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总结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总结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推动高校的发展。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讨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教学和研究能力兼备的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教学方法创新高校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课、实验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开设跨学科专业、开展企业合作培养、实行导师制等,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学科发展规划高校应制定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重点和路径,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2.学科建设投入高校应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增加教学和科研设备的配置,提高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益。
3.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建设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加强学科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学科评估和质量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学科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高校应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专业”《 ,辞海》的表述为: “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
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有学者从广义、 狭义和 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
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 主要指某些特
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 大多 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所谓特指的专业, 即高等学校中的专 业,即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
本文所讨论的学科指的是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 专门 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有时, 我们用“ 学科知识” 术语来称呼知
识的门类属性 、 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 学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 例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2个门类(哲学、 经济 学、 法学。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 学、军事学) 。而国家标准GB/T13735- 92则依据学科研究对 象、 研究特征、 研究方法 、 学科的派生来源 、 研究 目的、 目标等 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 然科学、 B农业科学、 C医 药科学、 D工程与技术科学、 B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 下设 一、 三级学科进行分类, 二、 共有58个一级学科。 (二) 专业的基本内涵
摘 要: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拙性工 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共有两百多种。 二、 学科与专业的相互关系 学科和专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从它们的区别来看, 区别有三个方面: 1.学科的划分与专业的设置所依据的标准是不同的。学
作。 从学科和专业的基本内洒入手, 在分析学 并 科与专业关系 基
现与创新。 专业的目 标是培养人才, 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
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教风学风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教风学风建设1.引言1.1 概述概述: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团队和塑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重视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的关键。
只有将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完善学科课程设置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
人才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团队建设的基础。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国内外优秀学府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理念,提高自身的水平。
教风学风建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学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只有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总结其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其次,文章将首先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阐述。
这部分将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学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引入前沿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加强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影响力。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讨论人才团队建设。
本部分重点在于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关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我院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更好的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走好“科技兴国”之路,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医学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造就高层次的医学科技人才,将我院办成具有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的医院,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章学科建设第二条:学科建设是我院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医院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争取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因此要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我院优势学科,使之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防病、治病的重点、难点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争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从而使我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竞争力,为此医院将业务总收入的1%作为科研预算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当年余额转入下年使用。
第三条:建立一流实验中心。
生物工程中心为医院重点扶持单位,为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研究中心,达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建立开放性实验中心的目的,医院将对生物工程中心每年拨款50万元人民币,购买仪器等设备,连续五年。
第四条:设立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
1.每年资助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0万元人民币。
2.每年资助部、委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30万元人民币。
3.每年资助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0万元人民币。
4.每年资助厅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0万元人民币。
5.每年资助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万元人民币。
以上资助,均连续三年。
第五条:鼓励主办学术会议。
为扩大我院的学术影响,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达到争创全国一流医院的目的,对我院主办的学术会议,医院将提供适当的交通工具和会议地点。
第六条:加强对外交流为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达到医院与国际接轨的目的,鼓励各学科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于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需聘请外国专家及省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或技术指导者,医院负责安排食宿及省内旅游、招待费。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为了当今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下面将从学科发展的现状、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学科发展的现状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发展的现状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学科发展的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兴的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涌现,这对于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社会的多元化也引发了新的学科需求,使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其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科建设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学科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优秀的学科既能够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也能够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科建设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人才培养既需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学校提供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在多个领域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整合。
只有通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制定急诊科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系统的急诊科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确保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接诊、初步诊断、治疗、转诊 等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减少医疗事 故和纠纷的发生。
国内急诊科发展
近年来,我国急诊科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急诊医师队伍不够壮大、医疗设备不够先进、多学科协作不够紧密等方面。未来 ,我国急诊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急诊科将实现智能化诊断和治疗。通过大数据分析和 机器学习等技术,急诊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访问学者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急诊医学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 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
推动国际人才培养
加强与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急诊医学人 才,提升我国急诊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PART 06
管理机制改革与优化建议
REPORTING
急诊科应与其他科室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 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推动区域急救网络建设
急诊科应积极参与区域急救网络建设,与周边医疗机构建 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区域 整体急救水平。
PART 03
人才队伍现状与需求分析
REPORTING
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特点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摘要:1.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学科建设的意义3.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4.我国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挑战5.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正文: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如何优化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人才培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繁荣富强,必须拥有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
学科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学科体系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振兴。
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学科体系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学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存在研究成果转化难、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要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同时,要改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实践教学不足
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 环节薄弱,影响了学生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国际化程度低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 低,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 化交流的能力。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
01
02
03
04
05
加强交叉学科和 新兴学科…
提高学科水平
优化人才培养模 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
提高国际化程度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动 新兴学科的发展,以满足 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 养的思考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 当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
战 • 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措
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加 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适应这种变 化。
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案例
要点一
微软与北京大学
要点二
阿里巴巴与杭州师范大学
微软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微软-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学院的教学内容与 微软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毕业 后可直接进入微软工作。
阿里巴巴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阿里巴巴商学院” ,旨在培养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学院的教学内 容注重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实战经验,毕业 后可直接进入阿里巴巴或相关企业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总结词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 键环节,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VS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奖组织20个(最多的是医疗卫生组织)
经济发展变化对诺贝尔奖的影响
----美国尽食渔翁之利
2%
美国 欧洲 其他
8.1% 18%
41.3% 80%
50.6%
二战前
二战后
5. 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孰轻孰重? 丁肇中:基础研究是社会发展原动力 /htmlnews/2012/9/2696 70.shtm 从伦琴发现X线想到的(影像学鼻祖) 从过去的牛痘------现在的儿保疫苗想到的 (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在发生变化
古代东方医学(中国)—古中医学《神农百草经》《黄帝内经》 古代西方医学(欧洲)– 古希腊医学(希波克拉底 )
现代系统医学
现代系统医学(生物学)
基因组学的研究正在转化 疾病的发生不是单细胞的原因,而是体内的网络系统生物学 疾病的原因不再是个体的原因,和食物、生态和环境 等密切相关 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未病之人/病人)为中心; 从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个体化)人的 健康为中心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
“人”(团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财”(建设资金—学科项目基金) “物” (平台或载体—医学院或医院、中心) “事”(围绕建设目标从事活动,包括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和医学科研)
(前瞻性)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规律)
医学学科的发展—
人类健康需求为导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与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差距
பைடு நூலகம்
1912 1877 1209 Beijing Uni. Tokyo Uni.(37th) Cambridge Uni. (3rd) 1636 1885 Harvard Uni.(1st) Stanford Uni. (2nd) 1905 Hong Kong Uni. 1910 (22nd)
美国NIH模式
实验室基础研究
患者需求为导向的 临床研究
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基于人群的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医学学科建设的整体体系被肢解
10
15
20
25
0 浙医 北医 二医 上医
5
19 99 年 20 00 年 20 01 年 20 02 年 20 03 年 20 04 年 20 05 年 20 06 年 20 07 年 20 08 年 20 09 年
“输血+换血”
以人为本,建设经费的60-80%用于人
•
• •
人才培养—研究学者、上医之星、市级和国家级人才计划
人才引进—分层引进(领军人才、优秀骨干) 其他现有人员--A. 强者,提高待遇 B. 弱者,转岗分流 C. 有潜力并有志者(40岁以下),送出去,请回来
为医学学科发展开发多途径筹资渠道
学科建设是医改的抓手
--以学科建设为纽带,理顺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 大循环
需要社区参与
--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搭建医学学科体系 的金字塔
几点思考
4.百年诺贝尔奖统计结果启示 诺贝尔奖总数:804(797人和组织) 获奖个人777人
物理学奖:180人 化学奖:150人 生理与医学奖:189人 文学奖:104人 经济学奖:61人 和平奖:95人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精品课程 教学成果
一定要注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
2012年上海市重点学科 一级A类
效率与公平问题
建设成效显著!
环境建设:创造高水平学术、教育和医疗服务环境
1. 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 营造自由学术氛围 3. 建设共享开放平台 ---NIH(专业化的服务) ---Rochefeller University (1栋大楼6个研究服务中心)
---依法治校,依托《复旦大学章程》对融资进行规范管理
•
学校资源:举全校之力,建设一流医学院
(把上海医学院建设成一流的医学院就是对复旦大学最大的贡献)
面向结果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制
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211三期建设项目 “重大疾病的基础医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制 课程负责人制
合理分配科研与教学的资源和空间
转化医学理想的运作方式
美国NIH模式
实验室基础研究
患者需求为导向的 临床研究
Improved health
基于人群的 临床研究
临床实践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当前我国医学学科现状分析
1. 国际环境------我们医学学科与国际差距、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2. 国内环境------医学学科发展内涵符合国家重大需求
AHS(Academic health system) 教育研究型医疗联合体
“学术型医学”Academic Medicine(AM) AM的载体— “教育研究型医疗中心” (Academic Health Centers,AHC)
“教育研究型医疗联合体”(Academic health system, AHS) 进一步提高科研、教育和三级医疗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
2010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经费分配百分比
几点思考
1.学科建设与交响乐
相同点: 1. 离不开“指挥”—顶层设计与协调 2. 乐师之间的高度配合(集体合作精神) 3. 乐章和学科规划是可以事先谱写的
不同点:乐章是静止固定的 学科发展是运动变化的
执行易 执行难
需要反馈和监督机制
几点思考
2.医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医文化
NIH的开放共享平台
专业化的服务设施1
• 表型研究
○ 生物力学研究室 ○ 代谢室 ○ 处理细胞/GMP设备
NIH的开放共享平台
专业化的服务设施2
影像学平台
• MRI中心 • PET 项目
○ 3 T回旋加速器
○ 放射化学/GMP设备
○ 3T 组扫描设备
Multi-modality minimally-invasive procedural suite
3. 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动态分析1999-2009
60
50
40 上医 30 二医 北医 20 浙医
10
0 1999年 2000年2001年2002年 2003年2004年2005年 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
转化医学理想的运作方式
美国NIH模式
实验室基础研究
患者需求为导向的 临床研究
四条纵向的主线交织并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
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 临床经验的积累 药理学原理的掌握和临床应用 在整体上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认识
AHS Framework by Mayor Shen
District/ County 1 District/ County 2
RMC CHSCs RMC CHSCs
1. 杰出人才队伍的动态分析1999-2009
2. 争取科研项目基金能力的动态分析1999-2009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上医 二医 北医 浙医
District/ County 1
Affiliated Hospital A
District/ County 1
RMC CHSCs
Medical University 1
RMC CHSCs
District/ County 2
RMC CHSCs
District/ County 1
District/ County 1
District/ County 1
District/ County 2
RMC CHSCs
District/ County 1
RMC CHSCs
Affiliated Hospital B
District/ County 2
RMC CHSCs
RMC CHSCs
Medical University 2
Affiliated Hospital B
RMC CHSCs
District/ County 1
RMC CHSCs
Affiliated Hospital A
现代医学发展的主线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 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以整合和转化为手段的转化型医学研究。 “Translational Medicine(转化医学)”
us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Health
RMC CHSCs
Affiliated Hospital A
RMC CHSCs
District/ County 1
RMC CHSCs
Affiliated Hospital B
District/ County 1
RMC CHSCs
Medical University 3
District/ County 1
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基于人群的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2009-2012年,尊重学科规律,新的上海医学院重新整组
HOW TO DO 充分调动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
学科发展布局(AHS)--与徐汇区等区域卫生战略合作 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并重) 学科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体制机制保障----A. 学术管理 B. 行政(后勤)管理与服务 C. 面向结果的绩效管理与考核
• 医学是非常特殊的一门科学:真、善、美 “人文心,科学脑,世界观,勤劳手” • 病人需求永远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 美国百年品牌Mayo Clinic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 就是贯彻一个“the needs of the patient come first”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