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佤族音乐之行有感】云南沧源佤族舞蹈视频

合集下载

佤族舞蹈的作文500字

佤族舞蹈的作文500字

佤族舞蹈的作文500字英文回答:The Wa ethnic group is one of the many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y have a unique and vibrant dance culture tha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i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Wa dance is known for its energetic and lively movements, accompaniedby traditional music and colorful costumes.One of the most famous Wa dances is the "Peacock Dance". This dance imitates the movements of a peacock, withdancers gracefully spreading their arms and twirling around. The vibrant colors of the costumes, combined with the rhythmic movements, create a mesmerizing visual spectacle.Another popular Wa dance is the "Bamboo Dance". This dance involves dancers jumping and stepping on bamboo poles that are arranged in a crisscross pattern. The dancers need to have quick reflexes and coordination to avoid getting their feet caught in the bamboo poles. It is not only aphysical challenge but also a test of teamwork and trust.The Wa people use dance as a way to express their joy and happiness. It is often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weddings, and other important occasions. The dances are accompanied by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drums, gongs, and flutes, creating a lively and festive atmosphere.中文回答:佤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摘要: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

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

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

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

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文化意蕴;云南佤族;文化意蕴;传承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外来音乐文化强烈冲击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导致一些有特点、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消失甚至是频临灭绝。

而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状态表现良好。

究竟有哪些积极因素,让佤族固守着自己的音乐文化呢?一、云南佤族音乐概况二、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积极因素(一)独特的佤族音乐文化圈佤族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地理环境,佤族支系还遍布在泰国和缅甸境内,但却具有较少的人数。

云南境内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两个佤族自治县,既沧源和西盟。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析,在不同的境外和县内,都分布着佤族。

但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是佤族主要分布地。

其分布特点为小分散、大聚居。

在佤族居住的这一带,具有滞后的交通和稀少的平坝,很少与外界交往。

在这个居住地内,佤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依据祖辈相传的方式,他们很少与其他的民族打交道。

这样的居住环境和分布特点,使佤族的地理条件相对稳定和完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圈,这也是传承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保障。

在佤族居住地,很少对其他语言和汉语进行使用,而仅仅是使用当地的佤语。

笔者在对佤族民间音乐调查过程中发现。

佤族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佤语。

大部分佤族群众甚至不会说汉语,佤语则是最鲜活的部分。

它是最重要的原生环境,为更好的传承和创造佤族民歌提供了基础。

佤族狂欢节的作文

佤族狂欢节的作文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等地。

佤族自称“佤”、“阿佤”。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初次走进阿瓦山是2009年,我应在临沧挂职的马寅生、冯四来的邀请参加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举行的佤族狂欢节“摸你黑”,几位同期在云南挂职的挂友赵振格、陈振冲、李源陵齐聚在沧源,度过了难忘的佤族狂欢节。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让我痛痛快快的同佤族的兄弟姐妹们抹了一把黑泥,感受到了佤族民众的热情与奔放的个性,在当地挂友冯四来的陪同安排下,进一步的深入佤族生活,写生收获颇多。

我第一次来到了一个叫“翁丁”的佤族原始村寨写生。

翁丁是块神奇的地方,云雾常年缭绕,又得高山白云湖水之灵秀,几百年如故的寨门,与村落共生的老榕树,清一色的杆栏式竹楼,历史般悠长的水槽,沉浑有力的水舂,溢满佤族风情的部落以古老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翁丁佤族根深蒂固且枝繁叶茂的文化。

刚一到村口一位长者上前在我们额头点上避除邪恶的“娘布洛”,嘴叼老烟锅,染齿如炭却笑容如花的老妇,载歌载舞手捧美酒的佤妹帅哥把美妙的祝福献给了我们,每个人的面颊带着他们鲜明的特性,——黑而明亮。

一看到这些让我兴奋地不知如何操动手中的画笔,我坐在这些佤族山民当中手不停歇地画个不停,这里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坐在寨子的高点,俯视山寨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画卷,身后的小屋中坐着两位老者,用木柴支着一个黑陶小茶壶,茶香的气息一缕缕地飘散在我周边的空气中,夫人好奇的问:“大爷煮的是什么茶呀!”“这是村头那棵老茶树上的茶叶,放在火上炙烤一下煮着喝,我们山里人都喝这样的烤茶”,说着他为我们一人倒了一杯茶,送到我们面前。

这茶入口后有一股苦涩味,但回味起来却带有一丝甜润挂在喉中。

“这茶真的好喝”我忍不住赞叹,老人得意地告诉我们“在我们临沧深山里有许多的古茶树,茶叶都是我们自己摘下来烤熟后就这样煮着喝,我们佤族人会喝茶已有几千年了,茶的用途很广,它不仅生津止渴,提神,还能用茶来治病。

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

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

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摘要:临沧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凝聚着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意志,熔铸着民族之魂,它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临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更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纷繁绚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由于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不仅使临沧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乐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呈现各自的特点,而且也呈现出相互包容的同化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历代艺人们的锤炼而不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积淀物,它的传承和发展,将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添灿烂夺目的光辉。

关键词: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一、民族民间民歌临沧地区除汉族、傣族外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历史情况的传承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授,主要靠民间传说、故事、特别是民歌来反映,各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各种感情,也是通过民歌来抒发,无论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成为歌唱的题材,故临沧各族民歌,不但具有文学和音乐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临沧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

流传在临沧各族群众中的民歌,就其内容而言,最常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以及劳动歌曲,儿歌,风俗礼仪歌曲等。

就演唱形式而言,有山歌调、打歌调、弦子调、哭丧调、串山调、花花调等,彝族俐米人的民歌则还有”梭罗咕啊”(大调)和”格左啊”(小调)之分。

山歌调是一种演唱形式比较自由的民歌,在野外或火塘边都可以演唱,这种民歌唱法较多,节奏比较自由,音域比较宽阔。

由于山歌的音调比较简单,容易抒发感情,故男女老少都喜欢唱。

唱调大多是即兴创作的七字句,要求押韵顺口,不一定用乐器伴奏。

用山歌调唱情歌,很富有浪漫气息,彝族(香堂人)的山歌喜欢用”哈哈啊依哟”、”眉开眼笑亲哥呢妹”等衬词。

田头地角,或是打歌场上,男女青年一旦相遇,小伙子摘下一匹树叶,吹一曲”眉开眼笑亲歌呢妹”就开始对唱,正是”哥有情来妹有意,不说不唱不好玩”。

打歌调是一种适用于且唱且舞的民歌,有较强的节奏感,结构也比较规整,歌与舞能较好地吻合。

沧源县岩帅镇佤族民歌初探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沧源县岩帅镇佤族民歌初探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沧源县岩帅镇佤族民歌初探张宗红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已遍布各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因此而受到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有一部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但地处阿佤山山区的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却一直延续着,特别是民歌传承机制,更是积极有效,即使到了“全球化”时代,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歌依然种类齐全,数量众多。

关键词:佤族;沧源县;民歌中图分类号:K87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6)04-0049-04 被誉为佤文化发祥地的岩帅镇距离沧源县城有120多公里,全镇共有11个村公所, 1166万人口(此数据由岩帅文化站提供),是一个佤族聚居地。

由于地处边远的阿佤山山区,交通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内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就是这样一个物质生活还很贫乏的地方,那里的佤族人民却快乐的歌唱着、舞蹈着。

2005年2月初,为完成美国“福特基金”资助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的“云南民族本土艺术教育”项目中的“民族音乐专业建设”子项目,笔者在两个佤族小伙的帮助下,对岩帅镇的佤族民间音乐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那些动听的佤族旋律,独特的佤族乐器,热情的佤族人民时刻感动着我,特别是那些由优秀民间艺人演唱的佤族民歌更是让人陶醉。

佤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

根据语音、词汇和语法差异,佤语可分为三种方言,即布饶克方言(以沧源岩帅语为代表);阿佤方言,又称马散方言(以西盟马散语为代表);佤方言,又称孟汞方言(以永德孟汞方言为代表)。

[1](P358~359)而在三种方言中,以说布饶克方言的人数最多,布饶克方言中又以沧源县的岩帅话代表性最大。

1957年创制的佤文字,是以布饶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岩帅话的语音为标准音的。

[2](P2)由此可见,岩帅话在整个佤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作为用语言和旋律同时来表达人们情感的民歌,由于有了丰富而动听的语言作基础,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不言而喻了。

傣族舞蹈的观后感

傣族舞蹈的观后感

傣族舞蹈的观后感傣族舞蹈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之一,其独特的舞台形式和饱含深情的表达方式使我深感震撼。

最近,在一次文化活动中,我有幸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傣族舞蹈表演,这让我对傣族文化和他们的舞蹈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傣族舞蹈源于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傣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

观看傣族舞蹈表演时,我被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鲜艳的服饰所吸引。

舞蹈表演开始时,灯光温柔地照亮了舞台。

整个舞台布置得非常简洁,但却充满了神秘感。

高亢的鼓声响起,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傣族服装,缓缓步入舞台。

他们的服饰以明亮的色彩为主,搭配醒目的金饰,展现出傣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当舞者开始舞动的瞬间,整个舞台仿佛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傣族舞蹈非常注重舞姿和肢体语言的表达。

舞者们以轻盈的步伐跳跃,舞动着双臂和手指。

他们的动作流畅而优美,仿佛舞动的是一双翩翩起舞的仙鹤。

傣族舞蹈以手指的柔和扭动和舞者间的眼神交流为特色,这种细腻的表演方式使我感受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整个舞蹈表演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傣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悠扬的傣族音乐,这种音乐以独特的音调和节奏打动人的心灵。

舞者们完美地配合音乐的旋律,将情感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每个动作都展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宣泄。

傣族舞蹈的多样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傣族舞蹈的种类非常丰富,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例如,有表达丰收喜悦的康坪舞,展现狮子勇猛的狮舞和表达傣族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幸福舞等等。

每一种舞蹈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和寓意,让我对傣族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欣赏傣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我还被舞者们的热情所感染。

他们舞动时表情充满自信和喜悦,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活力。

他们用心灵和身体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傣族文化的传承,这种情感的流露令人感动。

观赏傣族舞蹈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对傣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同。

傣族舞蹈彩云之南观后感

傣族舞蹈彩云之南观后感

傣族舞蹈彩云之南观后感傣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舞蹈深深吸引了我。

在近日参观了一场名为“彩云之南”的傣族舞蹈表演后,我对傣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个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场舞蹈表演引人入胜,华丽而气派。

整个舞台布置得极具傣族风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首先,舞台上用鲜花装饰出一条傣族的村寨,美丽绚烂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彩云之南的奇妙世界。

然后,舞蹈演员们身着传统的傣族服装,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翩翩起舞。

他们身上的服饰色彩斑斓,点缀着傣族特有的刺绣花纹,让人赏心悦目。

演员们的舞姿优美而矫健,每个动作都流畅自如,每一跃都婉转动人。

舞蹈的音乐选取便利了传统的傣族音乐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展现了傣族的欢快和活力。

音乐中的钢琴、电吉他等现代乐器与传统的木鱼、筝等傣族乐器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蹈与音乐相得益彰,给观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傣族舞蹈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舞姿动人、音乐悦耳,更在于其舞蹈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在舞蹈中,傣族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舞蹈演员们身心合一,全情投入地演绎每一个动作,将傣族的文化精髓传达给观众。

舞蹈中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傣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观看傣族舞蹈表演,我对傣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它承载了傣族人民的希望和梦想,也展示了傣族的优美风采。

我深深被傣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也为傣族人民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

总之,“彩云之南”这场傣族舞蹈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它不仅展示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个少数民族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傣族舞蹈以其动人的舞姿、悦耳的音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与赞赏。

我相信,傣族舞蹈会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佤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佤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佤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作者:李建英金红来源:《学园》2014年第12期【摘要】佤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

佤族民歌是佤族人民的祖祖辈辈在长期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智慧中,不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化瑰宝。

本文拟通过田野及现有调查资料的整理,旨在探析佤族民歌的类型、社会功用、曲调分析、演唱风格及面对现代文化的风格转型等,以此抛砖引玉,期望有更多的同仁对云南独有民族的民歌演唱风格进行多元化研究,形成系统的演唱体系,使云南民歌也像云南民族舞蹈一样易学,让更多的人能在舞台上展示云南民歌绚丽多姿的风采。

【关键词】佤族民歌分析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07-04佤族是云南省独有民族之一,它有着自己积淀深厚的文化,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佤族人民群众是劳动的实践者,也是佤族民歌的创作者,佤族民歌与人民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过去的佤族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低,不识字,更不懂谱,却在自己创作的民歌中抒发着自己的感情、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表现着自己的生活,满足生活的需求。

佤族人民群众的即兴编曲和口头传唱,曲句间流露着简明朴实的特点,平易近人,生动灵巧,这其中凝聚着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一佤族民歌的类型佤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等决定的。

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佤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佤族民歌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歌山歌是佤族最古老、最普遍的歌曲形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头寨角,佤族都喜欢即兴编词并哼唱山歌调。

山歌调的旋律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演唱者会根据当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事、自己的心情灵活地编唱歌词。

在男女对唱时通常采用山歌调的旋律进行演唱,传情达意。

2.劳动歌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音乐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沧源佤族音乐之行有感】云南沧源佤族舞蹈视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__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这首在新中国建立后创作出的歌曲唱遍全国,又在上世纪90年代《 __》专辑中再次流传,使人们熟知了我国56个民族中的佤族。

然而,在祖国最边远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阿佤人民到底唱着什么样的歌谣,他们有着怎样的音乐文化生活却并不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

笔者通过2012年寒假期间对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短暂调查,初步了解到这座少数民族地区的“边城”及佤族“边民”们在这个时代所唱的“新歌”,同时也引发了 __传统音乐在新时期的变迁的思考。

沧源地处云南的西南,是我国的边境城市,西边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147.083公里。

沧源距离昆明约880公里,由于沿途多为山区,因此交通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但随着近年旅游业及 __的发展,柏油马路的国道于去年正式开通,新的机场也在建设之中,这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

县城处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独特的地形形成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早上的云雾将整座城市环抱其中,形成非常壮观的云海景观,当太阳升起时云层散尽,整个城市都处在明媚的阳光之中,高原的阳光也让当地人民拥有健康的古铜色黝黑的皮肤,并以佤族最为突出,因此肤色成为佤族人非常明显的标志。

除了主体民族佤族之外,当地还杂居着傣、拉祜、彝、汉等民族。

另外,与沧源接壤的缅甸地区居住着与佤族同根的佤邦居民,
因此佤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

这些不同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其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相互渗透,加之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深深地影响着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变化,下面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项,通过对其的观察与研究,初步反映沧源佤族在当今社会中的音乐文化状况。

一、佤族的 __及其音乐
在离中缅(佤邦)交界边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永和村。

这个村位于一座山的南面山坡之上,在村落的中间有一座 __堂(帕勐教堂)。

由于缅甸曾是英属殖民地,沧源的 __也正是在此期间逐渐得到发展。

根据当地人的介绍,永和的教会成立于1923年,当时有一名缅甸境内的外国传教士永伟里在景栋(缅甸境内)、糯福(中国澜沧县境内)等地设立教堂,培训佤、拉祜等民族的教徒,单沧源县参加培训的佤族人就有20人。

之后他们回到各地传教,设立教堂,收纳教徒。

现在的教堂重建于2002年,由香港 __浸信教会捐赠,现代化的风格成为村里最为豪华的建筑。

目前永和村共有551人,而信徒则多达385人,占全部人口的七成左右。

每到周日信徒们会聚集到教堂做日课,唱诵经文,所唱的圣经经文是由当时的传教士所编写,为了方便 __在佤族地区的传播,当时的传教士按照佤族语言的发音
用英文字母拼写而成。

建国后佤语的书写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基本上是按照拼音的方式。

在音乐上,所唱的曲调是传教士编配的,并配以简单的和声。

二、翁丁传统村落
“翁丁”是一个村落的名称,在佤语中“翁”为水,“丁”为连接,大意就是连接水的地方。

它位于沧源县西边的群山之中,被认为是保持佤族传统风貌最为完整的村落,2005年开始被相关部门开发为旅游目的地。

目前全村大约有一百多户人家共四百多人,除了经营传统的农牧业之外,主要经营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如手工制品、导游、餐饮等。

为了配合旅游业,村民们于2005年将瓦顶的房屋全部换为传统的茅草屋顶,并保持干栏式草竹木建构的建筑(上下两层,上层为家居室及供祖先灵魂的“神屋”,下层为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为此,政府每年给每户这样的居民500元的资助,用于维修房屋。

即使在旅游的淡季,全村居民也会轮流在村口迎接客人。

每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村口敲木鼓、唱“迎客歌”,而政府也会按照出勤次数和时间支付一定的报酬。

每年的五月,沧源县及翁丁村都会举行“摸你黑”狂欢节,届时旅游进入旺季,在游客较多或游客有特殊要求的时候,翁丁村还会表]“拉木鼓”、“剽牛”等民俗表]。

在翁丁村里,除了较为宏伟的“佤王寨”,最为吸引人们[球的就是“木鼓房”,木鼓是佤族人民心目中最为神圣、尊贵之物,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佤族文化的代表与标志。

以前,女性通常不可以敲击木鼓,并且往往是在重要节日与召集族人时才会敲击。

木鼓的外形并不特别,几乎就是较为粗大树木的其中一段,然而在木鼓的上方,也就是敲击的地方,佤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藏匿于此,两边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图腾,里面是挖空的腔体,也是人们精神中孕育生命的地方,强壮的男性手拿两支巨大的木棍敲击出佤族最为本真、原始的声音。

虽然翁丁保持着最为传统的佤族建筑及部分生活方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却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知识体系。

人们以现代化的方式迎接着远方来的客人,尊重他人的信仰与习惯,在旅游业的规则中重建着自我的行为方式。

正如前文所述,本来神性的木鼓在旅游之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供游客观赏,并且佤族人也改变着其用途及使用规则,当笔者来到翁丁之时正是由一位女性敲击木鼓伴奏着迎客之歌,一切显得那么自然。

三、佤族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常,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歌,而这些民歌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及语言特征有着紧密的关联。

然而随着 __的改变,佤族地区
的生活方式与别的地方一样,发生着不少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传统民歌的影响尤其深刻。

一些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歌曲由于失去了行为的载体而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普通话及大方言(云南方言)在与外界交流中的便利性,使当地很多年轻的佤族人放弃了传统的佤语,甚至他们都听不懂父辈们简单的佤语交流。

言语的消失对于民歌的传承有着巨大的阻碍,一些基于言语形成的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往往是无法替代的,如佤族民歌中运用佤语歌词的即兴创作与音韵特征随着语言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传统的佤族民歌非常丰富,根据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鲍志明介绍,佤族民歌可以分为史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唱调、玩调、劳动歌、歌舞曲、儿歌等。

与其他地方一样,沧源佤族自治县也响应着国家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号召,不仅出版了长篇叙事歌《司岗里》,还挑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由国家发放传承经费以保证传统民歌的传承。

其中,永和社区木材公司的肖依勐女士就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位老人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民歌,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即兴]唱,并且做到合辙合韵、旋律优美,同时还可以将不同的歌曲按照内容的需要随意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