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
根据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我国≥18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60岁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9.1%2。
目前,我国≥18岁人口>11亿≥60岁人口>2亿,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近3亿。
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使用各种类型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因高血压患者人数庞大,需要更多依靠创新科技,才能管理好高血压,减少其所承受的巨大心血管风险。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
它可测量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既可测量轻、中度体力活动状态下的血压,也可测量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因而可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整体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56,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8。
动态血压监测由血压测量仪自动完成,因而还可避免“白大衣现象”。
如进行一个昼夜24h的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了解血压的变化趋势,包括血压在夜间的下降情况-8;在晨起时的升高情况9;及个昼夜中血压的总体变异情况10。
因此,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高血压管理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用于高血压的识别与诊断;用于评估心脑血管风险;用于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56。
目前,英国1及加拿大口12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建议,诊室血压在1、2级高血压范围内即收缩压140~179舒张压90~109mmHg(1mmHg0.133kPa),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对高血压进行确首选动态血压监测,若动态血压监测的白天血压Hg,则可诊断高血压无创的动态血压监测进入临床应用已超过年13,在我国也已超过20年14。
在这20多年时间里,我国动态血压监测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在高血压诊治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生开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诊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也开始主动要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英国高血压指南建议,所有诊室血压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怀疑高血压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诊室筛查发现的高血压予以确诊[1]。
除了诊室血压≥180/110 mm Hg的重度或3级高血压患者,都应该等待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的结果才能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该指南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
在最近进行的欧洲高血压学会年会上,专门召开了“动态血压监测指南研讨会”,共同讨论制定第一部“欧洲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由此可见,ABPM在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
Journal of Hypertension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2](以下简称该共识)。
该共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降压起始治疗及降压靶目标的动态血压监测数值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该共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1 与诊室血压相比,动态血压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更密切三种常见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是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自测血压。
血压水平受到活动、体温、情绪及昼夜节律等的影响。
各大高血压指南主要依据诊室血压评价患者心血管病风险。
诊室血压因测量次数过少以至于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血压水平[3]。
动态血压监测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夜间每30~60分钟测量血压1次,通过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既可以测量活动状态下的血压,也可以测量睡眠中的血压,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整体血压水平(表1)。
西班牙高血压协会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大型的“西班牙高血压学会动态血压登记研究”[4]。
该研究共纳入10万余例进行ABPM的患者,通过对比ABPM与诊室测量血压的结果发现,单纯采用诊室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既可能低估高血压控制情况,也可能高估血压控制情况,不仅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严重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动态血压监测及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及临床应用
薄洪艳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09
【摘要】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虽然不是新技术,但有必要重新再了解一下,因它使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过去传统的诊室偶测血压(CBP)由于测量次数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不能反映血压的平均水平、血压波动和活动状态下的血压情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ABPM 能补充CBP的不足。
我科自1996年开展ABPM以来,监测2680例不同年龄、性别病人,为临床上诊断高血压带来方便,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1页(P105)
【作者】薄洪艳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红星医院 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3
【相关文献】
1.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2011澳大利亚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解读
2.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综述)
3.浙江省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和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0版)
4.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在肾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5.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 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2019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摘要背景与目的:中青年人群高血压伴随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愈发普遍,这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尽管国内外都对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管理给予了更多关注,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年轻患者的高血压评估和治疗尚无共识。
我们达成了共识,旨在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策略。
方法:中国心脏病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小组的作者和专家回顾了有关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抗高血压治疗的现有文献和证据,进行讨论并就相关建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讨论和建议:青年和中年人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与老年人所观察到的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该人群中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均被显着激活。
应进行总体CVD风险评估,作为开始抗高血压治疗的决定因素。
降血压治疗首先应达到把血压降至低于140/90mm Hg的目标,如果可以忍受,大多数患者的最终血压应低于130/80mm Hg。
在高CVD风险的患者中,首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R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合开始降低血压的疗法,以及积极改变生活方式。
结论:应在年轻和中年高血压人群中实施积极、全面的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内容介绍高血压定义为血压(BP)≥140/90mm Hg,是心血管疾病(CVD)最常见但可逆的危险因素之一。
2010年,全球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人数的17.8%;由高血压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为1.7亿人年,占全球DALYs总数的7.0%。
来自中国的数据显示,高血压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4.6%,占全部DALYs的12.0%,每年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366亿元人民币。
年轻人和中年(<65岁)人群的高血压大多是潜伏的或偶然发现。
从历史上和目前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老人的血压和CVD风险管理。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单选题1.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B)A.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gB.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C.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白天血压平均值≥130/80mmHD.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5/85mmH2.清晨血压是指(A)A.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血压B.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1小时血压C.清晨醒后2小时内的家庭自测血压D.清晨醒后半小时内的家庭自测血压3.清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C)A.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 135/85 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B.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0/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C.清晨时段的家庭自测血压平均水平≥130/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D.清晨时段的家庭自测血压平均水平≥135/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4.动态血压中24小时平均血压为140/85mmHg,相当于诊室血压((A)A.160/100mmHgB.150/90mmHgC.160/95mmHgD.150/95mmHg5.杓型血压的诊断标准是(C)A.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20%B.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0%~10%C.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10%~20%D.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0%多选题1.动态血压同诊室血压相比,具有下列哪些优势(ABCD)A.反映24小时血压全貌B.更全面地反映血压变异性C.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D.更好地评估疗效2.动态血压监测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哪些(ABCD)A.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B.诊室血压正常高值,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高心血管风险C.血压波动大,或怀疑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D.在临床试验中,评价药物或器械治疗的降压效果3.判断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有效的指标包括下列哪些(ABC)A.有效读数大于等于所设定应获取读数的70%B.白天至少有20个有效读数C.夜间至少有7个有效读数D.有效读数大于等于所设定应获取读数的80%4.关于血压监测上臂选择,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AC)A.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 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B.选择左上臂C.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 <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监测D.选择右上臂5.根据我国专家共识,下列哪些情况,符合高血压诊断(ABCD)A.诊室血压≥140/90mmHgB.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30/80mmHgC.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40/90mmHgD.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35/85mmHg。
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评估高血压病情
通过比较四肢血压的差异 ,可以初步评估高血压的 严重程度和靶器官损害情 况。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中作用
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四肢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提示动 脉粥样硬化的存在,进而预测心脑血 管事件的风险。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四肢血压的变化,可以评估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效果,指导临 床调整治疗方案。
接受度。
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
03
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准确,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工作。
测量环境准备
01
02
03
安静、舒适的环境
选择一个远离噪音和干扰 的测量环境,确保患者能 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测 量。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 度适宜,避免影响患者的 舒适度和血压测量结果。
合适的测量位置
06 共识总结与展望
主要观点总结
强调四肢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四肢血压测量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标准化测量方法
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使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设 备。
关注异常血压差异
当四肢血压差异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 管狭窄等病变,需进一步检查和干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老年阶段
老年人由于动脉血管弹性降低,血 压可能会有所偏高,但只要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便不会对健康造成过 大影响。
性别差异对参考值影响
男性成人
男性通常血压相对较高, 血压可能会有所变化,如孕期、 更年期等,需要特别关注。
特殊情况下的参考值调整
局限性及挑战分析
测量设备和技术限制
《202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202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反复完全和/或不完全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的睡眠呼吸紊乱疾病,主要特征为间歇性夜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
大量研究显示,OSA可引起和/或加重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OSA与高血压也拥有多个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基础,治疗OSA有助于控制血压。
流行病学据估计,目前中国成年人中OSA患者有1.76亿。
轻、中、重度OSA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59%、62%和67%。
高血压患者中30%~50%合并OSA],在难治性高血压中OSA的患病率高达70%~85%。
男性OSA患者多于女性,超重、肥胖患者中OSA更常见。
与单纯高血压人群相比,OSA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中,代谢异常、内分泌激素紊乱、血压节律改变更多见,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肾脏损伤更为严重。
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OSA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多种遗传因素(有家族史者OSA 患病危险性增加2~4倍,遗传倾向性可表现在颌面结构、肥胖、呼吸中枢敏感性等方面)和环境因素,其中常见的有:①增龄(成人OSA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女性OSA患病率在绝经期后显著增加);②肥胖(体重指数≥28kg/m2);③腰围超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颈围超标(颈围>40cm);④血醛固酮水平升高;⑤长期饮酒(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
OS A引起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可能机制OSA引起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机制复杂且尚未充分明确,主要是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和与睡眠相关的气道功能改变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见图1。
OS A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血压特点OSA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均需明确诊断OSA。
其血压有以下特点:①夜间血压增高和血压变异性增加,晨起高血压。
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2024年健康体检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PPT

一、健康体检血压筛查
(4)血压升高者的血压评估:建议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者(测量均值≥140/90 mmHg) 进一步到专科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或开展家庭血压监测,评估血压真实水平。有条件的健康管 理(体检)机构也可开展动态血压监测。
(3)心理干预推荐与处方:心理干预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以改善血压。在考 虑实施心理处方(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干预等)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 景,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需要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 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为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常见心理干预方 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情绪管理,戒烟推荐与处方;睡眠管理 推荐与处方。
四、检后智慧化血压监测与随访管理
(4)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可实时记录、共享血压数据的智能血压测量设备 问世。利用经过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检出率,从而进 行早期干预。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规律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了解日常血 压波动,提高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时提醒并督促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 及时就诊,改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四、检后智慧化血压监测与随访管理
(2)工作场所的血压监测:体检人群多为在职人员,因此,工作场所的血压监测 非常重要。“标准化自动血压测量系统”可以提高职业人群血压测量的便利性和可及 性,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为职业人群提供线上高血压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职 业人群管理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夹层动脉瘤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
根据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2.7亿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者仅占13.8%,血压全面达标者的比例更低。
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必需手段。
目前除了可以在医院由医生、护士进行“诊室血压测量”之外,“诊室外血压测量”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正在高血压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5年9月20日,《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出席了发布会。
会上,王继光教授介绍了共识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
四位专家就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共识主要就以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的四个问题达成了专家共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与适应证;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判定与意义;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对策。
在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方面,共识建议必需选择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必需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监测时间必需达到24小时或以上,通常白天20分钟测量一次,晚上30分钟测量一次。
动态血压测量的对象,既包括怀疑高血压需明确诊断者,识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也包括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疗效评估,识别出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这些特殊时段的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主要依靠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值。
如果24小时血压≥130/80mmHg,日间血压≥135/85mmHg,或夜间血压≥120/70mmHg,则可诊断高血压。
通过和诊室血压进行对比,可识别出那些动态血压正常而诊室血压升高(≥140/90mmHg)的白大衣高血压,动态血压升高而诊室血压正常的(<140/90mmHg)的隐蔽性高血压。
如果清晨起床后2小时以内所有血压读数平均值≥135/85mmHg,则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
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建立了基于云平台、互联网的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可以依托高血压专业机构,完成监测报告的解读与判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一个常见误区是,担心夜间测量血压过程中因为反复充放气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
这样的充放气的确会因压迫上肢而有不适感,影响睡眠质量,但只要不起床活动,对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影响很小,不影响结果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