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器材与试剂的选用原则
03
如无菌操作、适用性、经济性等
02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细菌培养及形态特征
01
02
03
细菌培养方法
包括需氧培养、厌氧培养 和兼性厌氧培养等,不同 种类的细菌需要不同的培 养条件。
细菌菌落特征
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了解其形状、 大小、颜色、透明度等特 征。
细菌细胞形态
05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并计数微生物数量,适用于较大微生物如细 菌、酵母菌等。
比浊法
利用微生物生长引起培养液浊度变化来测定生长曲线,操作简便 但易受杂质干扰。
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待测样品稀释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形成的菌 落数,适用于可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原理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 殖,通过提供适宜的细胞环境, 使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并产生子代
病毒。
病毒检测技术及应用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病毒核酸的特异性,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扩增 并检测病毒核酸。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实验基础知识 •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真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病毒培养与检测技术 •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研究 • 微生物生态学及环境因子影响研究
01
实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概述
类生活中的作用:如 生态平衡、发酵工业 等
生理生化鉴定
利用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营养需 求、代谢产物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鉴定。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注意:采样时应无菌操作,正确选用中和剂,采样后1 小时内检测。
五、医用物品的实验室监测



由外科手术、创伤性操作的对病人感染也是医 院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 如果医疗物品的消毒不够完善,对病人是潜在 危险因素。如果对污染的医疗物品操作不当, 对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危险因素。 对医疗物品尤其是医疗器械消毒十分重要。
六、灭菌质量监测(压力蒸汽 灭菌的监测)
(一)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 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二)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 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 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 旁进行化学监测。 (三)生物监测法:生物指示剂有芽孢悬液、芽 孢菌片以及菌片与培养基混装(自含式)的指 示管。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 意事项
院感科
卫医发[2000]431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第三十一条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 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 (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 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 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 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第三十六条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 控制措施: 一、临床科主必须及时查找原回,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 步骤为; 1、证实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 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5、分析调查资料 6、写出调查报告。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17
第17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无菌检查法包括
• 薄膜过滤法 • 直接接种法
•只要供试品性质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无菌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方法适 用性试验确认的方法相同。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 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无毒性。
3d
培养基
生孢梭菌
空白
1支
枯草芽孢杆菌
各2支 胰酪大豆胨液体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培养基
20~25℃
5d
【10版:改良
马丁培养基】
结空果白判定:
1支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
度检查符合规定。
16
第16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3.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法验证试验)
•当 进 行 产 品 无 菌 检 查 法 时 , 应 进 行 方 法 适 用 性 试 验 , 以 确 认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适 合 于 该产品的无菌检查。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重新进 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验 证 时 , 按 “ 供 试 品 的 无 菌 检 查 ” 的 规 定 及 下 列 要 求 进 行 操 作 。 对 每 一 试 验 菌 应 逐一进行验证。 •方法适用性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
24
第24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 果 判 断
•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 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 •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 因素。 • (3)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 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环境微生物学 PPT课件

环境微生物学 PPT课件
或转化、微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此即污染微生态学
研究内容。 (3)在治理污染的人工构筑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此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4)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此即环境微生物监测技术。
(三)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特点
1、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与微生物生态学联系紧密。 2、是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与发酵微生物、工
五 环境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
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微生物一般规律 的同时,着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活动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 控制工程中有关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
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细胞结构的:
①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
②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原 生动物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H1N1病毒
我们生活中的微生物
土壤 水体 空气 极端环境 皮肤 肠道 •••••• 土壤:细菌数亿/g
人口腔中的微生物
教学安排
54 学时,3学分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成绩 20% 期末考试 50%
主要参考教材: 殷士学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 1. 乐毅全,王世芬主编.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5 2. 和文祥,洪坚平主编.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研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研究的成果:
1、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初分离筛选有效 微生物,成功处理氯丁橡胶、腈纶、TNT炸药等工 业废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球衣菌处理生活污水及 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

《微生物学》PPT课件

《微生物学》PPT课件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养型、 异养型和兼性营养型。
2024/1/24
1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测定方法
生长曲线
描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 生长繁殖的四个阶段,即 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衰亡期。
2024/1/24
测定方法
包括直接计数法(如显微 镜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 法)和间接测定法(如比 浊法、生理指标法等)。
2024/1/24
31
20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影响环境,如分解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等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pH值等对微生物的生长 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既有互利共生也有竞争关系
2024/1/24
21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和废气,降低污染物浓度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例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 )。
2024/1/24
24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步骤
鉴定方法
表型鉴定(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学鉴定(基因型、DNA序列分析)、血清学鉴定(抗原抗 体反应)等。
鉴定步骤
采集样品、分离纯化、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
遗传物质传递
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4
04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 控
202代谢与呼吸作用
能量代谢途径
ATP合成机制
包括发酵、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等, 不同微生物采用不同的代谢途径获取 能量。
微生物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 酸化两种方式合成ATP,为细胞提供 能量。

医院环境微生物PPT课件

医院环境微生物PPT课件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医院环 境微生物监测数据进行分 析,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 科学依据。
医院环境微生物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医院环境复杂,微生物种类繁多,防控难度较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流动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
机遇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管理将更加便捷、高 效;同时,国家和社会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医院环境微生物 防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02
03
水体微生物监测
对医院内的水源进行定期采样, 通过培养或快速检测方法,评估 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04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微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描 述性统计、趋势分析等,揭示医院环境微生 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 事件。
06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02
0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 术,实现对医院环境中微 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医院环 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实时监 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 性。
医院环境微生物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的 数量和种类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
切相关。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通过空气 、水、食物、医疗器械和医护人 员的手等途径传播,增加医院感
染的风险。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2.3
2.3~6.9
4.0
腐生细菌数 (103/mL-1)
波动范围
平均
腐生菌数/ 总菌数(%) 腐生水
0.2~1.9
1.1
0.04
β-腐生带
0.9~3.0
2.0
0.08
β-腐生带
0.2~6.0
2.9
0.11
β-腐生带
9.7~16.5
13.3
0.30
α-腐生带
1.4~6.2
3.0
0.11
β-腐生带
59.2~175.2 116.0
大肠菌群的鉴别
菌种 大肠埃希氏菌
吲哚 试验
+
甲基红 试验
+
VP 试验
柠檬酸 钠利用 试验
氧化酶 试验
运动性 试验
弗氏柠檬酸杆菌
+
+
+
产气肠杆菌
+
+
+
克雷伯氏菌
+
+
15
2020/11/11
为了排除自然环境中原有大肠菌群的干扰,在检测中可 将培养温度提高至44℃。
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 能在44℃生长并发酵乳糖 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主要来自粪便,称为粪大肠菌群。
数万
很多, 需氧性
很低
8
2020/11/11
细菌数与腐生带的划分
样点号
1 2 3 4 5 6 7 8 9
9
细菌总数 (106/mL-1)
波动范围
平均
1.7~3.3
2.5
1.6~3.4
2.4
1.9~3.0
2.5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PPT 69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PPT 69页)

常用消毒剂中和剂及其浓度表
消毒剂
甲醛
戊二醛
过氧乙酸 含氯消毒剂类
季铵盐类
碘(溴)制剂 酚类 氯已定 汞制剂 醇类 酸类 碱类
中和剂及其浓度
亚硫酸钠(0.1%~0.5%) 氨水 双甲酮(0.1%~1.0%)+吗啉(0.6%~1.0%)
甘氨酸(1.0%);赖氨酸 亚硫酸钠(0.1%~0.5%) 双甲酮(0.1%~1.0%)+吗啉(0.6%~1.0%)
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 是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前提
基本原则
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采样后立即送检 5.棉拭子标本宜用运送培养基 7.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8.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
正确留取细菌培养的临床标本
2、抽血部位及抽血量 以无菌方法从患者肘静脉、股动 脉采血。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5~ 10ml,婴儿为1~2ml,血液抽出后,立即以无菌手续 注入血培养瓶,充分混合后送检。
采血培养前质量保证: 静脉穿刺程序 1.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点 >30秒钟 2.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
三、医院各重点部门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细菌数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
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
(cfu/ m3) (cfu/ cm2) (cfu/ cm2)
I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
病房
≤10
≤5
≤5
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
(母婴同室病房)、早产儿室、
II类
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 ≤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液体法
液体法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浮游微生物, 主要是浮游细菌。该法将一定体积的含 菌空气通入无菌蒸馏水或无菌液体培养 基中,依靠气流的洗涤和冲击使微生物 均匀分布在介质中,然后取一定量的菌 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或取一定量 的菌液于无菌培养皿中,倒入15-18ml融 化(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待冷 凝制成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h, 取出计菌落数。
第二节 水质的细菌学检验
一、细菌总数 是将定量水样(原水样或经一定稀释
后的水样1mL)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 脂培养基平板上,于37ºC培养24hr后观 察结果,计算细菌菌落数,最后算出原 水样每毫升的细菌总数。
具有相对的卫生学意义,菌数越高, 反映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或粪便污染越 重,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亦大。
三、空气的微生物监测
通常采用营养琼脂平板计数法。 我国检测空气微生物所用的培养皿直径
为d90mm,有用d100mm的。 评价空气的清洁程度,需要测定空气中
的微生物数量和空气污染微生物。测定 的细菌指标有细菌总数和绿色链球菌, 在必要时则测病原微生物。
(一)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1.固体法 固体法有平皿落菌法(沉降—平板法)、撞击
再以菌液体积和通入的空气量计算出单 位体积空气中的细菌数。
✓ 例如:将10m3含菌空气通入100mL的无 菌水中,使10m3空气中的微生物全部截 留在100mL水中。然后取0.1 mL菌液涂布 于平板上,若长出100个菌落,10mL水中 共含菌10,000个,则10m3空气含有10,000 个。1m3空气含有1,000个 。
A×t
➢ 经测定发现,用奥式公式计算的浮游细 菌数比实测的浮游细菌少。
➢ 此公式没有考虑尘埃粒子大小、数量、 气流情况、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
(2)撞击法:
❖ 以缝隙采样器为例,用吸风机或真空泵将 含菌空气以一定流速穿过狭缝(狭缝宽有 0.15 mm、0.33 mm和1 mm三种)而被抽吸 到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狭缝长度为平 皿的半径,平板与缝的间隙有2mm,平 板以一定的转速(1 r/min、5-60r/min、 60r/min)旋转。
抗略强于致病菌; 5. 检出及鉴定方法比较简易迅速; 6. 适用于各种水体。
法(有缝隙采样器、筛板采样器、针孔采样 器)和过滤法。 (1)平皿落菌法:将营养琼脂培养基融化倒人 d90mm无菌平皿中制成平板。将它放在待 测点(通常设5个测点),打开皿盖暴露于空 气5~10min,以待空气微生物降落在平板表 面上,盖好皿盖,置于培养箱中培养48h后 取出计菌落数,即为落菌数。
可通过前苏联奥梅梁斯基公式换算出浮游 细菌数。
105-106 105-106 105-106 104-105 104-105 104-105 104-105
102-103 102-103
(一)指示菌的理想条件
1. 大量存在于人的粪便中,且数量比病原 菌多;
2. 受粪便污染的水中易检测出该指示菌, 未受污染的水中无此菌;
3. 在水体中不会自行繁殖; 4. 存活时间略长于致病菌,对消毒剂的抵
m2
<10 10 20 40 80 100 200 400
100级及 高于100

2~3 4 8 16 32 40 80 160
洁净度
1000 级
2 3 6 13 25 32 63 126
10000 级
2 2 2 4 8 10 20 40
100000 级
2 2 2 2 2 3 6 13
表2.3 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二、粪便污染指示菌
人畜粪便中常常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有些属 于正常的、对人体无害的肠道微生物,有些则是 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可造成水体的污染, 从而引发各种肠道疾病。因此,水质的卫生学检 验,对于保护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致病菌数量少,检测比较复杂,故选用间接指标 即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为代表。
浮游菌上限浓度 /个 ·m-2 ·min-1
10 5 1 0.5 0.1 0.05
计算最小采样量/m3
0.3 0.6 3 6 30 60
表2.4 落菌法测细菌所需要的最少培养皿数(沉降0.5h)
含尘浓度最大值
0.35 3.5 35 350 3 500~35 000
需要d90mm培养皿数
40 13 4 2 1

数 (m) 次数
点 数
原则 上<3
6 20, 空间 ≥3 30 太大
可放 宽
空气清 1987 净协
会标准
洁净室性 能;3
摘自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原理.P522.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表2.2 按美国联邦标准209E方法计算的必要测点数
进风面积 (单向流) 或室面积 (乱流)/
奥氏认为:5 min内落在面积100mm2营养 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数和10L空气中所含的 细菌数相同。
奥氏公式:C =
100 A
×
5 t
× 1000
10
×N
式中:C—空气细菌数; A——捕集面积,cm2 ; t ——暴露时间,min; N——菌落数,个。
简化后的奥氏公式:
1000×50N C=
常用肠道正常细菌在水中的存在及数量情况作为 粪便污染的指示。
健康成人粪便内的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名称
主要微生物
每克粪便中平均生长菌落数
拟杆菌属
1010
乳酸杆菌属
109
大肠埃希氏菌属
108
粪链球菌
108
次要的微生物
柠檬酸杆菌属 梭菌属 葡萄球菌属 克雷伯氏菌属 肠杆菌属 芽孢杆菌属酵母属 霉菌 较少的微生物 变形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属
通常平板转动一周,取出置于37℃恒温箱中 培养48h,根据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可调节 平板转动的速度。采集含菌高的空气样品时, 平板转动的速度要比含菌量低的空气样品的 转速快。根据取样时间和空气流量算出单位 空气中的含菌量。采样器的规格各国不一, 可按说明书操作。
撞击法检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
培养前
培养后
(二)空气微生物的检测点数
空气微生物的测点数越多越准确,为照 顾到工作方便,又相对准确,以20~30个 测点数为宜,最少测点数为5~6,见表。
表2.1 日本有关标准测点数的规定


标准
名称
1987 JIS B 9920
洁净室中 浮游粒子
测定方法 和洁净室 的评价方

最 建议
每点
少 测点 点距 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