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第一学时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知识链接】借助网络了解孟子,孟子的基本思想,本文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活动一:疏通文字障碍(一)解释加点字词1.保民..()..()而王 2.将以衅钟3.吾不忍其觳觫..() 4.若无罪而就.()死地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9.王若隐.()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焉?11.是乃仁术..()焉..也()12.于我心有戚戚13.有复.()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17.则王许.()之乎?” 18.百姓之不见.()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20.何以异.()21.挟太山以超.()北海 22.为长者折枝..()23.老.()吾老.() 24.幼.()吾幼.()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27.权.(),然后知轻重 28.度.(),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之 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 32构怨..()于诸侯33.便嬖..() 34.莅.()中国35.缘.()木而求鱼 36.殆.()有甚焉37.方.()千里者九 38.齐集.()有其一39.发政施仁....() 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41.吾惛.() 42.我虽不敏.()43.恒产..() 44.惟士.()为能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47.是罔.()民也 48.明君制.()民之产49.仰足以事.()父母 50.俯足以畜.()妻子51.乐岁..()免于死亡..()终身饱 52.凶年53.故民之从之也轻.()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55.奚暇治.()礼义哉 56.树.()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58.鸡豚.()狗彘.()之畜59.勿夺.()其时 60.谨庠序..()之教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学生自由说)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宜扬自己的思想的。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重点)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第一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考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6分钟)1、了解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2、读准字音字词,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

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1 ②齐桓晋文之事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

课堂研修学习任务一:诵读,重感悟。

任务二:精读,重赏析。

任务三:研读,重探究。

任务四:扩读,重思维。

课后延伸学习素养训练与提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文学文化知识(1)《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二、【方法指导】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三、【知识链接】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民本主义思想。

②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能够不服从的。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⑦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四、【导入】五、【自学自测】(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3.为长者折枝4.盖亦反其本矣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7.是罔民也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解释以下古今异义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至于兄弟3.不能进于是矣4.然后从而刑之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7.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三)解释以下实词含义1.保民而王2.若无罪而就死地3.以羊易之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无伤也6.莅中国而抚四夷7.犹缘木求鱼也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1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四)指出以下词语的用法并归纳其活用的特点1.德何如,则能够王矣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能够敌强5.欲辟土地,朝秦楚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7.五十者能够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0.是罔民也(五)一词多义 1.其:齐集有其一 2.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其若是,孰能御之以若所为其皆出于此乎若毒之乎3.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4.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吴广素爱人缺乏为外人道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失道者寡助5.明:举头望明月任重道远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治民之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六) 指出以下语句的文言句式并归纳特点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
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
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
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
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