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地方地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景观。

3. 地方民俗: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地方经济: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

5. 地方环境: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实例讲解地方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方历史教学,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2.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教学,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

3. 第三课时:地方民俗教学,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4. 第四课时:地方经济教学,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5. 第五课时:地方环境教学,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

3. 学生实地考察家乡时的观察和感悟。

4. 学生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研究》六年级下册2. 辅助材料:家乡历史图片、地图、视频、实地考察资料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文化论坛、新闻报道等4. 实物资源:家乡特色手工艺品、传统食品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辅助材料,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4. 案例分析:以家乡的典型实例为例,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第二课: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农业、工业、特色产品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4. 第四课: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风俗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5. 第五课: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内容:讨论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策略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地貌:山脉、河流、平原等。

2. 家乡的气候特点:温度、湿度、降水等。

3. 家乡的水资源: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家乡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能提出一些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古代、近现代重要事件。

2. 家乡的文化: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等。

三、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述家乡的历史沿革。

2. 学生能列举一些家乡的文化特色。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农作物、养殖业等。

2. 家乡的工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

3. 家乡的旅游业:旅游景点、特色服务等。

三、教学活动1. 数据展示:展示家乡的经济发展数据,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现状。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事业单位,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3. 小组讨论:讨论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特点,以及人口、民族、文化等社会特点。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探究家乡主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家乡的变迁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企业等。

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课时)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课时)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1课时)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1课时)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1课时)6. 第六课时:家乡的风景名胜(1课时)7. 第七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课时)8. 第八课时:家乡的历史遗迹(1课时)9. 第九课时:家乡的产业发展(1课时)10. 第十课时:家乡的未来规划(1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学会保护自己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

2、初步掌握辨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提高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在实践中学会有效地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动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二)角色扮演,体验情境(三)课堂总结,感悟升华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探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者说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老师想用一首打油诗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B、学会自我调节。

C、考试增加自信心。

⑶正确指导出示:A、复习时的重点:已经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及时补习生疏的地方。

B、看看自己整理的图表,笔记,考卷等。

C、检查考试必备的学习用品,保证充足睡眠。

D、比平时提前半小时起床,吃好早饭,检查所带学习用品,信心百倍走向考场。

E、保持心情轻松,相信自己能考得很好。

F、预备铃响后,休息一会,或闭目养神保证头脑清醒。

4、小结: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

5、实践:“做个小记者”用学到的方法,采访身边老师,并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走进风筝,放飞心情》活动总体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了解风筝的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制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重点:风筝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风筝的制作,实地采访。

活动难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的技巧。

活动过程:制定活动方案(略)一、激趣开题、定题分组1、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喜欢放风筝吗?2、师小结放风筝的好处,提出问题:我们也来自己作作风筝行吗?板书课题:《走进风筝,放飞心情》3、要想制作风筝就要了解风筝,你们想了解风筝的那方面的知识呢?( 1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风筝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意识、探究课题的能力。

( 2 )学生分组。

小组讨论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研究课题。

( 3 )确定的课题:《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的放飞技巧》( 4 )小组确定课题,师展示上网收集资料的过程,分组试行。

4 、制定活动方案( 1 )针对小组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分工。

( 2 )确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如:实地考察、采访……( 3 )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三课时:远亲不如近邻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邻居的重要性,知道“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3、能跟邻居和睦相处,对邻居有礼貌。

能帮助邻居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活动过程:(一)小品引入:1、小品表演:深夜,爷爷生病了,子女们都不再身边,奶奶急得团团转。

赶紧打电话给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听了赶紧王奶奶家赶,可是路比较远,爸爸妈妈要乘车,需要一小时。

奶奶看爷爷病情越来越严重,心想拖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敲开了邻居的门。

邻居一听,赶紧叫了救护车,又叫了几个别的邻居,把爷爷背下了楼。

有一个邻居跟着救护车到了医院,陪着奶奶在医院里办了各种手续,又安慰奶奶。

等爸爸妈妈赶到的时候,爷爷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2、讨论:看了这个小品,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小结:是啊,紧要关头,还是邻居好。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就说出了这个道理。

你能说说发生在你家和邻居间互相帮助的事吗?(生说)第四课时(二)说说邻居。

1、刚才好多小朋友都说了邻居的事,老师知道,你们肯定互相了解得比较多。

但是,也有许多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他家有几口人,连最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平时也从不串门。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说说看,你对邻居了解多少。

2、说说邻居。

3、表扬做得较好的小朋友。

(三)讨论邻居间应该怎么做。

1、小朋友,你认为邻居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2、看小品表演。

小明早上上学去,出了家门,碰到了邻居叔叔正要去上班,小明连忙说:“叔叔早!”叔叔问小明:“小明,你去上学吗?我上班要经过你们的学校,你坐我的自行车去吧!”小明高兴地说:“谢谢叔叔!”放学了,小明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不在,忽然下起了雨,邻居家的衣服还晾在院子里的晒衣竿上,小明连忙跑下去帮邻居收衣服。

等叔叔阿姨下班回来,再把衣服还给他们。

星期天到了,叔叔邀请小明到他家玩。

小明很高兴,他一进门就跟邻居的小弟弟玩了起来,声音吵得要命。

叔叔皱了皱眉头,但没说什么。

3、看完小品讨论:刚才小明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4、你认为邻居之间怎样相处呢?(自由发表意见)第五课时(一)布置实践任务。

1、这一次的活动,就是拜访邻居。

出示板书:拜访邻居2、什么叫“拜访”?3、怎样去“拜访”?讨论后板书:有礼貌说话要得体第一次可叫父母陪同前往4、拜访时了解些什么?讨论后板书:家庭成员:大概年龄:工作情况 :有什么爱好 :生活习惯 :5、设计表格: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表格,整理一下拜访思路。

参考表格:第六课时:书包的学问《走进电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录师:有人说,要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这话不无道理。

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

想必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这方面的经历。

生(抢答):我在广告中学到了语文,比如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只要拥有了春兰空调,春天就会永远陪伴着你。

”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让我加深了对修辞的理解。

生:我在杂志上学到了语文,杂志上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子,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汇,为写作打下基础。

生:报纸也能让我们学到语文知识,像我们订的《小金星报》《作文报》就开拓了我们的写作思路,而且还告诉我们有关说明文、作文开头的技巧等。

生:从电视中也可以学习语文,比如:看《动物世界》,可以了解到各种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有关知识。

那么写说明文就可以胜券在握了;《大学生辩论会》中辩手们那缜密的思维,妙语连珠的语言会让你感叹不已。

生:我在街头上学到了语文。

接连不断的商店招牌让我学会了一些不太常见的字“淼”“毳”。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

此时时刻,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电视,看看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师:好!下面请今天的主持人上场,大家鼓掌欢迎!主持:老师同学们好!,待会儿大家可以欣赏我们自编自演的一系列有关电视话题的节目。

不过节目未开始前,我向大家提个小建议:希望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并及时在本子上记录你的感受,包括一些有意义的话或对某位同学表演的评价。

(同学们拿出本子和笔)主持: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都爱看电视吗?主持:都看过《电视风波》吗?看看小明家到底发生了一场怎样的风波?(《电视风波》着眼于家庭小事“烧开水”,通过小明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母女的对话,深刻地阐释了一个主题:电视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且能增长知识。

)主持: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广告铺天盖地,充斥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广告呢?请看第二个节目《说说广告》生5:对,看电视还能影响家人的感情,引发家庭矛盾。

生1:电视让我们足不出户,早知天下事。

生2:看电视的好与坏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让它好,它就好。

生3:只要大家走进电视,从电视中汲取营养,我们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第七课时:手工制作——天鹅(折纸)教学内容:《手工制作——天鹅(折纸)》教学目标:1、了解天鹅的习性,知道天鹅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学会折天鹅;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锻炼学生手脑并用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重点:天鹅的折法难点:翅膀的折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想天鹅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课前折好的天鹅)生:天鹅。

师:喜欢吗?生:喜欢。

师:那么,关于天鹅你们都了解哪些呢?看谁知道的多?(二)汇报资料——知天鹅(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天鹅的资料)生甲:天鹅是一种候鸟,有着长途迁徙的习性;一年一度,从寒冷的北国到温暖的南方,天鹅都要飞越千山万水,往返万里迢迢。

生乙:天鹅有大天鹅和小天鹅,还有白天鹅和黑天鹅。

生丙:天鹅一般雄性较大,雌性较小。

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

颈极长。

生丁:全世圣洁、高贵、恬静、优雅。

界共有5种天鹅,中国就有3种。

天鹅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

师:同学们对天鹅了解得可真多呀!这真令我感到惊讶。

天鹅是美丽的象征,是善良的使者;同时又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我们要保护天鹅,热爱天鹅,人人争做保护天鹅的小卫士。

既然同学们这样喜欢天鹅,那就用我们灵巧的手一起来折天鹅好吗?生:好!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六课:手工制作——天鹅(折纸),小组共同合作探究——学与做部分,这部分是天鹅的折法示意图,请同学们开动聪明的大脑,利用灵巧的双手,小组共同合作探究——天鹅的折法,也可以创新出其他的折法。

生甲:老师我折完了。

师:真聪明,这么快就折好了。

(边说边检查作品)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好吗?天鹅的两个翅膀是对称的,而你折得一个偏高,另一个偏低了,你看是不是?生甲:是的,谢谢老师!师:继续努力!生乙:老师我折完了。

师:真棒!生乙:好的。

生丙:老师,我发现了一个新折法。

(教师边观察边说)师:你真聪明,你只是在天鹅的翅膀上做了一点变化,就创新出一种新折法,真有创意!把你的做法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好吗?生丙:好的。

(生丙到前面向全班同学展示创新之处,全体同学鼓掌欢迎)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至少折一只天鹅,不会折的同学,组内同学负责教会,一定要负责到底,包教保会。

第八课时(学生分小组继续折天鹅,新的折法又陆续产生。

再请创新出新折法的学生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向其学习。

)(一)小组合作——绘天鹅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但学会了书上的折法,还创造出许多新的折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我们来一个竞赛好不好?生:好!师:同学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一幅——天鹅图。

你们可以采用折、画、剪、粘等多种方法来完成。

看哪个小组的设计别具一格。

注意:你们设计的天鹅图,在以天鹅为主的同时,也可以折一些其他的作品。

(学生分小组设计天鹅图,同时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

教师在黑板上画:天鹅湖、荷花、小鱼、小树、高山、鲜花、月亮……)(二)成果展示——放天鹅师:刚才老师看到各组的同学都开动智慧的大脑,运用灵巧的双手,团结协作,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天鹅图。

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们小组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老师在黑板上为你们绘制了一幅大的天鹅图的背景,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将你们的作品粘贴到背景中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