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5节
第一章 第五节 普通话音节结构7000000

4 整体认读法 整体认读法,又叫音节直呼法,就是直接读出音节 ,这种方法要以熟悉400多个基本音节为基础。
25
(三)定调法 1 先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依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的次序逐个儿数,直到要读的声调。例如:bā bá -bǎ -bà 2韵毋定调法 用声母和带声调的韵母相拼,直接读出音节的声调 。例如:b-à =bà 3音节定调法 先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在直接呼出音节时定 调。bà
第五节 普通话音节结构
学习要点:
1了解现代汉语音节结构特点、声韵配合规律。 [链接] 2 了解现代汉语音节声、韵组合规律。 [链接] 3 掌握音节的拼读知识和方法。[链接]][链接]
1
2
一 普通话音节特点3
(一)普通话音节的结构成分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从字音入手,把汉字字音结构分
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普通话的声母由一个辅音构成,元音不能作声母,
(47页)
[返回]
19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
配合
声母 双唇音
情况
韵母
b pm
唇齿音 f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面音 舌根音
jqx g kh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舌尖前音 z c s
零声母
开口呼16 巴 发
搭拿
嘎 渣 杂 阿
齐口呼10 合口呼9 撮口呼4
逼 布(限u)
夫(限u)
低
肚
泥
奴
女
鸡
姑
居
13
2 韵母i, in, ing,u, u, ue, uan, ün组成的零声母 音节,写作:yi,yin,ying,wu,yu,yue,yuan,yun,音节开 头的y、w是隔音字母,不是声母,不能当作一个音素,如 :衣(yī)、屋(wū)、淤(yū)是一个音素,因(yīn)、英 (yīng)、约(yuē)、晕(yūn)是两个音素,冤(yuān)是三 个音素。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五节 第2课时 物体运动的判断 v-t图像中的加速度表示

知识深化
由v-t图像计算或比较加速度 1.根据a=ΔΔvt 可计算加速度.a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其绝对值 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2.v-t图线为倾斜直线时,表示斜率不变,物体加 速度不变;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如图甲, a的加速度比b的加速度大;
知识深化
3.v-t图像为曲线时,则某点切 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 加速度,如图乙,切线斜率变小, 加速度变小. 4.图甲中图线a、b斜率为正,代表a>0. 图丙中图线c、d斜率为负,代表a<0. 图丙中图线d在0~t0内,v>0,a<0,物体向正方向做减速运动;在 t=t0时刻以后,v<0,a<0,物体向负方向做加速运动.
的反应时间为0.4 s,汽车行驶过程中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汽车刹车的
加速度大小为
A.15 m/s2
√C.5 m/s2
B.18 m/s2 D.4.2 m/s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t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汽车的加速度为 a=
0-10 2.4-0.4
m/s2=-5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汽车
导学探究
(2)试说明v-t图像中图线的“陡”和“缓”与 加速度有什么关系? 答案 由(1)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由 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甲的图线比乙的图线“陡”,所以通过比 较图线的“陡”、“缓”就可以比较加速度的大小.在同一个v-t 图像中,图线“陡”的加速度较大,图线“缓”的加速度较小.
D.第2 s末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物体在第 1 s 内的加速度 a1=2-1 0 m/s2=2 m/s2, 在第 2 s 内的加速度 a2=0-1 2 m/s2=-2 m/s2, 选项 A、B 正确; 第3 s内,物体沿与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做加速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 度方向一定相同,选项C正确; 物体在第2 s末的加速度为-2 m/s2,选项D错误.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 第五节 根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济南版(1)

5、根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 C )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成熟区
6.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是( D )
A.主根根尖的根冠部分 B.侧根根尖的伸长区
C.须根根尖的成熟区 D.各种根尖的根毛区
7.在成熟区内部一些上下连接细胞的横壁消失形成 中空的管道,叫做( 导管),通过它向上
运输( 水分)和(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直根系:主根上不断长出侧根,侧根 又可长出新的侧根,这样反复分枝形 成的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的区 别。
须根系:主根长出不久就停止生长或 死亡,则由胚轴和茎下部的节上长出 许多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基本无主侧 根分别。
单子叶植物、车前草
你知道吗?
• 正常情况下,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扩展 范围;根系的入土深度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高度。
C 侧根 D 不定根
2、根中的导管,开始分化形成的部位是 ( C )
A 分生区 B 伸长区
C 成熟区 D 成熟区的上部
3、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A )
A 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B 有分生区
C 有伸长区
D 有根冠
4、移苗时根部带土是为了
(D )
A 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B 避免伤害分生区 C 避免伤害根冠 D 避免伤害根毛和幼根
一、正常根的类型
1、主根 由胚根直接发育成的根 2、侧根 由主根上长出的根 3、不定根 在茎和叶上长出的根
主根 侧根
不定根
二 .变态根
肉质直根:主根形成。胡萝卜、萝卜等。 贮藏根 块根:由侧根、不定根形成:甘薯等
变
攀援根:爬墙虎、常春藤等
态
气生根 支持根:榕、玉米
不定根形成
栽培-第一章 第五节萌芽和开花

第一章第五节萌芽、开花和果实发育一、芽的概念和功能芽的概念:位于枝条的顶端或叶腋内,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是多年生植物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临时性器官。
芽的功能:1、树木生长、分枝、开花结实及形成树冠的基础;2、树木修剪整形、更新复壮的基础;3、芽离体后以发育成独立的植株,并保持母本的性状,是营养繁殖的基础。
二、芽的类型(教科书p125)1.按芽在枝上发生位置是否确定,分为定芽(normal bud)和不定芽(adventitious bud)定芽在枝上的发生位置固定,包括:(1)顶芽(terminal bud):只发生于枝的顶端;腋芽(axillary bud)或侧芽(lateral bud):则只发生于叶腋。
(叶腋:叶的近轴面与茎的夹角处)(2)根据叶腋内芽的数量,分为:a单芽(single bud):一个叶腋中只有一个腋芽。
b主芽和副芽:有些植物的叶腋可发生2个或2个以上的芽,其中一个最饱满的芽为主芽,其余为副芽(accessory bud)。
如桃的并生副芽;桂花、连翘的叠生副芽。
悬玲木的柄下芽(subpetiolar bud、infrapetiolar bud):腋芽被包藏于鞘状膨大的叶柄基部内侧,叶柄脱落后腋芽露出,这样的芽称叶柄下芽。
不定芽:发生于植株的老茎、根、叶及创伤部位,其发生位置比较广泛,且没有确定性。
如柳的老茎、甘薯的块根、秋海棠的叶、落地生根叶片上发生的芽都是不定芽。
利用植物会产生不定芽的特点扦插繁殖;利用不定芽更新树冠2、根据节上新生的芽数:单芽(single bud):一个节上仅一个饱满的芽,副芽没有或极小,外观上看不见。
复芽(multi-bud):一个节上着生2个以上的芽。
3、根据芽鳞(scale)的有无:鳞芽(scale bud):芽的外面包有鳞片的芽叫鳞芽。
温带及寒带地区的木本植物的芽,如杨树、松树等,都为鳞芽。
鳞芽也可称被芽(protected bud)。
第一章第五节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第五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用单摆的周期公式间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知道直接或间接测量物理量,是物理学的常用方法。
2、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两种方法:平均法和图像法;3、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单摆的周期公式,设计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会选取实验器材,规划实验步骤。
2、进行实验操作,会选取计时起点,有效,准确地收集数据。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学会数据分析、处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体会使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减少测摆长、周期及数据处理上的误差,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
3、通过分析、归纳新旧知识,养成适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区分、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平均法和图像法。
2.难点:对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长约一米的细丝线、通过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小球、带有铁夹的铁架台、毫米刻度尺、三角尺、秒表、多媒体。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这一节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加深对单摆简谐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推导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公式、计时时刻的确定(以最低点速度最快时为计时起点)、摆球的要求(质量大且体积小)、摆长的确定(从球重心到悬点的长度)及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一个平面内运动且摆角小于50)来达成第一个目的。
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要通过探讨测量加速度的方法、编写实验步骤、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器材、如何通过测定摆长、周期以减小偶然误差;学习平均法和图像法处理数据并分析实验误差来实现第二个目的。
通过分组探究、分析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经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误差在哪里,做一个实验的设计者和操作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执行者。
教师口语表达技能实训教程--第一章第五节音节拼读

5.避免把 denɡ,tenɡ,lenɡ或 dun,tun, lun 读成 den,ten,len,把 dinɡ,tinɡ, ninɡ读成 din,tin,nin 普通话中 d,t,l 不拼 en(“扽 dèn”例外),某些官话、湘语、吴语 等则可相拼。 方言区人学普通话时就要把这两 类音节中的韵母 en 相应地改为 enɡ或 un。 普 通话中 d,t,n 不拼 in(“您 nín”例外),而 在某些官话(如武汉话、成都话、 桂柳话、南 京话) 、客家话(如博白、贺州的客家话) 、 湘语(如长沙话)及吴语(如苏 州)等方言中 则可相拼。所以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纠正,把 din,tin,nin 改读为 dinɡ, tinɡ,ninɡ。
以上所列大致的规律,说能拼合并非指全部, 但说不能拼合则是指全部。
(二)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拼合规律 普通话中,若 400 个基本音节都加上声调,则应 有 1600 个音节,而实际上也不过 1300 个。普 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拼合的规律性不是很强, 但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较 明显的规律有: (1)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b,d,ɡ,j, zh,z 与鼻韵母相拼基本上没有阳平 字( “甭 bénɡ、哏ɡén、咱 zán”例外);与非鼻韵母相拼 则有阳平字,如拔 bá、博 bó、 达 dá、得 dé、 格ɡé、级 jí、节 jié、直 zhí、竹 zhú、足 zú、昨 zuó。送气的塞音、塞擦 音 p,t,k,q,ch,c 声母与鼻韵母相拼则有阳平字,如平 pínɡ、唐 tánɡ、扛 kánɡ、强 qiánɡ、传 chuán、岑 cén。
第一章 第五节 一、音节拼读
【实训目标】 掌握普通话声韵调配合的一般 规律,通过声韵调拼合关系的辨正, 弄清普 通话与方言在声韵调拼合上的对应关系,有助 于学好普通话。熟悉普通话音节的 拼写规则, 会借助拼音学习普通话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5节斜抛运动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斜向抛出,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物体只在 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作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2.斜抛运动的性质:
匀变速曲线运动
3.研究斜抛运动的方法
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 竖直上抛运动
4.射高和射程与初速度大小和抛射角的关系
X v02 sin 2
h = (V o sin Ө)2 2g
射程
V o sin Ө
ty =
g
S = VXtx = (Vo cos Ө ) 2ty
S = (Vo cos Ө )
2V o sin Ө g
V o 2sin 2Ө
=
g
当抛射角Ө =45o时,射程最远
飞行时间:T = 2×(T/2)= 2 V0 sin /g
五.弹道 弹丸或抛射体在空气中运动的轨迹叫作弹道.
注意: 1.弹道曲线的升弧和降弧不再对称。
——升弧长而平伸,降弧短而弯曲。 2.弹道曲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影响的程度与抛体本身的形状和质量、 空气的密度、 抛体的速率等因素有关。
斜抛运动:没有考虑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轨迹是抛 物线,升弧和降弧对称。
弹道曲线: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轨迹不是抛物线。升弧和 降弧不对称。
A.它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50m/s B.它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为5s C.它在水平方向的射程为250m D.落地时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仍为450
3.特点:
初速度斜向上 仅受重力作用 轨迹为抛物线
加速度恒定
4.性质:
匀变速曲线运动
知识类比
二、研究斜抛运动
平抛运动
斜抛运动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化工原理第一章第五节

2
l2
le2 d2
u22 2
2
l2
le2 d2
4
d 22 2
2024/7/6
由于1 2
1
l1
d15
le1 Vs21
2
l2
d
5 2
le2 Vs22
Vs1 :Vs2
d15
:
l1 le1
d
5 2
l2 le2
Vs1 Vs2
l2 l1
le2 le1
d1 d2
5
Vs2
取管壁的绝对粗糙度为0.2mm,水的密度1000kg/m3,查
附录得粘度1.263mPa.s
最后试差结果为: ua 2.1m / s,ub 1.99m / s
Va
4
d 2ua
4
0.0662
2.13600
25.9m3
/
h
Vb 55 25.9 29.1m3 / h
2024/7/6
次数 项目
取两支管的λ相等。
解:在A、B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
A
B
程式,即:
gZ A
u
2 A
2
pA
gZ B
u
2 B
2
pB
h fAB
2024/7/6
对于支管1
gZ A
u
2 A
2
pA
gZ B
u
2 B
2
pB
hf1
对于支管2
gZ A
u
2 A
2
pA
gZ B
u
2 B
2
pB
hf2
hfAB hf 1 hf 2
允许压头损失为4.5m水柱,求管径。已知水的密度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示波管原理1.关系式:U AB=Ed。
2.物理意义: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3.适用条件:匀强电场,d是沿电场线方向两点间的距离。
4.场强的另一种表述(1)表达式:E=U AB d。
(2)物理意义:在匀强电场中,场强的大小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5.场强的另一个单位:伏[特]每米,符号V/m,1 N/C=1 V/m。
思考判断1.由U=Ed可知,匀强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与这两点的距离成正比。
(×)2.匀强电场的场强值等于沿电场线方向每单位长度上的电势差值。
(√)3.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落得最快。
(√)二、示波管原理1.构造示波管是示波器的核心部件,外部是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壳,内部主要由电子枪(由发射电子的灯丝、加速电极组成)、偏转电极(由一对X偏转电极板和一对Y偏转电极板组成)和荧光屏组成,如图1所示。
图12.原理(1)电子在电场中加速:脱离阴极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越高,电子获得的速度越大。
(2)电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电子进入偏转极板之间时,在初速度v0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电场力与电子的初速度v0方向垂直,此时电子做类平抛运动。
(3)电子飞出平行金属板后的运动:当电子飞出偏转电场后,不再受电场力的作用,因此它保持偏转角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判断1.示波管电子枪的作用是产生高速飞行的电子束,偏转电极的作用是使电子束发生偏转,打在荧光屏的不同位置。
(√)2.如果在偏转电极YY′和XX′上不加电压电子束不偏转,打在荧光屏中心。
(√)3.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时,加速度不变,粒子的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时,若已知进入电场和离开电场两点间的电势差以及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可用动能定理求解末速度大小。
(√)对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理解[要点归纳]1.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对比(1)电场中电场强度的方向就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公式U=Ed中的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3)据U=Ed可以得出结论: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d成正比,但不能由E=Ud而说E与d成反比。
2.关于场强的三个表达式的比较[例1] 如图2所示,P 、Q 两金属板间的电势差为50 V ,板间存在匀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板间的距离d =10 cm ,其中Q 板接地,两板间的A 点距P 板4 cm 。
求:图2(1)P 板及A 点的电势;(2)保持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而将Q 板向左平移5 cm ,则A 点的电势将变为多少?解析 (1)场强E =Ud =5010×10-2 V/m =5×102V/m ,Q 、A 间电势差U QA =Ed QA =5×102×(10-4)×10-2 V =30 V ,所以A 点电势φA =-30 V ,同理可求得P 板电势φP =U PQ =-50 V 。
(2)当Q 板向左平移5 cm 时,两板间距离d ′=(10-5)cm =5 cm ,Q 板与A 点间距离变为d QA ′=(10-4)cm -5 cm =1 cm 。
电场强度E ′=Ud ′=505×10-2V/m =1.0×103 V/m , Q 、A 间电势差U QA ′=E ′d QA ′=1.0×103×1.0×10-2 V =10 V ,所以A 点电势 φA =-10 V 。
答案 (1)-50 V -30 V (2)-10 V 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的三种求法 (1)应用定义式U AB =φA -φB 来求解。
(2)应用关系式U AB =W ABq 来求解。
(3)应用关系式U AB =Ed (匀强电场)来求解。
[针对训练1] 如图3所示是匀强电场中的一组等势面,每两个相邻等势面的距离是25 cm ,由此可确定电场强度的方向及大小为( )图3A.竖直向下,E =0.4 N/CB.水平向右,E =0.4 N/CC.水平向左,E =40 N/CD.水平向右,E =40 V/m解析 由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及电场线方向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可知,电场强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再根据E =U d =100.25 V/m =40 V/m ,故选项D 正确。
答案 D匀强电场中U AB =Ed 的应用[要点归纳]1.关于公式U AB =Ed 和E =U ABd 的几点注意(1)公式E =U ABd 和U AB =Ed 适用于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电势差的分析和计算。
(2)公式中的d 是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即两点所在的两个等势面间的距离。
(3)在非匀强电场中,应用公式E =U ABd 只能作出定性判断:电场中两点在沿电场线方向(即垂直等势面方向)上的距离越小,电势差越大,则表示该处的电场强度就越大。
2.U AB =Ed 的两个推论(1)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一个方向,电势下降都是均匀的,故在同一直线上相同间距的两点间电势差相等。
如果把某两点间的距离平均分为n段,则每段两端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原电势差的1n。
像这样采用这种等分间距求电势问题的方法,叫做等分法。
(2)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方向相互平行且相等的线段两端点的电势差相等。
如图4甲所示,U AB=U BC,如图4乙所示,AB綊CD,则U AB=U CD。
图43.E=Ud在非匀强电场中的三点妙用(1)判断电场强度大小:等差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2)判断电势差的大小及电势的高低:距离相等的两点间的电势差,E越大,U越大,进而判断电势的高低。
(3)利用φ-x图像的斜率判断电场强度随位置变化的规律:k=ΔφΔx=Ud=E x,斜率的大小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正负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
[精典示例][例2] 如图5所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面,φa=50 V,φc=20 V,则a、c连线中点b的电势φb为()图5A.等于35 VB.大于35 VC.小于35 VD.等于15 V解析从电场线疏密可以看出E a>E b>E c,由公式U AB=Ed可以判断U ab>U bc,所以φb<φa+φc2=35 V。
答案 C[例3] (2019·宁德市一级达标中学期中联考)如图6,A、B、C、D为一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其中AB=4 cm,AC=4 3 cm,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
已知将q=2.0×10-9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功W AB=8.0×10-9J;将这个电荷从B点移到C点电势能增加了ΔE p BC=3.2×10-8 J,设A点电势为零。
求:图6(1)B 点和C 点的电势;(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 (1)U AB =W AB q =8.0×10-92.0×10-9V =4 VU AB =φA -φB ,将φA =0代入数据可得φB =-4 V , U BC =W BC q =-ΔE p BCq =-16 V ,U BC =φB -φC , 代入数据可得φC =12 V 。
(2)如图所示,连接BC ,将BC 四等分,则φO =0 V ,连接AO ,则AO 为等势线,由于AB =4 cm ,AC =4 3 cm ,BO =2 cm ,由几何关系可知,AO ⊥BC ,所以场强方向为沿BC 连线,由C 指向B ,E =U CBd CB=200 V/m 。
答案 (1)-4 V 12 V (2)200 V/m 方向由C 指向B 匀强电场中求解电势(场强)的两点技巧(1)在匀强电场中,电势沿直线均匀变化,即直线上距离相等的线段两端的电势差值相等。
(2)等分线段找等势点法:将电势最高点和电势最低点连接后根据需要平分成若干段,必能找到第三点电势的等势点,它们的连线即等势面(或等势线),与其垂直的线即为电场线。
示波管的原理及应用[要点归纳]示波管工作的两种情形,如图7所示。
图7(1)偏转电极不加电压: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将沿直线运动,射到荧光屏的中心点形成一个亮斑。
(2)仅在XX ′(或YY ′)上加电压如图8所示为只在YY ′上加电压时,亮斑在荧光屏上的偏移。
图8在图中,设加速电压为U 1,偏转电压为U 2,电子电荷量为e ,电子质量为m ,由W =ΔE k 得eU 1=12mv 20,在电场中的侧移y =12at 2=12eU 2dm t 2, 其中d 为两板的间距。
水平方向L =v 0t ,t =Lv 0,又tan φ=v y v x =at v 0=eU 2L dmv 20,y ′y =L ′+L2L 2。
由以上各式得荧光屏上的侧移距离:y ′=tan φ⎝ ⎛⎭⎪⎫L ′+L 2。
[特别提示] 示波管实际工作时,竖直偏转板和水平偏转板都加上电压,一般地,加在竖直偏转板上的电压是要研究的信号电压,加在水平偏转板上的电压是扫描电压。
[精典示例][例4] 如图9所示是示波管的原理示意图。
电子从灯丝发射出来经电压为U 1的电场加速后,通过加速极板A 上的小孔O 1射出,沿中心线O 1O 2进入M 、N 间的偏转电场,O 1O 2与偏转电场方向垂直,偏转电场的电压为U 2,经过偏转电场的右端P 1点离开偏转电场,然后打在垂直O 1O 2放置的荧光屏上的P 2点。
已知平行金属极板M 、N 间距离为d ,极板长度为L ,极板的右端与荧光屏之间的距离为L ′。
不计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所受的重力,且电子离开灯丝时的初速度可忽略不计。
图9(1)求电子通过P 1点时偏离中心线O 1O 2的距离;(2)若O 1O 2的延长线交于屏上O 3点,而P 2点到O 3点的距离称为偏转距离y ,单位偏转电压引起的偏转距离(即y /U 2)称为示波管的灵敏度。
求该示波管的灵敏度。
解析 (1)电子由灯丝到O 1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电子做功。
设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电子通过O 1时的速度大小为v 1,根据动能定理有eU 1=12mv 21,解得v 1=2eU 1m ,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过程中,沿O 1O 2方向以速度v 1做匀速运动,沿垂直O 1O 2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电子的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eU 2d =ma ,设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 1,则L =v 1t 1,根据运动学公式,电子在垂直O 1O 2方向的位移y 1=12at 21=L 2U 24dU 1。
(2)电子离开偏转电场时,垂直O 1O 3方向的速度v 2=at 1=eU 2Lmdv 1,从P 1到P 2的运动时间t 2=L ′/v 1,电子离开偏转电场后,垂直O 1O 2方向运动的位移y 2=v 2t 2=LL ′U 22dU 1,P 2点与O 3点的距离y =y 1+y 2=LU 22dU 1⎝ ⎛⎭⎪⎫L 2+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