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魏玛共和国的关系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美
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
1870-1940年
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
法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1-1918年
德
德意志第二帝国——君主立宪制
1871年
德
德国统一。
1871年
德
德国颁布宪法,规定皇帝是德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容克贵族控制国家统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1799年11月
法
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起强有力的执政府,使法国逐渐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18世纪后期
法
法国社会等级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濒临破产,专制制度的危机日益加深。
1803年
美
购买路易斯安那州标志美国扩张的开始。
1803年
美
美国强迫西班牙出卖佛罗里达。
1804-1814年
法
拿破仑统治时期成立法兰西银行,并赋予其发行钞票的垄断权,银行的地位日趋重要。
1931年
英
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
1933-1945
德
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3-1945
德
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专制
1933年
美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立即宣布实行新政,国家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经济调整法》等法令。
1933年
德
希特勒人当总理,通过授权法。
1934年
德
1913年
美
工业产品已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比英法德日四国的总量还多,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1913年
德
德国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帝国主义强国。
1914年
德国近代史[1]
![德国近代史[1]](https://img.taocdn.com/s3/m/fadcb347e518964bcf847c4c.png)
事件:英法联军诺曼底登陆(反攻) 时间:1944-6
5、结束:事件:德国投降 时间:1945-5-8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他在遗嘱中指定 的接班人海军上将邓尼茨8天后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纳粹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 己和种族注意,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 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于 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 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 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 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 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了《凡 尔赛和约》,即《巴黎和约》,全称《协约和参 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 国主义条约。1920年1月20日生效。 主要内容: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 萨尔谋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 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并规定莱 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
历史背景
•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规律的作用的影响下, 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 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 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 矛盾.
导火线-萨那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 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 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邻 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 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 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 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 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 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 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 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 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 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 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 事件。
试论述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和丰富的教育历史和传统的国家,其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过程:一、中世纪至启蒙时代的德国教育在中世纪,德国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贵族。
教学内容以宗教为核心,以拉丁语为主要语言。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1386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等,主要提供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
在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的兴起,德国教育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马丁·路德提倡普遍牧师制和全民教育,强调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并创办了一些拉丁语-德语混合的学校。
同时,他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大学,如维滕贝格大学(1502年)、马尔堡大学(1527年)、吉森大学(1607年)等,主要提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在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教育受到三十年战争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战争造成了德国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口的减少,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启蒙运动则促进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康普顿、沃尔夫、莱布尼茨、康德等,并创立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机构,如哈勒孤儿院(1698年)、柏林军事孤儿院(1717年)、法兰克福-安-德尔-奥得模范学校(1748年)等。
二、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教育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从封建到工业化,从民族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历史变迁。
在此期间,德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等级化、国家化和专业化。
在等级化方面,德国教育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即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预校,分别培养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人才。
德国发展史概况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两个国家。
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
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
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
亨利一世的儿子鄂图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
德国近代史

• 德意志各邦原本 火热的统一呼声 渐渐变得低沉, 原本在反法战争 后似乎近在眼前 的统一又变得遥 远。
• 1819年4月,李斯特在法兰克福的交 易会上明确提出来建立关税同盟的建 议。
• 在一份报纸上,李斯特直截了当地写 道:“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行 自由交往,便不可能有统一的德国, 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 能有独立的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 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主要参战国 :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国 ,法
国 , 比利时 , 英帝国 ,日本 ,意大利 (1915 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 国), 罗马尼亚,希腊(其中罗马尼亚、塞尔 维亚、希腊亦系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 美国 ,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历史背景
•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规律的作用的影响下, 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 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 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 矛盾.
导火线-萨那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 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 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邻 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 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 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 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 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 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 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 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 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 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 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德战争) 时间:1941-6
浅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浅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郭豪摘要:在世界现代史上,德国法西斯曾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经过分析,它的原因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它是当时那种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探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德国上台原因法西斯主义(fascism),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
是由民族主义(nationalism),种族歧视(rac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价值主义(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
他们歌颂军事美德而诋毁自由及民主,歧视不同与自己的人。
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他们的支持者都拥有鲜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佛朗西格·佛朗哥)并且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员就必须奉献出你的价值。
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
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
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之历史原因1. 德国人在历史上就野蛮好战、侵略成性。
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而普鲁士王国是霍亨索伦家族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建立发展起来的。
10世纪时,该家族还只是瑞士北部索伦山上一个城堡的统治者,但是,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到17世纪时,它已夺取了莱茵河下游的马尔克、克列夫兹、拉文施坦和维塞尔- 1 -河下游的拉文斯堡,又从波兰手中夺得了普鲁士公国,最终建立了普鲁士王国。
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与英国等国家联手打败了奥地利、法国和沙皇俄国。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

•
•
•
国家法律亦得由德国政府按照德国宪法规 定的程序制定。…… 德国政府所制定的国家法律如不以国会和 参议院的组织本身为对象,得与德国宪法相异。 德国的总统的权力不变。 德国政府所制定的国家法律由内阁总理发 布并在国家法律公报中发表。如无其他规定, 法律于次日起生效。……
•
德国与外国所订涉及国家立法事务的条约, 无须获得参与立法工作的团体的同意。德国政府 发布履行此项条约的必要规定。 •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本法于1937年4月 1日失效;如现任德国政府被另一政府代替时, 本法亦即失效。 ---节选自《授权法》
1932年11月,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 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要求委任希 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 勒推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1946年9月 纳粹党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 组织。
希特勒建立纳粹独裁 体制的措施
(1)策划国会纵火案 1933.2.27
是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 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 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3)颁布“一体化”法令,控制地方权 力 1933.3-4 (4)颁布法令,禁止组织新政党,禁止 除纳粹党以外其他政党的存在与合法活动。 1933.11起,国会议员由清一色纳粹党 徒组成
(5)取消冲锋队换取国防军支持 “长刀之夜”
1934年6月30日,一些人称之为“血腥 清洗”,另一些人则称之为“长刀之夜”。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和慕尼黑制 造“长刀之夜”,对纳粹冲锋队头目恩斯 特· 罗姆等人进行了清除行动。当日,希特 勒从波恩飞抵慕尼黑,以冲锋队头目企图 进行政变为由,将罗姆等人逮捕并处决。 此次事件中,大约有数百名冲锋队头目被 处决。希特勒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利, 而党卫队则逐渐取代了原先冲锋队的位置。
在两个帝国的夹缝中

在两个帝国的夹缝中魏玛是一个共和国。
如果说此前俾斯麦依靠“铁和血”建立起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是一个带有浓厚古典国家色彩的政治实体的话,那么,魏玛共和国就可以说是德意志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力图规范化、制度化运作的现代国家形态。
但是,魏玛的时运不济:它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纳粹德国)交替的历史夹缝中。
1918年魏玛共和国宣布成立时,前有第二帝国的一系列官员直接进入魏玛共和国担任要职,后有第三帝国的活跃分子、以及左翼激进主义者在瓦解魏玛的共和基础。
魏玛共和国的领袖们,算是抓住了建国的要领,一开始就下大力气制定宪法,期望就此给魏玛共和国提供一个政治运作指南。
只是这种努力,一方面,是在受制于第二帝国的政治习性的基础上展开的。
另一方面,则是在纳粹的攻击下进行的。
因此,它自开始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品性,对于魏玛的影响是直接的。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由于第二帝国的政治运作,完全是在俾斯麦玩弄政治伎俩的基础上运行的,社会政治制度成为俾斯麦游戏的对象。
人们对于政治形成了一种无力感。
政治就仅仅是在技巧的水平上运行着。
于是,第二帝国成为一个无法抑制的普遍腐败的国家——王室贪婪,高官只管牟利,军人为获利与富有的年轻女子结婚,而且从战争中掠夺财富,大发国难财。
这就是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底子。
当魏玛共和国在稀里糊涂中宣布诞生的时候,它的领袖们也是一帮政治上充满无力感的家伙:对于国家究竟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强有力的、稳定的政治制度基础之上,他们没有能力达成共识。
社会的分崩离析与经济的全面困境,没有得到缓解。
第三帝国,就是在魏玛共和国乏力地统治德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希特勒等纳粹党人对于建立在烂摊子基础上,而又乏力地运作着的魏玛、尤其是魏玛无力克服的腐败,极尽攻击之能事,从中向人们表明纳粹的“力量感”。
于是,魏玛陷入一种前有腐败无力的第二帝国囿限的政治架构、后有第三帝国以攻击这种无力来瓦解共和基础的窘境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魏玛共和国的关系
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是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政府,比起之前的德意志帝国来讲,它由专制走向了民主,是德国历史的进步。
然而,如此一个进步的政府却先天不足,从它一建立开始,第一件做的大事,确实是签订了让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凡尔赛和约》。
而它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德国左派和右派的一致反对。
本来,战胜各国在德国建立如此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是为了加速德国的民主进程,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使德国不至再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这也是为了保证各国日后的安全。
但它们没有想到的是,魏玛共和国成了战败的替罪羊,成为德国民众发泄不满的出气筒。
魏玛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民心。
它被认为是一个软弱的政府,全然可不能给人民带来荣誉,只能给人民带来苦难和屈辱。
和魏玛共和国相比,人们更加怀念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怀念强权人物威廉二世。
在一战后,德国任人宰割的处境,使人们盼望有一个像威廉二世那样的强有力的人物出来,领导德国走出困境,重振国威。
这成为希特勒上台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