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14章货币需求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第十四章 笔记

货币市场的均衡
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
L = L1+L2 = L1 ( y )+L2 ( r ) = k y - h r
m = L = L1+L2 = L1 ( y )+L2 ( r ) = k y - h r
m = k y - h r
以此求出y和r关于其他变量的函数表达式,即得出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在IS曲线上,有一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
在LM曲线上,有一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即用两个表达式联立求解,即曲线上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代表的数据意义
重点加难点:!!!
b值大,边际储蓄倾向低,IS曲线比较平坦
问题(困惑):
d值大小的经济意义
d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b值大小的经济学意义
IS曲线平坦或陡峭的经济学意义
支出 = c + i + g
收入 = c + s + t
两式联立:c + i + g = c + s + t
即:i + g = s + t
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M1 + Ds +Dt
M3=M2+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大额定期存款)= M2 + Dn
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看书上的函数图
§14-4 LM 曲线(即是横轴为y,纵轴为r的函数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在货币供给量既定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均衡只能通过调节对
第一,交易动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公众和厂商为应付日常规律性的购买和支付而持有货币。
第十四章 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

ky m r h h
• 可知,LM曲线的斜率为k/h,当k越 大,h越小,LM线越陡。
• 1:h→0时,LM曲线变成了垂线。 • 也就是说,当h→0时,即投机需求系数趋近于零, 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零,人们手持货币量 都是交易需求量。此时,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 策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 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使 LM曲线右移,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 水平。因此这时候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这符合“古典学派”以及基本上以“古典学派” 理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因而LM曲线呈 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 2.h很大时(即货币需求对利率r非常敏感),则 k/h就很小,于是LM曲线变成了一条水平线。把这 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此 时,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 给,既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此 时货币政策失效。相反,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就会在利率不发生 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因而此时的财政政策有很大 效果。凯恩斯认为30年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的经 济就是这种情况,因而LM曲线呈水平状的区域称 为“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
• 3.m:货币的实际供给 • m=M/P • M:名义货币量; • p:价格指数; • m:实际货币量。
三、 LM曲线的推导
• 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定 的,而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 量所决定的。而货币的供给量是由货币当 局所控制,即由代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所控 制,因而假定它是一个外生变量。在货币 供给量既定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均衡只能 通过调节对货币的需求来实现。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资本边际效率 曲线还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 因为当利率下降时,企业会增加投资,资本 品的供给价格就会上升,在相同的预期收益 下,r必然缩小。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 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第十四章_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参考答案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判断题1、只要人们普遍把“万宝路”香烟作为交换媒介而接受,“万宝路”香烟就是货币。
( T )2、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 T )3、凯恩斯的持币投机性动机只是在债券价格预期上涨时才适用。
( F )4、在IS曲线上方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没有达到产品市场均衡,而且投资需求大于储蓄。
( F )5、利率越低,用于投机的货币则越少。
( F )6、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投资和储蓄分别是由货币市场的利率和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的。
( T )7、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 T )8、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利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结合都实现了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 T )9、若货币供给减少或利率上升,则LM曲线向右移动。
F (向左)10、如果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接近水平形状,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不受利率的影响。
F11、根据货币的预防需求,消费计划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较高的货币需求。
T12、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
T13、根据IS-LM模型,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
T14、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需求管理。
T15、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出售债券。
F二、选择题1. 如果利息率上升,持有证券的人将( B )。
A.享受证券的资本所得B.经受证券的资本损失C.在决定出售时,找不到买主D.以上说法都不对2. 影响货币总需求的因素是( D )。
A.只有收入B.只有利息率C.流动偏好D.利息率和收入3.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C )。
A.不变B.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C.下降D.上升4. 下列哪一项不是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主要动机( A )。
A.储备动机B.交易动机C.预防动机D.投机动机5. 如果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那引起实际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原因是( D )。
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这种存款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所独有的、因而构成了银 这种存款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所独有的、 行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 行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除了银行作为中介 这样一种间接融资方式以外,还有许多直接融资渠道. 间接融资方式以外 直接融资渠道 这样一种间接融资方式以外,还有许多直接融资渠道.例如 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将 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想要购买资本品的投资者手中, 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想要购买资本品的投资者手中,但 是在这种直接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存款的创造。 是在这种直接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存款的创造。只有商业 银行体系可以创造出被列入M 的存款, 从而扩大货币供给。 银行体系可以创造出被列入 2 的存款 , 从而扩大货币供给 。 然而,应该注意一点.商业银行虽然能够创造存 却不能够创造财富。在我们所举的上述例子中。客户B 款.却不能够创造财富。在我们所举的上述例子中。客户 的存款来自于他从银行甲的贷款,他在获得存款的同时也须 的存款来自于他从银行甲的贷款, 承担债务,他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富有。客户C也是这样 也是这样, 承担债务,他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富有。客户 也是这样, 商业银行只是创造出了可放列入货币资产的存款,增加了经 商业银行只是创造出了可放列入货币资产的存款, 济的流动性.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 济的流动性.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
M C+D = B C+ R
(14. 3)
将上式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D,可得到: 将上式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 ,可得到:
M C/ D+1 = B C/ D+ R/ D
(14. 4)
根据我们的定义,C/D是现金占存款的比率 ;R/D 是现金占存款的比率cr; 根据我们的定义, 是现金占存款的比率 是存款准备金率rr。于是上式可改写为: 是存款准备金率 。于是上式可改写为: cr + 1 M= ×B (14. 5) cr + rr 从式(14. 中可以看出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成正比。 中可以看出, 从式 .5)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成正比。我 们将比例系数(cr+1)/(cr+rr)称为货币乘数 称为货币乘数(Money multtpler), 们将比例系数 称为货币乘数 , 表示, 式可被写成: 用m表示,则(14·5)式可被写成: 表示 式可被写成 M=mB (14. 6)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1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总供给模型★★★★★1.长期总供给模型在长期,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总需求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经济的产出始终保持在其自然率水平上,如图14-1所示。
图14-1长期总供给曲线2.两种短期总供给模型(见表14-1)表14-1两种短期总供给模型3.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经济的短期波动假设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
当总需求增加时,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
此时价格高于预期水平EP2,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变动到点B,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水平。
在长期,预期的价格水平上升到EP3,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经济回到新的长期均衡点C,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水平,如图14-2所示。
图14-2需求的移动是如何导致短期波动的考点二: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现代菲利普斯方程为:π=Eπ-β(u-u n)+v。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E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u n表示周期性失业;v为供给冲击;β为衡量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的参数。
假设Eπ和v固定,则可以得到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4-3所示。
但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只在短期成立,这是因为在长期人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
在长期,古典二分法有效,失业回到其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
图14-3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2.从总供给曲线推导菲利普斯曲线将总供给曲线Y=_Y+α(P-EP)变形为P=EP+(Y-_Y)/α,接着进行以下步骤:(1)“一加”。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4

y1 y2 y3
s
s3
均衡条件i=s
s2
s1
y
i1 i2 i3
i
r%
r1
r2
投资需求函数
i= i(r)
r3
i y
i1 i2 i3
IS曲线的推导图示
济世
2.IS曲线及其斜率
IS斜率
r% IS曲线
y
斜率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曲线越平缓。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曲线越
反之, b越小,IS曲线斜率越大,曲线越陡峭。
济世
三部门经济中:定量税情况下,IS 曲线斜率绝对值(1-b)/d。但是 在比例所得税情况下, 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就变成了:
所以,曲线斜率除了和d及b有关外,还和税率t有关。在其 他量一定时,t 越小,IS曲线斜率越小,曲线越平缓; t越大,IS 曲线越陡峭。因为税率越小,乘数越大;税率越大乘数越小。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需求=总供给, i = s
S=-a+(1-b)y
i= e - dr
得到IS方程:
i= e – dr s = - a + (1-b) y
i=s
济世
s
储蓄函数s= y - c(y)
s3 s2 s1
y1 y2 y3
产品市场均衡
r% i(r) = y - c(y)
r1 r2 r3
切入点:上一章我们假定投资为常数,本章认为投资是
变量。要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必须研究投资本身是怎么决定 的。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利率又是货币供求关系确定的,从 而引入货币市场。
济世
一、投资的决定
1.投资:称为资本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它表示 在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增量,即生产能力的增量。包括厂房、 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 增加。
第十四章-IS-LM模型试题答案新

第十四章 IS —LM 模型练习答案班级 姓名一、判断1、投资支出和利率呈正比,即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大。
( × )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IS 曲线愈平坦,表明Y 对r 变化更为灵敏。
( × )3、增加净税收1个单位,IS 曲线向左平移b b-1个单位。
( √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利率由4%上升到5%,则IS 曲线向右方移动。
( × )5、提出LM IS -模型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把货币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
( √ )6、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利率水平越高,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量就越少。
( √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引起实际货币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 √ )8、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交易需求、投机需求和资产需求之和。
( × )。
9、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需求等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就隐含着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 √)。
10、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物价水平上升使LM 曲线向右方移动。
( × )二、选择1、投资决定的条件是( A )。
A 、r MEC >;B 、r MEC <; C 、r MEC =;D 、不确定。
2、IS 曲线的斜率由( C )决定。
A 、边际消费倾向;B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
3、IS 曲线为Y = 500-2000r ,下列哪一个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IS 曲线上?( A )A 、r =0.02,Y = 450;B 、r =0.05,Y =400;C 、r =0.07,Y =360;D 、r =0.10,Y =300。
4、在IS 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B )A 、一个;B 、无数个;C 、一个过无数个;D 、一个或无数个都不可能。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30亿元,会使IS 曲线: 。
( C )A 、右移30亿元;B 、左移30亿元;C 、右移,支出乘数乘以30亿元;D 、左移,支出乘数乘以30亿元。
金融学曹龙骐第 14 章 货币均衡

第14 章货币均衡一、名词解释1、科尔纳失衡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5、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6、紧缩性财政政策7、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8、瓦尔拉斯均衡9、凯恩斯均衡10、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11、供给型调整12、需求型调整13、逆向型调整14、物价指数15、货币购买力指数16、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17、相对通货紧缩18、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19、恶性通货膨胀20、消费者价格指数二、填空题1 .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______________ 指数。
2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 _______ 贬值、 ______ 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3 .在市场机制充分运行和政府对物价不加控制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属于______________ 通货膨胀。
4 .治理通货紧缩主要有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三种措施。
5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 ______________ 就叫通货膨胀。
6 .货币供给过多一般表现为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
7 .结构性货币失衡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和理及以此为基础的 ___________ 。
8 .批发物价指数又称 __________ 。
9 .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属于 __________ 通货膨胀。
10 .当货币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调整的方式称为 __________ 。
11 .一般均衡分析是要考察各种商品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___________ 问题。
12 .货币失衡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三种情况。
13 .当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不一致时,就出现了__________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期投资收益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收益率下
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人们对货币的偏好增加,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对其他
金融资产的偏好增加,则货币需求减少。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关系:信用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少。原因:
(1)对交易媒介的节约。信用发达条件下,债权债务多
,债券债务的相互抵消可以节约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
易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即一般物价水平;T 代表全部商
品和劳务的总交易量,因此,PT 代表的是该时期内商品 或劳务交易的总价值。
4.PY 取代PT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
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总产出,而不是交易总量,所以交易方程 式通常写成如下形式:
MV = PY
(14-2)
(14-4)
(14-4)式就是由传统货币数量说导出的货币
需求函数。由于1/V为常量,所以由固定水平
的名义收入引致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
需求量。
因此,费雪的货币数量说表明:货币需求仅是
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Y也将保持不变。通过工资 和物价的灵活变动,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 业的水平上,故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Y也将保持 不变。
7.货币数量说的观点二:
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货币供应
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由于
Y和V均保持不变,所以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完全
第14章 货币需求
线索:
涵义与决定—测量—理论流派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涵义
1.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主观愿望。 2.货币需求: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 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
3.微观货币需求: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 企业)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它经济 条件下,机会成本最少、收益最大时对货币的需 求。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选择、财富分配行为。
(二)市场利率
(三)预期和偏好 (四)信用发达程度 (五)经济体制
(一)收入状况
1.关系: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 正比,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比。
2.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数量成正比。原因:
(1)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只是其总财富的一部
分,收入数量通常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要量,货币需求量相应减少。
(2)对储藏手段的节约。信用发达条件下,金融市场比
较完善,投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人们可以很便利地通过 金融市场取得现金或贷款(流动性),人们减少货币持 有量。
(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涉及产权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宏
观管理方式等方面,它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相结
合,构成了居民和企业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
第四篇 宏观金融运行: 调控和监管
本篇包括第14章至第20章,主要从整体经济角度讨论金
融系统的运行规律。
第14章分析货币需求 第15章分析货币供给 第16章分析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第17章讨论货币政策。通胀与通缩两种极端现象。 第18章对其形成的原因和治理对策进行讨论。
第19章和第20章,金融危机的防范治理和金融监管。
5.从交易方程式到货币数量说:
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制度
决定的。由于经济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
时间内才对流通速度产生轻微影响,故在短期内货
币流通速度可视为一个常数。
6.货币数量说的观点一:名义收入仅决定于货币 数量的变动
当货币数量M翻番时,MV也翻番,从而名义收入 PY也一定翻番。它意味着名义收入完全取决于货 币供应量。
4.宏观货币需求: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
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
、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
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
5.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
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体现在价格 P上,如 M 翻番,P也必须翻番。
实际上,因为货币数量说解释了对既定数量的总
收入所持有的货币数量,所以它也是一种货币需
求理论。将交易方程式的两端同除以V,则可得
M = (1/V) PY
(14-3)
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
M就等于货币需求量。因此:
Md = (1/V)PY
式中:Y 为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
值,也就是总产出;P 为一般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PY 即 为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V 为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一定时期(通 常是一年)内流通中的货币量。交易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在 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二)市场利率
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
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自然减少。
(三)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市场利率上 升,则货币需求增加。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 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作环境。这些环境如果存在根本性差异,就会形成 不同的货币需求行为。
第二节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1.背景:美国经济学家爱尔文.费雪在《货币购
买力》(1911)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
了最清晰的阐述。
2.内容: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
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
(2)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3.货币需求量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
比:
假设居民的全部收入用于当期支出,且其支出均匀分
布。故在每月支付一次工资的情况下,其平均货币持
有额是月工资的一半;而在每半个月支付一次工资的 情况下,虽然月工资总量不变,但其平均货币持有额 只有月工资的1/4。
交换商品和劳务。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
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
和价值总和。
3.交易方程式:
M V = P T
(14-1)
M 代表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V 代表货币
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一美元每年用来购买 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P 代表所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