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业起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历史上农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将为大家归纳总结七年级历史课程中的农业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一、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耕生产,并逐渐形成了畜牧和渔业的体系。

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依靠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计。

二、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一度达到了高峰,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包括四大发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等。

1.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使得农业生产得以快速发展。

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保护和传承,指南针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方位找到最优的土地,火药则用于农业上的防害害虫、猪和牛等家畜的驱赶,而印刷术则帮助大规模地传播和存储知识。

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从自然的耕种方式向人力和动力结合的方式发展。

发展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工具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皮、铜牛耕和收获农作物的犁、锄头等。

3. 农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有了农业制度的存在,土地和奴隶的会移交给土地所有者及其家庭成员。

而科举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建设。

三、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在中世纪时期,欧洲也有着发达的农业生产和技术。

同时,欧洲人也从中东和中国等国家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使得欧洲的农业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家禽和畜牧业得到了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改进,比如风车、水车和磨坊等,这极大地帮助了大量作物和新鲜食材的收获以及储藏。

修建预防疾病的协和医院也大力发展种植长期存放食物的药园,成为欧洲农业生产历史的里程碑,这个时代也发生了地主大规模收编私人土地,使士农大约占到一半。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支持。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起源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都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3.意义: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定居生活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人类的定居生活。

(关系)1.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2.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考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一、概况1.我国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2.代表:河姆渡遗址和贾湖遗址二、代表1.河姆渡遗址(1)时间:距今约7000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下游地区)(3)住房:干栏式建筑(4)生产生活:①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②农业:种植水稻(稻作农业),使用骨耜农业生产工具③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④手工业: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

(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2.贾湖遗址(1)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2)发现地点: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3)考古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碳化稻谷、家猪骨骼、龟甲、骨笛(目前世界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考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仰韶文化1.概况(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2)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3)生产生活状况: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2.代表:半坡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半坡遗址①时间:距今约6000年②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③住房:半地穴式房屋,有灶坑④生产生活:①农业: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本课件 将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什么是农业?
农业的定义
农业是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家畜家禽等生物,以获取食品、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的分类
农业可以根据经济目的和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的起源
1 农业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如今的叙利亚、伊 拉克、伊朗等地。
2 农业的起源原因
农业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环境变化。人类开始发展农业以解决食物获 取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耕到工业化农业的演变过程。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不断 改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得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如灌溉系统、化肥、农药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作物 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农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据 重要地位,为国家提供食物和 贡献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方式、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趋势
农业面临着资源有限、气候变 化等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包 括可持续农业和精细农业等。
结论
1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
2 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
农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是确保食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起源名词解释

农业起源名词解释

农业起源名词解释
农业起源指人类通过栽培植物而获取食物来源的开始。

农业起源是人类由攫取经济向产食经济转变的分水岭,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业的起源并非局限于世界个别地区,而是在世界若干分散地区独立产生出特有的作物品种。

农业起源具有的重大意义:1、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2、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3、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4、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2、推论的结果
植物最初驯化的中心在东南亚
6
西 亚新 月 形 地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 西亚的两河流域肥沃 的新月型地区被认为 是动植物的驯化地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和高原
2、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 与沿海地区
3、地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 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

19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高原,包括中国的“三北”、中南半岛的山地 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 林南缘。
7
8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1)气候变化
(2)人口增长、食 物供应紧张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9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 10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11
21
(3)地中海农业:
分 布:地中海气侯区(夏干热、冬 多雨)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及 美国的西海岸(加州)、智利中部,南 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作 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 经济作物:葡萄、油橄榄。 家 畜:山羊、绵羊、猪。 园 艺:果品业、花卉业。

农业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农业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发展,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分成小群,在大部分时间和地区过着迁徒不定的生活。

而史前人类屈从于大自然的状况,要到他们自己能够通过种植、养殖而收获食物,才逐渐得到改善,并因此而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终结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它标志着人类从依靠自然转变为开发、改造自然。

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是文明出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而且奠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起源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最早发端于欧洲。

1866 年,在瑞士苏黎士湖边的湖居遗址中发现农作物遗存之后,人们就逐渐开始关注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1928 年,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的概念,他认为由农耕、畜牧而达到食物生产,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这种革命唯有近代的工业革命可相比拟(1)。

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使农业起源问题成为考古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百多年以来,关于导致农业(主要指种植业)起源的原因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流行的有两个观点:1 .环境决定说这一观点主要是从外部的自然环境变化来解释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生产者的原因。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英国学者柴尔德为代表的“绿洲”说。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由于更新世、全新世交替之际,近东(即西亚)气候恶化而日益变得干旱所致。

当食物生产经济确立之时,正是亚热带各地干旱地带遭受气候危机恶劣影响之日,这是最早的农民出现的地方,是农作物和家畜的野生祖先实际生活的地方……。

为了获得食物和水,这些吃草者不得不积聚到日益缩减的水泉和绿洲周围。

(2)由于这一有限的区域内野生动物很少,人们被迫去采集绿洲周围的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最后他们不得不耕种这些植物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2:20世纪60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农业起源[摘要] 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能持续发展[1]。

因此,农业对于拥有着几千年辉煌文化的中国,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农业起源的各种传说也非常多。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起源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中国农业农业起源农业起源传说1、简述中国农业起源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

当农业起源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一些经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

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2]。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有学者根据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谷物种植的遗迹、遗址从而断定中国农业起源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前期,并得出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3]。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说法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 ( 1990): 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 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 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 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作 物: 饮料作物:咖啡、可可、茶叶。 果品作物:香蕉、菠萝、芒果、荔枝、椰子。 原料作物:橡胶、油棕、剑麻、烟草、黄麻。 香料作物:胡椒、丁香、肉桂、腰果、甘蔗。
(二)类型: 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 业、牲畜育肥农 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 牧场六种。
2、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生产谷物的农业。 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 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 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 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 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 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 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 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 境、气候等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
农业起源的研究六大问题: 农业产生的原因 农业产生的地点 农业产生的时间 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 农业产生的方式 农业产生的对象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

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和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

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受益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

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

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赵志军: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

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

1993年,一位美国老人在留美博士赵志军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他们的目的是寻找水稻的起源之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农业起源研究专家马尼士博士,老人曾经在墨西哥找到世界上最早的玉米遗存,他认为最早的农业应该是在人类的洞穴居住时期出现的,来到空旷幽深的仙人洞,经验丰富的马尼士有种直觉,水稻起源地应该就在中国。

赵志军:他认为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在洞穴遗址,因为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洞穴遗址向平底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仙人洞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共同的一个时期,因此马尼士博士就下意识地认为他应该能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两年后,马尼士博士参与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他们终于在一处堆积层中有了惊世发现。

中美联合考古队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水稻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隐藏在土壤里面的硅酸体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

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奋,然而同时,他们心中又萌发出更强烈的期望,能否找到万年之前,世界上最早实物栽培稻种子呢?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科实物稻子,这几个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今天,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万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颗植物的生长方式却并非易事,人类在何时拥有了联想的能力,这是未解之谜。

但这种特殊的能力使我们的祖先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随着第一棵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结出粮食,第一头野猪被人工驯养,改变地球命运的农业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伊始,正式拉开帷幕。

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藉田典礼的场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

民以食为天,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也就是说,我们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着怎样的神奇故事造就了我们灿烂的农业文明,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说如何解决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的呢?这里是宁绍平原,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六千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

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岱村,距河姆渡遗址只有七公里的地方,一家热处理厂在打一口井时发现了大量的瓦片和陶罐。

考古部门闻讯赶来,一个六千五百年前的隐秘空间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4年的夏天考古人员对田螺山遗址开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的考古发掘,经过一百多天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

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在黑褐色的土层中,时不时闪现出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很快它们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这正是植物考古学家苦苦寻觅的古代稻谷,它们在地下已经静静地沉睡了六千五百多年。

孙国平:如果把现在的大米跟河姆渡时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米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变化,如果用数据来描述的话,在田螺山遗址中的大米是比较瘦长的,长度跟宽度的比是二比一;而我们现在的大米是比较粗短一点,或者说是白一点就是胖一点,有这么一个数据的变化,应该说是跟这个稻米的驯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经过前后五次的发掘并对文化层的泥土进行淘洗之后,考古工作者得到几十万颗碳化稻米。

数量之大,保存之好,在史前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为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疑问。

如此大量的囤积,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种植水稻,提高产能的呢?发掘过程中,散落在地层当中的数十件特殊骨制品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就是农业起源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骨耜,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说松土。

孙国平:这种工具对农田的或者说水稻田的生产力的提高看起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们以前通常说反应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形态和性能,而我们河姆渡文化当中的骨耜的生产效率,我们也进行来一些实验的研究,这个骨耜在现在的农田当中,跟我们现在铁制的翻土工具相差并不太大,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田翻耕的过程当中能够大量地利用这样的一种用水牛的肩胛骨做的一种骨耜对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千多年前这里地势低平,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先民们在这一片大地上辛勤耕作,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撒播谷种,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人们满载而归,村里的人已经开始用石碾石杵加工粮食起火做饭。

古老氏族部落篝火一堆堆地亮起,在暗夜中,嘹亮了六千年前的一角夜空。

这些都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它的稻作农业耕作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孙国平:可以说完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水平已经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为我们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到四千年前。

这是一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犁,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进程。

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密集,这种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稳定的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不少农具中突出的是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

还有一种因类似现在的耕耘工具而被称为耘田器。

这些先进的农耕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孙国平:我们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米的产量距离河姆渡文化时期可能会达到三百斤左右,所以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这样一个发展中我们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渚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玉器的制作,特别是近期发现的良渚古城,其工程巨大,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超级工程。

这些高度文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支撑。

赵志军:良渚古城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稻谷农业生产已经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这样才能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因此我们通过这些证据证明了良渚文化时期,在长江下游稻作农业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主体。

中国古代南方的代表农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则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

这是在北方田间地头最常见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相似,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一直有良莠不分的说法。

狗尾草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我国黄河流域尤多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最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中,谷子居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

当时的谷子,又名粟,泛称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在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文书《氾胜之书》里,谷子被列为五谷之首,公元六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谷子仍排在五谷之首,直到明代以后由于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的引入,谷子的种植才相对减少。

但是,谷子在我国北方的生活地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1976年考古人员在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

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7400年左右其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随后的发掘中,陆续出土的粮窖震惊了世界。

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发现的加起来还多,在发掘的74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窖穴548个,其中有八十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粮食遗存物,以粟和薯为主,当然它们都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了。

刘勇:发现粮食以后知道是粮食,一出土的时候,有时候发红点,带橙色的,还有绿色发霉的,等风一吹干了以后都是乳白色的都成粉末了。

陶盂和鸟头型支架,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这只七千年前的陶盂里,曾无数次飘出小米粥的香味。

金黄色的小米滋养了磁山文化,也滋养了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