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技术异化的劳动异化根源(一)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

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好像变成了“别人的事”?你干的活,出的力,但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了。

这就是异化劳动的一
种表现。

你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照指令干活,但心里其
实挺茫然的。

异化劳动的原因。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劳动跟咱们的关系变
得疏远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板们只关心利润,不关心咱们的感受。


而久之,咱们就觉得自己跟劳动渐行渐远了。

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想摆脱这种感觉吗?咱们得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只是
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咱们得争取让劳
动回到咱们自己手里,让它变成咱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别人
操控的工具。

还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克服异化劳动,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试析劳动异化的根源

试析劳动异化的根源

-文化百花园-试析劳动异化的根源□张若洋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异化”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对其内涵意义的重新阐释,意味着马克思对于古典哲学中的宗教异化、绝对精神异化理论、政治异化理论的扬弃,并在经济领域赋予异化全新的含义。

马克思对于“异化”的研究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新哲学的影响下进行的。

因而自然强调“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与费尔巴哈不同,他不是要将人从宗教的异化中复归出来,而是要以此指出在异化劳动影响下人在资本世界的迷失%从时间维度来看,自然的人的存在是早于社会的人的存在的,那么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必然晚于人在自然上的存在。

但是,马克思指出在逻辑层面上,社会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基础%当人还不具有社会性的时候是以和自然界相结合的形式存在着的,那么人的一切性质就如同自然界的性质一样。

在这种条件下,人也不能称之为人。

而当社会形成之后,即便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初阶样态,其也具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即人第一次超脱出自然,成为在“人”这一范畴中构造出的产物%人将社会性作为自己的本质。

那么在社会中人所进行的基本活动一劳动,对于人和整个社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国民经济学产生之前,学者对于劳动的论述基本呈现出轻视的态度。

直至国民经济学的形成,劳动在经济层面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亚当•斯密将劳动视为财富的普遍本质。

他认为斯密将劳动作为人的唯一原则,从而解决了私有财产和人的外部矛盾问题,这是在国民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变革性的提法,是带有启蒙性质的学术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0页)马克思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发现,斯密在这里提到的以劳动作为原则解决私有财产和人的外在矛盾,并非是消解了这种矛盾,而是将原本作为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的“财富”扬弃,直接让人成为私有财产的内在本质,或者说使私有财产成为人的外部行为。

马克思对此在《手稿》中明确提出批判,“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是人本身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分析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分析

现代机器 大工业 中的 自动化 生产技术 ,虽然减轻 了工人的
体力劳动 , 却剥夺 了工人 的主体性 , 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 变成了 机器操作支配工人 , 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 和“ 的奴隶 。随着技 物” 术的发展 ,作为客体性 的异 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 的主体 性, 使人的行 为失 去主动性 、 目的性 。
收稿 日期 : 0 1 0 - 0 21—61
技 术 异 化 的表 现 及 其根 源 分 析
郭 元枫
( 太原 科 技 大 学 哲 学 研 究 所 , 山西 太 原 ,3 04 002 )

要 : 术的发展 , 技 特别是 复杂技 术的应 用 , 导致 异化现 象 已经渗透 到人 类生产生活
环境中去。日本福 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 其影响力 和受关注度甚
至超过地震 、 啸。“ 是个 神秘 的字 眼 , 海 核” 即使人类和平利用核
能, 突发 的核泄漏 、 核辐射也会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 。资源 匮
乏 , 技 术 的发 明 和应 用 过程 中 , 类 社 会 消 耗 的 自然 资源 越 来 在 人
21 技 术 异 化 对 自然 的 影 响 . 近 百 年 的 工 业 技 术 发 展 史 带 来 的人 口增 长 、城 市 化 加 快 和
为他们谋取利益的政治工具时 , 技术便政治化 了。当技术理性与 政治 的合作关 系密切到一定程度 时 ,技术就取 得了与政治意识 形态 同等 的地位 ,成为资本 主义 国家用于建构不 合理的国际经 济、 政治格局的筹码 , 为特定组织和集 团谋取 利益的工具。此 成
Hale Waihona Puke 物种 多样性的减少 , 人类技术 活动 的不断扩大 , 生物多样性 面临 的形 势极 为严 峻 , 除传统 的毁林开荒 、 围湖造 田、 滥捕 野生动物 、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作者:武晓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7期[摘要]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即技术异化。

本文从对技术异化的表现入手,进而探析技术异化的根源。

通过分析得出,虽然技术异化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建立技术评估机制,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使技术向人性化发展。

技术异化是可以遏制的。

[关键词]技术异化表现根源[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99-02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这些包含高科技、新技术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产品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更大程度上享受了机器带来的便捷,但是机器使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

由原来的生产者驾驭机器,变成了现在的机器引导工人,导致人类变成了一种单一的零件,成为一种物品。

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技术的异己力量作为客体逐渐被放大,作为主体的人类逐渐被吞噬,导致人的行为失去自我。

一、技术异化《资本论》中,最重要的是异化理论,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理论。

黑格尔在《经济现象学》(上、下)中提出异化的概念,把异化引入哲学并且赋予异化丰富内容。

费尔巴哈用异化的概念考察人的本质,并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

理论认为,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技术脱离人们的控制,这些技术在帮助人类获得其正面价值的同时也附着的形成了对人类不利的负面价值,导致技术变成一种异己的反作用力。

也就是,对象是主体创造的,对象又反过来影响主体,危害主体。

二、技术异化的表现(一)生态方面: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气候恶化等。

环境破坏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地污染等等。

这些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日常生活垃圾、化学药物的滥用等。

科技的高速发展,驱使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原料和燃料,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承载度。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技术异化现象是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导致技术逐渐脱离人的控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导力量。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使得人们对于机器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人们开始将机器视为劳动力的延伸,希望通过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逐渐超越了人的控制,使得人们成为了机器的奴隶,被机械化流水线所束缚。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变成了机器的操作者和工具,丧失了创造性和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工作过度的问题。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信息化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们开始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娱乐消遣的主要工具。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泄露和信息隐私等问题。

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于真实生活的关注度下降,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忽视了技术背后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技术的掌控和理解能力减弱。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现代消费社会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新产品和新技术。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大量推出,人们渐渐成为了技术和商品的被动接受者。

人们开始盲目追求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了“换代迭代”的消费习惯。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的需求不断被满足,但也在无形中失去了对技术和产品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技术异化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消费社会的崛起。

这些根源导致了人们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使技术逐渐脱离了人的控制。

为了解决技术异化问题,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控,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实现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及当代社会劳动异化现象分析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及当代社会劳动异化现象分析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及当代社会劳动异化现象分析作者:王易茗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1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众多作品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贯穿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完善,最终在《资本论》中发展完成,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及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当代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异化现象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一)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存在”出发的,这里的“存在”是指“绝对精神”。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万能的,现实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一方面现实的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外化转化为现实的世界,反过来现实世界又转化为自我意识。

但另一方面,恰恰这种现实,无论它是个人或是客观的东西,就被扬弃了,它们都成了纯粹的普遍物。

它们经过这种异化就成了纯粹意识或本质。

”[1](P11)也就是说,从“绝对精神”的逻辑起点出发,“绝对精神”通过自身的内在否定性使其外化出整个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通过扬弃又回归到“绝对精神”本身,只有经过这种外化和扬弃,“绝对精神”才能实现对自身的回复。

“绝对精神”本来是主体,经过异化转变为客体,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扬弃回归到主体。

由此可以看到,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还是停留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立场上,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将其上升到唯物主义层面。

(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

他从现实的人出发,揭露了宗教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爱和意志力,宗教不过是“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質的对象”[2](P56)。

上帝就是人把自己本质对象化的产物,因此上帝具备真善美等一切美好的特质,人们把上帝想象得越具有力量,对自身的禁锢和压迫就越严重。

技术异化的根源和规避

技术异化的根源和规避

差异 、精神错乱之义。“ 异化”早在 《 圣经》 中就 出现 过 ,很 多 学 者 在 不 同领 域 用 到 这个 词 ,例 如 ,
1 7世 纪英 国哲 学 家霍布 斯 ( T h o m a s H o b b e s )和 1 8 世纪 法 国启 蒙 思 想 家 卢 梭 ( J e a n—J a c q u e s R o u s —
广 东化州人 ,教授 ,研究方 向为科 学技术哲学 。
社会 中,工人创造了财富 ,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 占
有并 用来 支 配和奴 役工 人 ,这种 财富 的 占有 以至于 劳 动本身 和人 的本 质都 异化 为与 工人 相敌对 的异 己
动 态过 程 中 的 统 一 。 ” _ 1 也 就 是 说 ,技 术 除 了 是 一 种 人类 为 了满 足 自己 目的改造 世界 的知 识体 系 、方 法 ,还 是 人类 满足 自己 的某 一 方 面的 目的从 事 的活
主体性地位丧失 等局面 ,导致 了技术异化 的出现。我们通 过对技 术异 化表现 以及对技 术异 化根源 的分析来 加深 对技术异化 的理 解 ,从而对技术异化进行合 理规避和有效控制 。
关 键 词 :异 化 ;技 术 异 化 ;反 自然 性 ;
中图分 类号 :N 0 3 1
文献标 志码 :A
人用 脑创 造 了上帝 而受 上帝 支配 一样 ,在 资本 主义
“ 技术 是无 形技 术 与 有 形 技术 、潜 在技 术 与 现 实 技 术 在 动态 过程 中的统一 ,技 术 是软 件 与硬件 在 动态
过 程 中 的统一 ,技 术 是经 验 、知识 、能力 、与 物质 手段在 动 态过 程 中 的统 一 ;技术 还是 目的与手段 在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技术异化的劳动异化根源(一)
摘要:探讨现代技术异化的根源,不能只从技术层面去寻找。

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

通过对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的分析,认为技术异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机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的,根本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劳动异化了。

因而,技术作为资本增值的内在手段,与劳动和自然对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表现。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后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祉。

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

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

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

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异化。

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

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

”〔1〕技术的异化似乎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

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务。

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

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

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
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

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负责。

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展现。

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

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

”〔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

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过程中。

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原因。

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

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

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

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7〕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

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

”“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7〕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

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

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

从而,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