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实验力学实验报告
大学力学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力学演示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现象的展示,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物体的平衡条件;3. 杠杆原理;4. 惯性现象;5. 动态平衡与振动。
二、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将两个共点力合成一个合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2.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处于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惯性现象:物体具有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5. 动态平衡与振动:物体在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周期性振动。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测力计4. 滑轮组5. 杠杆6. 惯性小车7. 震动平台8. 秒表9. 直尺10. 计算器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使用两个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共点力的方向和大小。
- 将两个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使用测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将合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合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比较两个力的合力与实际测量值,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 将物体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改变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是否保持平衡。
- 分析物体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实验- 将杠杆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大小。
- 使用测力计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臂长度。
- 计算杠杆两端所受的力矩,验证杠杆原理。
4. 惯性现象实验- 将惯性小车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力学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加深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测量物体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2. 测量斜面的倾斜角度。
3. 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4. 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仪器与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天平3. 量筒4. 斜面5. 滑块6. 秒表7. 铅笔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2.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3. 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
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量,记录数据。
5. 将斜面调整至预定倾斜角度。
6. 将滑块放置在斜面上,使用秒表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记录数据。
7. 重复步骤5和6,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8. 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物体质量:m = 0.5 kg2. 物体体积:V = 0.1 L3. 物体重力:Fg =4.9 N4. 斜面倾斜角度:θ = 30°5.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t = 1.2 s6.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 0.41 m/s²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有关,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加速度逐渐增大。
2.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数据可靠。
七、实验总结本次力学实验实习,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力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掌握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讨论,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总之,本次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力学实习报告

力学实习报告力学实习报告导言:力学实习是为了加强我们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力学理论知识,并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处理实验数据。
本次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等内容。
一、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力。
首先,需要将测力计挂在水平放置的挡板上,并调整好刻度,使测力计刚好处于平衡状态。
然后,我们施加不同大小的实验力,记录下实验力对应的测力计示数。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力的作用线要尽量通过测力计的转轴,否则会引入力矩,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测量力矩。
力矩的定义是力乘以力臂,实验中力臂的测量使用了滑块的直径、杠杆支点到力臂的距离等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施加一个重力矩和一个外力矩,使得力矩平衡。
通过测量杠杆的长度和示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外力矩,从而得到所施加力的大小。
二、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波测量法来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包括水槽、拉力计、水波机等。
首先,需要将物体悬挂在拉力计上,并调整拉力计示数为零。
然后,启动水波机,产生一系列水波,使得物体上下振荡。
通过调节水波产生器的频率,使得物体在水波中保持稳定的运动状态,此时拉力计示数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浮力,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三、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振动台和振动传感器来测定物体的等效质量。
首先,我们将物体放置在振动台上,并使其处于平衡位置。
然后,启动振动台,产生一系列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振动传感器可以测量到物体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
通过将振动台的振动参数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力联系起来,可以计算出物体的等效质量。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对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弹簧力的性质、杠杆平衡的原理等;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质量,检验物体的密度等;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物体的振动特性,探讨物体的共振现象等。
力学综合实验报告心得

一、前言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力学综合实验,我对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和振动实验。
1. 理论力学实验实验一:悬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过悬挂法,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力学原理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柔软细绳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在白纸上画出重力作用线,重复悬挂点,最终找到两条直线的交点,即重心位置。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重量实验中,我们使用台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并利用力学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合力概念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利用力学方法计算重量。
2. 材料力学实验实验一: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扭转变形公式,测定了低碳钢的切变模量G,并掌握了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游标卡尺和扭转试验机进行测量,了解了扭转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实验二:材料力学金属拉伸实验在拉伸实验中,我们观察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现象,测定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游标卡尺和拉伸试验机进行测量,掌握了拉伸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3. 振动实验实验一:单摆振动实验通过单摆振动实验,我们研究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秒表和测量工具测量单摆的周期,分析了摆长和摆角对周期的影响。
实验二:弹簧振子振动实验在弹簧振子振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弹簧常数、质量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秒表和测量工具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分析了弹簧常数和质量对周期的影响。
三、实验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 注重实验细节实验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
力学原理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等。
2. 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 实验台:用于放置实验器材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力学传感器: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力学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4.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弹簧的弹力。
5. 力学模型:用于演示力学原理。
6. 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实验数据。
7. 计算机及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记录和处理结果1.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演示(1)实验步骤:将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通过施加水平力使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改变水平力的大小,观察小球运动的变化。
(2)数据处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计算小球的质量和加速度。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二:力的合成与分解演示(1)实验步骤: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别作用在小球上,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数据处理: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3. 实验三:摩擦力演示(1)实验步骤:将物体放在水平面上,通过施加水平力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改变水平力的大小,观察物体运动的变化。
(2)数据处理:根据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1.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规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或将多个分力合成为一个力。
3.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面上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验证力学原理的正确性。
五、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处理1.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演示(1)将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力学实训报告模板电子版

一、实训目的1. 深入理解力学基本原理和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增强学生对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环境1. 实验室名称:________2. 实验仪器:________3. 实验设备:________4. 实验人员:________(姓名、学号)三、实训原理简要介绍本次实训涉及的力学原理,包括但不限于:1. 牛顿运动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弹性力学基本公式4.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四、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 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器材的组装。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 ...3. 实验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过程中所有关键数据,如测量值、计算值等。
五、实训结果1. 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 计算实验结果,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2.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实验原理。
- 比较理论值与实验值,分析误差来源。
六、实训总结1. 实验心得:- 总结本次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 实验改进建议:- 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 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七、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封面:- 实验名称:________- 实验班级:________- 实验组别:________- 实验者姓名:________2. 实验报告正文:- 按照实训目的、实训环境、实训原理、实训过程、实训结果、实训总结等顺序进行撰写。
3. 实验报告附件:- 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仪器照片- 实验步骤图八、实验报告示例以下为实验报告的示例内容:实验名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日期: 2023年3月15日实验班级: 2021级物理学1班实验组别: 1组实验者姓名:张三一、实训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力学实习报告范文

力学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报告:力学实习总结一、实习概况在力学实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质点、刚体以及弹性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进了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1.熟悉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2.学习质点、刚体和弹性体的运动规律;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4.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1.质点运动实验:通过测量质点的位移和时间,探究质点运动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直尺和计时器,记录质点在直线运动中不同位置处的时间,绘制位移-时间图像,并利用直线拟合方法求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值。
2.圆周运动实验:通过绕平面圆轨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探究圆周运动的规律。
我们使用回转半径为R的旋转平台,通过改变圆周运动半径和线速度,观察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角速度和离心加速度。
3.刚体平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原理和平衡条件,学习刚体平衡的方法。
我们使用杠杆和砝码,在不同位置处放置砝码,使杠杆平衡,测量力臂和力矩,验证平衡条件及杠杆原理。
4.弹性体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弹性体的力学性质和应力-应变关系。
我们使用拉伸试验机,对弹性体进行拉伸实验,记录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四、实习成果通过力学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加深了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在质点和圆周运动实验中,我掌握了如何利用直线拟合方法求解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了圆周运动的相关性质,如角速度和离心加速度;在刚体平衡实验中,我学会了杠杆平衡的方法,验证了平衡条件及杠杆原理;在弹性体实验中,我通过拉伸试验了解了弹性体的力学性质,并学会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和计算弹性模量。
五、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力学实习,我对力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够熟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郑州大学力学实验中心编制)院系: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评阅老师:目录实验 1 应变计粘贴实验实验 2 薄壁圆管拉弯扭组合变形下的内力测定实验 3 应变计灵敏系数、机械滞后测定实验 4 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测定实验 5 动态应变信号采集实验实验 6 建筑力学模型动态应变测定实验7 光弹性实验12实验 1 应变计粘贴实验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常温用电阻应变计的粘贴技术实验设备:常温用电阻应变计、板状拉伸试件、 502 粘结剂(氰基丙烯酸酯粘结剂)、电烙铁、焊锡、焊锡膏等、细砂纸、丙酮、药棉等打磨清洗器材、防潮用硅胶、万用表、 100 伏兆欧表(测绝缘电阻用)、其它辅助器材:直尺、直角尺、划线笔、塑料胶带(滚压应变计用)、接线端子、剥线钳、镊子、剪刀。
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绝大部分金属丝在伸长或缩短时,其电阻值也会增大或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电阻应变效应。
设一段长度为L 、初始电阻值为R 的导体,在产生应变LL∆=ε时引起的电阻变化为R ∆,这种规律可用下式表示:εk RR=∆k 为常数,称为金属丝灵敏系数。
丝绕式应变计结构如图,它由敏感栅、粘结剂、基底、引线及覆盖层等5部分组成。
基底材料多为纸基,并以硝化纤维素系粘结剂为制片胶。
原始记录:1. 选片:确定应变计类型,检查丝栅是否平行,有否霉点、锈点、用万用表测量各应变片电阻值,选择电阻值差在土0.5 欧姆内的10 枚应变片供粘贴用。
2. 测点表面的清洁处理:为使应变计与被测试件贴得牢,对测点表面要进行清洁处理。
首先把测点表面用细砂纸沿 45测点表面平整光洁。
然后用棉花球蘸丙酮擦洗表面的油污,到棉花球不黑为止。
然后用划线笔在贴片位置处划出应变计粘贴座标线。
再次进行表面清洗。
3. 贴片:捏住应变片引出线,在应变计的底面涂上薄薄一层胶水,把应变计对准座标线放置在试件上(注意应变计轴线与所划座标线对齐)。
面盖一层塑料膜作为隔层,用手指在应变计的长度方向滚压,挤出片下汽泡和多余的胶水,手指保持不动约 1 分钟后再放开,注意按住时不要使应变片移动。
4. 贴片质量检查:轻轻掀开薄膜检查有无气泡、翘曲、脱胶等现象,否则须重贴。
注意粘结剂不要用得过多或过少,过多则胶层太厚影响应变片性能,过少则粘结不牢不能准确传递应变。
5. 接线:焊接导线前,先用万用电表检查导线有否断路。
在应变计引出线一端距端头约2mm 处粘贴接线端子板,并将引出线和导线焊在接线端子上,尽量使焊点饱满、整齐、美观。
并对焊接完成的导线进行编号。
6. 通路、绝缘检查:用万用表从导线编号一端检查是否通路。
用兆欧表检查各应变计(一根导线)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200兆欧为好,如导线不通或绝缘电阻达不到要求,则须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7. 防潮处理:用硅胶覆盖应变计区域,作防潮层,再次检查通路和绝缘。
将测量导线用胶带固定在试件上,防止导线或应变计扯断,再次进行通路、绝缘检查,然后将试件收存好。
数据处理:无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纸基应变计能够在常温下正常使用。
纸基丝绕式应变计使用温度范围是-50-60℃。
这种应变计容易受潮,一般都需要采取防潮措施。
34实验 2 薄壁圆管拉弯扭组合变形下的内力测定实验目的:测定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分别有弯矩、轴力、剪力和扭矩所引起的应力实验设备:弯扭组合实验装置、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1、装置如图所示2、测量z M 和T 的电路如图所示0D R 0D RA B C测z M 半桥电路ABCD测T 全桥电路0D R 0B R45-A R45A R45-C R45C R53、测量值与弯矩和轴力之间的关系Mx B D d εεεε2001=-=T C C A A d εεεεεε4454545452=-+-=--Mz z E t D M επ⋅-=32)1(43T E d D T επ⋅-=4)(22原始记录:1、装置尺寸记录E=210GPa μ=0.3 K=2.13 D=40mm t=1.8mm s=260mm l=230mm Ɵ=30°数据处理:1、弯矩理论值与实际值理论值:m N M z ⋅=⋅⋅=837.3923.023200实际值:M N M z⋅=⋅⋅-⋅⋅⋅=-304.3421021132)0364.004.0(102106339π2、轴力理论值与实际值理论值:N T 205.17323200=⋅=实际值:N T 4.1724101524)0364.004.0(102106229=⋅⋅-⋅⋅⋅=-π 结果分析:由实验数据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弯矩和轴力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是基本吻合的。
6 实验 3 应变计灵敏系数、机械滞后测定实验目的:测量胶基应变计(BX120-5AA )的灵敏系数和机械滞后实验设备:灵敏系数标定装置、静态应变仪、百分表三点挠度计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1、应变计类似于一段合金丝的性能,在较大范围内,应变计的电阻相对变化率∆R/R 与其敏感栅轴向所产生的应变x ε成正比,即:x K RRε=∆2、在梁的纯弯段内放置一个三点挠度仪,由梁受弯后挠度仪上的千分表读数f 即可计算梁的真实轴向应变x ε:222lfhhf f l fh x ≈++=ε3、实验时一般选用精度较高、经严格校准的电阻应变仪进行实验,将梁上应变计作为工作应变计,和另一个补偿应变计按半桥接入应变仪,并把仪器灵敏系数置于 2.00,经过预调平衡后,进行加载并读取相应的应变读数d ε。
4、有以上各步可求得应变计灵敏系数公式为:xdεε2K =5、使梁产生的实际应变为μεε1000≈x 。
规定一批应变计的抽样率为1%(最少不少于标定时要6片),取其平均值作为同一批应变计的灵敏系数。
7原始记录:分十次加载,每次100个微应变,逐级加载,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f/mm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d ε 67 178 286 392 500 606 712 819 928 1033 ,1d ε73 181 290 395 503 608 714 820 926 1033 2d ε 46 156 265 371 478 585 692 799 908 1013 ,2d ε55 162 271 376 484 588 695 801 907 1013 3d ε 67 175 282 387 494 598 706 810 918 1022 ,3d ε761822893925006037088139181022Mathcad 所绘机械滞后如下图所示:8数据处理:由以上数据可得:045.2100010221013103332323d 21=++⋅=++⋅=xd d K εεεε室温下,机械滞后为9με结果分析:1、梁仅受到弯矩作用,故三个胶基应变计读书大致相等。
2、三个胶基应变计因多次使用,机械滞后较小。
3、实验过程中发现三个纸基应变计读数相差较大,大致分析为受潮所致。
因此在以后纸基应变计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防潮。
9实验 4 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测定实验目的:测量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实验设备:等强度梁、应变仪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应变计的横向效应系数用来表征应变计横向效应的大小,定义为用同一单向应变分别作用于同一应变计的栅宽与栅长方向,前者与后者所得电阻变化率之比称为应变计的横向效应系数,用H 表示,即实验采用四分之一桥路测量,两个应变计分布如图(b )所示。
εμεεμεεεH L H L K K K RR K K K R R +-==∆-+==∆)()(2d 仪21d 仪1代入L H K K H =得出 1212d d d d H εμεμεε++= 原始记录:1、实验仪器如图R R R R H lh //∆∆=数据处理:代入公式1212d d d d H εμεμεε++=计算,取3.0=μ。
539.01=H 549.02=H 552.03=H 557.04=H549.044321=+++=H H H H H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横向效应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但与荷载的增量相比较属于微小量,可以认为横向效应系数不变。
2、本实验采用温度补偿块,应变仪自动消去温度效应的影响,故应变仪读数即为所测应变。
3、此型号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较大,使用时应计算横向应变所带来的影响实验 5 动态应变信号采集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动态信号数据系统;熟悉Vibsys 软件操作与信号标定、转换等方法。
实验设备:等强度梁动应变测量装置、动态应变仪(BZ2202Z )、数据采集仪、笔记本电脑、Vibsys 软件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1. 实验采用等强度梁,交变荷载由一端装有偏心质量的可调速的微型直流电机提供。
2. 实验测量的是梁截面某处竖向交变干扰力量引起的最大弯曲应力。
3. Vibsys 软件的基本设计用步骤: (1)连接仪器系统;(2)接通电源,打开计算机,启动程序;(3)示波,调节粗调与微调,将电压信号置于零位。
(4)将旋钮依次置于正校与负校位,给予1000με的微应变,分别记录电压值。
(5)依据电压值计算出标定大小,并建立标定文件。
(6)设置采样频率为1000,采样时间为10s ,给予直流电机某转速,开始采样。
(7)转换标定数据,保存文件,绘制电压与应变的时域图。
(8)把时域数据转化为频域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绘出频域图。
原始记录:标定系数数据如下 应变电压 με1000 1.04mV με1000-0.96mV数据处理:1、计算标定系数:mV mV K /1000/96.004.110001000μεμε=++=3、应变时域图:4、电压频域图:结果分析:1、标定系数在实际测试中应取多组数据来计算,对正校和负校时得到的多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斜率即为标定系数。
2、对于不同特性的实验,应选取不同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长。
实验 6 建筑力学模型动态应变测定实验目的:掌握结构动态应变的测量方法,并模拟实际楼房在基座激励(如地震)下其弹性元件的动态应变分布情况,与静态应变比较后,便于加深对结构静、动态特性的全面理解。
实验设备:建筑力学模型、动态应变仪、计算机小组名单: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原理:对建筑模型加载不同频率的震动,通过应变计反馈信号来判定该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
原始记录:1、在楼房模型各层弹性元件的根部和中部粘贴电阻应变片,温度补偿片粘贴在底座上的专用试件上,各应变片与电阻应变仪电桥盒采用全桥连接。
2、将非接触式电磁激振器用其调整机构调节到距楼房模型第1层3mm 处,力传感器和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用其调整机构调离开楼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