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初中语文《走进艺术殿堂,提高审美能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走进艺术殿堂,提高审美能力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四课时,课外二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我选择的主题单元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四篇现代文设计。
这些都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和《观舞记》。
它们都表现了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社戏》借乡村戏剧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并流露了作者对理想故乡的深深眷念;《安塞腰鼓》不仅写出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给人的震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竹影》则将中国画的艺术知识与童真童趣水乳交融般地化在了一起;《观舞记》向我们描绘了印度舞蹈的魅力:生命与灵魂共舞,令人叹为观止。
本单元几篇文章都与艺术有关,题材丰富,文体多样。
重点在抓取信息、获得知识,提高类文阅读能力,形成对文化艺术的正确认识。
扣住这重点,拟设三个专题:专题一:体验童心之美,人性之美。
--—总揽全章(2课时)专题二:领悟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选点精读。
以《社戏》《竹影》为例。
(1课时)专题三: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演练。
(1课时)专题一:总揽全章。
这一专题是学生前置预习基础上的单元整体学习展示课。
主要活动有三个:初读感知做积累、文章细读品艺术、小组合作说内容。
三个活动以第三个为重点,旨在指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内容中抽丝剥茧,教学过程中介入网络资源,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
专题二:选点精读悟精神——以《社戏》《竹影》为例。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理论叫“一课一得”,说每节课不要面面俱到,集中学习一个问题,讲深说透就行了。
本单元信息量大,所包容的知识点多,必须忍痛割爱,大胆取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方能做到以点带面,教而有效。
而这些通过文章中细腻的描写可以很好地体悟。
所以本专题设计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选点品读突破长文阅读重难点的方法。
专题三:前面两个课时的课内学习,学生整体把握了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立足整体获取信息、选点精读突破重点。
《朗读者》第一季卷首语、开场白-结束语-精心校对

《朗读者》第一季卷首语、开场白1.《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一一遇见|卷首语 I《朗读者》在最初酝酿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未来谁会成为我们的朗读者,我走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去寻找,因为那里是语言艺术的殿堂,戏剧的表达让人血脉债张。
我走进城市中,普通的人群去寻找,因为那里有着更多,想要倾诉的心灵。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
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I开场白I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一一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
”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节目中间插播: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结束语I一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毕生的热情,在东西方文学的世界里,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有可能到达彼岸,让我们有可能遇见。
今天是《朗读者》第一次和大家的遇见,也希望从今往后,能够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
英语教学中的“美”

英语教学中的“美”李春梅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的内在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促使语言技能的心智和躯体的感官活动、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师生共同欣赏篇章的艺术性、语言的形式美、字里行间的意蕴美,充分理解教材的美学内涵,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多年来,本人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近年来的许多英语教材的主要特点是:课文内容为当代英语文学作品精选,文字精炼,语言典范;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课文不仅知识性、趣味性强,而且在篇章结构、修辞和文体方面也无不彰显强烈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欣赏优美的语言,获得美感和启迪。
一、英语教学中的美感启迪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
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现代英语教材大多数课文都选自经典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主旨之一是对这些课文进行赏析,可普通的英语课不同于文学选读课,语言、篇章、结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无论是纯文学的分析研究,还是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倾向,还是文学倾向;无论是教师个性,还是学生个性,它们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而应该是总体教学中的各个侧面,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观照。
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力大多是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使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并真正感兴趣,学会对课文的理解、同情并从中获得美感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点应放在“赏”字上,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先要让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有一个概念,即预习过程。
在预习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语汇给予注释,或要求学生网上查阅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95所高校的500多名参赛选手齐聚北京,将在齐越朗诵艺术节的舞台表演360多个参赛作品,用声音重现经典,用真情表达真谛。
为纪念齐越先生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传承发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于1996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发展至今,影响力日渐扩大。
齐越朗诵艺术节不仅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用声音创造明天”的语言盛会,也为各界朗诵爱好者搭建了一展风采、相互交流、学习提升的舞台。
本届大赛将举办多项特色活动,其中“印象十三载”邀请了齐越节历届优秀选手如白钢、王凯、曾湉、侯凯迪、阿木古郎等重返母校,参与主题沙龙,交流当年参赛感受,分享一线工作经历,畅谈齐越节的今昔;“我们爱读书系列文学讲座”邀请了彭吉象、叶延滨两位教授为大学生们深入解读文学作品,鼓励广大学子畅游书海、阅读经典;“互动配音秀主题交流会”将邀请李易、李立宏、杨晨、王明军等4位配音艺术家在现场展示配音艺术,分享配音经验,为广大配音爱好者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大家来讨论”将举办“诵读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业界学者共济一堂,进行以传承、创新、发展为特色的高端论坛;“让青春飞扬——首图朗诵会”,将为本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优秀作品提供面向社会的舞台,更好地促进语言艺术的促进和推广。
从一所大学的校内活动,到如今近百所院校踊跃参与的大赛,齐越朗诵艺术节走过了十四届的历程,不仅为大学生朗诵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将引领当代大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让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英语之美与高职英语教学

们对英语语言 的审美能力 。
1 5 2
事实上 , 英语的许多谚语 和成语有头韵 和尾韵现象 。比
如: N o s w e e t w i t h o u t s w e a t ( 先苦后 甜 ) , A l i g h t h e a r t l i v e s l o n g
在这 句话中 , 元音[ e i ] 反复 出现 , 就构 成 了腹韵 。腹韵 的运用让 人感 受到一种和谐 的音乐美 , 增添 了艺术情趣 。 4 . 拟 声 拟声 又称 象声 、 状声, 它萃 取 自然界 的声 音 以形成 语言 的音韵之美 。
I c o u l d h e a r t h e s o u p b u b b l i n g a w a y .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3 3 3 4 ( 2 0 1 3 ) O 1 — 0 1 5 2— 0 3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9— 0 7
作者简介 : 刘建斐 , 女, 山西 阳泉人 , 太原市农 业广播 电视学校讲师 。
2 . 尾 韵
英语的美无处不在 , 挖 掘英语 中所蕴 含 的美 因 素 , 有 助 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 的文化差 异 , 有 助于我们在课 堂上 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的审美 氛围 , 有助 于培 养学生 自身的语言 意识 、 审美观及 道德情 操 。笔者认 为 , 高职英 语教 学可 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挖掘英语 之美 , 让 学生感 受语 言之美 , 培 养他
句中的“ b i r d g e ”一词很 容 易让学生 联想 到通 过在 线英 语学 习所 获得 的 自信与成就感 。
Do nt ox f me .
学生语感的培养

其特 点表现 为 : () 1 整体感 , 即对文本整篇 的感知 , 能够理解 并使
意思领悟 蕴含其 中的深层意义 。 教学 中 , 币 教9 耍培养学 用文中的重点语 句适切地表达文本的基本内容。 生语 感的“ 深刻性 ” 要善于 引导学 生凭 借文本 的语 言 , () 2 具体 感 , 即能够遵循 文本的基 本思路 , 了解具
文字去感受深邃的“ 语境” 领悟深刻的“ , 语意” 感悟 潜 体的情节甚至细 节 , , 感受生动丰富的语 言形式 。
藏的“ 语情 ”也可以引导学生延展 f , ; 青节 拓展空间以深
( ) 境感 , 3情 对于 学 生来 说 , 是要 被作 者 所创 就
;
:
教
,“
设 的言语情境和 语言魅 力所打 动 、 感染和熏 陶。怎样 住 关键词句进行 品味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洁 培养 学生对言语 生活的感受 力呢?教学 中可 采用 “ 创 感 知能 力。 设 情 境 ” 联 系经 验 ” 联想 想 象 ” 熟 读 ” 吟 读 ” 美 “ “ “ “ “ 读” 等方 法。
情的能力 。 如何培 养学生的感悟 能力呢? 教学中可采用
“ 领悟 ”体 晤”顿 晤”渐 晤” “ “ “ 等方法。
“ 前后印证 ” 的方式是指对 课文中某 一关键词语通 过联 系上下文加大训练 跨度 ,加深对 词语的分析 、 鉴
别 ,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如教学 《 天鹅 的故
三、 优化语感培养方法
一
、
明确语感培养目标
刻领悟语 言内涵 ,感悟语言情感 ;还可 以创设教学情
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 地感悟 , 切地 感受 。 深 语感是构成语 文素养 的核心 因素 , 是听 、 、 、 说 读 写 境 ,
朗读者1-1 遇见 台词文稿

朗读者1-1 遇见台词文稿一、卷首语: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在最初酝酿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未来谁会成为我们的朗读者?我走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去寻找,因为那里是语言艺术的殿堂,戏剧的表达让人血脉偾张。
我走进了城市中普通的人群去寻找,因为那里有着更多想要倾诉的心灵。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
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
二、开场白: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缭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三、语录/文摘节选:1、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记住,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事不关己,这是做人的一个道理。
——董卿2、《答案在风中飘扬》- Bob Dylan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他在这风中飘扬,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戚?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我的朋友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剧?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我的朋友,他在这风中飘扬。
3、《朱生豪情书》你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象你是多么的美好,多么可爱。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作者:曾光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5-068-01高中毕业二十多年了,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中语文老师,有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语法修辞,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观世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观世音,看世界的声音,这是通感,声音本来应该是听觉,但在这里成了视觉”,老师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起了什么是“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老师的一堂课,给我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带领我们走进了语言艺术的神圣殿堂。
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形成了自己的规则,潜移默化中让人们领悟到它的魅力,运用语言文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种本能,正因为接触的太多,使用得太频繁才会掉以轻心,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语言规则的现象。
一、生活中错字别字现象,要咬文嚼字就拿两个两个简单的形近字“铮”和“琤”来说吧,“铮”字有两种读音:一读zhēng,一读zhèng,读zhèng这个音,常用于方言中,指的是“(器物表面)光亮耀眼”,如:玻璃擦得铮亮,这个音和义很明确。
读zhēng这个音,有种用法,都作拟声词解,一个是铮鏦,读zhēngcōng,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一个是铮铮,读zhēngzhēng,有两种解释:一是作拟声词解,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一是做形容词解,形容坚贞、刚强。
而“琤”字呢,读chēng,用在书面语中,有两种用法,一个是琤琤,读chēngchēng,形容玉器相击声、琴声或水流声;一个是琤瑽,读chēngcōng,形容玉器相击声或水流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让教学语言成为师生交流的最佳媒介,让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文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
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能够使这种统一得以完美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体验,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艺术的教学语言将学生领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课堂上要讲普通话,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方言土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但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如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
涩难懂,甚至可笑。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而为语音的不标准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自己要讲普通话,也要教会学生说普通话,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语言要生动简洁,注重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变具体、深奥的变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在讲词《望江南》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一幅优美的山水小轴:盛装女子,凭栏远眺,烟水迷蒙,千帆驶过,斜晖脉脉,江水悠悠,白蘋沙洲,水鸟纷飞……通过对情与景的描绘,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体会出主人公的心情。
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深刻。
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
在注重语言形象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的简洁精炼,没有哪个学生喜欢讲话唠唠叨叨、拖泥带水的老师。
因此教师讲课时应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三、形式多样,注重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准确又有逻辑、庄重又有情趣,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
染和熏陶。
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学习兴趣,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多收集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警句、成语、顺口溜、歇后语、古诗词、外来语等均可引入课堂,或塑造形象,或增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鲜有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迅速而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学到的知识。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等,都会使语文课新颖有趣。
四、适时鼓励和引导,增强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简单的一句激励性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卑的学生。
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以后上课更加紧张和害怕,形成恶性循环;而激励的
语言可以使被提问的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激励性的语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语言的逻辑性,要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要重视语言的启发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重视语言的音乐性,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兴趣盎然,听得津津有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玑,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技巧和艺术,引领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