(四中两外),小说复习仍 然是备考的重点,但对散文的复习不能舍弃。 (2)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一个系统的阅读、解答的思路 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备 考的重点是小说,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概括故事 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 格、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
•6、语言文字运用
考查类型 分 值 题 号 具体内容 2010 13 四字成语 2011 四字成语 2012 题 量 走势
熟语考查仍以四字 成语为主。
四字成语
14
病句辨析
病句辨析
病句辨析
15 语言文字 运用(必 21 考) 17
句子选用 句式仿写
句子选用 句式仿写
句子选用 句式仿写
5
病句10年考查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 句式杂糅三类语病。 11年考查了搭配不 当、句式杂糅。 12年考查了句式 杂糅、搭配不当。 由此可知,搭配不 当、句式杂糅为考 查重点。 16、17题设置基 本不发生变化。
选文特点:
A、考点分布:考查的文句字词大都能够在课本找到例句,考查 的是知识迁移,体现了高考来自课本、学以致用的特点,对 语文课堂教学会起到一定的鼓励和导向作用。这应当是命题 的原则和趋势。
B、翻译的句子长度适中,句子中含有值得考查的重要词汇和文 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特殊语气等)。
语言文字复习建议
(1)不留盲点,突出重点。虽然客观题没有考过字音和字形,但 对二者的复习不能舍弃;当然,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 三个知识点作为复习重点更要突出。主观题复习时,语言表达的 各种考查方式都要训练到,同时,仿写作为复习重点更要突出。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逐渐进行了改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教育部制定并推行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自觉学习和终身发展。
”这个目标包含四个方面:价值观、文化素养、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技能。
二、课程体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创新。
它由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学鉴赏、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和信息处理”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运用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文学鉴赏涵盖文学知识、文学审美和文学探究;文化体验是通过阅读、学习、参观、旅游等方式进行文化体验和思考;实践活动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学习,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体验式学习、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四、教材选择《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可以反映出多方面的人类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教学的需要。
另外,教材的选题、选材及教学方法应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等要求相适应。
五、考试方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高考的考试方式从传统的“课内考试模式”走向“综合测评模式”,考核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公平化。
新的考试模式强调考查“语文核心素养、文学鉴赏、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重视开放性、多样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更全面地展示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规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基本要求、核心素养和分层次要求等方面。
一、基本要求:1. 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强调学生的思辨、批判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的实践活动。
4. 培养学生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科技文献、新闻报道等。
5. 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核心素养:1. 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阅读素养: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3. 鉴赏素养: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
4. 文化素养: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5. 写作素养: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能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写作。
三、分层次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高中语文课程分为A层次和B层次。
1. A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常见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2. B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作,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1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2)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5)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姚燧传姚燧,字端甫,父格。
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
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
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
十八,始受学于长安。
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
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
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
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
”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
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
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
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
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
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
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
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
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
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
燧以病,俱不赴。
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燧不能堪堪: 忍受B.非周身斯世之道也周:普遍、全面C.辞无溢美溢:过分D.故君子以是少之少:轻视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3分)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
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
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
(3分)(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
(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甘州遍(五代)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
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
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3分)(2)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将有不幸的事发生,告诉凤姐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与凤姐。
凤姐醒来惊出一身冷汗。
(《红楼梦》)B.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感慨“幼常足知吾肺腑”,任命他为参军。
(《三国演义》)C.葛朗台有生以来第三次请客,中场到来的银行家德·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表示愿意自出路费去巴黎为葛朗台实施计划。
(《欧也妮•葛朗台》)D.为了应对提款风波,吴荪甫毅然决定发信通知那些老存户,声明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他们没有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
(《子夜》)E.初八高家放烟火,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射,以此来取乐。
觉新气愤地责备那些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
(《家》)(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①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注]①喻:明白。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2分)(2)对这同一主张的阐述,孔子和孟子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语言阻碍沟通董进宇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
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一个女人恋爱了三年,最后男朋友跟人走了。
这个女人从此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她和每个男人都谈过恋爱?自然没有,那她怎么知道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男人的愤怒,准确地说是对某个男人的愤怒,但她这句话则笼统地说成了所有的男人,此为笼统、模糊!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类用有限的词汇这种抽象的概念工具描述表达无限的事物,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产生歧义与模糊的基础。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词语以“意义”,这样在沟通中误解就不可避免了。
③比如张三的脑海中有一个意思,他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李四通过声音接收到了这个词语,然后他在自己脑海中把这些词汇组合成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些词汇作了自己的定义。
张三的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由于他对词汇的不同定义和他的语言使用能力的限制,已经使词义发生了背离原意的扭曲;而李四在接受张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词义发生了第二次扭曲——李四对词汇的定义可能既背离了原意又背离了张三的词汇定义——然后组合成他认为的意思,此时李四极有可能已经把张三原本要表达的意思给完全歪曲变形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每个词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定义完全相同,这个沟通受阻的世界就来自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人和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可能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误解。
④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
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
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
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
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
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
实际上大家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
同样,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若沟通过程中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沟通受阻往往就不可避免。
⑤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
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北大讲座》,有删改)9.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 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B. 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赋予该词汇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沟通中的误解。
C. 沟通者若认识不到语言描述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往往会把语言和事物本身相混淆,这样沟通障碍就难以避免。
D.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10. 请根据文意概括导致语言歧义性、模糊性的原因。
(3分)11. 请解释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要说明的道理。
(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l4题。
途中梁遇春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
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
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
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
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
③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