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运用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中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

中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

中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及意义。

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分为高龄老年人组、老年人组和中年人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

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高龄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ABPM)能较准确地反映日常活动中昼夜变化规律,且无白大衣效应,对临床准确诊断及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45~90岁。

非同日3次以上测血压符合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mmHg (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瓣膜性心脏病等影响因素。

12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3组间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护仪,袖带固定于上臂,下缘距肘窝2~3cm处,松紧度以能容纳二指为限,监测间隔:日间(6:00~22:00),1次/30分,夜间(22:00~次日06:00),1次/小时,24小时内有效监测次数不少于总血压获得次数的80%,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

观察指标获得如下数据:24小时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日间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幻灯片课件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幻灯片课件
18
二 动态血压在高血压诊治中意义
19
中国:血压正常人群13.2%夜间高血压
Among the 677 participants: 96 patients on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 71 with elevation of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BP. 531 with normotension on conventional BP measurement.. 4 of the 74 patients with isolated nocturnal hypertension had hypertension on conventional BP measuremen.血压变异性: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
16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三)
6. 根据日夜血压水平判断昼夜节律
(白昼平均值–夜间平均值) 白昼平均值
×100%
10%~20%:杓型;<10%:非杓型;>20%:超杓型;<0%:反杓型。 10%~20%,昼夜节律存在, <10% 昼夜节律消失 收缩压与舒张压不一致时,采用收缩压。
6
正确诊断、有效治疗高血压 ---从准确测量血压开始
有效治疗
高血压
准确测 量血压
正确诊断 高血压
7
动态血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 的重大创新
诊室血压
是评价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方 法和主要依据
家庭自测血压
是诊所血压的补充,有助于调整治疗并 提高患者依从性。
动态血压监测 (示波法袖带式)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与预 后关系更密切,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石。
30%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变化,上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评价高血压治疗效果与预后,改善高血压的控制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Hypertension is the commonest chronic disorder , and is a key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 eas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has great significa nc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evaluation of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prognos is, improve the control rate and so on.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我国目前约有高血压病人2亿,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但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

因此如何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现在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卫生任务。

传统的高血压是基于诊室血压为标准进行诊断,但诊室血压提供的信息较少,不能有效管理高血压。

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 itoring ABPM)和诊室测血压相比,能够获得多个血压读数、并能反映血压变异性等特点,对高血压的诊断、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降压方案的选择及降压疗效的评价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ABPM的诊断标准ABPM测量的血压分为白天(6am-10pm)与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

国内动态血压正常值的参考标准为: 24h平均值<130/80m mHg,白天血压平均值<135/85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 Hg。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和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和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和应用血压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血管阻塞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1. 动态血压监测的概念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在正常生活状态下,通过在24小时内实时监测血压的方法,以获取更加真实和准确的血压指标。

与传统的静态测量方式相比,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2.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2.1 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传统的静态测量只能获取短时间内的压力变化情况,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可以监测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以准确地了解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进行血压值的评估和判断,不至于只在测量时的短暂状态下测量,得出不全面、不够准确的结果。

2.2 降低误差率传统的静态血压测量存在很大的误差率,这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血压值变化,如心理、体育、环境等因素。

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消除这些干扰因素,真实反映24小时内的血压值情况,有效降低误差率。

2.3 方便观察和记录动态血压监测不仅可以实时获取血压值,而且易于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变化趋势。

而且与传统的血压测量相比,动态血压监测不必时时牵手示意,可以自由活动,不会受态度等人的测量影响。

3. 应用范围3.1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及时监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了解血压变化趋势,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相关措施来控制血压值。

3.2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值的变化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减少发生不必要的高血压危机,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3.3 有心脏病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很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等危险事件。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及时地捕捉心脏病发作前的血压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动态血压的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的临床应用

---------------精品文档---------------动态血压的临床应用1、动态血压监测的几个概念和意义1.1 什么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评定患者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得方法叫做动态血压监测。

它包括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最高值和血压最低值、每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24小时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等数据。

1.2 血压昼夜节律通常人类在一天内不同时段血压呈规律性变化,呈明显的昼夜(或醒/睡周期)模式。

动态血压得昼夜节律即血压的昼夜变异。

正常人血压在0:00-3:00处于低谷,以后呈上升倾向,早晨起床活动后迅速上升,约在上午8:00-10:00时达到高峰(第1峰);白天基本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下午16:00-18:00时可再次轻度升高(第2峰);从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

故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单谷”。

但有部分表现为“双峰双谷”(12:00-14:00时呈现午间谷)者,估计与睡眠习惯有关。

这种昼夜变异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脑血管起着重要作用。

白天血压高于夜晚,夜间血压下降值大于白天血压的10%,呈勺型曲线。

多数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规律和正常人相似,但血压水平高于正常人。

此人节律性变化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血管紧张素2、肾素、醛固酮水平等神经体液调控有关,如夜间血压下降值小于日间血压得10%,称非勺型曲线,具有这种曲线的高血压病人预示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及预后不良表现。

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意义在于它和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坏有着密切关系。

据研究:①在同一血压水平中,夜间血压仍处于较高水平不降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加速,故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率;②节律消失者左室肥厚的检出率较高,左室重量指数与夜间收缩压呈明显相关;③夜间血压不降与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④经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血压一样有明显和相似的昼夜节律关系,高发于上午6-10点。

动态血压简介及临床意义

动态血压简介及临床意义

下列人员暂不宜做ABPM: 1. 需要保持安静和休息的患者:
2. 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皮肤疾病、血管疾 病、传染病急性期和发热病人等 3. 严重心律不齐,如房颤、频发室早等
三、方法

让受检者佩带一个动态血压记录器,回到日常 生活环境中去自由行动,袖带会自动按设臵的 时间间隔充、放气进行血压测定并存储, 24h 期间多达数十次到上百次的血压测量数据在电 脑中回放并打印分析结果 按照我国专家建议: 白昼为清晨6时~晚10时 白昼测量间隔为20或30 min 夜间为晚10时~次日清晨6时 夜间测量间隔为60 min
治疗:生活方式行为干预 药物干预
3.清晨高血压:
清晨高血压的时段划分: 国外学者分为三种情况: (1) 清醒前(约60mmin)就有血压升高,清醒后渐高 至9:00~10:00AM 达高峰, (2) 清醒时才有血压升高,醒后2h仍有缓慢上升 (3) 清醒后血压升高(醒后60~90min) 清醒前1h~醒后3h的清晨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发 生高峰时间相吻合

1.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 (WCH): 诊室血压≧140/90mmHg, ABPM白天血压<135/85mmHg
机制: 可能与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和 警觉反应有关
意义: 随访患者的血压水平 不需降压药治疗
2. 诊断隐性高血压(MH):
诊室血压<140/90mmHg, ABPM白天血压≥135/85mmHg
(三)血压变异性(BPVgt;夜间血压变异; 收缩压变异>舒张压变异

(四)清晨血压
清晨血压聚升速率,即清晨6时至8时的血 压上升幅度/时间
清晨高血压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重要预测因子
五、 ABPM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

动态高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动态高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有何价值?彭峰,谢良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6-4 15:49:00 点击数:57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通过仪器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血压的一种诊断技术。

由于ABPM 克服了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局限性,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状况。

因此较其它血压监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24 小时血压变异及晨峰现象等。

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疗效评定、预后及对靶器官损害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和缺点ABPM 的优点:无观察误差和读数选择偏差;有较多血压读数,可获得24 小时、白昼、夜间和每小时的血压均值,24 小时血压均值有较好的重复性;无白大衣效应和抚慰剂效应;可评估短时血压变异、昼夜血压改变和降压治疗后24 小时血压控制状况。

ABPM 的缺点:每次测得的血压读数可能欠准确,尤其在活动时;受睡眠质量的影响;每小时血压均值的重复性较差;费用较高。

2ABPM的诊断标准2010 年版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24 小时、白天与夜间血压的平均值反映不同时段血压的总体水平,是目前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其诊断标准包括:24 小时≥ 130/80 mmHg,白天≥ 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3ABPM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甄别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日常血压正常,但由于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警觉反响致使血压升高的现象。

在轻型高血压约占20% ~35%,多见于女性、年轻人、体形瘦小以及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

诊断时要注意与高血压患者的白大衣效应〔White Coat Effect〕区别开来。

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可能属于条件反射。

这些患者在规律性出现的应激情况,例如上班工作,并不引起血压升高。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血压幅度与转归呈直线相关,血压越高,将来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也越高。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在增高。

但仅靠以往医生在医院测一两次血压升高(以下简称临床偶测血压CBP),就下“高血压病”诊断,显然不能排除患者心理紧张导致的“白大衣高血压”及激烈运动后的假性高血压,或者因测量次数少,血压节律处于低值或口服过某些能引起血压降低的药物后,没有反映出患者真实血压水平而漏诊高血压,所以Hinman,早在60年代,就提出人体血压具有固定波动规律并因此创建无刨伤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y,ABPM)经过了30余年不断研究与探索,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现将我院进行的540例ABPM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旨在探讨ABPM对高血压病的诊断、防治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540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大于60岁199例,为第一组;60~40岁216例为第二组;小于40岁125例为第三组。

1.2 方法。

用美国SUNTECH ACCUTYCCKE DC型24小时动态血压仪,左上臂袖带间断性自动弃气装置测定血压。

根据柯氏音听诊法原理获取信号并记录储存,间隔时间白天30分钟1次,夜间60分钟1次,连续24小时,每次充气完毕,请患者记录当时的时间、动作、症状。

1.3 评定标准。

白天血压大小18.61/12 kPa,夜间大于16/10.6 kPa为血压升高。

其中,升高率小于30%为偶见升高;升高率在30%-60%问为部分升高;升高率大于60%为持续升高。

2 结果表l 血压测定升高率情况(%)3 讨论大于6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30%左右,持续升高率在50%左右;小于4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25%左右,持续升高率为55%左右;40至6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40%左右,持续升高率为45%左右;总的诊断有效率有在80%以上,对高血压有明显的诊断阳性率,且符合我国高血压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流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血压运用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压
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h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称为动态血压(ABPM)。

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大于或等于21.3/12.6kPa(160/95mmHg)和(或)18.7/12.0kPa(140/90mmHg)百分数等项目。

近10年来,24h动态血压监测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

成为临床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评价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 ABPM的3种检测方法[1~3]
1.1 柯氏音法柯氏音法(Korotkoff-Souna Method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其原理是利用充气袖带压迫动脉血管,随着袖带压力的下降。

动脉血管呈完全阻闭-渐开-全开的变化过程,通过辨别动脉血流受阻过程中的过流声音及相应的压力点来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

1.2 振荡法振荡法(oscillametric method)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方法。

此法也需要用袖带阻断动脉血流,但在放气过程中,不是检测柯氏音,而是检测袖带内气体的振荡波。

这些振荡波起源于血管壁的搏动,理论计算和实践均证明此振荡波与动脉收缩
压、平均压及舒张压有一定函数关系。

1.3 动脉传递时间法(无袖带式)所谓动脉传递时间是指心脏收缩(ECG检出QRS波)与某一分支动脉血管上测量到脉搏之间的时间差,此法是基于流体力学中管网内压力的传递速度与各点压力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的原理,将收缩压与脉搏传递时间建立一组相关公式,鉴于人体内影响脉搏传递速度的因素较多,因此容易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目前,市场上有的动态血压记录仪同时采用柯氏音法和振荡法,以补充各自不足。

2 动态血压与偶测血压相比有如下优点[4~6]
(1)去除了偶测血压的偶然性,避免了情绪、运动、进食、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血压,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血压情况。

(2)动态血压可获知更多的血压数据,能实际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

(3)对早期无症状的轻度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者,提高了检出率并可得到及时治疗。

(4)动态血压可指导药物治疗。

在许多情况下可用来测定药物治疗效果,帮助选择药物,调整剂量与给药时间。

(5)判断高血压病人有无靶器官损害。

有心肌肥厚、眼底动态血管病变或肾功能改变的高血压病人,其日夜之间的差值较小。

(6)预测一天内心脑血管疾病
突然发作的时间。

在凌晨血压突然升高时,最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7)动态血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与常规血压相比,24h血压高者其病死率及第一次心血管病发病率,均高于24h血压偏低者。

特别是50岁以下,舒张压<16.0kPa(105mmHg ),而以往无心血管病发作者,测量动态血压更有意义,可指导用药,预测心血管病发作。

3 动态血压临床意义[4,7~9]
理想的血压控制应该包括整个24h内的血压,动态血压进行监测,因为无“白大衣高血压”和安慰剂反应,可正确地评价治疗过程中休息与活动状态下及昼夜节律以及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可以根据血压高峰与低谷时间,选择作用长短不一的降压药物,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Wulffele MG[8]等比较了可乐宁、心得平、尼群地平及依那普利的降压作用,发现它们降低偶测血压的效应是相同的,但可乐宁和依那普利降低平均动态血压作用却小于心得平和尼群地平,后两者抗高血压的作用实际上是优于前两者的,有学者发现柳胺苄心定和双氢克尿噻,每日2次,均能有效的控制偶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值,但前者较后者能更有效地降低清晨4时至12时期间的血压上升速率以及该期间的平均血压。

许多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等都有明显而相似的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