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文化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中国鼓中国鼓是中国文化中较早出现的乐器,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鼓的制造。
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了陶制的土鼓。
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
这是有关中国鼓的较早期的记载。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的制作技术和鼓舞乐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其中的革,就是指的鼓类乐器。
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盖上兽皮制成的木鼓,我国从原始的陶鼓、土鼓、木鼓、铜鼓、皮鼓等,一直发展到品种类别繁多的现代鼓。
目前的中国鼓依材料分为土鼓、陶鼓、木鼓、玉鼓、石鼓、铁鼓、铜鼓等;依形状分为圆鼓,大鼓,小鼓,扁鼓等;依命名分为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
抓鼓是中国最小的鼓,仅用手指夹住就可敲打。
中国鼓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
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也因制作鼓的材料、大小、敲击力度等而不同,有的声如宏钟、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嘭嘭嘁嘁等等。
二、陕西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概述南有铜鼓,北有皮鼓,中国鼓南北东西都有所不同。
中国鼓是依材料、大小、敲击方式和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
据知在西周时,鼓已可以分为数十种了,现只就陕西省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作简单的梳理。
一用于神教信仰的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状如蒲扇,是用羊皮绷在铁框上,框上置一个手柄,铁手柄上又带有上下相连的一个铁环下面套八个活动的小铁环,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环,就制作材料而言,因它轻薄如团扇,可以自由敲击,因此也叫扇鼓,羊皮扇鼓是单面鼓,它携带方便,与普通的桶形的单面、两面鼓不同,调节音量的方法也比较特别,它是通过喷水或用火烤来调节音量。
专用的鼓鞭是采用较细的竹篾捆扎,外面再编裹上一层羊皮。
表演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拿着鼓鞭,也俗称鼓尺,一只手敲之,一只手摇之,边敲边摇,砰砰、呛呛响。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梅花糕
密糕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历史固然很悠久, 作为具体形象的鼓,却随 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也在 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新陈 代谢与改进、发展中。那 么鼓是怎样发展的?又有 那些文化呢?对此我们展 开了一次调查。
2
我们通过上网 查资料、查阅 图书、访问老 师和家长、实 地考察等渠道 来调查。
3
指导老师:刘丽娜 组 长: 李霞 资料查找:郭建旭 资料整理:李霞 实际调查:颜承昊 杨 明 调查记者:张瑜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 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 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 奏中。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 “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 甚不易。”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 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 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 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 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 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 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中国民族打击乐如何深入小学开展素质教育

中国民族打击乐如何深入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摘要音乐教育做为大的艺术门类在学校不断推进鼓励开展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消费升级的今天,青少年音乐教育需要做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教学形式,更好的满足日益提升的音乐教育的需求,形成独特化高品质的教育项目。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国大鼓、中小学校、特色鼓乐东北沈阳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这里有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还有辽宁歌舞团、辽宁歌剧院,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北鲁艺文工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音乐舞蹈团,是新中国最具影响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多年来为辽沈大地乃至东北、全国输送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专业技术人才。
除专业团体外,沈阳地区的中小学对音乐艺术课程的开展及普及特色办学也有着良好的基础。
一、民族打击乐之中国鼓与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机结合中国鼓历史悠久,鼓是力量的象征精神的表现,中国鼓演奏在规模、形式、场景化上丰富多样。
历史、文化和中国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国鼓不仅是听觉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
肢体语言和形体动作是中国鼓表演的重要部分与音乐紧密结合,对音乐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气势恢宏加之中国鼓相配合使之整体性上庄重且生动活泼。
中国鼓演奏者则根据曲目表现内容的诠释,在肢体语言、形体动作上设计构思,全方位打造舞台表演的听觉视觉效果。
鼓的历史悠久,击鼓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大鼓演奏技巧通俗易懂,可以参照乐谱演奏也可以口传心授教学。
鼓演奏者应如何适当地应用肢体语言和形体动作达到身心协调,更好地为音乐表现服务呢?中国鼓在演奏中要做到神形兼备、内外一致,方使表演产生巨大感染力。
中国鼓鼓面敲击任何部位都能够发声。
击鼓动作有四种:1、以手腕关节为活动中心上下运动。
2、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上下运动。
3、以肩关节为活动中心的上下运动。
4、以三个指关节为活动中心的上下运动。
对于未接受过音乐乐器系统训练的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下,面授机宜进行模仿就可以简单掌握并演奏,上手非常快,学生短期学习效果成效快,具备周期短,演出形式多样等,这些都是中国大鼓社团的优势。
中国鼓文化

中国鼓文化中国鼓文化鼓韵喧天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鼓的历史鼓,是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
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kuí] 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
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gāng] 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
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鼓的种类很多,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
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在我国,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彝族花鼓舞鼓的功能古代的礼和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
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
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中国鼓进校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鼓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李红娣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1年第03期中国鼓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鼓演奏的音乐属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各种活动中看到它的身影,中国鼓的演奏对于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学习打击乐器的中小学生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学习西方打击乐,如爵士鼓、非洲鼓等,而学习民族打击乐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甚至濒临失传的现象。
因此,学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重任,让民族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让他们更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
近年来,我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以中国鼓为载体,将民族音乐融入学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仅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还传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
一、以“鼓”为“魂”,构建特色校园中国鼓不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语言,较容易在学生中传播,而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气概,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校将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魂,提出打造“中国鼓文化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处处彰显中国鼓的文化主题,着力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在校园里,鼓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
学校的走廊、橱窗、墙壁以及班级的板报都能看到中国鼓的身影,如学生参与中国鼓活动的各项活动剪影、图片、照片、征文等,还有各年级、各班级以及楼道的每一个文化窗口,都能见到两个拿着鼓槌敲击鼓面的吉祥卡通人物,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会敲的艺术氛围。
演奏中国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鼓舞师生奋力前进的动力。
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展演、才艺达人秀、“六一”文艺汇演、明星小舞台以及中国鼓征文比赛、手抄报、班队活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校园通讯稿、讲座及沙龙活動等,都成为展示中国鼓教学活动成果的阵地或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
6
梅花糕
密糕
.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10
.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
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
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
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中国鼓:从乐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中国鼓:从乐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中国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4)2.1 起源时期 (6)2.2 发展阶段 (8)2.2.1 商周时期 (9)2.2.2 秦汉时期 (10)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2)2.2.4 唐宋时期 (13)2.2.5 明清时期 (14)三、中国鼓的形态特征与演奏技法 (15)3.1 形态特征 (16)3.2 演奏技法 (17)3.2.1 打击技法 (19)3.2.2 踢鼓法 (20)3.2.3 摇鼓法 (20)四、中国鼓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1)4.1 民族音乐中的鼓 (23)4.2 民间舞蹈中的鼓 (24)4.3 宗教仪式中的鼓 (25)4.4 文学作品中的鼓 (27)五、中国鼓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力 (28)5.1 音色之美 (29)5.2 音律与节奏 (31)5.3 表演风格与流派 (32)六、中国鼓的传承与保护 (33)6.1 传统鼓艺的传承 (35)6.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6)6.3 现代鼓乐的创新与发展 (37)七、结语 (38)7.1 研究总结 (39)7.2 未来展望 (4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鼓这一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文化意义。
从古代的宫廷乐队到现代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乐器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强烈的节奏感,逐渐成为了各种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古代的钟鼓之乐,到宋元明清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再到现代的各类音乐风格,中国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鼓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鼓声被视为神灵的召唤,具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在现代,它则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象征,鼓舞着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档将通过对中国鼓的历史演变、音乐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领略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与保护

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周戈李巧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摘 ; 要:长沙民间鼓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鼓乐独特,节目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地方色彩极其鲜明,它直接促进了湖南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形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世纪后期以来,长沙民间鼓乐便渐渐走向衰落,现在只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保护长沙民间鼓乐迫在眉睫。
本文从长沙民间鼓乐的濒危现状出发展开研究,着力分析长沙民间鼓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能使长沙民间鼓乐得以保护和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长沙鼓乐;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122-02一、长沙民间鼓乐的现状(一)长沙民间鼓乐的发展优势1.长沙民间鼓乐本来具有艺术优势,其审美理念和艺术手段不仅表现了湖南地区的文化历史脉络,也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沙民间鼓乐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丰富化。
同时长沙民间鼓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商品属性,也可以和商品经济相结合,扩大阵地,赢得生存。
2.长沙民间鼓乐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有很多老听众对长沙民间鼓乐念念不忘,而且从业人员也意识到了长沙民间鼓乐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的时代化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市场,特别是年轻人市场。
3.政府对长沙民间鼓乐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为长沙民间鼓乐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湖南具有一定的专业人才积累,这些专业人员懂得并且珍惜长沙民间鼓乐的艺术价值,拥有弘扬鼓乐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高度热情,一直竭尽所能的开展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发展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长沙民间鼓乐的前途和希望。
(二)长沙民间鼓乐存在的问题1.发展还不够成熟。
(1)因循守旧,长沙民间鼓乐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缺乏基本的艺术灵敏度,没能通过借鉴新事物来引导自身的艺术走向;(2)认识误区,一些新作品文化基础不够,创作层次偏于肤浅,出力不讨好;(3)资源意识不到位,对老艺术家的佳作没有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给长沙民间鼓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遗憾和损失;第四,整合力度乏力,长沙民间鼓乐缺乏宏伟的思路整合,没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的人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风锣鼓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
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
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
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
之中。
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
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
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易.系辞》“鼓
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安塞腰鼓
陕西鼓舞和山西鼓舞一样,种类繁多、技艺惊人。
其中,陕北的腰鼓在1940-50年
代期间逐渐扩展直至遍及全国,成为新型的民间舞蹈形式。
进入1980年代,陕北的“安塞
腰鼓”又轰动全国。
如果说“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是金鼓齐鸣、壮阔的阳
刚之美的话,那么“安塞腰鼓”则是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
显示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
冲闯:是舞者的气势和
表演上的不拘一格,它体现在动作的勇猛自如和节奏的快速
多变上,同样的踢腿击鼓,可踢得更高,打得更响,冲劲十
足,起伏跌宕。
腾越:是人们在表演中群体精神的升华。
演
员常常在高高跃起时,急展双臂,摹地收回击鼓。
整个表演
像龙腾虎跃,风起雷鸣,振奋人心。
它显示出新一代农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的束缚,反过来要做大地的主人,开发和利用整个黄土高原的气概。
这就是民间舞蹈对“鼓之舞之以尽神”中之“神”字的诠释。
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
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
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
据考证,
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
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
人”首创。
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
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
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
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
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