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翁丁气候

合集下载

探秘中国最原始的佤族村寨

探秘中国最原始的佤族村寨

丁佤族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西部,翁丁佤寨有近400年的歷史,全村總面積為8.81平方公里,村寨內有一百多戶人家五百多人,居住民全為佤族。

這裏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風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風情。

翁丁佤族住的是傳統欄杆式結構的茅草竹木房,用的製品也是竹木器居多,村內共有特色民居103間(翁丁大寨),民居建築特點為佤族幹欄式茅草房(共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目前,村內沒有開發建設遊客住宿設施,遊客要在該村住宿可以自帶帳篷。

翁丁村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的4、5、9、10、11月份。

在佤族的各種器物中,最神聖、尊貴之物莫過於木鼓。

木鼓佤語稱為克羅兒,是佤族獨創和獨有的打擊樂器,是佤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佤族的標誌。

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

歷史上,凡是發生火災、水災、受到外族入侵或組織大規模社會活動時,佤人都會敲響木鼓召集族人。

木鼓平時不准亂敲,而是在傳統節日、喜慶、娛樂時使用,也是作為民族紛爭械鬥時的報警器及民間宗教祭祀的訊號工具,被佤族視為“通天神器”而崇拜。

翁丁村每年的5、10月舉行“拉木鼓”活動,遊客可以參與其中。

佤族崇尚黑色,服裝也多以黑色為主色調,佤族服裝承襲原生態的浸染工藝並經腰機編制而成。

線料有棉線、麻線、彩色毛絨。

棉線採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栗樹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澤,成色均勻自然。

民族服飾在翁丁村有銷售,遊客可以購買。

翁丁村座落在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的山麓之間,區域內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520米。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豐美、環境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每年平均有147天霧日,形成極為壯觀和朦朧的佤山雲海、日出等奇美氣候景觀。

佤族的傳統節日“摸你黑”狂歡節在每年5月舉行,別具民族特色。

佤族建筑 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

佤族建筑 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

佤族建筑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

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

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外形与傣族的住房相像,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的村民都是佤族,村寨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

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便,没有全都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

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寨子四周有茂密的竹林和充分的水源,还有爱护很好的祭祀神林。

寨内都是佤族的传统民居——“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掩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

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

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几乎看到墙壁,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鸡覆盖房”。

房内一般隔成里外两间,里间狭小,光线暗,是仆人的卧房,只放双人床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

外间宽大,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和子女就寝的地方。

火塘设在里间屋的门外,放铁制三脚架,三脚架对应的方位有固定的用途,即靠里间房门一方为仆人的座位,靠外间房门一方为客人的座位,火塘上方靠墙处为子女的床位。

如有成年子女和新婚夫妇,则在外间再隔出小间,里间和外间存放着生产用具和酒具。

房内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和装饰性的陈设,有的甚至没有桌椅和床铺,只在火塘四周铺着竹席或木板,合衣向火而眠。

火塘上面1米多高处悬挂着竹编的约1米见方的架子,上面放着食具、盐巴、辣椒等,也是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架子上面靠房顶处并排放着几个粗大的竹筒,里面存放粮食。

印象翁丁:“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印象翁丁:“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印象翁丁:“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作者:徐龙来源:《齐鲁周刊》2016年第02期在彩云之南,沧源西行数十公里,佤族自治县勐角乡有一处最原始、最自然的古寨翁丁,山峦环抱、茅屋丛立、小径通幽、竹楼静耸。

千百年的岁月流逝,这里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静静地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

男耕女织的原始文明翁丁,佤山群落中最独特的地方,“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也有云雾缭绕的地方之意。

这里是目前云南保存较为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近400年历史。

寨内至今仍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佤族传统干栏式茅草房以及各类图腾、寨桩、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及传统家庭式手工艺作坊。

这里的群众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放牧、耕地、狩猎、采集、饲养、舂新米等生产生活方式,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有人评价,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如同阿佤山的缩影一般,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

想要进入这个寨子,只能通过唯一一条铺着碎石的小路。

我曾在一个初夏之日背起行囊,通过这条碎石路一探这所曾经的猎头部落。

行至村口,坐在寨门口或织布或闲聊的几名妇人,看到有客人来,便起了身,扭起腰肢“咿咿呀呀”唱起了歌,木鼓敲得“咚咚”响,和着节拍。

我却没有马上去回应这份热情,此时眼睛的余光注意到旁边高处的一棵大榕树下,忽然多了一个人,身形瘦长脸面清癯,一件灰色对襟褂子,一顶瓜皮帽,像极了民国时期私塾里的大先生。

我用手势示意他配合拍张照,竟然能心领神会,不用多费周章。

后来知道,他是族长杨岩布勒,也是我在这里接触到的第一位佤家男人。

不同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寨子,这里迎宾没有牛角酒,只是伴着歌声中,在客人的额头点上一点“摸你黑”,意味着吉祥祝福。

接下来便忘了这个祝福,用手揩汗水,结果混着“摸你黑”弄了一个大花脸。

路两边有很多小屋子,大约一人多高点,那是佤族的粮仓,他们把粮食存储在这样的小屋子中,每家都有,而且不用上锁。

临沧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临沧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临沧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临沧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临沧是佤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居住着23个民族,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恒春之都、中国最佳适宜居住城市等荣誉称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临沧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临沧的气候特点临沧市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地形地势复杂,是一个多种气候类型的地区。

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四季之分不明显,但干雨季分明,雨水较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数在2000个小时以上,霜期较短,部分地区终年无霜;立体气候明显,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3—15℃,中海拔坝区为16—18℃,低海拔河谷地区在19℃以上,亚热带低纬度热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3,占云南热区面积的11.4%。

从全市气温分布情况看,临翔、凤庆、永德、沧源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5—17.5℃,云县、双江、耿马和镇康四县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18—20℃,夏季较长,无明显冬季。

临沧市雨量充沛,沧源、耿马孟定镇、镇康勐捧乡为降雨多雨区,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云县、双江和临翔为较少雨区,年降雨量920毫米—1600毫米。

全市可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个气候带。

年平均气温为17.3℃,无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时。

具有光热资源充足、四季差异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显著的特点。

2016年,全年平均气温19.4℃,日照2091小时,降雨量983毫米,相对湿度75.0%。

临沧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8°40′至100°32′,北纬23°05′至25°03′之间,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澜沧江、怒江流经辖区东、西两侧,东邻普洱市,北连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与缅甸交界。

国境线长290.79千米。

云南边城好客沧源

云南边城好客沧源

可以保佑苍生,因此在寨子门口挂满了牛头,并且在部落内也随处可见牛头。

热情好客似乎是所有民族的代名词,佤族人民也并不例外。

当有客人前来拜访,他们会在寨子门口跳起热情的迎宾舞。

如果赶上特殊的节日,比如春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八月间)、便克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他们还会通宵达旦地跳一整个晚上来庆祝佳节。

沧源崖画说到沧源,一处景是绝不容错过的,那就是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以在这深山密林之中静默了三千多年,它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

目前沧源崖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画一般绘制于垂直、平整的崖面或者峭壁上,颜色均为暗红色。

这些崖画即使经历三千多年风雨的洗刷,却依旧清晰可见,这不禁让人对这种染料产生了好奇。

据说这种染料是用赤铁矿粉与血调和而成的。

当地人介绍说崖画的颜色会随时间、阴晴、冷暖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紫。

勐来乡是崖画分布最广、图形样式最多的地区。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向上爬,山路两旁群峰林立,茂林覆盖。

有些崖画隐藏于绿色之中,需要你拨开“绿色卷帘”细细观察。

崖画与石画、壁画相似,243它们都带着记录历史、生活的属性。

崖画的内容有人物画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庆祝图、舞蹈图等,种类繁多。

每一幅画都有它自己的内容,尽管笔画简单,但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佤族人民原始生活的景象,1100多幅崖画充分地反映了原始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

司岗里溶洞司岗里溶洞的洞口空旷开阔,无论春夏秋冬洞口都有云雾在周围盘旋。

溶洞原本是一条地下河流,由于地质改变,河道变迁,这段河道逐渐干涸。

经过地面雨水的渗透侵蚀,石灰岩逐渐溶解后又沉淀凝聚最终形成了大小不一、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花、石幔、石柱等。

溶洞内呈“Y”字型,从洞口一直向下走大约150米便可看到一个分叉口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两个洞各有各的千秋之处。

循洞前行,隐约可闻远处连绵不断犹如敲钟般的轰响,走近才知原来这似钟的声响是来自地下水冲击钟乳石而发出的共鸣声,并非是真正的敲钟声。

佤族建筑 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佤族建筑 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建筑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导语: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

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抱中,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

里面则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

佤族人的皮肤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

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分男女都爱叼着个用山上竹子做的烟斗,静下来时抽上几口,看着别有一番乡村味道。

沿着窄路小径往里面走,茅草木屋、猪圈狗棚鸡舍紧挨在一起,身着极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饰的妇女在不大的院子内纯手工织起了布,孩子们则相互嬉戏,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

走进村民家,好客的主人会用听不懂的方言和常喝的苦茶来招待你,而如果人家的门口插着树枝挂着绿叶,则表示家里有新生命诞生。

爬上村后的小山坡,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全貌,只见炊烟从茅草屋中袅袅升起,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

佤族传统部落的接待方式很是热情,由木鼓伴奏的佤族迎宾歌唱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

因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这里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所以翁丁原始佤族部落2006年就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随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多起来,翁丁也开始将传统的佤族风俗文化传递、展示给外面世界的人们。

生活常识分享。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寨传统民居地域特色与建筑成因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寨传统民居地域特色与建筑成因

(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探索了翁丁村寨传统民居的遗存现状、地域文化和建筑类型,分析了翁丁村寨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与建筑成因,进而对滇
西南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提出保护、传承和再生设计的建议、路径、方法提供
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建筑成因,翁丁村寨
[10] 李树华,殷丽峰.世界屋顶花园的历史与分类[J].中国园
[3] 李嘉陶,周铁军.共融·自然与城市———关于建筑绿化在海
林,2005(5):5157.
绵城市中的角色与作用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8(6):34. [11] 邵华美,田朋朋,李 庆,等.“城市双修”理念下屋顶农场
[4] 李雪铭,常 静,刘敬华,等.城市绿地系统对经济发展提升
现状,也是地域文化尤其是乡土建筑文化的历史遗存。居住在沧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土壤,位置、地
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寨的佤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生存过程中, 形、地貌、山林、河流等因素对聚落、乡村乃至城市的形成起到决
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具有 定性的作用。翁丁村寨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西北部,村内
参考文献:
92a0771d453610661ed9f4b3[Z].2013.
[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 [9] 陈冠晴.现代建筑“空中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R].2013.
一步研究和完善,应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结 [7] 姬立庆.城市屋顶绿化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

古老神秘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风情

古老神秘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风情

古老神秘的佤族村寨翁丁村的民族风情>翁丁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的一个群山环抱的佤族村落,距离沧源县城约为30公里。

全村有近百户人家,400余人口。

由于至今仍保持着颇具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翁丁村又被人们称之为翁丁佤族原始部落。

站在山包上,俯视另一个山头被绿树包围的错落有致满是茅草房的寨子,薄雾中若隐若现的翁丁古寨顿时充满了神秘感。

古寨风情通往寨门的路上,看到一些挂着牛头骷髅的木桩,高矮粗细都有。

进寨的路不宽,都镶有鹅卵石。

从路面上鹅卵石的光滑程度推断,这寨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应该不假。

那每隔几步挂着牛头的木桩叫牛头桩。

牛头桩是佤族村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牛头桩一般立在寨子周围。

牛头桩越多,桩上的牛头越大,证明寨子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

不远的大青树下,有一道完全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门,这就是翁丁村的寨门了。

寨门很简单,一边倚靠大青树,一边栽了三个木柱,用几个横杆钉了,顶上用竹片将茅草固定,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并不显得陋敝,看看那高悬在门头的牛头骷髅,或多或少还感觉有那么一丝威严。

佤族人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门,寨子的门随时敞开,家里的门也一样的没有实际意义,顶多是为了防止牲口出入,用树杈之类的东西拦一拦而已。

木鼓,被佤族人视为可通天的神器,是历史上佤族用来驱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必不可少的用具。

过去,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间或几间木鼓房,每间木鼓房里都有一对木鼓,谓之公鼓和母鼓。

关于木鼓的传说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确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

由木鼓派生而来的是木鼓舞,它是佤族人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体现,是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折射。

随着历史的前进,文化的发展,这些舞蹈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的范畴,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反映佤族灿烂历史文化、强悍的民族精神、向往光明幸福并执着追求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整理,这些舞蹈逐步展现在舞台上。

专家们评论说:木鼓舞是“最壮丽的舞姿、最动魄的鸣响、最神圣的时刻、最辉煌的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源佤族翁丁气候1、佤族居住的地方。

沧源是世界的佤乡,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也是最原始的。

如沧源回的翁丁村答原始部落、班考新村、董棕林、沧源岩画、司岗里溶洞、永和口岸的云海(10月份开始才有)、金三角公明山、南兖河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佤族人民文化历史与智慧高度浓缩的地方。

行程可以这样安排:昆明西部客运站坐开往云县或临沧的车(昆明也有飞临沧的航班),再转到沧源的车,如果没有,可以先坐到耿马,再从耿马坐车到沧源。

沧源到翁丁村没有班线车,只能包车去,大概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柏油山路)。

建议早上包车去,走大金三角、公明山(沿途天气适合可看到云海,一般在早上七点到9点)、翁丁村(爬上村边的山坡上可以看翁丁全景,还可看梯田),晚上返回沧源县城住,第二天包车去沧源崖画、班考新村和董棕林(董棕树佤族也称情人树),下午再返回沧源县城住。

南兖河视情况选择。

司岗里溶洞还没开发好,洞里灯光不足,黑黑的,看不到什么东西,楼主看自己爱好了。

另外,西盟县也是佤族比较多的,不过资源没有沧源丰富。

如果楼主侧重佤族的传统节目和活动,最好是选择五一去,可以参加当地的摸你黑狂欢节,另外还可以看到剽牛、拉木鼓等活动。

如果侧重自然,则10月中再去。

2、沧源有哪些景点要怎么去世外沧源世界佤乡~中国·云南·沧源~沧源——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世界佤文化的荟萃之地。

独具魅力的佤族人文风情和优美的亚热带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造就了一片多姿多彩的绝美观光旅游胜地。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临沧市境内,与缅甸国山水相连、著名的“金三角”眺目可及。

全县17万人口中佤族占85%,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5%,四季如春、气侯常年温和湿润,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

“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这里激情唱响……,“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东方小夜曲在这里悠久回荡。

来到沧源,欣赏和品味着佤族人民动感的歌舞,喝一杯甜美的佤家水酒、尝一口醇香的佤族鸡肉烂饭,将使你在佤山流连忘返。

境内有秀丽迷人的国家级AAA景区——司岗里崖画谷生态旅游区;有静谧于阿佤山的青山绿水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村;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印记着佤族先民三千多年的智慧结晶的沧源崖画;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见证边地民族千年和谐生活篇章的广允佛寺;有热带雨林景观的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雄伟奇峻、堪称一绝的天坑群;有热情奔放的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班洪抗英盟誓址和班老缅寺;其它景区景点112个。

全县有国内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各1家;拥有星级酒店4家,非星级宾馆酒店(旅店)53家,共有接待床位1700个,农家乐接待床位500个,年接待能力在60万人次以上,旅游服务设施初具规模。

景区景点介绍国家AAA级景区——司岗里崖画谷生态旅游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 - 17 公里西北云南省的知名景区之一,景区内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美丽壮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这里有享誉世界的沧源崖画、有云南最大的天坑和溶洞群,有连片的侏罗纪时期植物群林:桫椤林和董棕林,有壮美的千米天然彩壁国画长廊。

清新别致的佤寨村落散布山间,多彩的佤族风情辉映其中,让美丽的峡谷风光格外迷人。

沧源崖画: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 - 27 公里东北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3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佤族先民们的作品,绘制于各个人迹罕至的岩溶峭壁上、至今发现15个分布点、一千多个图案,画面内容丰富,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放牧、建筑和宗教祭祀等活动。

经考证、绘画颜料是以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画面呈暗红色,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粗犷、奔放,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

它向我们展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宝,是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形象资料。

沧源崖画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年代之久远,是古崖画中的典型代表,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精品。

广允佛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城勐董大街北侧?? - 1 公里东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为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之一。

寺院占地面积两千多平米,保存有完好的大殿等建筑,主殿为五重檐、四方形亭阁组合建筑,亭阁门前左右柱上各倒悬盘踞着一条木雕巨龙,殿堂正面六扇格子门用透雕工艺雕着山水、人物、花卉、双狮等图案,门枋有饰花浮雕,殿内佛像众多,四周墙面绘有十幅年代久远的彩色壁画,壁画内容有佛教传说故事、有记述当地旧时的民风民俗画景,画面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楼阁、城池、园林等。

佛寺集建筑、雕刻、绘画、佛教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留存于边疆、实属罕见,它是边疆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司岗里溶洞溶洞位于司岗里崖画谷中部,洞长数千米,呈“Y”型叉洞分布,洞内纵阔四五十米的宽大厅堂毗邻分布、规模宏大,景致鬼斧神工,由碳酸盐岩沉积物堆积而成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形态各异,洁白晶莹。

洞穴深处地下河水流淌不息,穿崖凿壁奔向幽深的远方,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第一坑——天坑位于崖画谷景区中段海拔1300米的山间,有六个蔚为壮观的天坑连片分布,当地佤族人民称其为:天外来客的脚印。

其中最大的一个坑深235米,直径200多米,周长720米,坑壁以垂直管状形态耸立,坑底古木繁多,董棕、桫椤等珍惜植物密布,时有各种动物出没,生机无限,站在天坑周围时而俯瞰、时而远眺,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博大之时,不禁浮想联翩。

董棕林董棕林位于司岗里崖画谷景区中部,它与大峡谷内峭壁形成的千米彩壁国画相映成辉,自成一景。

董棕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是恐龙时期的同时代物种,为珍稀的植物活化石。

其种子坚硬,一般生长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脚坡上,枝冠形状近似椰树。

树高一般为一二十米,树龄在一两百年之间,多呈偶数状分布生长,相邻的两棵如有其中一棵先枯萎死亡之后、另外的那一棵也将会于不久之后随之死去,因此董棕树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的爱情色彩,变成了情人幽会、谈情说爱的地方,据说到那树林里幽会过的有情人都能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翁丁原始部落“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缭绕的地方,是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是现今中国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村落,距沧源县城32公里,有近400年的历史,村寨内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人,全部是佤族农民。

在这里,因为历史和自然等原因,很多独具特色的佤民族原始宗教、生产生活习俗等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是研究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也是游览观光民风民情的大观园。

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云南省最早的5个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以保护和发展亚洲象、孟加拉虎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类及其栖息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野生动物相对集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世界意义关键生物群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中缅边境中段,总面积五万多公顷,海拔相对高差为2500米。

区内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二级保护动物6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47种。

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时间:每年的5月2日—4日。

地点:云南沧源。

狂欢形式:全民狂欢、倾城狂欢。

大家赤膊上阵、在激扬的佤族木鼓和声乐伴奏下、用佤族神药配制的黑色涂料相互涂抹、相互“摸你黑”,互致祝福,尽情欢乐。

来源:佤族的习俗中有“卧”的节日,佤语“卧”即“狂欢”的意思。

每当“卧”节来临,阿佤人都要隆重狂欢、相互庆贺。

“摸你黑”源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摸在额头上以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用纯天然药物“娘布洛”(佤族传说中具有起死回生功效的神药,现实中具有防晒、美容、养颜之功效)配制的涂料,相互涂摸、互相祝福。

人们在狂欢的时候,边跳边涂边唱“摸你黑……摸你黑……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全身、幸福终生!” 行程1 昆明—沧源(车程约700KM,时间大致需要8小时。

昆明至云县全程高等级公路,其中300公里高速;云县—沧源车程约220KM,其中160公里二级油路、60公里通县油路)途中经过楚雄彝区、恐龙谷、沿途欣赏云岭风光。

祥云县或南涧县用中餐,祥云是古驿道、滇西交通的咽喉,是昆明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地,由此我们将折离传统的滇西北旅游线路,向南走近秘境临沧、走向佤山沧源。

从“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经过“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 南涧(“跳菜”被誉为东方芭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涧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的“无量玉壁”、“无量剑”等传说诞生的地方)。

沿途跨过被誉为世界东方多瑙河、中国六大江河之一的澜沧江,参观我国首座钢混叠合梁悬索桥,有“云南第一跨”之称的澜沧江大桥(全长720米,主跨380米),欣赏澜沧江百里长湖美景。

午饭后沿滇缅铁路遗址路线乘车至沧源。

体验秘境临沧的纯朴边地自然风光,沿途欣赏万亩茶园、甘蔗园,感受这片全国最大的大叶种茶、普洱茶原料生产基地和糖料生产基地美丽风情。

进入沧源,佤山风情扑面而来,沿途可游览班考佤族新村、近看千米天然彩壁画,在百年董棕情侣林园诉说和回味不老的爱情。

在佤山大峡谷欣赏侏罗纪时期的恐龙食物园—桫椤树、董棕林。

2 游沧源:早餐后前往永和口岸(油路、约40分钟),沿途欣赏美丽的佤山风景(若气候适宜、可观看到壮美的佤山云海),走近神秘的中、老、缅、泰边境的“大金三角”,在“中缅国家界碑”观望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公明山。

在祖国的西南边境留下你美丽身影。

午饭后返回县城,参观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古建筑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广允缅寺。

3 前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油路、约1小时)。

途中远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翁丁参加歌舞和“摸你黑”迎宾、打歌、参观民俗陈列厅、木鼓房、佤王府、寨桩、人头桩、佤族家访等活动;(“摸你黑”用天然植物“不死草”配制的涂料来相互涂抹,相互祝福。

有消暑美容、养颜的奇效,佤族习俗认为:神药“娘布洛”摸在姑娘脸上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脸上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友谊地久天长;谁被摸得越多,就越有福气)。

3、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截至201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辖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芒卡镇、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班老乡,6乡4镇,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

县政府驻勐董镇。

行政名称下辖地区勐董镇勐懂、白塔、永和;拢耐、芒摆、永冷、怕良、坝卡、刀董、芒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