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七讲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方法论四原则:
第一条:‚决不能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 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 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 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 判断之中‛。笛卡尔首先确立了理性的权威,主张 以理性来检验一切知识,并且确定了检验的标准: 清楚明白,无可臵疑。
那么,我们怎样实施理智直观来发现那些自明的哲 学原理呢?针对这个关键问题,笛卡尔提出了他的普 遍怀疑的方法。
既然现有的哲学原则和观念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在 真假难分的情况下,惟一妥当的办法就是对一切知 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 无可臵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 科学体系的基石。
近代哲学与希腊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差异及其后果。 希腊哲学尚未将关于自然的知识与自然本身区别开, 他们朴素地认为知识中的自然就是自然本身,所以 它的自然观是理智性的——宇宙自然是一个合理的 有生命的活的整体。自然在近代哲学看来,是某种 死的存在物。从笛卡尔开始,知识与对象就区别开 了:自然事物是不依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而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则是自成系统的,它们可能 与对象一致,也可能与对象不一致,哲学的任务就 在于寻求使知识与对象一致的方法。因此,近代哲 学就始终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非理性主义 的自然,一方面是理性主义的知识,这两方面的对 立就构成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矛盾。
因此,笛卡尔要求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 件:第一,‚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 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第二, ‚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 靠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 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 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
近代哲学之经验论与唯理论 (唯理论)

身心平行论 身心同时发生论 身心两面论
样式
“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 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按照他的观点,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万事 万物乃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们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 幅千差万别的统一图景。
实体与样式的关系是这样的:实体是自因、无 限的、不可分的、永恒的和唯一的。样式则是他因、 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和杂多的。一切都在实体 之内,所谓样式亦即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 是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 属于思维属性的样式如个别的思想、观念、情绪、 情感等,要么属于广延属性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 的物质事物。因此,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乃是 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
斯宾诺莎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其哲学的 目的在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满境界。 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 成,其中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伦理学则是 最高的目的。因此,斯宾诺莎将他的主要著作名之为 《伦理学》。这部著作从定义和公理出发,再到命题, 之后还有推论、解说等等,完全按照几何学的方法构 造了一个哲学体系,真正使笛卡尔将几何学方法改造 成为哲学方法的理想付诸现实,当然也妨碍了他直接 提出并充分论证自己的思想。
首先,实体是“自因”。所谓“自因” 亦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换言之,“它的 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 本性”。因此实体既不可能由别的东西所 产生,也不可能受他物所限制,否则便与 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其次,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 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 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 它不是自因,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 因而受别的实体所限制了,而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实体是无限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共有八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八位凭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者,必须深刻掌握这八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编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级重点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1. 四假相(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象说”上。
所谓假象,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根据来源不同把假象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
族类的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的假象指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市场的假象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的错误和混乱而产生的假象。
剧场的假象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
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罢了。
培根提出“四假象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空论和诡辩,以及各种编造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导致人们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秦艳芬2007214071唯理论和经验论是近代西方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共同构成西方认识论哲学,是西方近代精神的精华。
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历了中世纪黑暗和文思复兴热情的躁动的欧洲人,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人们认识到要真正认识客体,不仅要研究客体,而且还要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的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的认识论。
当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的认识世界时,人类认识本身的矛盾便突现出来,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
经验论哲学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英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松、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实验科学的盛行、培根的经验主义传统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产生。
欧洲大陆各国受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的影响较小,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实在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知识来源问题,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作用。
其次,关于认识方法或逻辑问题。
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
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
近代哲学之经验论与唯理论

(三)主要思想介绍
《人性论》的主线: 目标:哲学有两类: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牛顿运用试验和观察的方式使得自然哲学成 为科学。我要做精神哲学上的牛顿,建立科 学的精神哲学。 体系:以人性为对象,包括理解(认识论) 和情感(伦理学)两部分。共分三卷,第一 卷:论理解,成为后来的《人类理智研究》; 第二卷论情感,第三卷与理解和情感都相关 的道德(道德原则研究)
1、知识最终来源于印象
(1)知识是观念之间的联系; (2)观念来源于印象; (3)观念是对印象的摹写。印象强烈、清 晰、生动和活泼,观念是对印象的重视摹 写,不如印象强烈,微弱模糊。
2、不能判断实体是否存在
一切知识应以知觉为基础,我们对实体没有 经验,故而不能判断它是否存在。物质实体只 是观念的集合;心灵实体只是一束知觉,并没 有主体。休谟的对待实体的态度是怀疑论的, 不是独断论的。 小评:取消物质实体的假定判断,认为感觉的 来源不可知。“我们的只是被限制在一个狭小 的范围内,不过是印象的联系置换扩大缩小而 已。”
(2)我不是我的肉体,而是一个只具有思想特征的实体。
思想就是思想活动包括感性和理性思维、意志活动和想象——就是在怀疑、 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自原著 选读370页)
(3)确立真理标准并推论其它原理:
A、真理标准:清楚明白性和确定性 B、依据真理标准推出:上帝存在。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卡尔主要观点介绍——形而上学体系(二元论)
③二元论及其理论困难 A、二元论: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有三类实体的存在:上帝、我思和 物质。上帝是绝对实体,我思和物质是由上帝创造的相对独立的实体。我思 的本质是思想,没有广延,物质的本质是广延,不能思想,两者相互独立、 互不影响。 B、二元论理论的困难 按照二元论的观点,肉体和精神不能相互影响,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因此笛卡尔及其后继者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1)
在西欧历史上持续了二百多年之久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是人类认 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解放人类思想、挖掘人的价值具有积极地意 义和价值,给人类认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验派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经验是我们认识的源泉,所以在认识论 的基本立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用认识起源于直现对象获得的感觉经验的思 想,无论解决人类认识的发展,还是个体认识的起源,都是正确的,感性认识是认 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在人的头脑中不存在“天赋观 念”,批判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因此,唯物主义经验派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 历史阶段中是一种具有进步性的认识论。理性派认为理性是认识的源泉。在 认识中存在天赋观念的作用,这里包含着片面的真理性思想。人借助于天赋 的理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科学知识,运用天赋的思维能力去揭露 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所以理性派看到了理性的能动性,这是它 最大的功绩。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弗朗西斯〃培根历史地位及其哲学主要特征的评价
马克思对培根的历史地位及其哲学主要特征的全面概括和评价,马克思指 出: “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 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用 格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学说本身却反而还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2015年5月20日
目录
一、经验论与唯理论概述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 五、经验论与唯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介绍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概述
经过了所谓“中世纪的冬眠”之后,西欧人们的理性开始复苏了。 15-16世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的 旗臶,把人的理性从长期的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欧洲 近代的哲学历史。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逐步开始摆脱“神学 的脾女”的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己任。哲学的独立促进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哲学的独立, 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了 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这一时期,自然 科学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 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从哲学本身来讲,它不 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 识并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概述——唯理论
另一部分哲学家则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只能是从理性所 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他们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 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 的来源,认为仅靠“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 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 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 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 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 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 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 才是真实可靠的。 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笛卡尔主要观点介绍——形而上学体系(二元论)
②确立真理标准并推论其他原理 A、真理标准:清楚明白性和确定性 B、依据真理标准推出:上帝存在 我在怀疑,我发现的不仅仅是我的存在,我还发现我是不完美的。因为 清楚的认识比怀疑完美。认识我是一个不完美的和有缺陷的实体。我的头脑 当中还有比我更完美的上帝观念。由于我是不完美的,所以上帝观念不可能 来自我。他只能来自一个现实存在的完美的实体——上帝,所以上帝不仅仅 在观念中存在,而且在现实当中也存在。 C、依据上帝存在原理推出物质世界存在 上帝是完美的,所以上帝不会欺骗我们,他绝不会把我引入歧途。所以 他放入我头脑中清晰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理,我确实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 所以它一定存在,因为上帝不会欺骗我。
弗朗西斯〃培根主要观点介绍
3、强调经验对构建知识的意义——确立经验论原则 培根在近代哲学中第一个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 源于经验,同时也认识到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主张将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而感觉和理性只能在试验中才能结合。 他提出了“蚂蚁”、“蜘蛛”和“蜜蜂”的著名比喻。他认为经验主义 者如同蚂蚁,只会将材料收集起来,却不会消化。理性主义者像蜘蛛,只能 从自身的理智,编织知识之网。真正的哲学工作者应该像蜜蜂,既从花园和 田野里采集花粉,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酿成蜂蜜。这种比 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的经验主义,也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二者应 结合起来。 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笛卡尔主要观点介绍——天赋观念论
2、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真理,如上帝、道德原 则以及数学公理等,它们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但这些自明的观念来自于哪里? 笛卡尔根据观念的来源不同把观念分为三类:“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 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 三类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想 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因此天赋观念具有三个特点: ①它们不能来源于感觉,因为感觉具有相对性,常常欺骗我们,只能 来自理性自身。 “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 些小雕像。” 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臵疑的。 ③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总之,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而只能是来 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概述——经验论
一部分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 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他们注重力学的实验和 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 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 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 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 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 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弗朗西斯〃培根主要观点介绍
4、经验归纳法(科学的归纳方法) 第一步,广泛收集自然和科学实验的材料作为归纳的基础。 第二步,通过例证表的“三表法”(即具有表、接近中的缺乏表、程度 表)归纳和整理材料。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评价: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有积极意义,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但是, 片面夸大归纳法,贬低演绎法,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引入哲学 领域,作为方法论,造成近代哲学特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的局限性。
五、经验论与唯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介绍
(二)唯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以笛卡尔为例 笛卡尔简介: 出生日期:1596年3月31日 逝世日期:1650年2月11日 哲学代表作:《哲学原理》、《形而上基者”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主要观点介绍——方法论
1、方法论 ①理性原则:经院哲学是信仰主义,笛卡尔崇尚的是理性主义。由于理 性是人人天然具有的,但是当人出生以后还不能完全运用理性的时候,就已 经接受了种种教育和观念,构成了各种判断,形成了各种成见,使理性为许 多谬误和偏见所窒息。那么如何清除谬误,发挥理性的权威呢?就是怀疑方 法。 ②普遍怀疑方法:对以往所接受的一切观念、知识乃至整个世界进行一 次彻底的普遍怀疑,然后在理性的基础上重建科学的大厦。 笛卡尔强调指出,他的普遍怀疑方法,不同于历史上的怀疑论者,他的 怀疑只是为了进一步建立真正知识大厦的奠基工作。
笛卡尔主要观点介绍——形而上学体系(二元论)
3、形而上学体系——二元论 笛卡尔的哲学目的是为了用理性的方式来建立一个关于世界的看法的体 系,建立这个体系的第一步是普遍怀疑,这个怀疑取得了一个积极成果,但 有一条命题不能怀疑 ①“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 的终点。“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 在!”因为我在思考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 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 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