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音乐在当今社会传承与发展-精选资料
云南沧源佤族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研究

云南沧源佤族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研究云南沧源佤族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研究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
其中,佤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讨云南沧源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
一、佤族音乐的起源和传承佤族是在古代羌胡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根据历史和考古资料,佤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佤族音乐是佤族祭祀、婚嫁、宴请和娱乐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宗教和社会意义。
佤族音乐的主要特点是韵律优美、节奏独特和声调高亢。
他们使用的乐器有簧片乐器、击打乐器和弦乐器等,如芦笙、羌笛、火箭鼓、箫等。
佤族音乐通常是由男性演奏和演唱,女性通常担任舞蹈的角色。
二、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1. 传统时期在传统时期,佤族音乐主要是由口头传承的,没有文字记录。
传统的佤族音乐是通过神秘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来表达。
在这个时期,佤族音乐是作为社会文化的标志和佤族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2. 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佤族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佤族音乐开始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佤族音乐不再局限于宗教仪式和宴请活动,而是在婚礼、节日和文艺演出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佤族音乐也受到了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
许多佤族音乐家开始尝试结合民族乐器和西方乐器,创作出更具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更加注重旋律和表现力,更容易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三、佤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佤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云南省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通过举办音乐节、庆典和比赛等活动,鼓励佤族音乐家和文化工作者的才华。
此外,佤族音乐学校也被建立起来,为年轻一代佤族人提供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这些音乐学校不仅传授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佤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同时,一些佤族音乐家也致力于研究和记录佤族音乐的历史和传统。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佤族是生活于我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的古老名族之一,居住地域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也是云南省15个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种植旱谷、包谷、水稻等,过去生活水平低,特别是阿瓦山中心地区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地处山区,交通阻碍,使得其他名族的史实记载也没有太多对佤族的准确、清晰的记载。
他们自己也就是凭崖画和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来记忆他们遥远的历史,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朴素而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无论在口头文学、诗歌、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佤族特别喜爱歌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在民俗生活中和佤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无处不在。
例如:佤族在田间劳动时唱的“点播调”,节奏清晰明郎,听得人干活浑身带劲,点播时男人抄着长长的竹竿铲在前面戳坑,女人挎着种子篮紧跟其后坑中播种,手撒一粒种,脚跟着就盖上土,女人们都是批肩发,弯腰干活中时不时直腰甩发,这一系列生动的动作都被记录在了佤族的传统歌舞当中。
还有,佤族传统盖房子是没有水泥砖瓦的,材料主要用木头和干草。
为了把地压平,就聚全村之力,大家在地上围着火塘整夜挽手踏歌而舞,叫“盖新房调”,里圈由年轻男人们作为领奏和领舞背着各个不同音高的鼓敲打着,时而快板,时而慢板,外圈有其他人们手挽手肩并肩的和着不同节奏高声唱着踏步而舞。
“夸新房调”,是指在新房落成,答谢众乡亲们的帮助,主人请大家到新家做客时,顺便介绍自家的梁是来自哪座山上的什么木,自家的窗是什么木,板是什么木等等。
在佤族地区的各式各类的民歌音乐现在多半被分为风俗歌、山歌、玩调、儿歌四类。
风俗歌: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突出,风俗歌中有:(1)劳动性风俗歌,是在野外集体劳动时对唱,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的歌曲,有《拉木鼓歌》等。
(2)祝贺性风俗歌,有《结婚调》、《盖房调》。
(3)欢庆性风俗歌,有狩猎满载而归后唱的《猎歌》。
谈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

谈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作者:钟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普洱佤族习俗歌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阐明了普洱佤族习俗歌的艺术形式及价值,强调了原生态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现状,肯定了近年来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佤族习俗歌原生态音乐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佤族的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普洱市是云南省民族最多的地区,佤族是普洱世居民族之一。
普洱市的佤族主要居住在西盟,澜沧和孟连。
2000年的总人口为143973人,普洱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人口的36%。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佤族人口分布的特点,1954年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65年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
佤族是一个古老又优秀,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
它的原生态音乐是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积累的智慧和结晶,它对佤族文化艺术发挥巨大的指导和凝聚作用。
以习俗歌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各类音乐资源,使得佤族原生态音乐就像永不移动的河床一样,承载着佤族音乐的文明。
1习俗歌的艺术形式及价值1.1习俗歌的艺术形式人们评价佤族是“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
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使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长久不衰,同时也使歌舞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质。
佤族的民间音乐分为:歌曲、乐器两类。
歌曲主要是指佤族的民间歌曲,普洱地区佤族的民歌,基本可分为:习俗歌、山歌、玩调、劳动歌、儿歌五类,其中以习俗歌最为源远流长。
佤族的民间乐器主要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种类型,大多乐器都为民间艺人自己制作。
这些乐器主要选用的材料多为竹子、木头、葫芦、马尾等。
云南佤族音乐的传承及其文化意蕴

中图分 类号 : J 6 3 9
一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3 3 — 0 1 3 3 - 0 2
、
云南佤族及佤族音乐概况介绍
1 . 云南佤族概况。 佤族是一个古老神秘 、 能歌善舞的民 族,世代居住在阿佤 山区。佤族人民在生活 中一直使用佤 语, 但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 , 因此佤族文化的传承缺少史书 文字 的记载 , 更多 的是佤族人 民在 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 佤 族的历史悠久 , 但 由于历史上 的种种原 因, 社会发展 比较缓
< / s t y l e >
< b o d y > < d i v c l a s s = ” m a i n " >
< d i v c l a s s = ’ ’ l e f t b o x ’ ’ > < / d i v > < d i v c l a s s = " m i d b o x ” > < / d i v >
慢。 1 9 5 0 年, 佤族 人 民获 得 了解 放 。 在 解放 的6 0 多 年来 , 佤族 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佤族人民摆脱 了苦难的 历史 , 开始 了幸福 美好 的生活 。 2 . 云南佤族音乐概况。佤族人民与生俱来就与音乐有 着不解 的情缘 , 佤族人 民自称“ 会 喝水时就会 喝酒 、 会说话
颂英雄祖先 , 有 的紧贴生产生活。佤族 民族有七大类型 , 分
别为山歌、 唱调、 玩调、 劳动歌 曲、 风习歌 曲、 歌舞曲和儿歌 。 佤族 民歌以口耳相传 的方式得到了良好 的传承 ,至今佤族 地区依然活跃着众多佤族音乐的民间艺人。 二、 云 南佤 族 音乐 传 承 良好 的原 因 1 . 良好语 言氛围支撑着佤族音乐 的有序传承 。海德格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摘要: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
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
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
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
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文化意蕴;云南佤族;文化意蕴;传承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外来音乐文化强烈冲击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导致一些有特点、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消失甚至是频临灭绝。
而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状态表现良好。
究竟有哪些积极因素,让佤族固守着自己的音乐文化呢?一、云南佤族音乐概况二、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积极因素(一)独特的佤族音乐文化圈佤族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地理环境,佤族支系还遍布在泰国和缅甸境内,但却具有较少的人数。
云南境内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两个佤族自治县,既沧源和西盟。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析,在不同的境外和县内,都分布着佤族。
但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是佤族主要分布地。
其分布特点为小分散、大聚居。
在佤族居住的这一带,具有滞后的交通和稀少的平坝,很少与外界交往。
在这个居住地内,佤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依据祖辈相传的方式,他们很少与其他的民族打交道。
这样的居住环境和分布特点,使佤族的地理条件相对稳定和完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圈,这也是传承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保障。
在佤族居住地,很少对其他语言和汉语进行使用,而仅仅是使用当地的佤语。
笔者在对佤族民间音乐调查过程中发现。
佤族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佤语。
大部分佤族群众甚至不会说汉语,佤语则是最鲜活的部分。
它是最重要的原生环境,为更好的传承和创造佤族民歌提供了基础。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佤族歌舞艺术现状研究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佤族歌舞艺术现状研究佤族歌舞文化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化洗礼下逐渐形成的,佤族歌舞也是古文化遗存下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代表,其艺术分为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舞蹈展示和组织成为有形部分,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现成为无形部分。
佤族歌舞艺术的形成可以很好的增强名族凝聚力,也是我国民族向心力的代表艺术,对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针对佤族歌舞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其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以期推动佤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标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佤族歌舞艺术;现状;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的国家,也是我国生命力发展的强大象征,当前很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已经走向的世界舞台,且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当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也更加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1]。
一、佤族歌舞艺术的来源佤族歌舞艺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和澜沧等地,佤族人民都是能歌善舞的,佤族歌舞艺术也是民族产业发展中特点比较鲜明的一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它集合了娱乐性和传承性以及艺术性,这也是佤族歌舞艺术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也是民族艺术和认同的基础、传统的佤族歌舞艺术可以分为为祭祀型、表演型、自娱型、竞技型等表演形式,表演动作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西盟佤族舞蹈甩发舞,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的舞蹈,它于其他的表演方式不同,动作比较单一,大多都为前后甩发,随着风格的逐渐发展,近些年已经慢慢增加为前后、左右、转甩、跪甩等方式。
甩发舞的动作潇洒健美,能更好的突出佤族妇女豪放和爽朗的性格,但是甩发舞在老人死后以及盖新房和婚嫁以及祭祀时都不用跳此舞,甩发舞已经成为佤族歌舞艺术中的经典舞蹈,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成为了佤族自娱性和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很多外国友人对佤族“甩发舞”的评价是“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佤族歌舞艺术也逐渐发展为的世界民族文化艺术[2]。
二、佤族歌舞艺术的面临的困境从目前来看,佤族歌舞艺术的发展还是的比较的良好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佤族歌舞艺术一直被大众的所喜爱,但是由于传播途径和经济基础限制,佤族歌舞艺术的已然没有彝族、蒙古族、藏族等成熟的民族艺术那样被大众熟知,而且受到经济的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佤族歌舞艺术已经由原来的个体发展转变为集体组织节目,现有的佤族歌舞团队也改称为“民间文化工作队”笔者目前的工作团队为“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很多团员在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还在继续舞蹈事业,一部分选择和其他团队合作,还有一小部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放弃。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摘要: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佤文化为中心,其民间舞蹈、民間音乐、民间文学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于佤族历史中,寄托着佤族人民深切的民族情感,使得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沧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传承工作极为重视,但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涉及领域广,沧源文化馆开展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沧源文化馆的微薄力量,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的大力支持,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承佤族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原始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重大考验摘要:沧源佤族自治县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7项,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了佤族独有的神秘、粗犷、豪放、热情的少数民族艺术韵味,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从非遗发展群体、非遗发展模式、非遗发展平台、非遗发展过程的赏罚措施四个方面,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传承;发展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省份,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延续,也是各民族先辈智慧的凝聚。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人文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源申报的国家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127项,堪称独占鳌头,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等17个领域,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无穷魅力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论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与融合——以临沧沧源为例

、
( ) 佤 族 传 统 文 化 结 构 一
1 .司 岗里 神话 和木 鼓 文 化 司 岗里 既 是 神 话 ,也 是 史 诗 ,它 的 内 容 包 罗 万象 ,包 括 历 史 、宗 教 、制 度 、法 律 、道德 、 风 俗 等 ,是 佤 族 现 存 最 古 老 的 活 态 神 话 传 说 , 是 佤族 传 统 文 化 的核 心 体 系 ,它 影 响 着 佤 族 社
一
会 和历 史 文 化 的发 展 和 进 程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塑 造着 佤 族 特 有 的 民族 性 格 和 心 理 特 征 。 司 岗里 神话 融 合 并 传 承 着 佤 族 悠 久 的 历 史 ,反 映 了佤 族 远 古 时 期 的社 会 生 活 以 及 原 始 先 民 的 思 想 、 感 情 和奇 特 的思 维 方 式 。 木 鼓 是 沧 源佤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标 志 ,是 佤 族 传 统 文化 的核 心 特 质 之 一 。木 鼓 文 化 反 映 了佤 族 对 神灵 、对 生 命 、对 世 界 认 知 的 基 本 观 念 , 在 佤 族 文化 里 主 要 有 三 大 功 能 :一 是 “ 天 神 通
器 ”,即 木 鼓 是 神 物 ,具 有 神 性 ,是 佤 族 神 灵 降 临人 间 时依 附 的 器 物 , 同 时 举 行 祭 祀 时 发 出 的鼓声 是 呼 唤 神 灵 的信 号 ,通 过 剽 牛 、猎 取 人 头 祭祀 等举 行 重 大 的 宗 教 活 动 祭 祀 木 鼓 ,神 灵 就 会保 佑 人 们 平 安 ,庄 稼 就 能 丰 收 ,用 来 强 化 祭 礼 的 庄严 和 神 圣 ;二 是 镇 寨 之 宝 ,佤 族 建 寨 选 址 ,首 先 要 选 木 鼓 房 址 ,木 鼓 房 建 好 后 ,才 能 建寨 子 ;三 是 娱 乐 的 乐 器 ,在 重 大 庆 典 活 动 中 ,木鼓 是 佤 族 不 可 或 缺 的强 力 助兴 剂 。 2 .佤 族 原 始 宗 教 信仰 佤 族 原 始 宗 教 是 处 在 蒙 昧 时 代 的佤 族 先 民 对 自然 的虚 妄 和 主 观 反 映 的产 物 ,是 佤 族 认 识 客 观 世 界 、解 释 自然 和 社 会 现 象 的 精 神 成 果 。 沧源 的佤 族 宗教 具 有 原 始 宗 教 多 神信 仰 的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源佤族音乐在当今社会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刚成立时期,曾流行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族民间音乐,许多民族民间音乐在民间流行、传唱,并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喜爱。
《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比较流行的一首歌曲,歌曲唱遍全国,这首歌,使人们熟知了在祖国最边远的地区有一个佤族。
在新的时期里,传统音乐受到冲击,民族民间音乐日趋淡化,那么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笔者就沧源佤族音乐为例,简要探讨了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佤族的民间音乐
1.1佤族的民间音乐起源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活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西盟仇族自治县等地。
西盟、沧源两县是主要聚居区。
沧源佤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用歌声传述历史。
佤族人的音乐敏感程度较高,其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宗教活动等活动中。
佤族的民族音乐分为三种,一种是民间歌曲,一种是民间器乐,一种是民间舞蹈。
沧源佤族民间音乐比较丰富,既有各种歌歌调调,也有各种特色的民间舞蹈。
由于佤族后裔退居山林,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生产、生活难度较大,因此佤族人民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既有节奏铿锵,
韵律强劲,源于劳动的劳动号子的民歌,也有源于各种节日活动,祭祀活动的歌舞,千百年来,佤族劳动人民用集体智慧传承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嘹亮的歌喉,动人的歌舞,体现佤族人民充沛的精力,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得以传承。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侵入,佤族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佤族中青年唱佤调的机会越来越少。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佤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2佤族的民间音乐种类
佤族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有代表性。
既有许多山歌、劳动歌曲,也有一些宗教歌、习俗歌。
其中,山歌比较具有代表性,山歌含咏唱之意,演唱形式也较为随和,即在山野唱的调子。
所以,山歌曲调比较简单,节奏也较为自由,内容多反映劳动和爱情,结构常以一个高亢引腔,歌词变化可长可短,演唱时一般均不用乐器伴奏,佤族男女都喜欢演唱。
沧源地区玩调也比较流行,玩调分为两种,一种是唱调(只唱不舞),一种是分跳调(边唱边舞),一般分为两排,肩靠肩,手拉手,载歌载舞,气氛热烈而有趣,
并时常伴有踢脚,拍手跺脚等动作。
劳动歌曲音乐风格粗犷朴实,有点旱谷歌、砍柴歌、薅秧歌等,一般是在野外集?w劳动时对唱,富有生活气息。
佤族宗教歌一般都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唱,主要是朗诵性的咒语及吆喝声,在佤族地区,杀人头
祭谷魂等都是唱歌进行的活动。
习俗歌大多在举行某种传统仪式、跟佤族风俗习惯有关活动中演唱,婚丧、狩猎、盖新房、拉木桥等活动都要唱歌跳舞。
习俗歌曲大多在集体场合演唱,是佤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婚丧的《结婚调》、《哭调》;起房盖屋有《贺新房调》,狩猎的《狩猎歌》等,一般是由歌手领唱,群众随声应和。
另外,还有打歌调、情歌、儿童歌曲等。
佤族民歌有古朴粗犷,紧贴生产生活,至今,在佤族人民的各个场合,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众多的佤族音乐的民间艺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佤族民族民间音乐。
2以沧源佤族音乐为例――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1 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
民族民间音乐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办法,保护、培养传承人,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
佤族民族民间音乐源于民间,是佤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办法,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
首先,应重视挖掘,不断创新,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搭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载体,保护、培养传承人,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沧源佤族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主要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传承方式已经
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当今社会,民族民间音乐要想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输入新鲜血液,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时代、新音乐文化元素相结合,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不断创新、协调发展。
让更多人来了解它、研究,使其能够它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我们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还要注意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深入民间,与民间艺人多接触,进一步完善民间采风制度,实施因地制宜,通过实地考察吸取营养,汲取素材,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2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民族民间音乐要想发展,学校教育应成为重要的传播阵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更有利于在当今社会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为此,相关部门应把佤族传统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全过程,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创造良好的发展的环境,从娃娃抓起,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
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对于传承与发展佤族音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提供经费支持,要给予民间艺人应有的社会待遇,为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加强政策保护,支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为其带徒授业创造条件。
现代的年轻人对于流行音乐比较热衷,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热情。
因此,相关部
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搭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载体,做好培养工作,让年轻一代乐于接受民族民间音乐,体味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应,通过大众媒体,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营造积极的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氛围,增强人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同。
3结语
云南沧源佤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不仅要让更多的佤族人民了解这一传统的音乐,还要让佤族音乐走出去,让更多非佤族人民认识和了解这一音乐文化,把佤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发展方向接轨,促进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