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重点解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六年级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六年级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重点字词读音-泸定桥(lú dìng qiáo)-湍急(tuān jí)-高山峻岭(gāo shān jùn lǐng)-击溃(jī kuì)-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2.词语解释-水流湍急:形容水流非常急。

-高山峻岭:又高又陡的山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二、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2.第二部分(2-5):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2)写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3)写红军战士与对岸增援的敌人赛跑,不分昼夜地奔袭。

-(4)写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5)写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发现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3.第三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夺桥。

-(6)写红军战士发起总攻,敌人用机枪、大炮阻击。

-(7)写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过铁索桥。

-(8)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三、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课文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红军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如“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3.语言准确简练-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如“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既交代了红军的行动,又突出了红军的英勇。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抢时间攻夺天险《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把红军抢在敌人两旅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以及与敌人激战两小时一举夺下泸定桥关键环节交待清楚。

不仅能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无畏革命精神有深刻认识而且还能够较好地领悟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事和突出重点写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抢时间原因和要求原因“敌人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要求在“二十多个小时”内(即从“二十八日早上到二十九日早晨”以前)飞奔“二百四十里”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其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有关段落使学生懂得红四团赶路途中所战胜种种困难并从中学习红军革命精神战胜困难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自然环境困难(山高路险、黑夜大雨);2.敌人造成困难(沿路阻击);3.红军本身困难(饥饿与疲劳)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红军战士战胜上述困难句子另外红四团与对岸援敌赛跑一段除了迷惑敌人一节要让学生读懂以外还应将大雨把两岸火把都浇灭后“敌人不能再走”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进行对比更可体现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攻夺泸定桥经过教学这一层可先提出问题:
课文写攻夺泸定桥经过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课堂讨论夺桥经过可分下面五个环节: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二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熊熊
大火;消灭守城敌人二十二位英雄夺桥这一层重点整个过程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飞夺泸定桥》课文解读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飞夺泸定桥》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一部分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

从时代背景看,1935年5月红军长征必须经过大渡河。

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能不能夺下泸定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地理形势看,大渡河是“天险”,水流湍急,两岸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要想过大渡河,必须夺下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从敌我形势看,敌人有两个团防守,还有两个旅增援,而我方只有一个团去完成夺桥任务。

敌强我弱,红军必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红四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的任务的。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围绕“飞”字展开,叙述红军飞速赶到泸定桥的过程。

课文中几个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计算“飞”的速度:①二十多个小时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平均每小时走十多里。

走的是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呢?是“翻山越岭”,“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摸黑”前进。

②到晚上七点钟,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当然更顾不上休息。

大雨把战士们“全身都淋透了”,红军战士是饥、疲、冷交加。

③沿途还与“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战斗。

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红军终于“抢”在前面,把敌人“抛”在后面,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

“抢、。

飞夺泸定桥批注范文

飞夺泸定桥批注范文

飞夺泸定桥批注范文《飞夺泸定桥》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以旧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的故事,阐述了人民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和诉求。

在这部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和斗争的意义。

本文将对小说《飞夺泸定桥》进行批注。

一、批注批注一:文化底蕴《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具有文化底蕴的小说,在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描写民族文化、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多方面,全面反映了旧中国的图景,突显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理,并且表达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同时,这篇小说也反映了巴金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引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对贫苦人民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将中国文化与人民斗争的历史相结合,展示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批注二: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巴金先生生动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其中,杨自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不仅具有英雄气概和热血青年的豁达,还具有痛苦与挣扎的内心世界,这一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而且也具有了富有感染力。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例如瘸子梁和铁头老汉等等,这些形象都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使得小说更为生动鲜活。

批注三:历史事件小说通过讲述“泸定桥事变”这一真实事件,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所遭受的种种困难和苦难。

泸定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著名的民族英雄事迹,它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结语《飞夺泸定桥》是一篇不朽的文学名著,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历史事件。

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和斗争的意义,也让我们对于自由独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篇小说也永载着巴金先生的文艺理想和人生理念,他以一种极端热忱的心态写作,这篇小说不再是一篇文学之作,而是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是杨洪基主演的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摆脱国民党封锁围堵的困境下,成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该剧展现了革命烈士们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5年四川毛儿盖一带,正值长征初期,中国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泸定桥是红军通往四川最后一座桥梁,对于红军来说,它是连接生命线的关键。

然而,该桥由国民党军队拿下,成为红军前进的障碍。

剧中主要情节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展开。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贺龙、叶挺、杨洪基等,他们通过充分的踩守侦察,最终找到了攻击泸定桥的良机。

在副指挥员肖塘的指挥下,王蒙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奉命突袭泸定桥,他们凭借意志坚定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夺回了泸定桥。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素材。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展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人性的柔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

此外,《飞夺泸定桥》还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这是一个时代的照相,保守的封建观念,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剧中的红军官兵坚持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尤其是在泸定桥上,红军官兵面对敌人的围攻和炮火,坚决顶住了压力,最终达到了胜利的目标。

总的来说,《飞夺泸定桥》不仅是一部有关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

从中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可以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伟大。

这部电视剧旨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事业。

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

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

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一、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1. 背景介绍飞夺泸定桥那可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超级关键的战斗啊。

当时红军的处境很艰难,后面有敌人追着,前面又有各种艰难险阻。

泸定桥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能拿下它,红军就能打开新局面。

那座桥可不是一般的桥,它是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下面就是汹涌的河水,看起来就很吓人。

2. 关于桥的描写批注“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这里描写得特别细致,让我们一下就能想象出泸定桥的样子。

感觉作者是想让我们知道这座桥有多险,红军要夺桥有多难。

就像我们平常走个晃晃悠悠的木板桥都害怕,更何况这连木板都没有的铁链桥呢。

这也侧面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3. 红军战士面临的挑战批注敌人不仅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还在桥那头疯狂地向红军射击。

红军战士呢,却要在没有太多掩护的情况下,沿着铁链冲过去。

这就好比让你在枪林弹雨中走过一条超级危险的钢丝一样。

但是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冲过去,夺取胜利。

这是多么强大的意志啊。

4. 红军战士的英勇表现批注“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这一段描写简直太震撼了。

22位英雄啊,就这么无畏地朝着危险冲过去。

他们拿的武器在敌人强大的火力面前其实算不上先进,但是他们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来自于对革命的忠诚,对胜利的渴望。

他们在攀爬铁链的时候,心里肯定想着为了身后的战友,为了革命的大业,一定要冲过去。

5. 战斗的激烈程度批注“三连紧跟在后面,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从这里可以看出战斗的连贯性和配合度。

前面的战士在奋勇杀敌,后面的战士就在为后续部队铺桥,这是多么默契的配合啊。

而且战斗的激烈程度肯定超乎想象,子弹在耳边呼啸,战士们却能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本色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同学们能谈谈对“飞”和“夺”的理解吗?
张爱国:“飞”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对岸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赶到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岸原有的守军,夺取泸定桥。

王国庆:从这个“飞”字可以看出,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敌我两支部队都赶往泸定桥,都走夜路,都沿河岸前进,但是遇到瓢泼大雨,敌人“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仍然抹黑冒雨前进”,可以看出红军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刘红军:一个“夺”,为我们再现了攻占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景。

因为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链,桥下是“叫人心惊胆寒”的急流,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靠山凭险而守,还有早已“筑好工事”,从这些情势看,泸定桥简直无法拿下,硬要拿下,只能用“夺”字形容,可以想象战士们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冯老师:是呀。

一个“飞”字写出了战士们与敌人抢时间,把增援的敌人抛在了后面,赢得了战机,一个“夺”又描绘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飞”一“夺”中,彰显战士们的英雄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