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红对勾】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第二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红对勾】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第二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其次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题序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1.下列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张良出,要项伯 D.⎩⎪⎨⎪⎧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秦兵旦暮..渡易水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 C.⎩⎪⎨⎪⎧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①吾属今为.之虏矣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材料,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永久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最终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灵。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念和士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一二单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一二单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4秋期东溪中学高17级第一学月语文检测题(必修1一二单元)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毎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浮藻秋毫无犯彷.(fáng)徨浪遏.(è)飞舟B. 拊心人为刀俎百舸.(gě)彳亍..(chìchù)C. 忸怩书生义气廖廓.(kuò)岁月稠.(chóu)D. 瓦菲行而无信颓圮.(qǐ)挥斥方遒.(qi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指游泳)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4.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当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B、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C、艾青,现当代诗人。

诗集《归来的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D、《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5-6题。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第Ⅰ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百舸(gě)寂寥(liào)彷徨惆怅(chàng)B。

方遒(qiú)颓圮(pǐ)瓦菲(fēi)青荇(xìng)C。

浪遏(è)浮藻(zǎo)火钵(bō)漫溯(shuó)D。

彳亍(chù)忸怩(ní)深邃(suì)团箕(qí)改写:以下哪一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A。

百舸(gě)寂寥(liào)彷徨惆怅(ch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竞渡凄婉哀曲大堰河B。

冷寞荡漾长篙沁园春C。

太息笙箫飘泊鸿门晏D。

寥廓斑斓凌侮目炫改写:以下哪一组词语没有错别字?A。

竞渡凄婉哀曲大堰河3.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B。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D。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改写:以下哪一句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A。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下列句子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沁园春·长沙》的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B。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向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诗篇中表现的更是炉火纯青。

C。

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社会正气得到了强有力的弘扬。

D。

我们的数学老师,虽已年过半百,但是风华正茂,才情锐气不减当年。

改写:以下哪一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A。

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社会正气得到了强有力的弘扬。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出题人:兰显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A卷 (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A卷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语 文 (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

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后附答案及解析)小蜜蜂教育资源第二单元一、基础积累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___把讲义夹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

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

C。

___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扬,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D。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眼光的检验。

2.下列选项中,横线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蜕化聆听必需了的雄蕊。

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退化倾听必须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决顾客的询问。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蜕化聆听必需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A。

退化倾听必须C。

蜕化聆听必需B。

蜕化倾听必须D。

退化聆听必需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

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

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

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___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___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

___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___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___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知之武退秦师过关习题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知之武退秦师过关习题及解析

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任何置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

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

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烛之武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前往秦军驻地。

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郑伯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

3.晋侯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适用话题]①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双赢;③责任;④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隐忍;⑤宽容;⑥知错能改;⑦换个角度看问题;⑧变通;⑨屈与伸。

【课外运用】示例一: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

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时刻关心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危。

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音的焦虑与渴盼。

如果没有对国家执着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必定取得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示例二:《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颤动/颤栗幽僻/癖好点缀/辍学B.纤细/纤绳罪愆/敷衍镣铐/瞭望C.处分/处理虚诞/垂涎狼藉/枕藉D.禅院/坐禅店肆/肄业招聘/驰骋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chàn/zhàn,pǐ/bì,zhuì/chuò;B项,qiān/qiàn,qiān/yǎn,liào;C项,chǔ,dàn/xián,jí/jiè;D项,chán,sì/yì,pìn/chěng。

答案:A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我一个人看着车窗外,这是我第一次来传说中的深圳。

这个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蜚声国际的大都市,正值晚上8点夜生活开始的时候,走在街上劲爆的音乐纷至沓来。

但是这一切的繁华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我听不懂他们的讲话,我记不清错综复杂的道路。

A.望其项背B.蜚声C.纷至沓来D.错综复杂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项,“望其项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B项,“蜚声”闻名于。

C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不合语境。

D项,“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答案:C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0多年来,赵广军“生命热线”累计志愿服务5万多小时,接访求助个案14570例,帮助千千万万的失足青少年扶回正路。

B.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内心极度焦虑,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紧张了。

C.各地要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新路子,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D.根据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事业单位人员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高,其次就是离退休人员,农民工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低。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结合混乱,应是“帮助……走回正路”或“把……扶回正路”。

B项,搭配不当,应为“文明修养的提高”。

D项,句式杂糅,应是“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或“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答案:C4.把下列4句话填入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A.②④③①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各种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

答案: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B.不复见旦日旦日:第二天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A项,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D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

亦去之。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

B项,都为动词,跟随,跟从。

C项,代词,他的/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词,还是。

D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答案:B7.下列句子中,与“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亚父者,范增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

B项为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其他句和例句皆为判断句。

答案:B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C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

’”答案:C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1)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良于是认为这件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太公兵法》)。

(“因”“异”“之”各1分)(2)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孰”“蒲伏”“俯出跨下”各1分)(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

(“老父”“衣”“褐”“堕其履圯下”各1分)参考译文张良很悠闲地信步走到下邳的桥上。

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

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

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取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他。

因为他年纪大的缘故,强忍着,下去取了鞋来。

老人说:“为我穿上鞋。

”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着身子跪下为他穿上。

老人用脚接受(张良为他穿鞋),笑着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

老人离去一里左右,又返回来,说:“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于是认为这很奇怪,跪下说:“好的。

”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经先行离去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了时间,却比老人后到,为什么?”就离去了。

说:“五天后早上再来!”五天后,张良在夜还未过半时就去了,有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作为皇上的老师了!十年后,就能兴盛。

十三年后,你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在的地方。

”于是就离开了,没有其他的话,张良第二天不再见到他。

看他的书,是《太公兵法》。

张良于是认为这件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做好早饭后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衣物。

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里在这时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各自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了看法。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江东子弟能否跟随项羽卷土重来?简要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的能力。

《题乌江亭》是晚唐杜牧的七言绝句。

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