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澳大利亚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8)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8.7课《澳大利亚》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动物种类、经济产业和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动物种类、经济产业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动物种类、经济产业和文化特色。

2.难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动物种类的分布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动物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动物图片等教学素材。

2.准备澳大利亚的相关地图,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分析。

3.准备澳大利亚的相关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动物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澳大利亚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地理七下8.7《澳大利亚》 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下8.7《澳大利亚》 教案设计

澳大利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

2.了解澳大利亚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3. 掌握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4.通过阅读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图,能够对图中信息进行总结。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动植物资源的影响2.教学难点:通过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澳大利亚动植物的有关资料板书设计: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三、主要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四、气候特征五、地形特征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跟随一些古老的而特有的物种去认识这个国家课件展示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的图片问题:为什么说他们是古老的解答:从哺乳动物的进化规律来看,有袋类出现的比较早,没有胎盘,是进化不完全的哺乳动物,所以说是古老的,这些古老的物种都来自澳大利亚板书课题:《澳大利亚》展示关于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资料板书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问题: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老的动物呢?学生活动:从大陆漂移说来解释结论:长期孤立,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进化缓慢,物种古老学生活动:指认孤立的澳大利亚大陆板书: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提问:1、能否把大陆改成大洲?2、这块大陆所属的大洲学生活动:1、区分大洲和大陆的概念,不能改成独占大洲2、这块大陆属于大洋洲,该国领土范围还包括塔斯马尼亚岛知识延伸、学生活动:该大陆的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承接:因为孤立,最初英国殖民者把这块陆地作为流放罪犯使用,后来随着大量自由民的加入,使最初登陆的东海岸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板书:三、主要城市和人口1、最大城市-----悉尼2、课件展示两国国旗,体现两国传统关系3、澳大利亚人口信息:⑴90﹪为白种人,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裔⑵通用语言为英语4、其他主要城市:堪培拉(首都)、墨尔本学生活动:从课件展示的人口密度图得出人口主要分布范围是东南沿海地带板书: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承接:从学习经验得知,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四、气候特征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学生活动:查找穿过澳大利亚的特殊纬线问题:从这些特殊纬线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结论:(1)、赤道,赤道以南,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2)、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学生活动:观察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并熟悉这些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结论:东南沿海气候温暖舒适,是为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学生活动:观察该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结论:呈半环状分布板书:1、气候类型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2、呈半环状分布承接:自然环境除了气候特征,还有地形特征板书:五、地形特征1、三大地形区学生活动: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墨累河的发源地和流向教师阐述:东部大分水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所以发源于大分水岭的墨累河向西流入印度洋拓展延伸:课件展示美国高低高三大纵列地形剖面图和该国剖面图比较,得出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学生活动:阅读大自流盆地的文字介绍教师简介: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课件展示其受地形影响的成因,其为该国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承接:最初英国的殖民者随船从西班牙带来了20多只绵羊,没想到澳大利亚草原多,污染少,天敌少,适合羊的生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养绵羊数量和产羊毛最多的国家板书: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手持麦穗的国家”2、工矿业“坐在矿车里的国家”3服务业七、自习词条:1、艾尔斯巨石2、大堡礁八、随堂练习详见课件九、课后练习:填充图册36/37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教案

澳大利亚导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重点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难点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我的反思教学设计课时安排 2课时板书设计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1.丰富的矿产资源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2)海陆位置(3)纬度位置生:(略)。

第17周至18周2课时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

(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

七年级地理下册《 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8.7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一课,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大洲和国家的基本概念等知识。

但对于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了解还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分析、归纳澳大利亚的地理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澳大利亚的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问题。

3.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保山市隆阳区大庄中学 杨丽克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城市人口以及古老的动物,作为世界分区地理教材对澳大利亚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排体制,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口分布,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能概括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有利条件。

3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物种以及物种独有性的原因。

4说出澳大利亚的种族和人口、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工矿业特点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的原因。

3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澳大利亚》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阅澳大利亚相关资料。

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

以"图"为主线,围绕"图”设计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介绍动物特征、读图、填图落实基础知识。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对澳大利亚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澳大利亚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大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澳大利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

2.难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和文化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准备好案例。

3.准备好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澳大利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展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资源、经济和文化特点。

8.7 澳大利亚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8.7 澳大利亚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8.7 澳大利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作图等手段,使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主要城市。

2、通过读图(地形图),使学生明确澳大利亚的地势特点,和北美洲对比,知道澳大利亚东西排列的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通过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

并根据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主要的气候类型。

4.通过阅读景观图,识别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分析这些动物唯独存在于澳大利亚的原因。

5.通过读图,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地图、景观图和示意图,进行详细和有深度的探究,使主要知识点都能够落实到地图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澳大利亚渡头动物存在的原因作出解释,初步树立生物物种演化方面的科学观念重难点: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谈到澳大利亚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2000年的奥运会曾在这个国家举行。

而且现在又有许多的人到澳大利亚留学,所以同学们应该对澳大利亚多少有些了解。

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知道学生观察图8-62并回答问题1、澳大利亚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频临哪些海域?它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一些岛屿组成。

东频临太平洋,西南频临印度洋。

2、观察地图,我们会发现澳大利亚大陆上只有一个国家,这一点与其它大陆不同,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3、能从这幅地图上准确的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的位置吗?讨论:澳大利亚的语言为什么使用英语的原因。

4、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地形分布图”(1)在图上找出大风水岭、澳大利亚大盆地、西部高原、墨累河、大堡礁、大沙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2)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归纳: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 第七节澳大利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  第七节澳大利亚教案

澳大利亚第1课时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

教学难点: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分布。

2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录像片《古老的动物》:袋鼠、鸭嘴兽、鸸鹋等动物的生活情景。

问:这些古老的动物生活在哪个国家呢?澳大利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国家。

【板书】第七节澳大利亚学习新课电脑展示:课本104页图8-63澳大利亚的地形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在课本图8-63上找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北艾尔湖,然后叫四名同学上讲台在投影上分别指认以上地理事物。

②引导读图:让学生根据图例(陆高海深表)阅读图中颜色的变化,来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地形东部、中部、西部各异,东部是海拔较高的大分水岭,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西部是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

评价小结: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大陆地形特点与美洲相似,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过渡:澳大利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各异,形成了四个不同农牧业区,那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学生活动:①学生对应图例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状况 (粗放牧羊和牧牛带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而东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则为混合农业地带)②学生分组讨论农牧业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发言:略老师评价各组意见并归纳如下: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又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而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转折提问:同样是平原区,为什么中部地区是粗放式放牧,而沿海地区是混合农业,这两个地区在自然条件上还有什么不同?(气候不同)我们接着了解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电脑展示:课本106页图8-66澳大利亚的气候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南回归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澳大利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并知道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环境关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第2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八、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二)学习新课
过渡:高度机械化的农牧业又是建筑在先进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那我们一起来了解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

电脑展示:一组资料
澳大利亚铝土矿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5%,居世界首位;铁矿、镍矿、锌矿和锰矿的储量居世界前5位,其他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矿、钨矿等的储量也很丰富。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以上资料讨论澳大利亚在发展采矿业方面的资源储量优势。

得出结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电脑展示:课本77页图8.40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②学生找出澳
大利亚铁、煤、铝土矿的分布。

学生回答:略
老师边小结边板书:
老师讲述: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板书: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战以前澳大利亚以采矿业为主,而不发展制造业?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读78页阅读材料,来寻找答案。

引申提问:今天澳大利亚的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略。

评价小结:现在澳大利亚不再是单纯的“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且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国家。

板书:服务业→支柱产业
引申讨论:学生讨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召开对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过渡:澳大利亚这个后起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城市、人口分布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电脑展示:课本77页图8.40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说出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的特征,并在图上找出这三个城市。

②联系旧知思考: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看书后可相互进行讨论后回答。

评价小结:从图8.40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因为东南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展较早,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区,而且澳大利亚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因此人口的分布与城市分布特点相似。

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政治中心(出示图片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出示图片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出示图片墨尔本)。

板书: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
(四)课堂小结
澳大利亚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因为东南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展较早,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区,而且澳大利亚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因此人口的分布与城市分布特点相似。

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政治
中心(出示图片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出示图片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出示图片墨尔本)。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练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七节澳大利亚(2)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十、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