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五种文言句式和六类词类活用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五种文言句式和六类词类活用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文: (4)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答案:(3)如今的形势是人家好像是切肉的刀和案板,我们好像是鱼肉。(4)用 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 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 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形式
例句
用判断句表示比喻的手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把带 “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 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
① 吾 妻 之 美 我 者 , 私 我 也 。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谏》)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阿房宫赋》)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形式
省略 主语
例句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 略主语)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兼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 谓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 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解析:B B项是肯定判断,ACD项都是否定判断。

202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

202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
参考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见……于” 表被动)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
参考答案:(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被认 为贤德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 变。(“见”表被动)

用“为”“是”表判断
用“乃”“则”“皆”表判断 无标志句
翻译判断句两技法
1.判断句翻译时的句式要求:“……是……”或“……不 是……”。
2.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 判断词“是”,如 “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 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 是”“本来是”“就是”。
参考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
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 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 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 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 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 无忧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小偷要)出门离去时, (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但于令仪对他说:“你如 此贫困,晚上带着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 (于令仪)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小偷深感惭 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
语 “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
前 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
置 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探寻规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个事怎么办?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则较死为苦也,(这)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到底怎么样呢?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出差订酒店就用趣出差,单单有返现,关注微信小程序或下载APP立即领取100元返现红包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我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有关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史记》)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 败齐军,攻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 侯各国。
壹留
1.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 物名、朝代、度 量衡等专有名词
2.古今通用词语。
④“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伍调
把文言句中的变式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 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现代 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文从句顺要补调
流畅翻译五字诀
字 留删 换
句 补调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 均保留不译 ; 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肆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千万不要无中生有的乱增添内容
翻译下列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无实意,) 译: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同上。也:助词,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5.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 译: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贰删
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发语词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倒装句 四、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阅读语法及答题详解

文言文阅读语法及答题详解
二、 形容词词类活用 1.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其”、“之”,数字时作名词 Eg. 兼百花之长而去其短 2.形容词不能做宾语,如果形容词后出现宾语,形容词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 Eg.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足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赵王(说坏话)
第四章 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传记类:记叙的人物都是谁、谁是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写了几件 事,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品质。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四、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4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Eg. 而君幸于赵王 2. 用介词“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Eg. 虽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代专用名词
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
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
古今异义词
例如:
②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替换词语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
6
③调★ 调序法 ④引★ 引申义
⑤增★ 加字法
用今义去理解。
一、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范增数目项王 汉水又东 3.用在动词前,处于主语位置,若不做主语,名词活用为状语 Eg.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所字结构中,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字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

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乘势起陇亩之中B.放逐义帝而自立C.身死东城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参考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有七种形式(1)“者……也”句。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字句。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字句。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无标志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5)“为”字句。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是”字句。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被动句有七种形式(1)“于”字句谓语+于。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字句见+谓语。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字句受+谓语。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字句为+动词。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句。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标志句。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省略句有五种形式(1)省略主语。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承前省>;(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启后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乐)。

”<对话省>(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承前省>;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共喻省>。

(3)省略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动词后宾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省介词后宾语>。

(4)省略兼语。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

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4.倒装句(1)谓语前置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宾语前置句。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宾语提前>;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3)定语后置。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中心词+定语+者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词+之+定语+者句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中心词+之+定语句式>。

(4)介词结构后置。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别一类词用的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动用。

如“深山中则四月花”,花开花。

(2)名词作状语。

如“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轻锐部队。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多赞扬。

(5)动词用作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出出产的东西。

(6)数词用作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

(8)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威王欲将孙膑”,将让……担任将领。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10)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以……为粪土;把……当作粪土。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成以其小,劣之”,劣以为……低劣。

(12)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解析】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朝歌夜弦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C项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

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答案】D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C.多可喜,亦多可悲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析】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

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答案】D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

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富者曰“子何恃而往?”C.吾子未之恩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

【答案】D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笼”活用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解析】题干中“笼”名作状“用笼子”。

C.名词作动词。

A.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B.名词作状语,“像奴仆一样”;D.名词作状语,“向南”。

【答案】C8.下列加点“也”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C、D三项“也”都表示判断。

B项“也”是语气助词,不表判断。

【答案】B9.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解析】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

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答案】A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寇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景德元年,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

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

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

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因请帝幸澶州。

帝难之,欲还内。

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