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5-6节
人教版物理高中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6节 反冲现象 火箭PPT教学课件

信息提取 【1】爆炸前瞬间系统动能不为0。 【2】爆炸后,木块B的动量、动能为0。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
思路点拨 木块A、B从O到P,根据动能定理【3】,得出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在 P点炸药爆炸使A、B分离,根据动量守恒定律【4】,得出木块A的速度;根据能量守恒【5】,得出 炸药爆炸时释放的化学能。
解析
(1)从O滑到P,对A、B有-μ·2mgs=
甲
乙
(1)若仅给木板一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3 m/s,求物块相对木板滑动的距离【2】; (2)若仅给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3】,求物块与木板最 终的速度。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
信息提取 【1】没有施加外力时,物块与木板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2】可从机械能损失角度入手。 【3】0.5 s以后,系统所受外力为0。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
2.爆炸现象的三个规律
动量守恒 动能增加 位置不变
由于爆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爆炸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受到的外力, 所以在爆炸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在爆炸过程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所以爆炸后系统的总 动能增加
爆炸的时间极短,因而作用过程中,物体产生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认为 爆炸后仍然从爆炸前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是( )
第一章5-6节知识点练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讲义(含答案)

九上第一章5-6节知识点+练习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A.酸碱反应(中和反应)1.概念: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能生成盐和水NaOH+HCl = NaCl+ H2O H2SO4+ 2NaOH = Na2SO4+ 2H2O2.酸碱反应的实质:H+ + OH— = H2O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如酸和金属氧化物、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B.酸碱反应的应用1.农业上:施加熟石灰[Ca(OH)2]来降低土壤的酸性(不用氢氧化钠,因为碱性过强)2.工业: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A.盐1.定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硝酸钙说明:所含的阳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离子B.几种盐的性质1.几种盐的性质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碳酸钠(纯碱、苏打)Na 2CO 3 小苏打 NaHCO 3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①水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③与酸:Na 2CO 3 + 2HCl = 2NaCl + CO 2↑+ H 2O④与碱:Na 2CO 3 + Ca(OH)2 = CaCO 3↓+ 2NaOH 食品、造纸工业中的发泡剂、洗涤剂碳酸钙(大理石)CaCO 3白色固体物质,不溶于水①与酸: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②高温分解:CaCO 3 =高温= CaO+ CO 2↑ 建筑材料,补钙剂(食盐)NaCl白色晶体,易溶于水①与盐:NaCl + AgNO 3 = NaNO 3 + AgCl ↓配置生理盐水,调味品,化工原料化学方程式:CaO+H 2O=Ca(OH)2 Ca(OH)2+CO 2=CaCO 3↓+H 2oCaCO 3高温CaO+CO 2↑由于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可能显酸性或碱性,故某些盐溶液也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如Na 2CO 3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几种常见离子的颜色:Cu 2+蓝色(包括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 Fe 3+ 黄色(同) Fe 2+浅绿色(同) 常见物质的颜色铁粉-黑色 32Fe O -红棕色 43Fe O --黑色 3)(Fe OH -红褐色沉淀铜--紫红色(或红色) CuO -黑色 2OH Cu )(-蓝色絮状沉淀1. 复分解反应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5~6节知识要点(九年级上)

科学-下册-打印版
五、物质鉴别
1、据物质颜色鉴别
Cu红 CuO黑 CuSO4粉末白色 CuSO4溶液蓝色 CuSO4·H2O 蓝
Fe(银白) Fe2O3(红) FeCl3(黄) Fe(OH)3(红褐色)
2、根据反应现象鉴别
(1)鉴别NaOH溶液与石灰水Ca(OH)2+ CO2==== CaCO3↓+ H2O
(2)鉴别稀硫酸与稀盐酸H2SO4+ BaCl2==== BaSO4↓+ 2HCl (3)鉴别肥皂水、食盐水、盐酸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3、Cu(OH)2蓝色絮状沉淀Fe(OH)3红褐色絮状沉淀
六、常见物质化学式及俗称及重要性质
1.硫磺: S 淡黄色粉末
2. KCIO3 白色物质易溶于水
3.金刚石、石墨、活性炭:C
4. 甲烷:CH4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5. 高锰酸钾:KM n O4 紫黑色,
6. 酒精:乙醇C2H6O
7.生石灰:CaO 白色固体、易吸水 8. 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9. 干冰(二氧化碳):CO2 10.胆矾、蓝矾:CuSO4•5H2O 蓝色固体
11. 食盐----NaCl 纯碱苏打----- Na2CO3。
《第一章第6节物质的分离》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分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分离”,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常见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等)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能够进行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2. 学生操作实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实验操作和同伴互评进行评价;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汇报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与盐的分离)引出物质分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演示,展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物质分离的重要性和常见方法。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实验报告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实验指导的准确性等方面,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3. 改进建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可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加强概念讲解、增加实验操作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分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数学物理方法第一章5-6节

w(i )
3
i e
4 2 i 3
e
e 6
i
如 z=0 和 z=∞均为 w=√z 的一阶支点。 我们先约定对两个单值分支,宗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 对于单值分支 w1,0≤Arg z<2π; 对于单值分支 w2,2π≤Arg z<4π。
我们将平面 T1 的割线上缘与平面 T2 的割线下缘连接起来, 将平面 T1 的割线下缘与平 面 T2 的割线上缘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两叶的面,称为函数 w=√z 的黎曼面。 见图 1-8(b)。 二、小结 三、布置作业 P20 2,,3 P22(2) (4)
1
是热流量函数。 定义 5:在所谓平面温度场中同理。通常借用平面温度场的词汇将曲线族“u(x,y)=常数” 和“u(x,y)=常数”称为等温网。 例 1 开 平 面 上 的 解 析 函 数 f ( z )=x y i 2 xy 的 实 部 和 虚 部 分 别 是
2 2
u( x, y ) x 2 y 2 , v ( x, y ) 2 xy 。
f ( z1 ) f ( z 2 ) 则称函数 f ( z ) 在 D 内是单叶的。并称区域 D 为 f ( z ) 的单叶性区域。
n n n z ,n 1 定义 我们规定根式函数 w z为幂函数 z w 的反函数 。
3
(1) 幂函数的变换性质及其单叶性区域 幂函数
z wn
wk 与之对应)则 wk wk ( z ) 是区域 G {( r , ) : r 0, } 上的单值解析函
n
数 . 事实上,由于
z nr
数. ( k 0,1, , n 1) 又
w wk ( z ) 也是 z G 的连续函 与 arg z 都是连续函数 . 故 k
2022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5--6节同步考点测试题附答案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1两栖动物1.举例所包含的动物:等。
2.代表动物——青蛙:(1)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称为保护色。
(2)皮肤:皮肤裸露且能分泌,湿润的皮肤里密布。
(3)感觉:视觉器官是,它的后面有,可感知声波。
(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发达,趾间有,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5)呼吸:头部前端有一对,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青蛙的呼吸器官是,同时也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6)生殖和发育:幼体像鱼一样,有尾,用呼吸,只能生活在中。
发育成青蛙后,长出和,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上,也可在中游泳,用呼吸,可辅助呼吸。
4.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些动物是的天敌,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对。
知识点2爬行动物5.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环境的脊椎动物。
举例所包含的动物:等。
6.代表动物——蜥蜴:(1)外形:头后面有,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和。
(2)体表: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
(3)运动: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
(4)呼吸: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的需求。
(5)生殖和发育:将受精卵产在上,受精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卵外还有坚韧的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的依赖。
7.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用呼吸;在陆地上,卵表面有坚韧的。
8.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食用,如;可以药用,如鳖甲和;捕食农林害虫,如;毒蛇能伤人。
知识点1两栖动物1.下列都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泥鳅、蟾蜍B.小鲵、海马C.树蛙、蝾螈D.墨鱼、石鳖2.青蛙的趾间有蹼,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是( )A.游泳B.飞行C.爬行D.跳跃3.大力保护青蛙的意义主要在于( )A.青蛙能大量捕食农业害虫B.青蛙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C.青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D.青蛙皮肤具有斑纹,适于欣赏知识点2爬行动物4.下列动物中,属于真正的陆地脊椎动物的是( )5.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下列有关蜥蜴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表有角质鳞片和甲B.头部后面有颈C.完全用肺呼吸D.有脊柱支撑身体6.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壁虎的描述,最准确的描述是( )1.影响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水资源的丰富与否B.生殖能力的大小C.天敌的多少D.人们的捕杀2.下列各特征中,可说明爬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的是( )①恒温②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③有脊柱④有卵壳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3.下列关于青蛙和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的肺比龟的肺发达B.青蛙在水中产卵,而龟在陆地产卵C.青蛙的后肢比龟的后肢发达D.青蛙的皮肤比龟的甲更容易保持水分4.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2022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5--6节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下列青蛙的结构与功能,不相对应的是( )A.鼓膜——感知声波B.后肢趾间有蹼——适应陆地生活C.短小的前肢——支撑身体D.鼻孔——呼气时气体的通道2.下列关于青蛙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青蛙用鳃呼吸B.青蛙前肢比后肢发达C.触摸青蛙体表,感觉黏滑D.青蛙的肺比较发达3.下列生物中,幼体用鳃呼吸而成体用肺呼吸的是( )A.家兔B.蝾螈C.草鱼D.鳄鱼4.下列关于两栖类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蛇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两栖类动物B.两栖类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C.蛙是常见的两栖类动物D.任何一种两栖类动物都比蜘蛛高等5.青蛙的成体不能长时间潜伏在水中,主要原因是( )A.鳃的结构不如鱼的完整B.主要是用肺进行呼吸C.受精过程不需要在水中完成D.在水中难以捕到食物6.下列动物中,属于爬行动物中一级保护动物的是( )A.蜥蜴B.蝾螈C.扬子鳄D.海龟7.壁虎、蜥蜴、海龟等动物的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其意义是( )①保护身体②辅助呼吸③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④保温,有助于维持恒定体温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8.蜥蜴的生殖和发育能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是因为(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B.用肺呼吸C.陆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D.体表有甲9.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 )A.体温不恒定B.体表具有鳞片或甲C.有颈,头可绕着颈部转动D.完全用肺呼吸10. 蜥蜴是卵生,关于蜥蜴的发育方式正确的是( )A.相对于鱼和青蛙,产的卵较大,靠雌蜥蜴孵化蜥蜴卵B.卵产于水中,卵外有坚韧的卵壳C.卵产于沙土中,借阳光的热量孵化D.雌蜥蜴产卵后在体外完成受精11. [综合应用]仔细观察如图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所学习的有关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和乙两种动物,从外部形态看都分“节”,甲是靠_____和_____配合完成运动的,乙有足和翅,身体外有________,运动中心是___部。
光电检测技术课件第5-6节课

发光电流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温度对PN结的复合发光是有影响的,在偏臵电压不变 的情况下,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电流将变小,发光亮 度减弱,电流与温度的关系大致如上图所示。
(3)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特性
5)时间响应 这里说的时间响应,是指发光二极管启亮与熄灭时的时间
延迟。发光二极管的响应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纳秒至几十纳
(3)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特性
3)光谱特性
几种LED的光谱特性曲线 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不是纯单色光,但是,除了激光外, 它的谱线宽度都比其它光源所发出光的谱线窄。例如,砷化镓 发光二极管的谱线宽度只有25nm。因此,可认为是单色光。 其它发光二极管的光谱特性曲线示于上图。
(3)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特性
§1.4 光在介质中的传输(4学时) §1.5 常用光学系统(4学时) §1.6 光学变换器件(调制器,4学时) §1.7 半导体基础知识与光电效应(4学时) 第二章 光电转换技术(探测器) §2.1 光电探测器(点,8学时) §2.2 热电探测器(点, 4学时) §2.3 光电成像器件(面, 4学时) 第三章 光电检测电路设计(4学时) 第四章 非相干与相干系统(8学时) 第五章 典型光电检测应用系统(微弱信号检测2 学时,其它2学时) 第六章 现代光谱检测技术(4学时)
上图为不同LED灯具之配光曲线比较,它们分别是Narrow Angle、Parabolic(抛物线型)、Batwing(蝠蝙翅状)三种配光曲 线之灯具。
(4)发光二极管的主要应用
白色LED照明灯
大屏显示器
手电筒
仪器仪表的指示灯
汽车信号灯
交通信号灯
地砖灯
装饰灯、 礼品灯
图5.4 可以卷起来的显示器
(3)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预习自测题
行课案
【合作探究】
1、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
2、青蛙的前肢和后肢各有什么特点,趾间有什么结构?青蛙的皮肤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说出青蛙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应如何保护青蛙?
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常见的爬行动物有哪些?
6、蜥蜴之所以适应陆地生活与哪些结构有关?
7、总结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8、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冬眠状态下青蛙的主要呼吸器官是( )
A、肠
B、肺
C、口腔黏膜
D、皮肤
2、两栖类是( )。
A、典型的水生动物
B、真正的陆生动物
C、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D、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3、爬行动物覆盖着鳞片或甲,其作用是( )
A 、有利于运动 B、保护皮肤
C、有利于防御敌害
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保护作用
4、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没过几天青蛙就死掉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 )。
A .缺氧 B.饥饿 C. 惊吓 D.水质有问题
5、青蛙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皮肤裸露 B.幼体用鳃呼吸
C. 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6、蜥蜴的呼吸特点是( )
A.完全用肺呼吸 B.肺呼吸,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C.用体表呼吸 D.用鳃呼吸
(2)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里。
()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学习目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1、蝌蚪在水里生活,用呼吸,发育成青蛙以后和都消失了,生出了和,可以在陆地上生活,青蛙属于动物。
2、蛙的肺结构简单,功能不发达,呼吸时需辅助呼吸。
3、两栖动物中的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动物。
4、蜥蜴和龟属动物,呼吸器官是。
5、爬行动物将受精卵产在上,受精卵外有坚硬的,有利于适应生活环境。
6、爬行动物中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
7、两栖类是动物进化中从______向_______过渡的类群。
9、蛇没有四肢,但是它属于爬行动物,为什么?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古诗对青蛙记起农业生产的关系作出了生动的描述。
现在的夏季,为什么许多农田听不到蛙声?
检测案
7、判断:
(1)既能生活在水中,有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
第六节 鸟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学习重点:
1.鸟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二、预习自测题
行课案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多种多样的鸟
阅读教材P30的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并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讨论题。
学习任务二、鸟的主要特征
1、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 (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有:
(2)阅读教材P31-P33,组内同学讨论、研究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对照图示,认识鸟的体型、体表及身体组成部分,分析这些特点和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鸟身体各部分哪里的肌肉最发达,为什么?
3、鸟的胸骨有什么特点?
4、鸟的哪些结构可以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6、总结鸟适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7.归纳鸟类的主要特征:
1.下列哪项不是鸟适应飞行生活的外形特点(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B.全身被覆羽毛
C.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正羽
D.身体呈流线型 2.鸟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
A.食量大
B.消化功能差
C.吸收功能差
D.直肠短,不能长时间储存粪便 3.下列哪项不是鸟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
A.胸肌发达
B.骨骼薄而轻
C.气囊发达
D.胃发达 4.鸟飞行时,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其动力主要来自( ) A .四肢 B .胸骨 C .胸肌 D .羽毛 5.家鸽飞行时,牵动两翼的肌肉主要着生在( )
A .后肢
B .脊椎骨
C .颈部
D .胸骨
6.蜂鸟的心搏次数为615次/min ,是人的8倍还多,这与它下面的哪项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 A .飞行 B .呼吸 C .生殖 D .孵卵 7、双重呼吸指的是( )
A .只在呼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B.只在吸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C .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D.吸气和呼气时,肺和气囊都进行气体交换
1
、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鸟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所有的鸟都能飞吗? (对或不对),能飞的动物都是鸟类吗? (对或不对) 2、鸟类视觉 ,有些能在疾飞中捕食。
用坚硬的 来啄取食物 ,嘴里没有 。
3、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 相通的 ,可 呼吸。
心跳频率 ,体温 。
4、鸟的生殖方式是 。
检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