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基本知识04-汽车空调的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第1章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第1章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1.2.1 制冷剂 制冷剂的命名方法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使用的制冷剂大部分都是氟利 昂,国际上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取英文制冷剂 Refrigerant的第一个字母)。 氟利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卤族元素的衍生物, 即卤族元素的氟,氯,有时加入溴原子取代饱和 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的氢原子所得的化合 物,因而氟利昂品种繁多。 氟利昂的性质与所含氟、氯、溴、氢、碳元素的 原子多少有关。
4)吸收式汽车空调系统
以热能为动力, 利用由两种沸点不同 的物质组成溶液的气 液平衡特性来完成制 冷循环。 以氨—水为制冷 剂的工质对。

5)二级制冷循环汽车空调系统
将有不安全因素的 制冷工质循环放置在车 厢外侧(如发动机机舱 内),通过中间制冷剂 将车外蒸发器的冷量带 入车厢内的风机热交换 器中。
3)固体吸附制冷汽车空调系统
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在一定 温度和压力下能吸附某种气体 或水蒸气,在另一种温度和压 力下又能把它释放出来的特性, 通过吸附与解吸的过程,从而 起到压缩机作用。 通过真空阀1使低温低压制冷 剂蒸汽被发生器的吸附剂吸附, 通过高压阀2使发生器内解吸的 制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 通过节流阀3使发生器两侧形 成压差,实现制冷剂高温冷凝 和低温蒸发。
自动控制
自动化
1.1.3 我国汽车空调的发展
与整车生产企业相似,面临着国外汽
车空调企业的挑战; 要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注重创 新。 大型的专业化汽车空调供货商:上海德
尔福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杰克赛尔汽车空调有限 公司、广州豪华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湖北沙市电 工仪表集团
1.1.4 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
1.1 汽车空调概况
空调 汽车空调
大众化

汽车空调

汽车空调
项目 R12 R134a 不易燃、无色、无味、无 毒、对金属或橡胶无腐蚀 作用,吸湿性较强 不会破坏大气层 和冷冻机油混合后会腐蚀 钢,成本高(一般25元/瓶)
不易燃、无色、无味、 特性 无毒、对金属或橡胶无 腐蚀作用,吸湿性较强 优点 安全、制冷效率高,价 格便宜(一般6元/瓶)
缺点 破坏大气层
R12与R134a系统的区分
三、汽车空调的组成
1
制冷系统
2
取暖系统
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 储液干燥器、膨胀阀、蒸发器、 压力开关、管道等组成
3
取暖系统:由热水阀、加热器、 发动机冷却水管道、调温装置 等组成
通风配气系统
4
电气控制系统
通风配气系统:由内外循环风 门、鼓风机、混合门、送风门、 伺服电机等组成
电气控制系统:由鼓风机控制 电路、冷却风扇控制电路、压 缩机控制电路等组成
四、取暖系统
作用:
1、提供暖气 2、除统结构
水暖式暖风系统工作原理图
五、制冷剂
1、制冷剂是空调系统中的 “热载体”,俗称“冷媒” 或“雪种”,它可根据空调 系统的要求变化状态,实现 制冷循环。 2、常见的制冷剂有R12、 R134a。
R12与R134a特性比较
膨胀阀的分类
内平衡式
外平衡式
H型膨胀阀
1)内平衡式
内部结构
内平衡式膨胀阀工作原理
感温包压力A 制冷剂压力B
弹簧压力C
• 蒸发器温度稳定时,A=B+C,阀门静止 状态 • 蒸发器温度升高时,A>B+C,阀门开度 增大 • 蒸发器温度降低时,A<B+C,阀门开度 减小
2) 外平衡式
结构
外平衡式工作原理

汽车空调制热系统使用技巧

汽车空调制热系统使用技巧

汽车空调制热系统使用技巧当温度骤降,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汽车的制热系统成为驾驶者和乘客们保暖舒适的必需品。

然而,许多人对汽车空调制热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知之甚少。

本文将介绍一些汽车空调制热系统的使用技巧,帮助您在冬季持续享受舒适的驾驶体验。

1. 预热汽车引擎在使用汽车制热系统之前,确保发动机已经预热到适当的工作温度。

这样可以提高空气加热器的效率,使制热系统更快地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暖意。

预热时间通常需要几分钟,所以在启动汽车后,先让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

2. 调节温度和风向许多汽车的空调系统在仪表板上都配备有温度控制器。

驾驶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将温度调到舒适的水平。

同时,确保选择正确的风向,如将空气吹向脚部和上半身,以获得全方位的暖意。

3. 适度调节风速在温度和风向设定好后,适度调节出风口的风速可以提高制热系统的效果。

过低的风速可能导致加热不均匀,而过高的风速则可能使车内气温下降过快。

选择适度的风速可以保持恒定的温度,并提供持久的暖意。

4. 涉及后座乘客舒适度作为驾驶者,也要考虑到后座乘客的舒适度。

可以通过使风向向后调整、打开后座乘客专用出风口或向后座放置一个温暖的毯子等方式,确保后座乘客能够享受到相同的舒适体验。

5. 定期保养制热系统为了确保汽车空调系统在冬季始终提供最佳性能,定期进行制热系统的保养至关重要。

保养包括检查冷却液水位、检查和更换制热系统中的冷却液、以及清理和更换空调过滤器等。

这些步骤可以确保制热系统始终运行正常并提供足够的热量。

6. 注意安全在使用汽车空调制热系统时,确保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不要将温度调得过高,避免过度烘烤或出现不适。

此外,冬天路况可能变得艰难,所以要时刻保持警惕并确保车辆处于适当的驾驶状况下。

总之,正确使用汽车空调制热系统对于在寒冷的冬季保持舒适至关重要。

通过预热发动机、调节温度和风向、适度调节风速、关注后座乘客的舒适度,并定期保养和注意安全问题等技巧,您可以在冬天中始终享受到暖意。

汽车空调知识点范文

汽车空调知识点范文

汽车空调知识点范文汽车空调是指通过机械或电子装置将汽车内部的空气进行调节和过滤,使其达到舒适的温度和湿度状态的系统。

以下是关于汽车空调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空调制冷系统: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组成。

制冷剂通过系统循环流动,压缩机将制冷剂从蒸发器吸入,然后通过压缩使其升高温度和压力,接着通过冷凝器散热降温,最后通过节流阀放压降温。

2.温度控制:汽车空调系统通过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和温度探测器等设备来实现温度的控制。

乘客可通过面板上的温度旋钮或按钮来调节所需的室内温度。

3.湿度控制:汽车空调系统通过冷凝器将空气中的水分凝结,然后通过雨刮器将水分排除,以降低车内的湿度。

湿度控制可以通过设备的湿度传感器来实现,以保持舒适的湿度水平。

4.空气过滤:汽车空调系统通常配备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进入车内的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细菌和其他污染物。

这有助于提供更清洁和健康的空气环境,减少过敏反应和空气污染对乘客的影响。

5.空气循环模式:汽车空调系统通常提供不同的空气循环模式,如内循环和外循环。

内循环模式将车内空气循环使用,而外循环模式则从外部引入新鲜空气。

选择适当的模式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车内需求来提供更舒适的空气状况。

6.空调维护:为了确保汽车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定期维护很重要。

维护包括定期更换空气过滤器、清洁冷凝器和蒸发器、检查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检查皮带的紧固程度等。

此外,不使用空调时应将其关闭,以减少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7.空调的影响:汽车空调的使用会对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产生影响。

空调制冷系统需要耗费额外的能量来运行,从而增加发动机负荷,导致燃油消耗增加。

因此,在长时间停留车辆上使用空调并超过需要时要谨慎,以节约燃料和保护环境。

8.空调的健康问题: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暴露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空调系统可能会引起润滑剂挥发物的释放,这可能导致头痛、眼痛、鼻炎等问题。

冷气流也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关节疼痛或喉咙干燥。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3)风量调节:按下“小风扇”或“大风扇”按键,可减小或增加风量。
(4)制冷功能开启/关闭:按下A/C开关可开启或关闭空调装置。 (5)空气流向分配调节:逐次按动此按钮,选择空调送风方向:
(6)关闭自动空调系统: A、按下“小风扇”按键直到风量填充指示全部消失,空调系统关闭。此时后风窗除霜功能仍可以工 作,仍会感到有微风,这是由于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气流流动造成的。 B、按下“大风扇”按键或AUTO按键,空调重新起动,系统保持关闭前设置的数值。
外平衡式膨胀阀
外平衡式膨胀阀与内平衡式膨胀阀原理基本相同,区别是:内平衡式膨胀阀膜片下面感受的是蒸 发器入口压力;而外平衡式膨胀阀膜片下面感受的是蒸发器的出口压力。
H型膨胀阀
当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刚刚开启或热负荷大时,感温元件的制冷剂压力较大。膜片克服弹簧力和蒸发 器出口制冷剂的压力推动顶杆和传动杆向下打开球阀,直到达到平衡,这就增大了高压制冷剂进入蒸 发器的流量。当空调制冷系统热负荷小或需要关闭是,刚好相反。
(3)物质的三种状态: (4)压力与沸点的关系:压力越大,沸点越高。
2、空调制冷循环工作原理:
(1)压缩过程: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压缩机将蒸发器低压侧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增压成高温高 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过热制冷剂气体被送往冷凝器冷却降温。
(2)冷凝过程:过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经散热后冷凝为高压液态制冷剂,使制冷剂 的状态发生变化。
缩至高压,两种功能同时完成。
压缩机通过传动带和带轮与发动机曲轴相接,获得动力。
压缩机从吸入口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压中温蒸气,经压缩使蒸气的压力和温度急剧升高。 接着接着通过出气口将蒸气送入冷凝器,它只能压缩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会使 压缩机损坏。

汽车空调按钮正确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按钮正确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按钮正确使用方法汽车空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汽车空调按钮。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汽车空调按钮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汽车空调的基本结构。

汽车空调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空调控制面板。

空调控制面板上通常有以下几个按钮:开/关按钮、温度调节按钮、风量调节按钮、空气循环按钮和除霜按钮。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按钮的使用方法。

1. 开/关按钮这个按钮的作用是打开或关闭空调系统。

当你需要使用空调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打开空调系统。

当你不需要使用空调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关闭空调系统。

2. 温度调节按钮这个按钮的作用是调节空调系统的温度。

当你需要调节空调系统的温度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

通常,这个按钮上有一个“+”和“-”符号,你可以通过按下“+”符号来增加温度,按下“-”符号来降低温度。

3. 风量调节按钮这个按钮的作用是调节空调系统的风量。

当你需要调节空调系统的风量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

通常,这个按钮上有一个“+”和“-”符号,你可以通过按下“+”符号来增加风量,按下“-”符号来降低风量。

4. 空气循环按钮这个按钮的作用是控制空气的循环方式。

当你需要在车内循环空气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

当你需要从外部引入新鲜空气时,再次按下这个按钮即可。

5. 除霜按钮这个按钮的作用是除去车窗上的雾气。

当你需要除去车窗上的雾气时,按下这个按钮即可。

通常,这个按钮上有一个“前”和“后”符号,你可以通过按下“前”符号来除去前挡风玻璃上的雾气,按下“后”符号来除去后挡风玻璃上的雾气。

除了以上几个按钮,还有一些其他的按钮,如空调循环按钮、空调自动按钮等。

这些按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也需要我们了解清楚。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汽车空调的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定期清洁空调系统,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空调系统的温度和风量,以避免过度使用空调导致身体不适。

汽车空调开关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开关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开关使用方法
嘿,你问汽车空调开关使用方法啊?这事儿不难。

首先呢,你得找到汽车空调的控制面板。

一般就在中控台那儿,各种各样的按钮和旋钮。

就像你找家里电视遥控器似的,得有点耐心。

找到控制面板后,咱先来看看那个开关按钮。

这就跟家里电灯开关似的,按下去空调就开了,再按一下就关了。

简单吧?不过别以为这就完事儿了。

开了空调后,你得调温度。

一般有个温度调节旋钮,往左拧温度变低,往右拧温度变高。

就像你调洗澡水的温度,得调到自己舒服的程度。

夏天就调低点,凉快;冬天就调高点,暖和。

还有风量大小也得调。

有个风量调节按钮或者旋钮,按一下或者拧一下,风量就会变大变小。

要是风太大了,吹得你难受;风太小了,又感觉不到凉快。

就跟你吹电风扇似的,得调到合适的风力。

另外,风向也很重要哦。

有的车可以上下左右调节风向,有的车还有专门的按钮。

你可以把风向调到吹脸、吹脚或者
吹玻璃。

比如夏天热的时候就吹脸,凉快得快;冬天冷的时候就吹脚,暖和。

要是玻璃起雾了,就赶紧调到吹玻璃,把雾吹散。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夏天开车,热得不行。

他打开汽车空调,结果不知道怎么调。

温度调得特别低,风也开得特别大,吹得他直哆嗦。

后来他就慢慢摸索,学会了怎么调温度、风量和风向。

现在他开车可舒服了,夏天凉快,冬天暖和。

所以啊,汽车空调开关使用方法其实不难,只要你多试试,肯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设置。

加油吧!。

汽车空调表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表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表使用方法
汽车空调系统是车辆中非常重要的部件,特别是在夏季或炎热
的天气中。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汽车空调系统的使用方法。

首先,当你进入车辆后,确保车辆的发动机已经启动,然后打
开汽车空调系统。

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车内的空调控制面板来
操作。

一般来说,控制面板上会有温度调节按钮、风速调节按钮和
空气循环模式按钮。

根据实际需要,你可以调节温度和风速,选择
合适的空气循环模式。

其次,当空调系统开始工作后,你可以调节温度按钮来控制车
内的温度。

如果你觉得车内太热,你可以调低温度;如果觉得太冷,你可以调高温度。

另外,你也可以通过风速调节按钮来调节空调的
风速,以获得适合的风量。

此外,空气循环模式也是汽车空调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一般来说,空气循环模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

内循环模式是指空调
系统只循环车内空气,适合在空气质量较差的环境下使用;而外循
环模式是指空调系统会从外部吸入新鲜空气,适合在空气质量良好
的环境下使用。

根据实际情况,你可以选择合适的循环模式。

最后,使用汽车空调系统时,需要注意保持空调系统的清洁和定期保养。

定期更换空调滤芯可以有效净化车内空气,保持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此外,当空调系统出现异常时,如温度不稳定、制冷效果差等情况,建议及时到专业维修站点进行检查和维护。

总的来说,正确使用汽车空调系统可以提高行车舒适度,但也需要注意节能环保,定期保养和维护空调系统。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使用汽车空调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调机开动时,指示灯应 亮。
启动A/C开关
(7)检查AUTO 方式和A/C 开关(仅对自动空调型)
按下AUTO 开关。显示屏应显 示AUTO 和A/C。
确认压缩机离合器接合 (声响或直观检查)。
显示自动空调工作 按下A/C 开关或OFF开关。
显示屏上的A/C 指示应 消失,确认压缩机离合 器已分离。
二、操作检查
检查时要求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范 围内运行,且进气控制位于“OFF”位置 (内循环状态)。 (1)检查鼓风机。
分别置鼓风机开关至1 速,2速,3速,4速
鼓风机转速相应 变化
图1-34 选择不同的风机转速
(2)检查车内空气分配模式。
选择各种的送风模 式和启动除霜控制 核实送风模式是否 符合要求
图1-38 温度显示18℃
(5)检查温度升高的情况。
将温度控制旋钮选择至最热位置 (手动空调形式)。
在排风口检查暖风情况
图1-39 调节温度旋钮至最热位置 按动温度上升键显示出32℃字样 (自动空调形式)。
图1-40 温度显示32℃
(6)检查空调开关(仅对手动空调形式)。
置鼓风机控制开关置于所需位置 (1 至4 速),按下A/C 开关,开





自动空调控制面板的各按钮开关的功能如下: 1——温度调节按钮:设置所需温度。 2——自动空调启动钮:按下此开关,压缩机、进 风门、空气混合门、送风门和鼓风机速度均被自 动控制,车内温度可达到并维持在设定温度。 3——前风窗除霜控制。 4——空调启动开关:用于手动控制压缩机工作。 5——送风模式旋钮(开关)。 6——鼓风机控制开关:手动控制鼓风机速度。 7——空气内外循环控制开关。 8——空调关闭开关:用于关闭自动空调。 9——后风窗除霜控制。
汽车空调的使用方法与操 作检查



当汽车空调装置出现故障时,为核实系统的实 际情况,需进行操作空调的检查。请按提示进 行操作空调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检查的内容包括鼓风机、进气(排风)方式、 温度下降情况、温度升高情况、A/C 开关和内 存功能(仅对自动空调机)等方面。 汽车空调按控制形式分为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 两种,两者的检查内容不完全相同。
显示自动空调关闭 再一次按动A/C 开关或OFF开关,显示屏再一次显示AUTO 和A/C。确认压缩机 离合器接合(声响或直观检查)。
(8)检查内存功能(仅对自动空调型)。
按下OFF 开关,关闭点火开关, 等待15S。 开启点火开关。按下AUTO 开 关。
确认设备温度仍为上次的 温度。
确认温度
(9)检查新鲜空气通风开关。
汽车空调的控制面板
汽车空调的控制面板安置在靠近仪表板中 心,以便于驾驶员或乘客操作。控制面板 可用于启动或停止空调、改变温度设置、 开启或关闭通风挡板、进行内部循环和外 部新鲜空气之间的切换、提高或降低风量 等。
(1)手动空调




手动空调控制面板的各按钮开关的功能如下: 1——送风模式旋钮(开关):选择出口气流的模 式。 2——空气内外循环控制开关:控制车厢内空气的 内外循环。 3——鼓风机控制开关:控制鼓风机的开和关,并 控制鼓风机速度。 4——后风窗除霜控制:用于后挡风玻璃除霜。 5——温度调节旋钮:用来调整出口气流的温度。 6——除霜指示灯:显示除霜模式。启动时,指示 灯亮;反之,指示灯灭。 7——空调启动开关:起动发动机,将鼓风机控制 开关置于所需的档位,按下空调开关,空调启动。 8——空调指示灯:显示空调开关状态。空调开启 时,指示灯亮;反之,指示灯灭。
图1-35 选择不同的送风模式
(3)检查空气循环。
分别置空气内外循环开 关于内、外循环 循环指示器应亮,倾听 进气门位置的改变(可 以听到鼓风机声音的微 小改变)
图1-36 空气内外循环控制开关
(4)检查温度下降的情况。
将温度控制旋钮选择至最冷位置 (手动空调形式)
在排风口检查冷风 情况
图1-37 调节温度旋钮至最冷位置 按动温度下降键至显示出18℃字 样(自动空调形式)
置温度控制于强热。 置送风模式开关于除霜位置。 打开外循环(新鲜空气通风位 置)。
确认热气从除霜通风口排出而冷 空气自面部通风口排出。
( 10)空调怠速提升的检查。
( 11)系统检查。 检查空调系统正常工作时有无异响和异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