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翻译

合集下载

断句翻译

断句翻译
别出机杼 期期艾艾 自怨自艾 沧海桑田 沧海一粟 暴虎冯河 刚愎自用 师心自用 师出无名 灵心慧质 蕙质兰心 妙手偶得 具体而微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面世 面市 坦承 坦陈 从而 进而



呵欠 哈欠 房檩 体己 仓廒 鏖战 花骨朵 骨气 生肖 肖像 勾当 悄然 悄寂 梵文 气 氛 氛围 轻佻 绯闻 镌刻 横祸 横暴 横行霸道 横征暴敛 横肉 侪辈 济济一 堂 脐橙 咨嗟 奇葩 鳜鱼 鲑鱼 鲑珍 跬步 溃脓 溃败 脖颈 颈部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 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 (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 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 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 友,与善于花虚则 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 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 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 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 害!”

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主)有两 个小老婆,其中丑陋的受尊宠而美丽的受 冷落。杨朱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 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 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 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 为善良而能去掉自我认为善良的想法,到 哪里能不受到赞美呢?”

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 对方为贱.以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 于外而不在自身.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 所具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则万物莫不­是大; 如果循其所具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则万物无 不是小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 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 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 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 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 困难。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考研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考研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轲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断句及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策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顺应外界,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轲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孟子说:“人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会使它们变得不同。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译文:用针有深浅,经常有超过深度和深度 不够的情形,外加恐惧害怕的心理,还有审 慎小心的想法,臣想都想不过来,哪还有心 思治病!这就是给达官贵人看病看不好的原 因。”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郭玉)年老死 于任上。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 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 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译文:(魏徵)答复说:“军队是否有用在
于能否统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发 成丁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带,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再多征募尚未成丁的男 子,用来虚增人数啊!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 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 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 真全不复有初矣
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 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 善言;操守简约而给予广博,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 讲的虽是常见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 从修养自己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有些人的缺点就 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锄别人的田地——要求别 人的很重,而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 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 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 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 然后能知美恶矣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 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 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数木大多是 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 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 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 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 方。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 人(宗奎)住在里面。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断句与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他勤奋敏捷,并且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全文翻译】孔子在这里讲述了学习的乐趣、做人的道理以及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知识后能够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则强调反省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忠诚、诚实,是否认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奋敏捷地对待工作,谨慎地说话,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

他勤奋敏捷,善于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这篇文言文短文通过对学习、做人和品质的阐述,传达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断句》是古代一首诗,作者是南朝宋-北魏的刘昶,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

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作品原文:
断句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题为《断句》,“断句”同于“绝句”,就是联句未成的意思。

②鄣:边地险要处的城堡。

作品评析:
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

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诗的前两句写边关之景。

白云之“来”,黄沙之“起”,充满了动感,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也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情绪,透露出逃亡者的惊恐心理。

后两句转为抒情。

“四面绝”的“绝”字不仅写出关山高入云天之势,而且也写出了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

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怎不令诗人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此诗风格高迈,笔力凌健,颇有沉雄之韵。

且对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绝的格局。

作者简介:
刘昶(435-498年),字休道,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

初封为义阳王,拜征北将军、徐州刺史。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心。

刘昶逃亡北魏,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累官至大将军,晋封宋王。

太和二十一年薨,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予谥曰明。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断句》是古代一首诗,作者是宋代的作者苏麟,因只写了两句而得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

“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作品原文: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作品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作品题解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

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

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

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

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

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

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

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

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

“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成语解释近水楼台先得月拼音: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例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例句:他每天坚持学习,按时复习,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听说远方的朋友要来,他兴奋不已,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句:他面对别人的误解,始终保持冷静,不愠不火,真是一位君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标志,如“之”、“乎”、“也”、“矣”、“焉”等。

3. 根据句意和语境,合理断句,使句子通顺易懂。

4. 遵循“先虚后实”、“先主后宾”的原则,即先断句中的虚词,再断句中的实词。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理解原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汇。

2. 将关键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性、语法和语境。

3. 保持句子通顺,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似。

4.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倒装、对偶等。

【总结】
通过对《论语·学而》中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公时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爱莲说》断句及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予(yú):我。

独:仅仅。

之:舒缓语气。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清:清芳。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两人或两人以上。

生字予(yú) 濯(zhuó)清涟(li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鲜(xiǎn)作品断句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1)鲜 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鲜嫩而美丽)《桃花源记》 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阅读理解1、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练习的翻译1、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余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

方是时也,天将去唐,诸盗并出,历五姓,兵未尝少解,至宋然后天下复安。

汉之亡也,天下大乱,至晋然后稍定;晋之亡也,天下大乱,至唐然后复安。

治少而乱多者,古今之势。

盛王业业以求治,可少忽哉!3、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忘,吾属之师也。

”4、赵高于秦,将杀二世。

乃先示权于众,献鹿于君以为骏马。

二世觇之曰鹿。

高曰:“马也。

”二世收目独视,曰:“丞相误邪?此鹿也。

”高终对以马。

问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尽杀之,自此之后,莫敢诤谏。

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

竟以亡。

5、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6、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7、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

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1、太史公《屈原传》曰:“离骚,犹离忧也。

”于“离”字初未明下注脚。

应劭以“遭”训“离”,恐未必是。

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盖为得之。

然不若屈子自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尤见离而骚者,为君非为私也。

12、夫文尚矣。

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13、“末世争利,维彼奔义”,太史公于叙《伯夷列传》发之。

而《史记》全书重义之旨,亦不异是。

书中言利处,寓贬于褒。

班固讥其“崇势利而羞贫贱”,宜后人之复讥固与!14、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令二子赋之,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15、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未远,而楚人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6、(陶潜)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17、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

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

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18、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至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其情好可想。

遁斋闲览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予故不得不辨。

19、班氏父子讥司马迁之言也。

班氏以为真足以讥迁也,当也。

不知适足以彰迁之不朽而已。

使迁而不残陋,不疏略,不轻信,不是非谬于圣人,何足以为迁乎?则兹史固不待作也!迁、固之悬绝正在于此。

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

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

20、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秦用戎人由余而伯(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

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倚)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霸)不足侔(móu),而三王易为也。

21、洛阳人谓牡丹为花,成都人谓海棠为花,尊贵之也。

亦如称欧阳公、司马公之类,不复指其名字称号。

然必其品格超绝,始可当此。

不然,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3、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

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知俗传信而有征。

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

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纪》:夫人见大练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永叔常言:“孟郊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堪织,能得多少?”24、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勉勉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25、庄子钓于濮(pú)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③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6、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

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27、真宗朝,签书枢密院马公知节,武人。

真宗东封,下至从臣,皆斋戒。

至岳下,抚问执政曰:“卿等在路素食不易。

”时宰相臣僚有私食驴肉者,马乃对曰:“亦有打驴子吃底。

”及还都,设酺宴。

开封府命吏屏出贫子,隔于城外。

上御楼,见人物之盛,喜顾宰臣曰:“今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辅助之力。

”马乃奏曰:“贫底总赶在城外。

”左右皆失色,真宗以为诚而亲之。

事多类此。

28、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29、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网)疏阔,而相国萧、曹(萧何、曹参。

),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率)(率先之意),民作“画一”之歌(“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孝惠垂拱(垂衣拱手。

形容无为而治),高后女主,不出房闼(房门),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滋:益也。

殖:生也)。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30、蔡葛山先生曰:“吾校四库书,坐讹字夺俸者数矣。

惟一事深得校书力。

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尩(wāng瘦弱;衰弱)弱。

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

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

乃知杂书亦有用也。

此书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

”31、肃宗为太子,常侍膳。

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上顾太子,使太子割。

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

肃宗徐举饼啖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注释尚食:官名,掌管帝王膳食。

熟俎:切熟肉的砧板。

醹:古书上指牲畜的前肢。

福:原指祭神的酒肉,这里泛指事物。

(切不可望文生义释为“幸福”。

)这则故事可以多角度看,可以从玄宗的角度看,也可以从肃宗角度看。

1.唐玄宗有心于培养自己的儿子爱惜物力的美德,善于从寻常小事考察太子。

2.唐玄宗自己骄奢淫欲,而对他人却严格要求。

3.唐肃宗爱惜物力已成习惯。

4.唐肃宗善于窥探父皇用心,因而小心翼翼,在各种小事方面也力图自保。

3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33、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仗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也。

34、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xiéháng指不相上下,相抗衡)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tiāo超越、泛指继承)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