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资料

合集下载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PPT课件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PPT课件

EF FM A1F FB1 1
A1C1
A1B1
EF FM A1C1 2 6
.P
Q
D M
C
P.
N
A
-
B
6
方法点睛
本节课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以问题为 牵引,层层探究,步步深入,采用了通过合情推理得 出猜想,最后到推理验证的研究方法,求出周长最值.
-
7
同学们,再见!
-
8
如何找?
D1 A1
C1 B1
N
D
P.
C

T
A
Q
B
-
2
探究:截面多边形的形状
当点P从E向B运动(或从F向D1运动)时:
截面多边形是相似的等边三角形
当点P在E到F之间运动时:
截面多边形是六边形
D1
C1
A1
M2
B1M3
F
M1
D
M6

M4
P
. E
C M5
A
B
如何求周长?
-
3
探究:截面多边形周长的取值范围
周长的最值
主讲人 曹永芹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童嘉森特级教师- 工作室
1
如图:正方体ABCD - A1B1C1D1的棱长为2 3,动点P在
对角线BD1上,过点P作垂直于BD1的平面,记这样得
到的截面多边形(含三角形)的周长为y,设BP x,
则当x 1, 5时,求函数y f (x)的值域
要求截面多边形的周长, 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要求的截面多边形.
1.等边三角形的周长
Q BD1 平面NQT , PM 平面NQT
A1
BD1 PM

2023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提升微专题几何篇第36讲怎样解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含解析

2023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提升微专题几何篇第36讲怎样解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含解析

第36讲怎样解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知识与方法解答立体几何中的有关最值或范围问题,通常用函数思想方法.通过设出适当的变量、建立函数关系,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或值域)的问题,解题时要弄清哪些是定值,哪些是变量,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如何根据题意建立函数关系,如何求函数的最值等.要重视立体几何中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或几何模型解题的训练,重视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的培养.二、典型例题【例1】()1如图3106-,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各棱的长均为2,M 是1AA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棱柱表面上运动到点N ,应如何运动,才能使点M 运动的路程最短,并求出最短路程;(2) 在正三棱锥P ABC -中,,2AB a PA a ==,过A 作平面分别交平面PBC 于DE .当截面ADE 的周长最小时,ADES=_______,P 到截面ADE 的距离为_______.【分析】求解点在几何体表面上运动路程最短的问题,通常将几何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化归为平面图形内两点间的距离,有时侯对如何将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展开角度,所以还要分类讨论获得正确的结果.第()2问又把问题引向深入,解决面积和点到截面的距离问题. 【解析】(1)观察图3106-,从点M 运动到点N 的路程最短可能情况有两种:(1)经面1A B 和面1BC 到N ,其最短路程是侧面展开图(图3107-)中的线段MN 的长,由已知条件可求得1,3,AM AN MN ===.(2)经面1A C 和下底面到点N ,其最短路程如展开图(图3-108)中的线段MN 的长.1,120MA NA MAN ∠===.2222cos1204MN AM AN AM AN ∴=+-⋅⋅=+即MN =4 310,+<∴点M 在棱柱表面上运动到点N (2) 将三棱锥的侧棱PA 剪开,当ADE 的周长最小时,其展开图如图3109-所示,ADE 的周长即是展开图中线段AA '的长,易证ABDO PAB .又22PA AB a ==,故2AD AB BD a ===.33,24PD PD PB BD a DE BC a PB =-==⋅=.在ADE 中,DE 上的高AH ==.于是21;2ADESAH DE a =⋅= 从P 向底面作高PO ,则PO ===.于是231312P ABC V a -==. 又22916PDE PBCSPD SPB ==得,3399 .1616A PDE A PBC V V --=== 则313A PDE P ADE ADEV V d S --==⋅=,解得d =. 【例2】(1)如图3110-所示,在圆锥中,母线长为2,底面半径为12.一只虫子从底面圆周上一点A 出发沿圆锥表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 点,则这只虫子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2) 如图3111-所示.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2?cm ,下底面半径为4?cm ,母线长为6?cm .求轴截面相对顶点,A C 在圆台侧面上的最短距离.【分析】空间图形→平面图形,第(1)问,将圆锥侧面沿母线SA 展开得到扇形,弧所对的弦长即为所求的最短距离.第(2)问,展开圆台侧面,A ,C 两点所成线段长即为所求的最短距离。

高三数学备考冲刺140分问题29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含解析0426238.doc

高三数学备考冲刺140分问题29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含解析0426238.doc

问题29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涉及到距离、面积、体积、角度等四个方面,此类问题多以规则几何体为载体,涉及到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线面关系的逻辑推理、空间角与距离的求解等,题目较为综合,解决此类问题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函数法,即利用传统方法或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建立所求的目标函数,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二是直接法,即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或平面几何中的相关结论,直接判断最值.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于组合体的考查,重点放在与球相关的外接与内切问题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才能顺利解答.从实际教学来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掌握最为模糊,看到就头疼的题目.分析原因,除了这类题目的入手确实不易之外,主要是学生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式和套路,以至于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产生畏惧心理.二、经验分享1.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常见方法有:(1)建立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最值方法,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把这类动态问题转化成目标函数,最终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解题途径很多,在函数建成后,可用一次函数的端点法;二次数的配方法、公试法;有界函数界值法(如三角函数等)及高阶函数的拐点导数法等.(2)公理与定义法通常以公理与定义作依据,直接推理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一般的公理与定理有:两点之间以线段为最短,分居在两异面直线上的两点的连线段中,以它们的公垂线段为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连线中以过这两点与球心的平面所得圆的劣弧长为最短等.如果直接建立函数关系求之比较困难,而运用两异面直线公垂线段最短则是解决问题的捷径.(3)解不等式法是解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同样可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一些变量的特殊不等关系求解:如最小角定理所建立的不等关系等等.(4)展开体图法是求立体几何最值的一种特殊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将几何题表面展开,也可将几何体内部的某些满足条件的部分面展开成平面,这样能使求解问题,变得十分直观,由难化易.(5)变量分析法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几何体中的点、线、面,哪些在动,哪些不动,要分析透彻,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转化成求某些线段或角等一些量的求解最值总题的方法.除了上述5种常用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并不普遍的特殊方法,可以让我们达到求解最值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列方程法、极限思想法、向量计算法等等其各法的特点与普遍性,大家可以通过实例感受其精彩内涵与思想方法所在.2.决定棱锥体积的量有两个,即底面积和高,当研究其体积的最值问题时,若其中有一个量确定,则只需另一个量的最值;若两个量都不确定,可通过设变量法,将体积表示为变量的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思想确定其最值;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旋转到一个平面内,利用两点之间距离最短求解3.解决几何体体积最值问题的方法(1) 根据条件建立两个变量的和或积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体积的最值;通过建立相关函数式,将所求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此法应用最为广泛;由图形的特殊位置确定最值,如垂直求解球与棱柱、棱锥的接、切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接、切点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与圆的接、切问题,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几何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4.解题时,通常应注意分析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首先应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是否能用公理与定义直接解决题中问题;如果不能,再看是否可将问题条件转化为函数,若能写出确定的表意函数,则可用建立函数法求解;再不能,则要考虑其中是否存在不等关系,看是否能运用解等不式法求解;还不行则应考虑是否可将其体图展开成平面,这样依次从本文所标定的方法顺序思考,必能找到解题的途径三、题型分析(一) 距离最值问题1.空间中两点间距离的最值问题A C与BD上,求MN的最小值. 【例1】正方体的棱长为1,M、N分别在线段11【分析】方法一,该题可以结合正方体的结构特征,将其转化为两异面直线的距离来求;方法二,可设出变量,构建相应的函数,利用函数的最值求解;方法三,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以及距离公式表示出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函数方法求解最值.A C与BD是异面直线,所以当MN是两直线的共垂线段时,MN 【解析】方法一(定义转化法)因为直线11取得最小值.取11A C 的中点P ,BD 的中点Q .则线段PQ 就是两异面直线11A C 与BD 的共垂线段.下证明之.在矩形11BDD B 中,PQ 为中位线,所以1//PQ BB ,又因为1BB ⊥平面ABCD ,所以PQ ⊥平面ABCD又因为BD ⊆平面ABCD ,所以PQ BD ⊥.同理可证11PQ A C ⊥,而, ,所以线段PQ 就是两异面直线11A C 与BD 的共垂线段,且1PQ =.由异面直线公垂线段的定义可得,故MN 的最小值为1.方法二:(参数法)如图,取11A C 的中点P ,BD 的中点Q .则线段PQ 就是两异面直线11A C 与BD 的共垂线段.由正方体的棱长为1可得1PQ =.连结AC ,则11//AC A C ,所以BQC ∠为两异面直线11A C 与BD 所成角.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所以.过点M 作MH AC ⊥,垂足为H ,连结NH ,则//MH PQ ,且. 设PM m =,QN t =,则QH m =.在Rt QNH ∆中,, 在Rt MHN ∆中,.显然,当0m n ==时,2MN 取得最小值1,即MN 的最小值为1.方法三:(向量法)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射线DA 、DC 、1DD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DN m =,1A M n =.则,即;,即.所以,故当2m n ==时,2MN 取得最小值1,即MN 的最小值为1.【点评】空间中两点距离的最值,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利用距离公式建立目标函数,根据目标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求解最值.对于分别在两个不同对象上的点之间距离的最值,可以根据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借助立体几何中相关的性质、定理等判断并求解相应的最值.如【典例1】中的两点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显然这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即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另外注意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平面的距离等的灵活运用.【小试牛刀】【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上学期高三统一检测】设正方体的棱长为,为的中点,为直线上一点,为平面内一点,则,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为()A. B. C. D.【答案】B【解析】结合题意,绘制图形结合题意可知OE是三角形中位线,题目计算距离最短,即求OE与两平行线的距离,,所以距离d,结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可得,解得,故选B。

立体几何中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中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

重点辅导Җ㊀北京㊀陶㊀军(特级教师)㊀㊀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这类问题包括求长度㊁角度㊁面积和体积等最值,而有关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通法是几何法和向量法,本文进行例析.例1㊀如图1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 B C D G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B C ,C C 1的中点,点P 是侧面B C C 1B 1上一点,A 1P ʊ平面A E F ,则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是.图1分析1㊀因为点A 1是定点,欲求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所以需确定动点P 的位置.因为直线A 1P 绕点A 1转动时总和平面A E F 保持平行,所以动直线A 1P 形成的平面与侧面B C C 1B 1相交,点P 就在它们的交线l 上.因为交线l 平行于平面A E F ,侧面B C C 1B 1与平面A E F 的交线是E F ,所以l ʊE F .怎样找到交线l 的位置呢?只需先找到点P ,它是侧面B C C 1B 1上的一个点.考虑到E 为B C 的中点,取B 1C 1的中点P 1,可知A 1P 1ʊA E ,则A 1P 1ʊ平面A E F ,而过点P 1且与E F 平行的直线是唯一的,就是交线l ,显然l 过线段B 1B 的中点P 2,点P 的轨迹是线段P 1P 2,所以求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转化为求点A 1到P 1P 2的距离.解法1(几何法)㊀如图2所示,取B 1C 1的中点P 1,因为P 1E ʊA 1A ,且P 1E =A 1A ,所以四边形P 1E A A 1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 1P 1ʊA E .取线段B 1B 的中点P 2,则P 1P 2ʊF E ,又因为A E 与E F 相交于点E ,所以平面A 1P 1P 2ʊ平面A E F ,由于点P 在平面A 1P 1P 2上,又在侧面B C C 1B 1上,故点P 的轨迹是线段P 1P 2.在等腰әA 1P 1P 2中,A 1P 1=A 1P 2=5,P 1P 2=2.取P 1P 2的中点M ,则A 1M ʅP 1P 2,于是A 1M =A 1P 21-P 1M 2=322,所以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是322.图2分析2㊀因为点A 1是定点,线段A 1P 的长度由动点P 的位置决定,确定点P 的位置可以引入坐标,为此考虑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出动点P 的坐标,列出长度的表达式,借助函数的思想求A 1P 的最小值.解法2(向量法)㊀如图3所示,以点D 为原点,D A ,D C ,D D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2,0,2),因为点P 是侧面B C C 1B 1上一点,可设点P 的坐标(x ,2,z )(0ɤx ɤ2,0ɤz ɤ2),故|A 1P ң|(x -2)2+4+(z -2)2.图3设平面A E F 的法向量n =(x 0,y 0,z 0),因为A (2,0,0),E (1,2,0),F (0,2,1),A E ң=(-1,2,0),E F ң=(-1,0,1),所以n A E ң=-x 0+2y 0=0,n E F ң=-x 0+z 0=0.{令y 0=1,则x 0=z 0=2,n =(2,1,2).因为A 1P ʊ平面A E F ,所以n 与A 1P ң=(x -2,2,z -2)垂直,故n A 1P ң=2(x -2)+2+2(z -2)=0,化简得x +z =3,因为0ɤz ɤ2,所以0ɤ3-x ɤ2,且0ɤx ɤ2,解得1ɤx ɤ2.把z =3-x 代入|A 1P ң|的表31重点辅导达式,整理得|A 1P ң|=2(x -32)2+92,x ɪ[1,2],故当x =32时,|A 1P ң|取得最小值322.例2㊀如图4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 B C D GA 1B 1C 1D 1中,E 为B C 的中点,点P 在线段D 1E 上,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图4分析1㊀求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找点P 到直线C C 1的垂线段P Q 长度的最小值.求线段P Q 的长度涉及空间上两个动点长度的距离问题,不易处理.注意到C C 1ʅ平面A B C D ,P Q ʅC C 1,则P Q ʊ平面A B C D .因此,我们可以把P Q 正投影在平面A B C D 上,点P 在平面A B C D 上的正投影H 落在线段D E 上,点Q 在平面A B C D 上的正投影是点C ,于是P Q =H C ,求P Q 的最小值转化为在平面A B C D 上求定点C 与线段D E 上的动点H 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就是求定点C 到D E 的距离.解法1(几何法)㊀如图5所示,过点P 作P Q ʅC C 1,Q 为垂足,因为C C 1ʅ平面A B CD ,所以P Q ʊ平面A B C D ,过点P 作PH ʅDE ,H 为垂足,则PH ʅ平面A B C D ,所以PH ʊQ C ,且P Q ʊH C ,Q C ʅH C ,故四边形P Q C H 是矩形,P Q =H C ,在R t әC D E 中,当C H ʅD E 时,C H 长度最小,因为C E =1,C D =2,D E =5,所以C H =1ˑ25=255,故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55.图5分析2㊀设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为P Q ,因为P ,Q 分别在线段D 1E 和C C 1上,故可以引入两个变量控制点P ,Q 的位置.设E P ң=λE D 1ң(0ɤλɤ1),C Q ң=μC C 1ң(0ɤμɤ1),根据正方体的特殊性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推出点P ,Q 的坐标,进而用λ,μ表示P Q ң,利用P Q ң C C 1ң=0找出λ,μ的关系式,代入P Q 长度的表达式,转化为一元函数求最值.解法2(向量法)㊀如图6所示,以D 为原点,D A ,D C ,D D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1(0,0,2),E (1,2,0),C 1(0,2,2),C (0,2,0),E D 1ң=(-1,-2,2),由于点P 在线段D 1E 上,可设E P ң=λE D 1ң(0ɤλɤ1),即E P ң=(-λ,-2λ,2λ),由此得点P 的坐标为(,,).图6过点P 作P Q 垂直于C C 1,Q 为垂足,设点Q 的坐标(0,2,m ),P Q ң=(λ-1,2λ,m -2λ),C C 1ң=(0,0,2),因为P Q ңʅC C 1ң,所以P Q ң C C 1ң=0,即2(m -2λ)=0,m =2λ,P Q ң=(λ-1,2λ,0),|P Q ң|=(λ-1)2+(2λ)2+02=5(λ-15)2+45,λɪ[0,1].当λ=15,P Q 取得最小值255.综上所述,利用几何法求线段长度的最值,要点是先用立体几何知识确定动点的轨迹,再用平面几何知识求最值;利用向量法求线段长度的最值,要点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建立线段长度的表达式,借助向量知识把题目中的几何条件合理转化为代数条件,找到动点坐标的关系,把线段长度的表达式转化为一元函数,用函数的思想求最值.(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41。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巩固训练2 [2024·河南郑州模拟]在底面ABCD为梯形的多面体中.AB∥CD,
BC⊥CD,AB=2CD=2 2,∠CBD=45°,BC=AE=DE,且四边 形BDEN为矩形.
(1)求证:BD⊥AE; (2)线段EN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BE与平面QAD所成的角为60°?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确定点Q的位置并加以证明.
(1)求证:OP⊥平面ABED;
(2)求二面角B-PE-F的正弦值.
题型二 探索性问题
例2 [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如图,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
矩形且垂直于侧面SAB,O为AB的中点,SA=SB=AB=2,AD= 2.
(1)证明:BD⊥平面SOC;
(2)侧棱SD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平面ABE与平面SCD夹角的余弦值
为1,若存在,求SE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
SD

题后师说
(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 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转化为“点的坐标的 方程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
(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条件 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
高考大题研究课七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会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折叠、角的存在条件及最值问题,提 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能力·题型剖析 题型一 折叠问题 例1 [2024·江西景德镇模拟]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BC =CD=12AD=2,现以AC为折痕把△ABC折起,使点B到达点P的位置,且 PA⊥CD.
题型三 最值问题
例3 [2020·新高考Ⅰ卷]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 PD⊥底面ABCD.设平面PAD与平面PBC的交线为l.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立体几何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其中的最值问题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

这类问题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以及数学方法来求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一、常见类型及解法1、距离最值问题(1)两点间距离最值在立体几何中,求两点间距离的最值,常常需要我们将空间中的两点转化到同一平面内。

例如,在长方体中,求异面直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需要通过平移将其转化为共面直线,然后利用平面几何中的知识求解。

(2)点到直线距离最值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值时,通常要找到点在直线上的投影。

如果直线是某一平面的斜线,那么可以通过作垂线找到投影,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距离。

(3)点到平面距离最值对于点到平面的距离最值,一般可以利用空间向量法。

先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来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

2、面积最值问题(1)三角形面积最值在立体几何中,涉及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可能需要考虑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或者角度大小。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当夹角为直角时,面积最大。

(2)四边形面积最值对于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可以表示为底边乘以高。

当底边长度固定时,高取得最大值时面积最大;或者当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时,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体积最值问题(1)柱体体积最值对于柱体,如圆柱、棱柱,其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当底面积不变时,高最大则体积最大;反之,高最小时体积最小。

(2)锥体体积最值锥体体积为三分之一底面积乘以高。

在求解锥体体积最值时,需要关注底面积和高的变化。

二、例题分析例 1: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E、F 分别是棱AB、BC 的中点,求点 A1 到直线 EF 的距离。

解:连接 A1C1、C1F、EF,因为 A1C1 平行于 EF,所以点 A1 到直线 EF 的距离等于点 A1 到直线 C1F 的距离。

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最值问题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图形的性质和数量关系。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值问题,即寻找某个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本文将介绍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几个方面:1.立体几何位置关系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是指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解决位置关系问题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

在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中,位置关系往往与距离、角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立体几何中的距离立体几何中的距离是指空间中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或者是点与线、线与面之间的距离。

在解决最值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距离公式来计算最短路径、最大距离等。

3.立体几何中的体积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是指空间中封闭图形的体积,或者是两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距离。

计算体积需要运用体积公式,而解决最大或最小面积问题则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4.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寻找空间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距离公式和几何定理,有时还需要借助对称、旋转等技巧。

5.立体几何中的最大/最小面积立体几何中的最大/最小面积问题通常涉及到平面图形在空间中的展开和折叠。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面积公式和平面几何定理,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对称性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6.立体几何中的角度问题立体几何中的角度问题是指空间中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角度公式和空间向量,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对称性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7.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是指一个点或一条线在空间中按照一定规律移动所形成的轨迹。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轨迹方程和运动学原理,同时要注意轨迹的形状和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专题突破立体几何之《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专题突破立体几何之《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考点动向高考试题将趋于关注那些考查学生运用运动变化观点处理问题的题目,而几何问题中的最值与范围类问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考查运用运动变化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是有中等难度的考题.此类问题,可以充分考查图形推理与代数推理,同时往往也需要将问题进行等价转化,比如求一些最值时,向平面几何问题转化,这些常规的降维操作需要备考时加强关注与训练.例1如图6-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1906ACB AC BC CC ∠===,,.P 是1BC 上一动点,则1CP PA +的最小值为 .解析 考虑将立体几何问题通过图形变换,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解答.解 连结1A B ,沿1BC 将1CBC △展开与11A BC △在同一个平面内,如图6-2所示,连1A C ,则1A C 的长度就是所求的最小值.通过计算可得1190A C C ∠=︒,又145BC C ∠=︒故11135A C C ∠=︒,由余弦定理可求得1AC = 例2 如图6-3,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DAB ∠为直角,2AB CD AD CD AB ==,∥,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I )试证:CD ⊥平面BEF ;(II )设PA k AB =,且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大于30︒,求k 的取值范围.·A1A 11图6-1AC PB1A1C1B图6-2C BC图6-3解析 对(I ),可以借助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或者借助平面的法向量及直线的方向向量解答;对(II ),关键是确定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法1(I )证:由已知DF AB ∥且DAB ∠为直角, 故ABFD 是矩形,从而CD BF ⊥.又PA ⊥底面ABCD ,CD AD ⊥,故由三垂线定理知CD PD ⊥. 在PDC △中,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故EF PD ∥,从而CD EF ⊥,由此得CD ⊥面BEF .(II )连接AC 交BF 于G ,易知G 为AC 的中点,连接EG ,则在PAC △中易知EG PA ∥.又因PA ⊥底面ABCD ,故EG ⊥底面ABCD . 在底面ABCD 中,过G 作GH BD ⊥,垂足为H ,连接EH ,由三垂线定理知EH BD ⊥,从而EHG ∠为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 设AB a =,则在PAC △中,有1122EG PA ka ==.以下计算GH ,考虑底面的平面图(如图6-5),连接GD ,因1122BD S BD GH GB DF ==△G , 故GB DFGH BD =.在ABD △中,因AB a=,2AD a =,得BD =.而1122GB FB AD a ===,DF AB =, 从而得55GB AB GH a BD a===.因此1tan 2kaEG EHG k GH ===. ~故0k >知EHG ∠是锐角,故要使30EHG >∠,必须3tan 3023>=, 解之得,k 的取值范围为15k >.BC图6-4图6-5解法2(I )如图6-6,以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AD 所在直线为y 轴,AP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a =,则易知点A ,B ,C ,D ,F 的坐标分别为()000A ,,,()00B a ,,,()220C a a ,,,()020D a ,,,()20F a a ,,.从而(200)(020)DC a BF a ==,,,,,,0DC BF =,故DC BF ⊥. 设PA b =,则(00)P b ,,,而E 为PC 中点,故2b E a a ⎛⎫ ⎪⎝⎭,,,从而02b BE a ⎛⎫= ⎪⎝⎭,,.0DC BE =,故DC BE ⊥.由此得CD BEF ⊥面.(II )设E 在xOy 平面上的投影为G ,过G 作GH BD ⊥垂足为H ,由三垂线定理知EH BD ⊥.从而EHG ∠为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由PA k AB =得(00)P ka ,,,2ka E a a ⎛⎫ ⎪⎝⎭,,,(0)G a a ,,.设(0)H x y ,,,则(0)(20)GH x a y a BD a a =--=-,,,,,, 由0GH BD =得()2()0a x a a y a --+-=,即2x y a -=-. ①又因(0)BH x a y =-,,,且BH 与BD 的方向相同,故2x a ya a-=-, 即22x y a +=. ②由①②解得3455x a y a ==,,从而215055GH a a GH a ⎛⎫=--= ⎪⎝⎭,,,. (2tan 25kaEGEHG k GH===.由0k >知EHG ∠是锐角,由30EHG ∠>︒,得tan tan30EHG >︒,即23k >.图6-6故k的取值范围为k >. [规律小结]立体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需要首先确定最值或范围的主体,确定题目中描述的相关变动的量,根据必要,可确定是利用几何方法解答,还是转化为代数(特别是函数)问题解答.其中的几何方法,往往是进行翻折变换,这时可以想象实际情形,认为几何体是利用硬纸等折成的,可以动手翻折的,在平时做练习时,不妨多动手试试,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考试时就可以不动手,动脑想就可以了.特别注意变动的过程,抓住变动的起始与终了等特殊环节.考点误区分析(1)这类问题容易成为难点,关键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缺乏,或者对问题的转化方向不明确.因此,要注意常见的转化方向,如化立体几何问题为平面几何问题,或化立体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等,根据题目特征进行转化.(2)对题目所描述的情形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是造成错解的主要原因,注意产生量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关的数量和位置关系都做怎样的变化,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同步训练1.如图6-7,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B BC ==12BB =, 90=∠ABC ,,E F分别为111,AA C B 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 到F 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2.有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高为a2,底面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0(5,4,3>a a a a .用它们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全面积最小的是一个四棱柱,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3.如图6-8,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棱AB ∥平面α,则正四面体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A图6-71A 1E图6-8内的射影构成的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参考答案]1.[解析]分别将111A B C △沿11A B 折到平面11ABB A 上;将111A B C △沿11A C 折到平面11ACC A 上;将11BCC B 沿1BB 折到平面11ABB A 上;将11BCC B 沿1CC 折到平面11ACC A 上,比较其中EF 长即可.. 2.[解析]可知,全面积最小的是四棱柱面积为22428a +,全面积最小的是三棱柱面积为21248a +,解2212482428a a +>+即可.[答案]3150<<a . 3.[解析]当CD 所在的直线与平面α平行时,所求射影面积最大,为1122AB CD ⨯=;当CD 所在的直线与平面α.[答案]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求解策略
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令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本文试做一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策略一转化为求函数最值
例1 已知正方形ABCD、AB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M为线段AC上一
动点,当M在什么位置时,M到直线BF的距离最短?
分析:本题是求点到线距离最值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异面直线AC、BF间距离。

可用代数中求最值的方法来解决。

解:作MH⊥AB于H,作HN⊥BF于N ,易知MH⊥平面ABEF.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MN⊥BF.
设AM=x,则
MH=AH=
2
2
x
,HN=
2
HB=
1
1
2
x
-
则MN2=MH2+HN2=22
11
(1)
22
x x
+-=2
322
()
433
x-+
所以当AM=
2
3
时,MN有最小值
3
策略二借助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例2 求半径为R的球内接正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

解:如右图所示,设正三棱锥高
1
O A=h, 底面边长为a
由正三棱锥性质可知
1
O B=
3
a,又知OA=OB=R
则在Rt ABC
∆中,222
)()
3
a R h R
=--
∴23(2)
a h R h
=-

V=22
13
(2)
3
a h R h
=-=3(2)
22
h h
R h
-
3
2
22
3
h h
R h
⎛⎫
++-

≤ ⎪

⎝⎭
3(当且仅当2
2
h
R h
=-,即
4
3
h R
=时,取等号)
∴正三棱锥体积最大值为3R
策略三 借助最小角定理建立不等关系
例3 l β∂--是直二面角,,,A B A β∈∂∈,B 不在l 上,设AB 与,β∂成的角分别是12,θθ,求 12θθ+的最大值。

解析:如图所示,过A 作L 垂线,垂足为C,易知AC β⊥
过B 作L 垂线,垂足为D,易知BD ⊥∂.所以2,ABC θ∠= 1BAD θ∠=,在Rt ABD ∆中,12
2
ABD DAB π
π
θ∠=-∠=
-
由最小角定理可知212
2
BAD π
π
θθ<-∠=
-,所以122
π
θθ+<。

当D 、C 重合时,122
π
θθ+=。

所以最大值为
2
π。

策略四 借助侧面展开图求最短路径
例4 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AB=6,BC=5,14,CC =一只蚂蚁从1A
沿长方体表面到达C 处,求蚂蚁爬过的最短距离。

解:如左图所示,蚂蚁爬过的路径有三种,可由侧面展开的结果
比较而求得最值。

1.1
AC =、
=
2 1
AC ==
2
3 1
AC ==
显然第3种距离最短 。

3
策略五 利用极限思想
例5 1 三棱锥P-ABC中,若棱PA=x,其余棱长均为1,探讨x是否有最值;
解析:如图第1题:当P-ABC为三棱锥时,x的最小极限是
P、A重合,取值为0,若PBC
绕BC顺时针旋转,PA变大,
最大极限是P,A,B,C共面时,PA为菱形ABPC
第2题:若P在底面的射影为O,易知PO越小,侧棱越小。

故P、O重
合时,侧棱取最小极限值
3
可知两题所问均无最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