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中西医治疗进展
汇总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ocx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俞俊锋【摘要】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消化道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
而目前肠梗阻的诱因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最常见的是腹部的术后并发症,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所在,而目前早期的肠梗阻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病症,从而导致诊断的遗漏,假设由此开展可导致肠坏死、感染等病症,同时伴随着一些恶性病症,例如腹胀、呕吐、便秘等等,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安康,而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目前肠梗阻治疗方法可知,其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西医治疗以及中医治疗,前者主要是针对单纯的不完全肠梗阻进展治疗,而后者那么通过中医养生和调节方法进展治疗,而中医学将肠梗阻又称为“关格〞、“肠结〞,其相关引发原因为饮食,劳倦,寒凝,热郁,湿阻,燥屎内结及虫聚等等。
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展综述,详细资料如下:1.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为:首先给病人进展禁食处理,然后对他们行胃管插入吸出胃中残留、废气以及积液,以到达减轻腹胀、降低肠内压力、减少肠内细菌和毒素吸收、改善肠壁血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输液补充相关营养以及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失衡,通过生长抑素类药物以减少肠道肠液分泌及解痉止痛药物缓解患者腹部疼痛,并进展必要的抗菌药物抗感染,后期可视病人情况,酌情选药。
[1]。
2.中医治疗方法2.1灌肠治疗灌肠是肠梗阻不通过手术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主要运用于其前期治疗,一般可以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进展治疗,其组方包含: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5g,厚朴15g,炒莱菔子15g,桃仁9g以及赤芍15g,其中大黄需要最后放入,与芒硝的作用同为泻热通便,同时配合枳实、厚朴、莱菔子顺气消胀,桃仁、赤芍的活血润肠成效,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
常用灌肠主要以100mL的复方大承气汤配比7.5%的生理盐水进展操作,在灌入药剂后,需要保证药剂停留在肠内半小时左右。
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_徐彤

160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徐彤(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1)摘 要:文章主要从治疗肠梗阻的一般措施、手术方式,以及外治与理疗等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肠梗阻的概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梗阻;手术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160- 02收稿日期:2010-12-15作者简介:徐彤(1990-),女,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病情危重、发展迅猛的急腹症,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这就要求医生应对肠梗阻有关基础理论认真学习,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提高对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特别是对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也越发及时。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作一综述。
1 肠梗阻的分类1.1 发病类型 按发病类型分类将肠梗阻分为单纯性、绞窄性以及闭袢性肠梗阻。
单纯性肠梗阻可以是完全肠梗阻,也可以是不完全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多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而来,梗阻肠段发生了血运障碍,并可继发组织坏死、坏疽和穿孔。
闭袢性肠梗阻的输入袢和输出袢均发生阻塞,这意味着集聚在闭袢肠管内的气体和液体无法减压,很容易发生血运障碍。
1.2 发病机制 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管性3大类。
机械性根据病因和梗阻位置分为肠腔内、肠壁内和肠外3大类。
动力性肠梗阻又可分为无功能性肠麻痹、中毒性巨结肠以及药物引起的肠麻痹。
血管性梗阻分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栓塞以及低血流量综合征。
1.3 发病部位 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近段、中断和远段肠梗阻。
2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1 临床表现 急性肠梗阻的四大主症为腹痛、腹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XU Tong(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Liaoning,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general measures,surgical,and outside physical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CM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profiles.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rgery 的造型[ J ] .中华医学杂志,1980,60 ( 2 ):22-26.[ 3 ] 刘汶,张敦义.番泻叶致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 ( 4 ):231 .[ 4 ] 黄柄山,毛翼楷,范隆昌,等.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 ( 5 ):295-296.[ 5 ]沈鹰,孙弼纲.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 J ]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4 ( 1 ):59-61.[ 6 ] 阚甸嘉,腾静茹,傅湘琦,等.用耗气破气理论塑造脾气虚动物模型[ J ] .吉林中医药,1990 ( 2 ):32-34.[ 7 ] 叶冰,彭成.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4 ):42.[ 8 ] 彭成,罗光宇,徐治国.主要补气药对偏食酸味脾虚模型作用的比较研究[ J ]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4,11 ( 3 ):22-28.[ 9 ] 罗光宇,黄秀凤,杨明均,等.偏食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的研究[ J ] .中医杂志,1990,31 ( 4 ):49.[ 10 ] 彭成,罗光宇,欧春芳,等.偏食苦味所致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研究[ J ] .四川中医,1990 ( 12 ):14-15.[ 11 ] 周永生,樊雅莉,陈小野,等.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的初步研究——部分免疫功能方面[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2 ):1-5.[ 12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80-281.[ 13 ] 赵宁,贾红伟,张皖东,等.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 J ] .中医杂志,2008,49 ( 5 ):449-451.[ 14 ] 刘士敬,杜宁.大鼠胃饲秋水仙碱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9,23 ( 8 ):378-380.[ 15 ] 刘士敬,朱倩.X 射线照射大鼠腹部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 ( 7 ):331-333.[ 16 ] 易崇勤,叶百宽,金敬善,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细胞酶组织化学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 ( 6 ):31-34.[ 17 ] 刘友章,王昌俊,周俊亮,等.四君子汤修复脾虚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及机制[ 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 35 ):118-122.[ 18 ] 郑小伟,王颖,宋红,等.三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窦G 细胞的比较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6 ):338-340.[ 19 ] 王晓明,易杰,廖世新,等.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评估[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7 ):406-408.[ 20 ] 王雪萍,刘旺根,王玎玎.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的影响[ J ]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 ( 3 ):25-26.[ 21 ] 陈小野.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初步规范化的造模方法和思路[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 1 ):3-5.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胀、恶心呕吐以及便闭。
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率仅次 于 急性 阑尾炎及 胆 道疾 病 ,居第 三位 J 。本病
诊 断 困难 ,发展 快 、病 情 重 ,常需 急诊 处 置 ,是医 学
界一大 难症 , 有 待进 一 步研 究 。目前关 于其 发病 机制 、 病 因 的研究 已经 日趋成 熟 ,但 尚无特 效 的药 物及 满 意
的疗 法 ,而 术后 引起 的肠 梗 阻及 复 发也 是手 术疗 法 的
治之方 法唯 “ 通 ”为主 。《 医学真 传 》 :“ 夫通 则不 痛 ,
性 肠梗 阻 7 8例 。药 物 组成 :炒 莱菔 子 ,枳实 ,桃仁 ,
厚 朴 ,木香 ,香 附 ,赤芍 药 ,大 黄 ( 后下) ,芒硝 ( 冲
理也 ,但通 之之 法 ,各有 不 同 。调气 以和 血 ,调血 以
服) 。随证加 减 ,每剂 煎 服 2 0 0 ml 煎液 , 胃管注入 , 夹管 2 h ,1日 1剂 ,均 于用 药 2 ~4剂 后排 气 、排便 、 腹痛 缓解 ,梗 阻解 除 ,取得 较好 的效 果 。李超 l 1 2 r j 采 用 中西医 结合 的手 段 , 以加 味承 气 汤为 主方 ( 大黄 ,芒 硝 ,枳 实 ,厚朴 ,香 附 ,桃仁 ,赤芍等 )鼻饲 ,配合 针灸 , 治疗粘 连 性肠 梗 阻 5 6例 , 总有 效率 为 : 9 1 . 0 7 %。 2 . 3单 味 中药或 提 取物 治疗 :李俐 3 J 采 用单 味番泻 叶
性肠梗阻三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三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急性发作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原则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解除急性梗阻
1 中医中药治疗
1.1 中药口服或胃管、鼻型肠梗阻导管注入
1.2 中药敷脐
1.3 中药灌肠
1.4 中医针灸
2 西医治疗
2.1 基础治疗
1.1 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和营养支持
1.2 解痉
1.3 抗感染
1.4 抑制消化液分泌
1.5 炎症和水肿的消除
2.2 胃管的置入及其治疗
2.3 鼻型肠梗阻导管的置入及其治疗
第二阶段缓解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原则实施确定性手术
1 传统手术肠粘连松解/肠切除/短路手术+防粘连药物
2 小肠内置管Baker内固定术
3 腹腔镜手术粘连松解术
第三阶段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原则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1.1 术后第1天中药口服或胃管、鼻型肠梗阻导管注入,连续2周1.2 术后第1天中药敷脐,连续2周
1.3 术后第1天中药灌肠,连续1周
1.4 术后第1天中医针灸,连续1周。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摘要】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病症之一, 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在临床上以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
肠梗阻在中医属于“肠结”范畴。
临床上病人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与反复呕吐、吐出物为黄绿色液体,甚至为粪汁样,触及肠型及听到高亢肠鸣音,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的体征,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拌气液平面。
西医治疗肠梗阻多以手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则充分发挥了西医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支持的优势,在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加以中药通里攻下,针灸行气活血的特长,使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故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11-02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ang Lei 1, 2, Wang H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2, Deng Hemi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one of common disease in surgical acute abdomen, is a complex disease, clinically,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most rare. More tha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urger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orrect environment disturbance, the advantage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nti-infection, maintaining acid-base balance,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to pass under attack in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special skill, make th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ith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It summariz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has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粘连性肠梗阻是患者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也可以发生在腹部感染之后,其发生率占各类梗阻20%~40%[2]。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浆 膜 面 上形 成 一 网络 状 物 , 中 含 有 许 多 多 核 白 细 胞 及 其 他 其 炎性 细胞 , 维 网络 使 邻 近 的 浆 膜 面 粘 合 在 一 起 , 后 , 纤 纤 其 成
维 细胞 出现 在 其 中 。局 部 的 炎性 反应 是 否 形成 纤 维 性 粘 连 的 决 定 因素 之 一 是 局 部 纤 维 分 解 的 速 度 , 纤 维 素 性 网 络 能 被 如 迅速吸收 , 纤维 增 生 将 停 止 而 无 粘 连 形 成 , 之 , 纤 维 细 胞 反 成 将 产 生 胶 原 柬 , 为纤 维 粘 连 的基 础 。 同 时 , 多 毛 细 血 管 伸 成 许
[ 章 编 号 ] 1 0 8 4 (0 0 1 —15 —0 文 0 8— 8 9 2 1 )2 5 8 3
以 阳明 腑 实 及 湿 热 蕴结 症 状 为主 , 治疗 则 以攻 下 通 里 、 下 去 峻
粘 连性 肠梗 阻是 肠 梗 阻 最 常见 的 一 种 类 型 , 占肠 梗 阻 的 4 % ~6 % , 我 国 6 O 0 在 0年 代 大 肠 梗 阻 病 例 统 计 中 , 属 第 一 它 位 … 。临 床 多 表 现 为 反 复 性 顽 固性 腹 痛 、 胀 、 吐 、 便 排 腹 呕 排 气 等症 状 , 重 者 可 进 一 步 发 展 为 肠 坏 死 而 危 及 生 命 。 梗 阻 严 治疗 主要 分 为保 守 治 疗 和 手 术 治疗 两大 类 。预 防和 治 疗 肠 粘
粘 连 缓 解 汤方 : 大 黄 、 朴 、 实 、 硝 、 菜 菔 子 、 麻 仁 、 生 川 枳 芒 炒 火 赤芍、 仁、 香、 桃 木 乌药 、 胡 索 、m 子 、 甘 草 , 延 J楝 I 生 年老 体 弱 者 , 加生 黄芪 、 参 、 归 , 阻 时 间 较 长 , 虑 有 肠 道 细 菌 移 位 党 当 梗 考 者 , 金 银 花 、 公 英 。 胃管 注 入 , 管 2h以 上 。 谭 华 儒 加 蒲 挟 等 _ 用 和解 通 逄法 治 疗 粘 连 性 肠 梗 阻 5 5 0例 , 选 大 柴 胡 汤 加 方 减: 柴胡 、 芩 、 夏 、 芍 、 归 、 实 、 朴 、 川 军 、 硝 、 黄 半 白 当 枳 厚 生 芒 木 香 、 菊 花 , 痛 甚 者 加 延胡 索 , 吐 重 者 加代 赭石 , 野 腹 呕 精神 差 者 加 西 洋 参 , 结 无 矢 气 者 加 焦 槟 榔 , 暗 有瘀 斑 者 加 丹 参 、I 便 舌 J I 芎 。共 治 疗 5 0例 患 者 , 愈 3 痊 6例 , 转 1 好 2例 , 效 2 。郭 无 例
中西医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中西医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
方法选取病例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中药剂胃管注入。
结果治疗组24例,治愈1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3%。
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具有见效快、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
标签:中西医;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常有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不适感,麻痹性肠梗阻是由神经、激素和代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肠道植物神经系统失去平衡及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进而致使肠管扩张蠕动功能消失不能将肠内容物有效转运,并且无肠管梗阻证据而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如若不能及时解除,症状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现将我院经中西医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符合陈孝平《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麻痹性肠梗阻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中药煎剂方:桃仁9g、生大黄20g、厚扑20g、炒莱菔子30g、生木香20g、芒硝6g。
煮沸后待温度降至35~40℃经胃管内注入,100mL/次,2次/d,注入后夹闭胃管2h。
1.3观察项目每日记录患者症状变化,记录给药后患者首次出现肠呜音、排气、排便的时间。
1.4疗效判定依据《中药新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便排气,血象、血生化及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显效:腹痛减轻、恢复排便排气,无恶心呕吐,血象、血生化及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有效:腹痛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血象、血生化及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血象、血生化、腹部X线影像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采用生 长抑素联 合鼻 胃管治 疗 的 2 6 例患者 , 观 察组 2 7 例患 者则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 , 4 组腹痛缓解 时间 、
排气恢复时间和手术中转概率均呈现出了递减趋势。杨’ 波I
选取 1 0 0 例 急性小 肠梗 阻患者 , 随机分 为对照组 和观察 组 , 各5 0 例, 观察组 患者 在对照组 患者 的治疗 基础上 每 日经 胃
等 。传 统 胃肠减 压一般使 用单 腔 胃管 , 但对 于低位肠 梗阻 , 目前广泛使用 经鼻型肠梗 阻导管 , 减压效 果更佳 。祁 冰等【 2 J 将 应用鼻 肠梗 阻导管治疗 的粘 连性肠梗 阻患者 与单纯鼻 胃
管治疗 的患 者进 行 Me t a 分析, 可见 治疗 组治愈 率 明显高 于 对 照组 , 且J D= 0 . 0 0 0 1 , 具 有统计 学意义 。陈颖 圳回顾分 析 2 年间 的 2 3 例粘连性肠 梗阻患者 的病 例 , 患 者均置肠梗 阻导 管, 并 给 予肠 内营 养治疗 , 本组 患者 治愈 率 1 0 0 %, 且随访 6 个月均未再 出现肠梗 阻症状 。
管 注入 泛影 葡胺溶 液 1 0 0 m L, 并 闭管 3 h , 对 比两组 患者 非 手术治疗成功率 , 可见观察组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 _ 2 . 2 中药治疗 目前 中药治疗有 口服或 胃管注入 、 灌肠 和 外敷三种方 法。 吕兵兵等 回顾分析 9 7 0 例粘连性肠梗 阻病 例, 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 给予 中药复方大承气汤( 大黄 1 0 g , 芒硝 1 0 g , ) r i C h 1 0 g , 枳实 1 0 g , 莱 菔子 3 0 g , 赤芍 l 0 g , 桃仁 1 0 g ) , 水煎2 0 0 m L , 每 日分 2 次 胃管 注入 , 每次 注入后 闭管 2 h , 其中6 1 8例 患者未 行手 术 治疗 治愈 或好 转 , 有 效 率达 6 3 . 7 %。靳怀安等 将 6 0 例粘连性肠梗 阻术后患者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证 明术后给予 四君子汤能 改善 患者创伤后的免疫功 能, 减轻炎症反 应 , 促 进 胃肠功 能恢 复 。杨士 民 Ⅲ J 入选 6 8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 并将其 随机 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 3 4 例, 两组常规治疗相 同 , 对 照组每 日给予 肥皂水灌肠 1 次, 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进展
摘要】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方面的进展。
肠梗阻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多学科合作及介入技术的应用,肠梗阻的治疗不断改进,疗效肯定,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了心理及机体的痛苦。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215-02
肠梗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的疾病的统称。
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腹痛、小腹痛”范畴。
近年来肠梗阻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神经机制、炎症机制、肠屏障功能研究等,并取得一定进展。
本试验主要从保护肠屏障功能着手去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作用机制
1.肠梗阻的病因
梗阻发生的病因和患者自身有无腹部手术史具有密切关系,腹部无手术史的患者发生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影响,另外还有粪便过硬,堵塞肠道等因素。
而一些腹部疾病的发生也会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包括腹膜炎伴有肠麻痹、乙状结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美克尔憩室索带致肠扭转等。
这些疾病均会导致肠道正常解剖组织结构的偏离,从而造成梗阻。
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其发生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为术后肠粘连,据资料显示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患者,腹腔粘连与外科手术次数及范围及手术方式有正相关性[1]。
2.肠梗阻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胃肠置管、支架植入术及联用药物治疗常规采用单胃管,负压吸引,低位肠梗阻,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方法有如下几种:
(1)DSA透视下导管置入技术,沿交换导丝将经石蜡油润滑后的肠梗阻导管经鼻送入空肠内。
患者痛苦及时得到缓解,提高了治愈率,住院时间缩短,降低再次手术率,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
(2)内镜下辅助安置肠梗阻减压管技术,经一侧鼻腔插入肠梗阻导管,在胃镜下送至十二指肠或空肠,连接负压装置,疗效肯定、安全,较短时间内解决梗阻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率。
作为常规外科术前准备,手术成功率提高了。
(3)X线透视下插入法,主要适应于胃肠道无手术史大部分患者,导管可到达梗阻部位或回肠末端,透视的同时可以注入造影剂,进行梗阻端位置及性质的诊断。
缺点是患者和医师不可避免的接受放射线辐射,可以提升放射防护而避免暴露,此方法可以作为首选方法。
对于腹部有手术史者,该方法插管比较困难。
(4)肠道支架的植入术:已成为治疗消化道狭窄梗阻性病变的又一途径,尤其在解除结直肠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
2.2 手术治疗
临床上选择手术治疗肠粘连,一般会选择肠捷径术、部分肠切除吻合术、粘连松解术等术式,针对部分复杂性肠梗阻患者,则需要行小肠排列术治疗。
在肿瘤患者方面,包含有肿瘤根治术、肠捷径术、肿瘤姑息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疝手术方式以疝修补术为主,对于存在肠坏死患者行部分肠切除吻合术[3]。
腹腔镜:腹腔镜对粘连性肠梗阻能够部分松解腹腔粘连,使肠梗阻消除,且对胃肠道干扰
相对较少,腹壁创口远离原腹腔粘连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在治疗粘连性
肠梗阻优势明显。
但腹胀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
竭者为腔镜手术禁忌;对于腹腔镜手术中显露困难、广泛粘连、内脏器官损伤的
患者仍需中转开腹[3];腹腔镜操作更加细致准确,
(1)肠管与切口二次粘连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
(2)粘连性肠梗阻中很多只是一条粘连带压迫或是肠管与异位粘连成角引起,微创避免了“大切口,小手术”的被动局面,科学合理;
(3)减少器械、纱布和拉钩对肠管浆膜的损伤,减少肠粘连发生。
临床效果:开腹术式后再粘连率高,手术次数增加粘连率升高,进入“手术-梗阻-再手术-再梗阻”的恶性循环,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因具有创伤小、腹腔干扰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减少再粘连的发生。
2.3 术后治疗
肠梗阻患者由于肠道血运障碍较长或近期手术应激(有时近期接受2次手术
治疗),通常合并营养、免疫和肠功能障碍。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病生理改变不
会随着梗阻的解除而马上消失,手术后继续造成局部和全身不良影响,成为术后MODS发生或加重的主因。
因此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给予有效的术后支持治疗;术
后营养支持患者术前多合并有严重的营养障碍,主要是长期禁食水、肠道黏膜萎
缩而吸收功能性减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和肠外营养支持不利等原因造成。
术后
营养支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应该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和肠外
营养。
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肠黏膜的恢复和防止肠道菌群移位。
水
溶性对比剂:泛影葡胺是一种高渗性有机碘苦味水溶性液体,不仅能造影显像,
口服后能减轻肠壁的水肿,促进水分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加和稀释,促进肠
蠕动,肠道内容物通过狭窄的肠段,起到解除梗阻目的。
针对复杂性粘连性肠梗
阻患者,选择肠排列管加空肠营养管,不仅有减压效果,同时还方便给予肠内营养,操作简单,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肠粘连、肠排列术中最早应用米-阿管,选择的米-阿管长度一般为3.5~4.0cm,管前端存在有气囊以及铜头,属于气囊硅胶导管,双腔,有着非常好的弹性。
空肠造口后将支撑管插入至盲部,进入腹腔,小肠内同时置入营养管和米-阿管,保证患者有充足的营养供应。
3.肠梗阻机制研究进展
肠梗阻发病机制研究也是个热点,主要集中于:神经机制、炎症机制、炎症
和神经相互作用机制及麻醉和药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
素6(IL-6)是参与炎症性肠梗阻的重要物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胃肠运动障碍,导致肠壁水肿、渗出、肠腔狭窄从而引起梗阻;肠屏障功能
研究,国外研究表明IL-22可以提高肠粘膜防御和肠屏障功能,增加肠上皮细胞
增殖、迁移和粘液分泌;IL-22还可以诱导几种抗菌肽的表达参与抗菌效应。
IL-22
的联合效应对于修复肠屏障功能是重要的。
IL-17A能提高肠粘膜固有免疫功能而
保护肠屏障功能[4]。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肠梗阻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
应重
视病情的演变过程,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带来不良预后,保护肠屏障功能,充
分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治疗肠梗阻。
【参考文献】
[1]贾天旗.102例无腹部手术史肠梗阻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25(18):22-23.
[2]张楠.5923 例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变迁及中西医结合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6):615-618.
[3]蒋晓玲.肠梗阻中医治疗综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2);166-167.
[4] Monteleone I,Rizzo A,Sarra M,Sica G,Sileri P,Biancone L,MacDonald TT,Pallone F,Monteleone G.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Induced Signals Up-regulate IL-22 Production and Inhibit Inflamma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Gastroenterology,20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