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现行《上海市小学生成长

目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V 第一章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上海市学生发展评价的历史 (1)

(二)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主要变革 (2)

(三)学生成长记录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二、研究方案 (4)

(一)研究目标 (4)

(二)研究内容 (4)

(三)研究方法 (5)

三、研究的意义 (5)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5)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6)

第二章文献综述 (7)

一、概念的界定 (7)

(一)学生发展评价 (7)

(二)学生成长记录册 (7)

二、理论基础 (8)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8)

(二)“全人教育”理论 (9)

(三)发展性教学 (10)

三、国内外学生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 (11)

(一)国内学生发展评价的文献 (11)

(二)国外学生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 (14)

第三章现行《上海市小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实践调查 (20)

一、现行《上海市小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文本分析 (20)

(一)文本数据收集的方法 (20)

(二)文本数据收集与处理 (20)

二、教师访谈 (24)

(一)访谈内容的设计 (24)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 (25)

(三)访谈内容和处理 (26)

第四章现行《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分析 (3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一、对人的基本素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 (34)

二、成长指标标准操作性不强 (35)

(一)指标描述不够具体 (35)

(二)指标等级不太清晰 (35)

(三)没有兼顾各个评价主体 (36)

三、成长指标阶段性不太合理 (37)

(一)不符合该阶段学生发展水平 (37)

(二)不能明显反应学生真正的成长发展轨迹 (37)

四、成长指标重复性较高 (38)

五、成长指标的一致性不够 (39)

(一)学业成绩指标与课程标准不符 (39)

(二)成长指标在学科之间目标指向不统一 (40)

第五章小学生成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41)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41)

(一)本质性原则 (41)

(二)操作性原则 (41)

(三)发展性原则 (41)

(四)简约性原则 (41)

(五)差异性原则 (42)

二、维度思考 (42)

(一)维度思考的依据 (42)

(二)维度思考的结果 (46)

二、评价指标思考 (48)

(一)评价指标的逻辑原则 (48)

(二)学业评价指标思考 (49)

(三)非学业评价指标思考 (50)

三、指标体系的建构 (53)

(一)指标体系建构 (54)

(二)成长评价的主体 (60)

(三)成长评价的描述方式 (61)

(四)小学生成长发展评价体系的完整呈现 (63)

第六章反思与展望 (66)

一、本研究的特点 (66)

二、本研究的不足 (66)

三、后续研究的展望 (67)

参考文献 (68)

附录 (70)

致谢 (95)

V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上海市学生发展评价的历史

1998年前使用的《学生与家庭联系手册》主要记载有:“每学期的各科学习成绩、班主任评语、考勤统计、奖励与处分、学校与家长联系事项”,后来,又增加升留级记录、健康状况等项目,在学生评价方面,主要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中小学实施了第一期的课程改革,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作了调整,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在学生品德操行方面,在评价主体上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这一阶段学生评价的主要特点是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手段基本以测验为标准。

1998年起,上海实施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二期课改在课程评价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共性的学科学习成绩及相关记录,个性化的学习及相关记录,思想品德表现和社会实践经历的记录以及各类综合评语,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能力,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上海市教委于1999年推出适用于全市中小学的全新的《上海市学生评价手册》,取代原有的学生手册已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制定了具有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但总的来说,评价的功能比较狭隘,评价的过程还是自上而下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评价的手段过于依赖考试、测验,对经常性、过程性的评价信息搜集不够。

为全面推进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促进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1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