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成果奖励标准

合集下载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1. 引言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制定了以下的奖励方案。

该方案旨在提供激励,促进学生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长和发展。

2. 奖励项目2.1 科技创新比赛奖励学校将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参与。

对于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给予以下奖励:- 一等奖:奖金500元,获奖证书- 二等奖:奖金300元,获奖证书- 三等奖:奖金200元,获奖证书2.2 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对于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校将给予以下奖励:- 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 发表国内一流期刊论文:奖金800元,获奖证书- 发表学术会议论文:奖金500元,获奖证书2.3 科技成果专利奖励对于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专利成果,学校将给予以下奖励:- 发明专利:奖金2000元,获奖证书- 实用新型专利:奖金1500元,获奖证书- 外观设计专利: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3. 评选标准学校将根据以下标准评选获奖学生:- 创新性: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独特性- 实用性:项目对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 成果:项目的实际成果和效益- 学术水平:论文和专利的质量和影响力4. 申请流程学生在参与相应科技创新活动后,需要按照以下流程申请奖励:1. 填写奖励申请表格,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2. 学校进行初步评审和筛选3. 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团进行最终评审4. 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发奖励5. 奖励使用学校鼓励获奖学生将奖励资金用于以下方面:- 进一步科技创新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购买科研设备和材料6. 结语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旨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我们期待着更多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优秀成果,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奖励政策

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奖励政策

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奖励政策一、引言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特制定本奖励政策。

本政策旨在激励学生在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二、奖励对象学校奖励政策适用于所有在读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奖励内容学校将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提供以下奖励:1. 荣誉证书: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学校将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的杰出表现。

2. 奖学金:对于在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将提供奖学金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努力。

3. 科研基金:对于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学校将提供科研基金支持,以帮助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

4. 优先录取:对于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学校将在升学选拔中给予优先考虑。

四、申请条件1. 积极参与:学生需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

2. 成果突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如获得奖项、发表科研论文等。

3. 遵守规范:学生需遵守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规定,确保研究内容和过程的合规性。

五、申请流程1. 提交申请:学生需向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委员会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 评审审核:组织委员会将对申请进行评审审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奖励。

3. 奖励发放:对于审核通过的学生,学校将按照奖励政策进行荣誉证书颁发、奖学金发放等。

六、附则本政策的解释权归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委员会所有。

如有争议,委员会将有权做出最终决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制度

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制度

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制度1. 简介为了鼓励我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表彰制度。

本制度旨在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表彰对象凡是在我校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均符合表彰对象的条件。

3. 表彰范围科技创新表彰范围包括:- 科研项目获奖- 学术论文发表- 专利授权- 技术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竞赛获奖-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 其他科技创新成果4. 表彰方式科技创新表彰方式包括:- 颁发荣誉证书- 奖金奖励- 物质奖励- 优先推荐研究生和就业- 学术荣誉- 荣誉称号5. 表彰标准科技创新表彰标准如下:1. 科研项目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市厅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 学术论文发表:权威期刊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一般期刊论文发表。

3. 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4. 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成果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5. 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市厅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6.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成功举办校级以上科技创新活动。

7. 其他科技创新成果:根据成果的类别和价值,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6. 评选程序1. 个人或团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后,均可自行申请表彰。

2. 所在学院对学生申请进行初步审核,并向学校推荐。

3. 学校成立评审委员会,对推荐对象进行评审。

4. 评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学校进行表彰。

7. 表彰时间科技创新表彰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后进行。

8. 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未尽事宜,由学校另行规定。

本制度解释权归学校所有。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有任何修改或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发明创作及科技奖项学生获奖办法

发明创作及科技奖项学生获奖办法

发明创作及科技奖项学生获奖办法1. 目的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明创作及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在读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

3. 获奖条件3.1 发明创作类学生需在发明创作方面取得以下成果之一:- 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 获得国际权威奖项;- 在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3.2 科技竞赛类学生需在科技竞赛方面取得以下成果之一:- 在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 在我校举办的科技竞赛中获奖。

4. 奖励措施4.1 荣誉奖励对获奖学生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4.2 物质奖励- 发明创作类:每项成果奖励人民币1000元至5000元;- 科技竞赛类:每项成果奖励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

4.3 学术奖励- 对于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术积分;- 对于获得国际权威奖项的学生,给予更高的学术积分。

4.4 政策支持- 对于获奖学生,在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对于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在评定优秀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5. 申请流程学生需在获奖后一个月内,向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心提交以下材料:- 获奖证书复印件;- 相关成果的证明材料;- 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6. 注意事项- 学生获奖成果需为原创,如有抄袭、剽窃等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获奖资格;-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心所有。

7. 生效时间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学分”评定和管理办法

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学分”评定和管理办法

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学分”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武科大教〔2012〕5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学分制改革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兴趣从事超出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相关部门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学分。

第二章创新学分类别和评定标准第三条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学术创作、科技成果、认定的技能竞赛等。

第四条创新学分的评定标准:(一) 学术创作类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美术及艺术设计作品等。

学术创作类创新学分评定标准项目等级创新学分值被SCI、SSCI、EI或ISTP检索第一作者10分国内外核心期刊第一作者8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作者6分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第一作者5分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作者3分省级学术会议论文第一作者2分学术论文内部出版刊物第一作者1分国内外核心刊物第一作者6分文学作品、美术及艺术设计作品国内公开出版刊物第一作者3分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作者以第一作者为基准,奖励学分依次乘以调节系数60%、40%、20%后取整记分值(不做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以0.5为界值。

如:0.1-0.4则取0;0.5-0.9则取0.5)。

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与核心期刊文章同等对待。

(二) 科技成果类包括学生获得的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发明创造专利等。

科技成果类创新学分评定标准类别项目等级创新学分值一等奖第一负责人30分国家级二等奖第一负责人20分一等奖第一负责人15分科技成果奖省级二等奖第一负10分类别项目等级创新学分值责人三等奖第一负责人8分(国家级)完成立项申报、实验研究、结题等全过程且项目结题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20分(省级)完成立项申报、实验研究、结题等全过程且项目结题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10分科学研究项目(校级)完成立项申报、实验研究、结题等全过程且项目结题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3分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10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5分省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二及以第十者,以第一人得分为基准依次递减10%后取整记分值(不做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以0.5为界值。

河南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

河南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

附件1:河南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多出成果,提高素质,不断推动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 营造学生踊跃参加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浓厚氛围,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学院倡导与学生自选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第三条活动宗旨:通过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力度,培养我院学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第四条经费来源:每年设学生科技创新奖励专项经费,从学生活动费中支出。

第二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第五条科技创新活动形式:1.科普教育。

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与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文理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术报告、科技讲座。

聘请校内外教授、行业或企业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讨论,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科技竞赛。

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专业、科技竞赛活动。

4.课外专题研究。

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及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5.科技服务和咨询。

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与科技开发。

协助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

6.科学研究。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7.科技发明制作。

倡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劳技实践-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劳技实践-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劳技实践-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背景劳技实践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我们计划引入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目标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我们的目标是:- 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动力;-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推动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奖励制度奖项设置我们将设立以下奖项来表彰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秀表现:1. 科技创新项目奖:针对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 学术论文奖:评选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

3. 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奖:评选出在科技创新团队中表现突出的团队,进行奖励。

奖励措施针对以上奖项,我们将采取以下奖励措施:1. 奖金发放:对获奖的学生和团队将发放奖金作为鼓励和认可。

2. 荣誉证书:颁发荣誉证书给获奖学生和团队,以表彰他们的优秀成果。

3. 学术推广:将获奖学生和团队的成果进行学术推广,提高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活动支持:为获奖学生和团队提供一定的活动支持,例如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等。

评选流程为确保评选过程公正、公开,我们将采取以下评选流程:1. 提名阶段: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名自己或其他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论文。

2. 评审阶段:由专业评审团对提名项目和论文进行评审,选出获奖者。

3. 公示阶段:公示获奖学生和团队名单,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意见反馈。

4. 颁奖仪式:举行庄重的颁奖仪式,为获奖学生和团队颁发奖项和荣誉证书。

结语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我们将为学生搭建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这也将促进学校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为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关于奖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规定

关于奖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规定

关于奖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规定引言为了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特制定本规定,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奖励对象凡在我校注册的学生,均可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享受本规定所提供的奖励。

二、奖励项目1. 科技创新竞赛参加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得以下名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国家级一等奖:奖励人民币10,000元及荣誉证书- 国家级二等奖:奖励人民币5,000元及荣誉证书- 国家级三等奖:奖励人民币2,000元及荣誉证书- 省级一等奖:奖励人民币3,000元及荣誉证书- 省级二等奖:奖励人民币2,000元及荣誉证书- 省级三等奖:奖励人民币1,000元及荣誉证书- 市级一等奖:奖励人民币1,000元及荣誉证书- 市级二等奖:奖励人民币500元及荣誉证书- 市级三等奖:奖励人民币300元及荣誉证书2. 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项目,并顺利完成的项目团队,给予以下奖励:- 优秀项目团队:奖励人民币2,000元及荣誉证书- 创新项目:奖励人民币1,000元及荣誉证书三、申请流程学生本人或指导教师应在获奖后一个月内,向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管理部门提交奖励申请,并提供相关获奖证明文件。

经审核确认后,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奖励发放奖励金分为一次性奖励和分期奖励两种方式,具体发放方式如下:1. 一次性奖励:在获奖后一次性发放奖励金。

2. 分期奖励:将奖励金分期发放,每期发放比例由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管理部门确定。

五、其他说明1. 获奖学生如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核实,将取消其奖励资格。

2. 本规定解释权归学校所有,如有未尽事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结语通过本规定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成果奖励标准
及奖金发放说明
各学院团委:
2012年,在各学院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对2012年在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成果进行奖励。

现就奖金发放工作做如下说明:
一、奖励标准:
1.此次奖励范围为2012年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及2011年获奖但未奖励的项目。

2.由政府主办的项目按照国家级特、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00元;省级特、一等奖15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8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国家级、省级优秀奖不奖励。

3.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竞赛奖励标准按照政府主办的省级竞赛奖励标准进行奖励,同等级别的企业主办的国家级竞赛的奖励参照此项标准执行。

4.全省性行业协会、学会举办的省级竞赛奖励标准按照政府主办的省级竞赛奖励标准的一半进行奖励,同等级别的企业主办的省级竞赛奖励参照此项标准执行。

5.同一个项目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以最高获奖为标准进行奖励。

6.同一个比赛,总体获奖和分项比赛获奖分开奖励。

国家级比赛,若为总体获奖按照正常奖励标准进行奖励,若为分项比赛获奖则按省级获奖奖励标准进行奖励;省级比赛,若为总体获奖按照正常奖励标准进行奖励,若为分项比赛获奖则按照省级获奖奖励标准的一半进行奖励。

7.本专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非增刊、专刊)正式发表的论文,被SCI或EI检索的,每篇奖励1000元,刊物为核心期刊的每篇奖励400元,普通刊物每篇奖励200元。

二、所奖励的奖金分配由项目的首位指导教师和学生协商分配。

组织单位对奖金如有提前约定支付参赛费用的,按约定执行,若无约定,则全额发放。

附件:2012年参加校外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分配表
校团委
2013年4月7日
2012年参加校外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分配表(27250)
学院竞赛/作品名称作品名称获奖等级
奖励额

获奖者班级(单位)发放数额农行卡号

电学院2012年山东省
机器人大赛
同步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刘朝
邓万钧
孟肖肖
刘兰兵
卫璐
指导
老师
黄鹤松同步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李洋
张超
游菡萏
宋宪顺指导
老师
徐乐年
同步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邹誉
康明明
宋森森
霍学超
张洋指导
老师
陆翔
同步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李尧王亚平张晓静
董惠子
孙鸿指导
老师
李世光
同步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王荣荣
宋翠翠
王际斌
狄月娇指导
老师
张开如
同步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张士雨高玉龙王彦飞
梁业彬
沈利新指导
老师
孙农亮
同步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王方
王春利
李春磊指导
老师
孙皓
双足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王志远李凯孙海峰陈丽
杨念
指导老师吕常智苏涛
双足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郭鹏
彭琛
邱海峰
宋怡雯指导
老师
樊炳辉
双足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赵宪顺李铜刘金平赵超
赵帅指导
老师
孙秀娟
双足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张晓龙
王书源
亓海龙
梁延灼
黄文超指导
老师
王传江
双足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李阳谭军李美蓉
李丹
刘一生指导
老师
吕常智
双足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万鹿
张晓东
王孟指导
老师
宋保业
双足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东钰李连钢周旬旬胡华清
王文媞指导
老师
张仁彦
双足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李大凯
陈鹏
孙夕明指导
老师
郑丰隆
避障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王怀路宋伟张小娟张琪
石洪玉指导
老师
钟宁帆
避障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牟天宝
孔祥晓
国翠
宿志梅
刘敏指导
老师
张仁彦
避障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周立元岳倩倩藏秀佳
陈思
马骥指导
老师
程学珍
避障机器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蔡顺药
周达
杨艳
李小鹏
颜士玲指导
老师
卫阿盈
避障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瞿冠欣张洙菘
朱传乐
王曦
李超超指导
老师
任传祥
避障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燕明
张传祥
葛春永
王莉
张兆强指导
老师
王晓宁
避障机器人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孟祥龙
学生霍兴亚
韩哲
刘宾
刘安指导
老师
隋涛
避障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韩雪锋
于佑飞
王莉莉
马奔
陈振指导
老师
郑丰隆
避障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毛宗龙王东王卫奇王庆利
避障机器人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杨涛
郑小霞
李玉翠
王升斌指导
老师
郭银景
第七届全国大
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电磁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顾强
国翠
高超
竞赛(山东赛区)
指导
老师
张仁彦
钟宁帆光电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张株崧
殷凡姣
王安腾
指导
老师
任传祥摄像头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蔡得泉
孙宗凯
牟天宝
指导
老师
徐乐年
张仁彦摄像头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王怀璐
学生娄存银
王卫国指导
老师
钟宁帆
电磁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周立元
蔡顺药
秦念雷指导
老师
程学珍
卫阿盈
第四届全国电
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山东赛区)电子设计与
开发
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李洋
指导
老师
徐乐年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王卫国
指导
老师
张仁彦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李燚
指导
老师
黄鹤松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王鑫
指导
老师
吕常智
单片机设计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陈茂
与开发组学生
指导
老师
徐乐年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蔡顺药
指导
老师
黄鹤松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张守多
指导
老师
高正中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周立元
指导
老师
黄鹤松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邹慧
指导
老师
黄鹤松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王建岭
指导
老师
郭银景
单片机设计
与开发组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王光平
指导郭银景
老师
2011-2012德州仪器C2000及MCU创新
设计大赛具有多种控
制模式的多
功能儿童玩
具设计
国家级二等

1000
参赛
学生
李锦坤
董为太
高亮
指导
老师
张仁彦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山东赛区省级一等奖750
参赛
学生
刘洋省级二等奖500
参赛
学生
张圣端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王卫国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孟蓬
学生
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洪怡琳
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崔云峰
省级三等奖400
参赛
学生
李爱晶第八届“挑战杯”
•青岛银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
计划竞赛众安安全用
品有限公司
省级二等奖1000
参赛
学生
李海培
李庆状
王金强
田悦
卢国旗
李宝英
王同晓焦俊豪姚琳瑛
指导老师刘培进李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