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意义

合集下载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2023-11-07•苏武牧羊的历史背景•《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苏武牧羊》的人物形象目录•《苏武牧羊》的艺术特色•《苏武牧羊》的文化内涵•《苏武牧羊》的现实意义01苏武牧羊的历史背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匈奴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匈奴,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双方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苏武是汉朝的一位官员,他被选为使者,前往匈奴执行和平谈判的任务。

在出使过程中,苏武受到了匈奴的款待,但是当他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发生了内乱,苏武被迫留在了匈奴。

在匈奴期间,苏武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屈不挠地维护汉朝的尊严和利益。

苏武的生平简介苏武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母亲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

苏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有为的青年官员。

在出使匈奴之前,苏武已经有了丰富的外交经验,这为他后来在匈奴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汉武帝时期,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单于企图说服他们投降。

苏武不从,单于见苏武一身正气,坚决不肯低头,就命人将苏武押送到北海去牧羊。

苏武手持象征汉朝使节的旌节,来到茫茫的北海,渴了吃一把地上的积雪,饿了用皮带、草根充饥,冷了偎着羊群取暖。

他望着天空中年年南飞的群雁,盼着有朝一日也能像大雁一样重归故土。

苏武出使匈奴1苏武在匈奴的生活23苏武在人迹罕至的北海,持着汉朝的旌节,代表汉朝在匈奴人面前保持汉朝的尊严。

苏武在匈奴生活了十九年,期间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苏武在匈奴期间,与大雁为伴,每当大雁南飞时,他总是深情地望着它们,盼望有一天能与家人团聚。

苏武回国的过程汉昭帝即位后,汉朝与匈奴进行了一次协谈。

经过谈判,匈奴同意将苏武放回汉朝。

当苏武回到长安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苏武牧羊故事梗概

苏武牧羊故事梗概

苏武牧羊故事梗概引言苏武牧羊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坚韧的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本文将对苏武牧羊故事的梗概进行详细探讨。

传奇的开始苏武生于汉景帝年间,家境贫寒。

然而,他非常聪明机智,博学多才。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考取功名,成为一名郎中。

不幸的命运然而,苏武的命运被一次意外的决定改变。

当时,汉朝与匈奴结盟,苏武被选为使者前往匈奴。

然而,在途中,苏武被匈奴人囚禁,并被迫放弃汉朝。

牧羊的岁月在匈奴囚禁的岁月里,苏武遭受了各种艰辛和苦痛。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来提升自己。

他以牧羊为生,与羊儿为伴,苦练武艺、精研学问。

忠诚的表现尽管在困境中,苏武仍然保持着他对祖国的深厚的忠诚之情。

有一次,苏武被匈奴王召见,希望他背叛汉朝。

然而,苏武义正词严,坚决拒绝了匈奴王的要求,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

苏武归国最终,经过多年的困苦,苏武终于得到了自由。

他带着倔强和坚韧的个性,返回了母国。

苏武归国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汉朝,人们对他的坚持和忠诚深感敬佩。

苏武的影响苏武牧羊故事不仅展示了苏武的忠诚,也传达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

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人们,鼓舞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苏武的忠诚精神苏武的忠诚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

这种忠诚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的。

结论苏武牧羊故事是一则感人至深的寓言故事,展示了忠诚、坚韧和勇气的力量。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希望苏武的故事能够继续激励和鼓舞人们,传递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

复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复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复述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一位汉朝的忠诚使臣,被派遣至匈奴作为外交使节。

然而,他在匈奴的经历却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苏武在出使匈奴时,被匈奴单于扣留,要求他投降。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单于的要求,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单于见苏武坚定不移,便命他去北海放羊,并承诺只有当他放牧的公羊生出小羊,才能回到中原。

苏武在北海的生活异常艰苦,他身处荒无人烟之地,没有食物、没有饮水,甚至没有保暖的衣物。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

他用冰雪解渴,用野果充饥,用忠诚和毅力抵挡住了所有的困难。

他始终坚信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祖国,继续他的使命。

十九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他的坚定感动了匈奴的牧民和士兵,他们纷纷为他的精神所折服。

当单于去世后,新单于继位,他改变了对汉朝的态度,决定释放所有被扣留的汉使。

于是,苏武终于等到了归国的机会。

回到中原后,苏武将他在匈奴的经历向皇帝禀告。

皇帝被他的忠诚和信仰所感动,封他为使者,命他继续出使匈奴。

然而,此时的苏武已经年迈体衰,无法再承担使臣的重任。

于是,他选择了在宫中度过余生。

苏武的故事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忠诚和毅力的象征。

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苏武的故事也成为了教育后人的重要教材。

它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仰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品质。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成长,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

此外,苏武的故事还强调了忍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学会耐心等待,用毅力和信念去克服一切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苏武的故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和忠诚的品质,还启示我们要有忍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将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强。

读《苏武牧羊》有感900字

读《苏武牧羊》有感900字

读《苏武牧羊》有感900字在我印象中,《苏武牧羊》这个故事早已不陌生了。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代表之一。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

阅读了《苏武牧羊》这篇文章后,我有很多的感触和思考。

从故事看,《苏武牧羊》讲述了一个关于苏武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苏武是一个文官家庭的子孙。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做官的,而他也相应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结果,他在年轻时选择了当一个官员。

在这个故事的早期,苏武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赏识。

他不仅修建了长城,还为国家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可是,在一个不幸的时刻,他被不满的朝臣陷害,被流放到了北方。

在北方,苏武被剥夺了一切尊严。

他被迫牧羊,日复一日地默默忍受着寒冷和饥饿。

但是,在这个最不幸的时刻,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不仅没有悲叹和哭泣,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同时,他也借此机会表达了他的忠诚和爱国之心。

最终,他在面对皇帝的选择时,选择了留在北方,直到倾尽最后一丝力气,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在这个故事中,苏武表现出了一个人面对逆境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尤其是在北方,苏武的坚韧、毅力和忠诚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每一个日子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荣耀而奋斗。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故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和情节,也传递出了民族精神上的耐力、坚韧和勇气。

从个人的层面上看,故事中的苏武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

他的忠诚、爱国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时,苏武的坚持和毅力也给我们以启示。

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人应该保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目标,不屈不挠,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当然,在故事中也固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的中期阶段,苏武的表现不尽完美。

他曾因养马而受到了惩罚。

这让我们理解到,人无完人。

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犯错,但只要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就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传统文化的传承
《苏武牧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和传承《苏武牧羊》的故事,可以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信,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比手法
通过与那些屈服于匈奴的汉臣的对 比,凸显了苏武的坚贞不屈和忠诚 。
故事的情节安排
情节紧凑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读者始终 保持高度的关注。
高潮迭起
特别是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十九年的牧羊生涯中 ,故事的高潮不断,让人为之感动。
结尾有力
在苏武回国这一情节上,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忍辱负重
苏武在匈奴的威胁和折磨 下,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 信念和责任,通过自己的 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
04
《苏武牧羊》的艺术特色
故事的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
故事以时间顺序进行,从苏武 出使匈奴开始,到被扣留,再 到十九年的牧羊生涯,最后到 回国,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突出主题
叙事围绕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 节展开,通过苏武的形象展现了中 国古代士大夫的傲骨与节操。
03 正直廉洁
苏武是一个非常正直廉洁的人。他不仅对自己的 行为有严格的要求,还对那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 为进行谴责。
苏武在故事中的行为分析
01
02
03
坚守信念
苏武在故事中始终坚守自 己对汉朝的信念,无论在 何时何地,他都没有放弃 过自己的信念。
不畏强权
苏武在面对匈奴的威胁和 诱惑时,始终没有放弃自 己的原则和信念,表现出 了极大的勇气和坚定。
忠诚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原本《汉书.苏武传》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1.白:告诉。

2.益:更加。

3.降:使……投降。

4.以为:把……当作。

5.既:已经。

6.羝:公羊。

7.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

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

8.雨:下雨(作动词用)。

9.胁:用威胁的手段10.使:命令11.乃(乃幽武):就12,乃(羝乳乃得归):才13.啮:嚼14.徒:迁移15.并:一起【翻译】苏武牧羊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原文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牧羊北海上文言文

苏武牧羊北海上文言文

苏武牧羊北海上文言文摘要:一、苏武牧羊的背景与原因1.苏武被派遣出使匈奴2.苏武被匈奴扣留并流放至北海二、苏武在北海的生活1.苏武牧羊的经历2.苏武与当地人民的交流3.苏武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三、苏武归国1.苏武获得释放并踏上归途2.苏武回到长安后的故事四、苏武牧羊的启示1.忠诚与勇敢的品质2.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文:苏武,一位我国古代的忠臣,以他的忠诚和勇敢著称于世。

在汉武帝时期,苏武被派遣出使匈奴,然而他却被匈奴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在这里,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以牧羊为生。

尽管生活艰苦,苏武却从未动摇过对祖国的忠诚,一直坚定地等待着归国的时刻。

在北海,苏武独自一人,身边只有羊群陪伴。

他与当地人民交流,传播汉文化,宣扬我国礼仪。

尽管遭受了种种困难,苏武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回到祖国。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使得苏武在北海牧羊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过十九年的等待,苏武终于获得了释放,并踏上了归途。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

归国后,苏武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赞扬,并被任命为重要的官职。

他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传颂千古。

苏武牧羊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苏武的忠诚和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逆境中,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信仰,这正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其次,苏武的不屈不挠精神,让我们明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总会迎来曙光。

总的来说,苏武牧羊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苏武牧羊 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 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苏武在北方边境被匈奴俘虏后,坚守信念,忍受病痛和严寒,经过九年的艰苦生活后,最终成功逃脱的故事。

公元前紧邻公元前60年左右,西汉时期,苏武被任命为使者
前往匈奴部落。

然而在途中,他被匈奴人抓获,并被迫成为牧羊人,每日放牧羊群。

苏武深知国家的重要性,他立志忠诚于国家,决心坚守自己的忠诚和信仰。

在放牧的岁月里,苏武每天寒风中身穿薄衣,怀念家人,不屈不挠地坚持了十年。

他还刻苦钻研匈奴的语言和风俗,并以此与匈奴人交流和沟通。

苏武的忠诚和坚韧最终打动了匈奴的王公贵族,他们对苏武的忠诚深感敬佩,甚至有些人对他抱有崇拜之情。

匈奴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大义和英明,决定赦免苏武并允许他返回中国。

苏武顺利回到中国后,他被授予了高官厚禄,并以他坚持不屈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英雄。

苏武牧羊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忠诚于国家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坚毅精神,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和敬仰。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典故之一,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牧羊的意义(论纲)
一、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塑造者
1.时代背景
汉朝:汉文化的称谓来自汉朝,汉朝继承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的华夏文明,汉人对历史、传统的信仰是极其深厚的。

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可概括为敬天法祖。

这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信仰,也是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的汉人的信仰,通过六经以及正史的礼乐志可以得到证实。

——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时期
儒家文化正统思想确立——仁义礼智信——苏武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背信弃义”之间做思想斗争
汉天子:当时汉天子是汉民族的神权代表,具有图腾性质,与臣民关系并非上下级,而是精神领袖与被领袖的关系,是文化符号和信仰代表——苏武并非所谓愚忠,而是对自己民族和使命的尊重汉武帝:汉文化集大成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者,绝对思想权威。

组织了多次北伐,夺回长期被匈奴占据的的河西走廊地区,是汉朝当时自高祖以来最有作为最受爱戴的领导者(执政前期),兼有恩于苏武,“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这是苏武精神力量的直接来源。

苏武的出现并非偶然,也非完全个人特性的呈现,而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产物。

2.文化积淀
苏武身上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时代的英雄气概。

因为他所处的时
代正是英雄群起、民族精神意气风发的时代。

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敢于英雄扬名,涌现了大批有非凡才能和功业卓著的人物。

第一代人的代表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韩信、张良、曹参、陈平、周勃,以及吕后等人。

“彼可取而代也”、“彼可取而得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这是个人才能定胜负的时代。

没有任何先世、世家的背景,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点上.竞争的规则是平等的。

第二代人处于平定吴楚七围叛乱,削平诸侯割据,巩固刚刚建立的大帝国,维护民族和文化统一的时代。

贾谊、晁错、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谈、周亚夫、主父偃等属于这个时代。

第三代人处于反击匈奴侵略,解除边患,扩展民族和文化之大统一的时代。

司马相如、司马迁、桑弘羊、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张骞、苏武都属于这个时代。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这句豪言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特点。

这仍然是一个平民建功立业的时代,一个没有等级设限以扼杀个人创造性的时代。

卫青、霍去病出身侯家骑奴,没有优良的文化和显赫的家庭背景。

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度过生命的考验,完成了《史记》。

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远赴四川、云南,略定西南夷……他们都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苏武亦是如此。

这种英雄气概不是个人的,远非来自于个人气质力量——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等的支持,更根本的来自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力量之强盛、优势所带来的必胜信念的支持。

伴随着这种气概的则是一种事业的正义感、进步感、道德感及其所涌现出的精神力量。

苏武虽然孤处匈奴,远在异域,势单力薄,但精神上却是优势的、强大的。

当卫律劝苏武投降时,武怒斥其“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
夷,何以女为见!”指出:“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正是这背后矗立的强大的祖国,一个发展到极高的优越的文化和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使他能勇气百倍,不感孤立,并能居高临下,蔑视敌人以及匈奴加诸他的威逼和迫害。

3.道德观念
“孝”在中国是一种带有宗教性的道德,以祖灵崇拜为根基,具有源远流长和牢固浓烈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从《诗经》来看,周人诅咒、埋怨老天的诗是有的,但对祖先则只有感恩、崇敬和信仰。

这里的原因是,殷人及周人和以色列犹太人不同,他们居于中原的中心,国力强大,没有被别人奴役而是胜利地征服与同化别的族群与文化。

这使他们把自己看成天之骄子,而特别归功于祖先的积德积功。

在中国,这种对祖先的感恩之心,逐渐凝结成为一整套祭祀礼仪和儒家的礼文化、孝文化,构成《仪礼》、《礼记》的核心。

“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人生价值,也成为全部价值观的核心。

在孔子提倡的忠孝仁义中,“孝”则成为“行仁之本”。

从司马迁、苏武甚至李陵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孝”——对民族的大孝在当时享有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汉代,“孝”更享有“天之经,地之义”的永恒地位,不仅是普遍的、绝对的,也是像天地一样神圣和不可侵犯的。

汉人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被认为是孔子“内圣”的基本,亦是“外王”事业的基本。

与先秦相比,在汉代不仅“孝”的地位大大提升了,“孝”的内涵和重点也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

变化的特点是强调建功立业,凸显国家和天下的眼光与胸襟。

“立
身扬名,以显父母”,成为士庶人“孝”的内涵。

霍去病的豪言“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则把国摆在第一位,把汉代人之“达孝”观所具有的阔达胸襟、功业气概反映出来了。

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亦反映同一胸襟。

司马谈临终,遗嘱司马迁完成《史记》,流泪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家和国,“孝”和“忠”——忠于事业,忠于国家、民族被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4.小结
所以汉代有一大批英才人物涌现出来,走上了建功立业、封侯扬名的道路。

李广六十岁了,还要披挂上阵,争当前锋,打头阵。

目的就是封侯,光耀家族和国家。

司马迁肠一日九回而不死,就是要完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于后世”,为家世、为父亲扬名。

苏武驳斥李陵劝降,谓:“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又谓:“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取将封侯的荣光,也成就了苏武的一片忠诚和孝心。

二、历史意义:中原文化代言人
苏武是中原汉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不像霍去病一样成就过一番事业,也不像张骞一样为中华扬名,但他身上的民族气节是任何人也无法抹杀的。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这是文天祥对苏武的类比,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沉淀的铿锵之音。

同样是面对外敌,同样是抵抗威逼利诱,苏武尚且还有“汉”这个强大国家作后盾,而文天祥却是孑然一身,
在这时文天祥心中充斥的,就是“汉”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尊严,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是苏武牧羊十九载给历史的最深刻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