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男性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健康成年男性身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

健康成年男性身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

2 .8 4 8±2 9 .9 0 9 4 ±0 4 .0 .1 0 0 9 6±0 3 .6 .1 9 1 05 -0 6 . 6 4 .1 5 -
1 1 7 ±0 9 2 .2 . 2
B MD和身体成 分 ,探讨 健康成 年 男性身 体成 分 与腰 椎 、股骨 和全身 B D与之 间的相 关性 。 M
( K M% )只与 L B TF MD有相关性 ( P=00 1 。多元 逐步 回归 分析 显示 ,L 是决 定股 骨颈 ( 。 .6 . 1) M R =0 24,
p=02 1 . 1 ,P= .0 ) 和全身 B 001 MD ( = . 2 R 0 27,B=0 10 . 6 ,P= . 1 ) 的独立 影响 因素。在控 制年龄 的基 006
相 关性疾病 ,无 服用激素类 药物史 ,无 骨折史 。
检测 方法
为因变 量进 行 多元逐 步 回归 分析 ,结 果显 示 F 和 M L 进入 回归 模 型 ( 整 的 R 0 6 5 M 调 = . 7 ;P= .0 ) 0 0 0
骨密度 和 身体 成 分 检 测 :由专 人操 作 美 国 G 且 均是 B 的独 立 相 关 因素 ( M:标 准偏 回 归 系 E MI L
022 .5 ,P= . 0 ;F 00 0 M:标准偏 回归系数 B= .9 ,P=00 0 ;年 龄、B 、F 062 .0 ) MI M、L 和 F 占体重百 分 比 M M ( M% )均与股骨颈 、全髋 、L 和全身 B F 。 MD呈 显著 正相 关 ( P<0 0 ) . 1 。躯 干部 脂肪组 织 量 占体重 百分 比
ttl n ein l MD ( 4 ) oa a drgo a B - s
检 测项 目 年龄 ( ) 岁 ±

学生身体成分与全身、局部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学生身体成分与全身、局部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目的
探 索大学 生全身、 局部 骨密度 与身体成分 的相 关性 , 以期为测量 颌骨 骨 密度提供 一种简单、 实用
的方法。方法 随机 选取 某高校 8 O名大学生, 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头部 、 全身 骨 密度及身体 成分, 分析三 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头部骨 密度与全身骨 密度 、 骨矿含量 呈现 中度正相 关 ( r 】 =0 . 4 7 2 , r 2=0 . 3 0 4 ; P< 0 . 0 5 ) ; 肌肉量 与全身骨密度、 骨矿含量呈现高度正相关( = 0 . 7 1 4 , r 2 =0 . 8 4 8 ; P< 0 . 0 5 ) ; 肌 肉量 与体 脂百分 比呈现弱负 相关( r =一0 . 2 7 8 , P< 0 . 0 5 ) ; 体脂百分 比与脂肪量呈现高度正相关( r = 0 . 9 2 8 , P< 0 . 0 5 ) , 其它指标之 间无相 关性。 结论 头部骨 密度 能够 在一定 范围 内反应全身 骨密度、 骨矿含量 的变化, 但 对于头部 骨 密度 能否代替 颌骨骨密度
b dy o b o n e mi n e r a l d e n s i t y a n d b dy o c o mp o s i t i o n ,a na ly s i s o f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mo n g .Re s u l t s :T h e r e w e s 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mo de r a t e p o s i t i v e
w e a k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we t e n m u s c l e ma ss nd a b dy o f a t p e r c e n t a g e ( r =一 0 . 2 7 8 , P< 0 . 0 5 ) . T h e m w e r e h i g h —p o s i t i v e

人体骨密度两种不同专项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人体骨密度两种不同专项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人体骨密度两种不同专项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摘要:运用实验法,探讨游泳和跳高跳远两项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不同不尽相同的运动类型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同。

结果显示,游泳类与铅球运动员的上肢骨矿含量(BMC )、瘦体重(LEAN)和脂肪含量(Fat)没有明显差异;而跳远运动员下肢骨矿含量(BMC )、瘦体重(LEAN)明显比游泳类的高。

得到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呈体脂增加、骨矿含量、肌肉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的趋势。

这是一种全身性的动态变化;2)运动能够而使机体产生有益的适应性变化,减缓骨矿含量和瘦体重的速率衰减速度,维持骨密度;3)建议高中学生大学生通过适度身体练习,特别苦练是核心部位的力量练习,大大减少这种身体身体成分的退行性变化。

关键词:身体成分;骨密度;骨质疏松;运动1 引言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骨质疏松敏感度,也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布齐。

骨密度的高低除和软骨骨骼代谢有关外,与环境也有关系。

不同的释放出环境对骨密度会产生影响。

体育比赛以肌肉和骨骼为核心,肌肉的牵拉力和骨骼与外界的冲击力会对骨密度产生,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提高骨密度,同时还能起到延缓骨流失的作用。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体肌酸激酶骨密度的影响不同,强冲击、高强度的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骨密度,而弱冲击、低强度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骨密度较低。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已经得到共识,但是不同运动对人体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的消极影响是不同的,本文选取广州体育学院22名在校学生(游泳专项和蝶泳专项),利用全身骨密度仪测试全身骨密度,并将身体获得各个部位分割得到其各部位的骨密度。

研究表明:两种运动对人体脑部的影响不同。

跳远运动员全身骨密度高于游泳运动员。

跳远运动员的左右侧也呈现显著性差别,而游泳运动员并不具有这一特征。

这一相一致研究也与前人研究相符,而不同运动环境对骨密度的影响机制尚待周围环境进一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在本校体育专业男性学生中随机游泳学生10名,跳类学生12名。

成年人脂肪含量及骨密度相互关系的研究

成年人脂肪含量及骨密度相互关系的研究
得 的指标 。 本 文试 图寻找利 用生物 电阻抗法 ( B I A )  ̄ N得的身体主要
果, 探 讨它 们 之 间 的棚 互 关 系 。
1 、 研 究 方 法 及 研 究 对 象 1 . 1 、 研 究 对 象
2 、 结 果
本 研 究 中不 同性 别 问 的脂 肪 含 量 差 异 比较 ;脂 肪 含 量 与 骨 密 加 2 . 1 、 不 同年 龄 组 和 性别 问 的 脂 肪 含 量 分 布 情 况 从 表 2中 看 出 , 不 同年 龄 段 女 性 脂 肪 含 量 均 高 于 男 性 , 差异具
表 2 男、 女各 年 龄 段 的 脂 肪 含 量 分 布
妻 篓

1 . 2 、 研 究 方 法
注: 脂 肪含量的单位 为% ★★表示 同一年龄组男 、 女之 间的差异具有非 常显著性 ( P <0 . 0 t )
( 1 ) 仪器 与检测方法。
M C 一 1 8 0体成分测试方法 :采 用 日本 T a n i t a 公 司的 M C 一 1 8 0型 生物 电 阻抗 法 体成分 仪 , 推 算脂 肪含量 ( 体脂 肪率 ) 。 受 试者 测试 时, 令受试者 取下手表 、 手机等金属 物品 。 通过 脂肪 含量判定 肥胖
程 度。
带一 脂 肪 含量 ( 男)
一 …
跟骨超声骨 密度 测试方法 :使 用 S o n o s t 2 0 0 0超声 骨强度 仪。 受 试者取坐 位 , 如 受试者脚 大小在 2 3 0 — 2 5 0 m m之 间 , 用 小脚 踏板 , 小于 2 3 0 a r m使用 大脚踏板 ,测量时受试 者将 右脚的测量 区涂 抹超
l SP OR T S S CI E NCE > > > 运动科学l

50岁以上男性体质量指数、体质成分、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50岁以上男性体质量指数、体质成分、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50岁以上男性体质量指数、体质成分、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江颖;裴育;苗新宇;金萌萌;谷昭艳;李剑;李春霖;田慧【期刊名称】《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9)2【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ged-related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 body mass index ( BMI) ,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 ,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BMD in elderly men over 50-year-old.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body composition , BMI, and BMDof&nbsp;358 Chinese male outpatients over 50 years of age who were recruited from our hospital between 2009 and 2011 .Qualified subjects were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age and BMI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composi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BM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body composition .Results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MI among the age groups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height and weight according to age ( bothP=0.000 ) .The LMI ( Lean mass index ) and FFMI ( Fat free mass index ) also declined with age ( both P=0.000 ) whereas the FMI increased( P=0.015 ) .Although the absolute values of BMC and LM declined with age ( P=0.003 and P=0.000 , respectively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M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FM ( P=0.000 ) and a decreasein %LM (P=0.000) with age.The femoral neck (FN) and total hip (TH) BMD significantly declined with age ( P=0.000 and P=0.003 , respectively ) .BMD increased at all sites ( all P<0.01 ) as BMI increased but there were declines i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penia ( bothP=0.000 )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a decline in BMI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osteoporosis or osteopenia , while an increase in BMI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BMD.At the same time, BMD in L1-4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MI (P=0.000) and the femoral neck and total hip BMD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FMI and LMI , respectively ( both P=0.000 ) .Conclusion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in elderly males older than 50 years, an increased BMI was protective for BMD while FMI were protective for BMD in L1-4 , LMI and FFMI were protective for BMD in the femoral neck and total hip.%目的:探讨50岁以上老年男性随增龄,体质成分( body composition )、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和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骨密度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骨密度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骨密度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金家辉;李星燕;王佳晶;苏美华
【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24(39)3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骨密度的剂量-效应关系,为老年人采用合理的运动剂量干预骨质疏松症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随机分层选取厦门市集美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129名,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其体力活动水平,并测定其身体形态、超声骨密度和身体成分。

结果:(1)低水平组体脂率、腰臀比明显高于中、高水平组;其肌肉含量较中高体力活动组明显降低。

(2)低水平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高水平组。

(3)体力活动量与跟骨骨密度(BMD)、骨强度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年龄与跟骨BMD、骨强度指数存在负相关性。

(4)体力活动量与肌肉量存在正相关性,而与体脂率呈现负相关性;年龄与肌肉量呈现负相关性,而与体脂率呈现正相关性。

结论: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骨质健康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总页数】6页(P84-89)
【作者】金家辉;李星燕;王佳晶;苏美华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6
【相关文献】
1.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2.北京市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骨密度及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
3.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4.体力活动与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5.身体活动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改善的剂量-效应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老年男性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中老年男性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中老年男性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李莺;姚麒;刘婷;余晶波【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门诊体检且年龄≥50岁男性216例为研究对象,并分为4个年龄组:50岁~组70例,60岁~组56例,70岁~组47例,80岁~组43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量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和全髋部的BMD,并分析各年龄层中老年人群体成分(全身、躯干、大腿的总质量,肌肉、脂肪含量及其百分比)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50岁~组大腿肌肉对股骨颈BMD影响最大(b'=0.340,t=2.984,P=0.004);60岁~组全身肌肉对股骨颈BMD影响最大(b'=0.415,t=3.352,P=0.001);70岁~组全身脂肪对股骨颈BMD影响最大(b'=0.476,t=3.633,P=0.001);80岁~组躯干脂肪对股骨颈BMD影响最大(b'=0.479,t=2.993,P=0.004);体成分对全髋部、腰椎BMD的相关性与股骨颈相似.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对BMD的影响逐渐减弱,脂肪对BMD的影响逐渐增强;四肢的体成分对BMD的影响逐渐减弱,躯干的体成分对BMD的影响逐渐增强.【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6(038)008【总页数】4页(P558-561)【关键词】中老年人;男性;体成分;骨密度【作者】李莺;姚麒;刘婷;余晶波【作者单位】315010 宁波大学附属宁波市第一医院老年科;315010 宁波大学附属宁波市第一医院老年科;315010 宁波大学附属宁波市第一医院老年科;315010 宁波大学附属宁波市第一医院老年科【正文语种】中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50岁及以上男性。

骨密度与性别:深入探讨男女差异因素

骨密度与性别:深入探讨男女差异因素

骨密度与性别:深入探讨男女差异因素骨密度是指骨骼的稠密程度,是衡量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男女性别差异对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差异对骨密度的直接影响男性在骨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表明,男性的骨骼发育相对较长,骨骼成熟的时间相对晚于女性,这使得他们在骨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男性在青春期时激素分泌相对女性更加平稳,雄激素的作用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进而提高骨密度。

相反,女性在绝经期后,激素水平下降,特别是雌激素的减少会引起骨密度的下降。

这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后。

因此,社会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

二、生活习惯对男女骨密度差异的影响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男女骨密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男女在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骨密度的形成和保持。

1.饮食饮食对骨密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而摄取足够的钙对于女性特别重要。

女性在生理期和更年期时需要更多的钙质补充,以维持骨密度的稳定。

此外,女性应搭配摄入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K等有利于钙吸收的营养物质。

2.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维持骨密度非常重要,特别是负重运动和有氧运动。

男性在更多的体力活动中,例如力量训练、重量承载等方面更占优势,而这些活动可以刺激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进而提高骨密度。

相反,女性更多参与柔和的运动形式,如瑜伽、普拉提等,这种运动方式对于骨密度的提高效果较弱。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会对骨密度产生重要影响。

吸烟和过度饮酒被证实会降低骨密度。

这两种不良习惯相对于女性更为普遍,因此女性在骨密度方面更容易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除了性别和生活习惯外,还有其他因素对骨密度的差异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是骨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族遗传特征会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和骨代谢,进而决定骨密度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男性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蔡科;陈荣;孙焱;朱志强;管小兰【摘要】目的:探讨身体成分、男性运动负荷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181例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进行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测试。

计算和对比分析 BMI、体脂肪率、每分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及骨密度间的相关性。

结果:身体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BMI、体脂肪率逐渐递增长趋势;每分最大摄氧量与骨密度 T 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骨密度和运动能力在20~2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在41~45岁年龄段呈现出下降现象。

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结论:骨密度 T 值有明显的年龄段变化趋势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capac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revealed by body composition and male exercise load test is explored.Methods:randomly select 181 cases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faculties,and make physical composition,athletic ability,bone mineral density testing.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MI,body fat percentage,maximal oxygen uptake,exercise capac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changes of body composition mainly for BMI,body fat rate gradually handed growth trend;maximal oxygen uptake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T value;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thleticism to peak at the age of 20 to 25,and decline at the age of 41 to 45.Bodycomposition,athletic abil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Conclusion:bone mineral density T value has obvious changetendency and differences caused by age,the differences may be caused by different body composition and athletic ability.【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年(卷),期】2016(024)012【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成年男性;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相关性【作者】蔡科;陈荣;孙焱;朱志强;管小兰【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健身中心,江西南昌 330013;江西省“体质健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健身中心,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发病率和保健费用逐年在上升,其已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是以骨含量减少、骨性结构发生退变及骨的脆性增加,易增加骨折发生风险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

研究表明[2],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及运动能力低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常伴发存在,互为因果,提示身体成分、运动能力和骨密度是评价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假设伴随年龄的增长对成年男性身体成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影响其运动能力从而对成年男性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据此,本研究通过对成年男性不同年龄段体脂肪率、BMI、四肢及躯干肌肉量、每分最大摄氧量、骨密度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为进一步防治骨质疏松、预防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研究提供更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随机选取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20~55岁成年男性受试者181名,受试者均无残障及各种急、慢性疾病,无运动员经历,并用问卷排除有运动禁忌症的个体,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将受试者以5岁为一年龄段划分为7组,基本情况见表1(各年龄段身高、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1.2.1 身体成分测量方法采用日本TANITA公司产TBF-418B型人体成分分析仪。

通过测量生物电阻抗(BIA)的方法确定人体成分的仪器。

采用微弱的(人体感觉不到)恒定交流电流,通过人体手、足与电极连接测量人体各部分的电阻抗。

分别检测受试者体重、体脂肪率、体水分率、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年龄、肌肉量、骨量、BMI、体型判定、左右部位别测定。

受试者在测试前2h未进食和水;测试时在室温静息状态下去除佩戴的所有金属物品。

1.2.2 运动能力测量方法采用运动心肺功能测评系统/功率自行车(日本BA7EC-1200功率自行车)。

运动心肺功能测评系统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个体指标制定运动耐量测评方案,通过恒定功率设置,以及提供不同的功率下的被测试者心率的变化,结合被测试者的个体指标,得出个体心脏功能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评价和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1.2.3 骨密度测量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产Achilles Express骨密度测试仪。

利用高频超声波(超声波)来测试左脚跟骨的骨密度(BMD)和骨质指数(BQI),并同时描述T-曲线和Z-曲线,用于骨质变化分析。

测试时,受试者将左脚放于足部定位器中。

1.3 骨密度诊断指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根据骨密度的T值来制定,T=(所测骨密度值-正常年轻人群平均骨密度)/正常年轻人群骨密度的标准差(SD),骨密度T 值>-1.0SD为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测试对象各项指标均值各项测试指标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BMI 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肪率随呈现明显的上升;在31~35岁年龄段每分最大摄氧量达到峰值;在20~25年龄段骨密度T值达到最大值;在41~45岁年龄组骨密度T 值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体脂肪率有明显的上升(表2)。

2.2 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的变化本研究分别对身体成分中体脂肪率、BMI、非脂肪量、基础代谢、四肢及躯干肌肉量进行综合评价,并生成综合评分。

通过综合评分分别与骨密度T值作相关比较分析。

各年龄段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具有显著性相关。

随着年龄阶段的上升,身体成分和骨密度T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现象。

在20~25岁年龄段身体成分综合评价达到峰值,骨密度T值达到最大值;在41~45岁年龄段身体成分综合评价和骨密度T值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表3)。

2.3 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的变化各年龄段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相关性显著。

随着年龄阶段的上升,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在20~25岁年龄段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均到最大值;在36~40岁年龄段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均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表4)。

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增加了骨折发生的危险系数[1]。

早期预防和治疗应是综合性的。

在临床上,骨密度的测定主要是根据骨矿物的含量判定[3]。

Gourlay等[4]研究表明,判断人体骨质水平最有效的参考指标是骨密度及骨矿物含量。

研究表明,人体骨密度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

例如,身体成分、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激素含量的变化等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1] [5]。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的峰值均在20~25年龄段出现。

伴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T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身体质量指数在不同的年龄段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每分最大摄氧量,骨密度T值在41~45岁年龄段出现明显的下降,但体脂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提示随着年龄的逐年增加,可能对身体成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Messina等[6]研究发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年龄是骨密度T值和身体成分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测试结果中我们观察到成年男性的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且相关呈高度显著性。

有学者报道指出,运动能力是骨结构和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运动能力系数高能够更好的使骨强度适应相应的运动负荷[8,9,10]。

提示运动能力系数高的年龄段中,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负荷对骨骼影响的次数多,促使骨密度T值得到明显的升高。

同时,我们有趣的发现,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身体成分出现明显的上升,而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提示骨质疏松症骨折易发人群具有较高的体脂肪率、较低每分最大摄氧量水平。

骨密度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与抗骨折能力的功能指标,骨密度低下或身体成分综合评价较低者运动能力差,提示成年男性在参加运动时,对于不同身体成分和骨密度水平的个体,要评估骨折风险系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Sports College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相关文献】[1] 蔡科,范占江. 中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J].中国骨质疏松,2014,20(9):1133-1137.[2] Wichitsranoi J, Ladawan S, Sirijaichingkul S,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erobic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Thai men and women with normolipidemia and dyslipidemia[J]. J Phys Ther Sci,2015,27(11):3503-3509.[3] Wiecek M, Maciejczyk M, Szymura J,et al. Effect of body compositi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exerci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ealthy subjects[J].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2016,3. [Epub ahead of print].[4] He H, Liu Y, Tian Q,et al. Relationship of sarcopenia and body composition with osteoporosis[J]. Osteoporos Int,2016,27(2):473-482.[5] Gourlay ML, Hammett-Stabler CA, Renner JB,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Hormon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Bone Turnover, and BMD[J]. J Bone Metab,2014, 21(1):61-68.[6] Messina C, Monaco CG, Ulivieri FM,et al.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body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osteoporosis[J]. Eur J Radiol, 2016 ,22.[7] 田野, 陆一帆, 赵杰修,等.成年人综合运动能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建立[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3-10.[8] Ordu Gokkaya NK, Koseoglu F, Albayrak N. Reduced aerobic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steoporosi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 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8,44(2):141-147.[9] Murawska-Cialowicz E, Wojna J, Zuwala-Jagiello J. Crossfit training changes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risin levels at rest, after wingate and progressive tests, and improves aerobic capac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ng physically active men and women[J]. J Physiol Pharmacol,2015,66(6):811-821.[10] Coll-Risco I, Aparicio VA, Nebot E,et al. Effects of interval aerobic training combined with strength exercise on body composition, glycaemic and lipid profile and aerobic capacity of obese rats[J]. J Sports Sci, 2016,34(15):1452-1460.[11] Bruseghini P, Calabria E, Tam E,et al. Effects of eight weeks of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and of isoinertial resistance training on risk factors of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 Oncotarget, 2015,6(19):16998-17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