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30张PPT)

主
旨第
归
四 纳 肆
章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 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这其中有人生的真意,想说
出来,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饮酒》是一组 五言古诗,共20首, 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 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 避迫害。
第二章节
东晋末期,朝政日益 腐败,官场黑暗,时局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重 要官职全被士族势力垄断, 权力世袭现象很严重,平民 知识分子根本没有上升的渠 道,文人的远大抱负无处施 展。
物
境 之
第
自 然
贰
二
章
第二章节
诗歌有哪些意象? 物 采菊东篱下, 境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第二章节
作者的心境如何? 用诗中哪一个词 可以形容?
心 境 之
第
悠
然叁பைடு நூலகம்
三
章
第三章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境 悠然 闲适淡泊、 抱朴守拙
第三章节
《饮酒》的注释解释“悠然”的 含义是“闲适淡泊的样子”,请查找 工具书解释“闲适”和“淡泊”的含 义。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作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者
桑 没 辞
( 落 赋
今 仕 家
江 宦 、
西 家 散
九 庭 文
江 。 家
) 东 ,
人,出身于 晋杰出诗人
“田园诗
、
介 绍
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
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

5至10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01
02
03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01
02
人物小结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赏析: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2
01
03
04
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饮酒》 陶渊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PPT课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 一种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而诗人 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
❖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 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 的恬淡心情。
总结全诗
❖ 特点:(1)全诗风格淡泊清新, (2)用字简炼,然意境全出,
读之如山泉般清冽,飞云般舒展。其 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 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 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 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 马喧嚣的烦恼,为什么? 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 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作业: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返回
1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 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 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 言表达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 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 解释: 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 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继 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 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 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 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返回
《诗词五首——饮酒》ppt课件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探究、品味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 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这两句跟前 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 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 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品读赏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美妙的晚景
饮酒
陶渊明
新课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 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诵读感知
山间的
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辨别, 不知怎样用 说明。 言语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主要 文: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作品 诗:(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归园田居》《饮酒》; 《读山海经》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 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 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 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 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探究、品味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 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这两句跟前 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 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 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品读赏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美妙的晚景
饮酒
陶渊明
新课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 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诵读感知
山间的
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辨别, 不知怎样用 说明。 言语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主要 文: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作品 诗:(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归园田居》《饮酒》; 《读山海经》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 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 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 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 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饮酒》PPT优质课件

指此时此地
指自然之趣
的景和情。
和人生真谛。
直接抒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
赏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析 点明了全诗主旨。
诗词品读
饮酒(其五)
点明归隐之所,指
陶渊明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
喧嚣扰攘的尘世。
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
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
析 引发读者的思考。
叙事议论 奠定基调
指代上两句内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悬念:因为心情闲适,
借绿苔、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 句子是:_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 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 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绩《野望》、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lú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xiānɡ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陶渊明)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精选完整ppt课件
相关图片
退出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 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 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 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贫病而卒。
末二句写“忘言”心境。
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委运自然心境逐层深化 的三部曲。
二、虚静、物化、直觉:适意自然的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三部曲,在观物心态上,也就是审美心 理三境界。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
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 物化心态。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
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 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
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
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
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
饮酒
陶渊明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陶渊明《饮酒》诗 共二十首,本篇为 第五首,当写于其 归隐之后不久。题 为《饮酒》,据诗
建造住宅
饮酒·其五 这里是居
住的意思。 人世间
只要心志高远 处指不扰于世的受,喧喧俗尘住闹扰交俗地之往的尽中干管,
作者:陶也渊能像明在偏僻
结庐在人境 ,闲的适而样自子无得 车马喧安静。之处一样。
返回
9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 句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由飞鸟归巢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 1 文意理解题: 解释“相与”:相伴解释“曰夕”:傍晚 2 描绘画面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南山,飘绕着一层 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 3诗人情感: 通过刻画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表现诗人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思,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 感悟自然的意趣。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沉醉于自然、与自然为伍的恬淡闲 适之情。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 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 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 傍晚的景色十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词分析
首四句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心远”纲领全篇。 中四句 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 “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 体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解:设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追求及其淡 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揭开上文的悬念。诗人心情闲适,志 向高远,言语之间尽显自豪、自足之情。 1.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 理。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心灵足够平朴淡远, 即使身处“人境”,也可视闹市如深山幽谷。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饮 酒 渊
《饮酒》ppt课件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相与:相伴。
日夕:傍晚。 还:飞回巢。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 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 人、辞赋家。他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 向高峰,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 运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 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 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 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译文: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 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心远地自偏只要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轶事典故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 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 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 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 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 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 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 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相与:相伴。
日夕:傍晚。 还:飞回巢。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 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 人、辞赋家。他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 向高峰,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 运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 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 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 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译文: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 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心远地自偏只要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轶事典故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 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 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 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 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 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 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 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哉的小说《陶渊明在最 后一个重阳节的孤独》描写了他。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 陶家墓地,位于今天江西省九江 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陶渊明的墓如今保存完好,墓碑 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 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 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 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 孙所立。
三个阶段两个分期
三个阶段:
1、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29岁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2、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29-41岁):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3、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41-63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身处乱世。《感 士不遇赋》写道:“自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 驱易进之心。”
他做过彭泽令等小官, 41岁时辞职归隐,结束了总共十三 年的仕宦生活。
他“性刚才拙,与物 多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 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 元勋,封为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 过太守。
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了, 成为清寒的庶族。
他九岁丧父,与母妹 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 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给 他的影响很大,使他接受儒家 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 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 丘山”的两种相反的志趣。
仕宦经历
五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29岁,第一次做 官,江州祭酒——晋安帝隆安 四年(400年),荆州府属吏, 职务不明——元兴三年 (404),刘裕幕府中,镇军 参军——同年,建威将军刘敬 宣幕下,建威参军——义熙元 年三月(405年),彭泽县令
推崇陶渊明的萧统
萧统集有天下藏书3万卷, “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 未之有也。”同时引纳才学之士, 编纂成《文选》30卷,共700余篇 诗文作品。历史上第一次辟出了文 这个概念。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这时, 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 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 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 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性情高 傲的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 中旬神志清醒时,给自己写了《拟 挽歌辞三首》,末尾说:“死去何 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对死亡 看得那样平淡自然。终年63岁—— 学界对此有争议 。
在世时, 陶渊明与 周续之、 刘遗民并
称为“浔 阳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 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失火 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陶村), 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
诗最有代表性。
思考:田园诗和山水诗有什么区别?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生活 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 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精神避难所。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2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先生,晚年后改名潜。东晋 末期南朝宋初期的文学家。
浔阳柴桑(江西省九江市) 人。
《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 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饮酒》之“清晨闻叩门 "
——陶渊明
主讲:刘敏
•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
• 东晋偏安江左,士族谈玄说理风气尤盛, 就在玄言诗风笼罩文坛,文学内容严重脱 离现实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 散文、辞赋创作上别开生面,以其突出创 作成就给沉闷文坛带来清新气息,对后世 文学产生极其深远影响。
田园诗的内容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 (二)写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三个阶段两个分期
两个分期: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 酒,刘裕幕下镇军参 军 、彭泽令,
后期(41岁以后): 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 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408), 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 乐道。
二、陶渊明的思想
(一) 安贫乐道的思想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儒家思想。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
第二节 鉴赏: 《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
一、陶渊明的诗歌介绍
• 陶诗的题材: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
他好喝酒。老朋友颜延 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 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 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 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 续饮酒。
萧统称他的诗中“篇篇有 酒”。
陶渊明诗中写他喝酒
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读〈山海经〉》)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辞三首》)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 陶家墓地,位于今天江西省九江 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陶渊明的墓如今保存完好,墓碑 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 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 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 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 孙所立。
三个阶段两个分期
三个阶段:
1、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29岁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2、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29-41岁):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3、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41-63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身处乱世。《感 士不遇赋》写道:“自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 驱易进之心。”
他做过彭泽令等小官, 41岁时辞职归隐,结束了总共十三 年的仕宦生活。
他“性刚才拙,与物 多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 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 元勋,封为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 过太守。
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了, 成为清寒的庶族。
他九岁丧父,与母妹 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 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给 他的影响很大,使他接受儒家 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 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 丘山”的两种相反的志趣。
仕宦经历
五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29岁,第一次做 官,江州祭酒——晋安帝隆安 四年(400年),荆州府属吏, 职务不明——元兴三年 (404),刘裕幕府中,镇军 参军——同年,建威将军刘敬 宣幕下,建威参军——义熙元 年三月(405年),彭泽县令
推崇陶渊明的萧统
萧统集有天下藏书3万卷, “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 未之有也。”同时引纳才学之士, 编纂成《文选》30卷,共700余篇 诗文作品。历史上第一次辟出了文 这个概念。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这时, 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 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 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 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性情高 傲的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 中旬神志清醒时,给自己写了《拟 挽歌辞三首》,末尾说:“死去何 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对死亡 看得那样平淡自然。终年63岁—— 学界对此有争议 。
在世时, 陶渊明与 周续之、 刘遗民并
称为“浔 阳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 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失火 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陶村), 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
诗最有代表性。
思考:田园诗和山水诗有什么区别?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生活 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 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精神避难所。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2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先生,晚年后改名潜。东晋 末期南朝宋初期的文学家。
浔阳柴桑(江西省九江市) 人。
《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 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饮酒》之“清晨闻叩门 "
——陶渊明
主讲:刘敏
•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
• 东晋偏安江左,士族谈玄说理风气尤盛, 就在玄言诗风笼罩文坛,文学内容严重脱 离现实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 散文、辞赋创作上别开生面,以其突出创 作成就给沉闷文坛带来清新气息,对后世 文学产生极其深远影响。
田园诗的内容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 (二)写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三个阶段两个分期
两个分期: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 酒,刘裕幕下镇军参 军 、彭泽令,
后期(41岁以后): 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 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408), 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 乐道。
二、陶渊明的思想
(一) 安贫乐道的思想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儒家思想。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
第二节 鉴赏: 《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
一、陶渊明的诗歌介绍
• 陶诗的题材: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
他好喝酒。老朋友颜延 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 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 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 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 续饮酒。
萧统称他的诗中“篇篇有 酒”。
陶渊明诗中写他喝酒
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读〈山海经〉》)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辞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