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项目拟由北京市提名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2017年12月21日至2017年12月27日。
任何单位、个人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部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
逾期或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邓大伟联系电话:0电子邮件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国超深层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1/3以上,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超深层具有高温、高压、非均质强等特点,采用直井开发综合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利用超深水平井增大有效泄油面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实现高效开发。
该项目创建了以提高储层钻遇率的近钻头地层成像探测技术、确保精准中靶的井眼轨迹随钻测量及控制技术、降低钻柱摩阻的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解决了超深水平井钻井面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摩阻大等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水平井钻井更聪明、更精准、更高效,使我国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项目技术原创性显著,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项目成果在四川元坝和新疆塔河、顺北等油气田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强力支撑了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创造了多项超深水平井世界工程纪录,显著提高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于201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自然科学奖序号 1项目名称: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研究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国家科研计划的资助下,针对我国急需的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在应用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完全降解吸收,易加工变形且能用体温、外加磁场或电场刺激控制形状记忆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体系;揭示了高分子复合材料产生形状记忆的氢键作用机理,阐明了在生理环境下功能纳米粒子的释放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生物医学评价方法,为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可解决传统植入性医疗器械不能降解吸收、外科手术繁琐和需二次手术而带来痛苦等若干重大难题。
该项目执行期间在Biomaterials等国际高影响的SCI收录期刊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被他人引用总次数1272次,其中SCI他引次数907次;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专家在顶尖评论期刊Chem. Rev.、Chem. Soc. Rev.、Prog. Polym. Sci.作为代表性成果被引用或详述。
部分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果创新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1、发展出一类基于功能化纳米填料的新型可降解吸收高分子复合材料,阐明了纳米填料对材料基体的形状记忆功能的调控机制,开辟了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制备植入性管状支架器械的新途径。
该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恢复温度精确调控到接近人体体温37℃,形变固定率和形状记忆恢复率都超过95%。
研究结果在生物材料领域高影响期刊发表文章4篇(Biomaterials, 2003,24,3563;2006,27,4288;2010, 31, 5182; 2011,32,2821.)。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2018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科学技术领域。
城镇污水处理厂属于多输入、多输出、长时滞的动态开放系统,涉及复杂的生化反应、物化反应及物质/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且工艺参数众多,因而污水厂普遍存在能耗高、出水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本项目在深入研究污水生物处理厂微生物呼吸动力学、微生物产物特性及形成规律等的基础上,围绕城镇污水厂的运行状态监测、模拟优化及相关技术与设备开展攻关,发展了污水处理系统动态模拟和运行状态判定的系列新技术,发明了微生物代谢状态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了在线监控、动态模拟与优化控制三位一体的污水厂运行平台,突破了污水厂常规中控系统只面向设备控制的局限性,提升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解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的技术难题。
主要发明成果如下:发明点1、发明了污水厂运行状态判定和动态模拟关键技术。
通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呼吸动力学的深入解析,发展了定量判定污水厂运行状态的多维呼吸图谱核心技术,解决了水质水量波动导致无法定量判定污水厂状态的难题;通过对现有污水厂数据的全面分析,建立了描述污水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结合模式识别和优化算法,发展了符合我国污水厂水质特点的仿真模拟技术,提升了污水厂仿真模拟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从而解决了污水厂动态模拟、微生物呼吸动力学解析、系统运行状态判定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发明点2、发明了污水厂中微生物代谢状态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基于对污水厂进出水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紫外、荧光和红外光谱信息的化学计量学解析,获得了污水厂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征信号,建立了污水处理微生物代谢产物光谱指纹谱库,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表征污水厂中微生物活性的障碍;通过呼吸图谱与光谱指纹谱库的联用,解决了动态运行条件下活性污泥特性测试过程复杂和应用门槛高的难题,从而实现了污水处理好氧、厌氧、缺氧全过程的智能监测,显著提升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控与预警能力。
一、提名意见

项目名称: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块体非晶合金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性能亚稳金属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赋予了它比传统金属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在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石油化工、生物医学、精密机械、消费电子和信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针对制约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难题,本项目发明了具有抑菌杀菌功能、低成本、可制造能力强和性能优异的Zr基非晶合金,解决了制约其应用过程中材料成本高、无法多次循环利用的难题;首次发现非晶合金具有高效降解偶氮染料—快速除去染料颜色和抑制原油中石蜡等矿物质析出凝聚特性,发明了用于污水处理和石油开采输运过程中防结蜡用新型高性能亚稳金属材料和装置;发明了非晶合金构件制备成形加工设备和技术,解决了非晶材料构件制备工艺连续性、短流程以及复杂薄壁构件控形—控构—控性一体化制备的难题。
项目成果形成了材料系列—制备设备和技术—产品全链条式综合技术,并实现了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是该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研究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申请国际PCT专利7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
形成的专利技术成功在辽宁金研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耐尔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产品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出口到国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本领域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的进步。
三、客观评价1. 国家有关部门评价1)获得中石油和中石化产品准入证:发明的具有抑制石蜡等矿物质析出凝聚特性的功能结构一体化的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和防结蜡装置在国内各大油田获得广泛应用,得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高度认可,获得中石油和中石化产品准入证。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验收评价:该项目在非晶材料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及其复合材料短流程制备与成形加工设备和技术,解决了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制备的相关构件成功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国防军工领域。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工程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我国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型转型、由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本课题系统总结和回顾了10年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大连港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布置最集中、作业货种最多、吞吐量最大、仓储容量最大,装卸效率最高、集疏运体系最综合的大型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港之一。
通过多项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提炼形成大连港综合性液体散货港规划布局的创新理念,大型深水码头的设计和建设集成创新技术,多种集疏运体系、多货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的运营理念和技术创新,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和罐区的设备革新、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安全、消防、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的创新技术,促进液体散货枢纽港和物流港技术积累,推动我国液体散货港口工程技术进步,指导我国液体散货储运物流系统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主要完成人员和单位的贡献和排序均得到确认。
同意申报,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综合性、集约化液体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研究:包括港口规划布局形态、海域复杂自然条件的改善、大型开敞式原油码头和LNG 码头的轴线确定、泊位长度优化、多泊位之间的安全距离分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群多船型组合靠泊,陆域仓储罐区平面布置研究等。
2. 液体散货港口综合集疏运系统研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运输体系的建立,“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管道”中转换装和工艺流程创新等。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海洋平台升降锁紧关键技术

1、权威机构检测报告 项目产品设计经过中国船级社海工审图中心批准,制造过程经过中国船级社
CCS 检验并取得 CCS 的产品证书。另外锁紧系统产品经过美国船级社(ABS)审 图批准和检验并取得 ABS 的产品证书。升降系统产品还经过了广东省质量监督机 械检验站的检验,所检项目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同行专家鉴定评价
鉴于项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化前景广泛,能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 平台建造的整体水平,特此: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三、项目简介
海洋平台是列入《中国制造 2025》和《2015 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 域目录》等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 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海洋强 国战略同时将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升降锁紧系统是海洋平台的 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建造的自升式海洋平台所需的升降锁紧系统主要依赖 进口,核心装备技术被国外垄断。本项目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全产业 链的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平台升 降锁紧系统,实现了海洋平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替代。项目所取得的技术突破有:
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 项目产品已经应用在中海油服的海洋石油 941、931、921、922、923、924 系
列石油钻井平台,中石油的 DSJ300 系列石油钻井平台,辽河石油装备的 CP300 系列石油钻井平台及 KOE 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平台。经鉴定,项目的总体技术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锁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突破了行业传统的检验试验方式,研发了全效能齿轮齿条升降系统、液 压插销式连续升降系统、桩腿锁紧系统等大型台架试验机,解决了升降锁紧系统 在各种工况和风暴载荷下的承载安全试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热点区域高容量的密集无线网络则是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等项目资助下,为解决“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机理,形成了高容量无线网络协同自组织技术发明,解决了热点区域基站密集导致组网容量低、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难题。
主要创新点包括:①发明了基于异构自主控制环的一体化协同自组织网络结构,实现了绿色、低成本、便捷快速组网;②发明了异构干扰分层协同控制方法,解决了密集基站布置下干扰突发和严重难题;③发明了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方法,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能力。
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软件著作权9项,颁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
项目成果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于201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
热点区域的高容量无线网络是实施“宽带中国”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
高层楼宇、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等热点区域数据业务占比逾70%,受建筑结构和业务分布等影响,热点区域的基站能力差异大且非规则蜂窝布置,无法采用传统规则蜂窝机理,引发“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导致容量低、耗时长、成本高等挑战。
为此,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理论,发明了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实现了热点区域的高容量、便捷、低成本无线组网,为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实施提供支撑。
核心发明点有:1.针对传统无线网络无法适应业务的潮汐变化及容量剧增难题,发明了分层的一体化无线组网方法,实现了多种无线网络设备的共用和小型化;在传统控制环中增加了评估步骤以进行异构传输性能预测,提出了异构自主控制环,发明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结构,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可扩展性;2.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突发且严重,传统时频空资源处理增益有限难题,发明了接入层面分级动态干扰协调自优化方法,突破了自适应分组业务迁移和窄频带传输,提出了统一控制的共虚拟小区组网机制;3.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基站密集化和即插即用导致的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挑战,发明了物理小区自配置、邻区关系自优化、容量覆盖自协同、小区中断自治愈方法,提升了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水平。
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项,牵头制订并颁发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
研发的异构基站获科技部“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证书,热点自组网系列产品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并带动了我国在热点区域无线智能组网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项目部分成果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1.专家验收意见2009年11月,国家863计划项目“异构无线接入网的协同机理研究”在北京进行了验收,验收意见主要包括:该课题给出的异构协同通信理论性能界以及影响理论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对现有协同通信理论的重要补充。
课题组从理论分析、协议标准、算法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异构协同中继技术在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以及产业应用提供了基础。
圆满完成了合同要求的目标与主要指标。
(附件*)2013年12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Advanced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在北京进行了验收,验收意见主要包括:1.提出了IMT-Advanced系统自组织网所需的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流程;搭建了一个基于TD-LTE的SON动态系统级仿真平台和硬件演示验证环境;课题通过了第三方测试。
2.提出了一种增强的自主控制环,实现了基站设备的自启动;提出了类IP的PCI自配置方法,给出了基于用户测量的邻区关系自优化方法,实现了PCI自配置和ANR自优化;采用多参数联合优化算法,实现了系统自优化;采用动态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实现了网络自治愈。
3.申请了55项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PCT发明专利,获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提交国内标准提案41项,3GPP提案36项,发表学术论文107篇。
验收得分89.67分,同意通过验收。
(附件*)2.同行评价异构分层协同自组织理论被本领域56名IEEE Fellow等著名学者正面引用和评价,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3次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异构协同自组织理论成果被印度技术学院电子系主任R.K. Mallik在其IEEE TCOM论文中评价为“在一个多用户多中继场景中给出了AF和DF的SEP的渐进表达式”。
加拿大无线通信研究会主席R.Schobe和两院院士/IEEE通信协会主席V. K. Bhargava在其IEEE TWC论文中评价“证明了在通用N用户M无线中继场景,AF和DF中继的协同分集度为MN+N”。
(附件*)协同网络架构成果被加拿大两院院士X. Shen引用并评价为“提出的基于现有网络的互补性进行网络融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被专刊客座编委评价为“提出了一种分层协同中继异构网络来支撑单播组播业务,实现了高经济效率的覆盖扩展”。
(附件*)干扰协同控制成果被美国两院院士H.V. Poor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L. Hanzo正面引用并评价为“让更多用户和中继一起协作,以提升整个网络性能,这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附件*)网络自组织成果被列为2013年IEEE Com. Mag.两期异构网络专刊的头篇文章,被异构网络专刊编委评价为“全面总结了后4G异构网络自组织技术,通过演示平台证明了自组织带来的性能增益”(附件:XXX);IEEE Com. Mag.编委Y. Kouch。
在其JSAC论文评价为“是未来5G异构组网最有吸引力的先进技术”。
(附件*)3.标准制定及评价牵头起草并颁发了无线智能组网相关国家标准3项,主导参与了异构基站相关的全部21项行业标准。
此外,研究成果还向ITU-R、3GPP和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标准提案75篇,写入3GPP标准5项,提出异构分层无线网络自组织技术,CCSA接收证明23篇,其中该项目组18篇。
(附件*)4.第三方测试评价“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委托上海无线通信中心在北邮和中国移动怀柔试验外场完成了“IMT-Advanced 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编号2011ZX03003-002-01)”第三方测试,针对4个测试对象共完成3个仿真指标项、11个测试指标项的33个测试例,所有测试例的结果都为通过,且也全部满足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测试与攻关项目-SON测试规范要求。
而在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中对该发明部分自配置和自优化用例在江苏南京江宁区进行了测试,结论是所有测试项全部通过。
(附件*)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对京信ENB-10型GSM基站和ENB-33型TD-SCDMA 基站进行了型号核准检测,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工业和信息化部泰尔实验室对京信公司的TD-LTE异构基站设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论是该设备完全符合3GPP R9版本的标准规范;另外,京信公司的TD-LTE异构基站也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测试认定,获得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附件*)5.用户评价中国移动集团多家省公司测试和使用了本项目研发的异构基站,测试结论是通过所有功能测试,设备稳定性高,且提供了多种场景下可行的异构组网解决方案等;而台湾地区和巴西、美国等国家的多家电信运营商测试和商用了本项目研发的iCell无线智能组网解决方案,并提交了感谢信等。
(附件*)五、推广应用情况:研发了热点区域的异构基站及自组网系列产品iCell,已经应用于国内除西藏外所有的30个省及直辖市,以及世界上80多个国家地区,特别是在国家体育馆、上海世贸大厦、广州天河体育馆等国内热点区域,以及巴西世界杯主体育场、俄罗斯索契冬奥场馆等国外热点区域均有大规模应用,获得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不超过15个)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项,前3项为核心知识产权)七、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6人):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联合申请和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40余项,联合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联合发表国际SCI学术期刊论文23篇;联合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三完成人联合完成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下一代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研制和网络应用”,并且成立了北邮-京信联合实验室。
第一完成人把授权发明专利26项转让给第三完成人所在的公司,并在相应的产品研发中进行了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完成人联合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
第一完成人参加完成过第四完成人所在单位负责的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Relay)试验设备开发”、“TD-SCDMA HSPA+系统设备研发”)和多个校企联合合作项目。
第四完成人也牵头组织参加了第一完成人负责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Advanced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五完成人联合撰写了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D-SCDMA增强演进系统的下行传输方法”,并联合发表IEEE学术期刊论文2篇。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六完成人联合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攻关计划)项目“TD-SCDMA HSPA+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三完成人、第四完成人、第五完成人、第六完成人联合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
上述项目关系介绍准确无误,证明材料真实可靠,并得到各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共同确认。
第一完成人: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附件2: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情况说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按照2018年度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要求,我单位牵头完成的提名项目“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相关内容于2017 年12 月15 日至2017年12 月22 日进行了公示,且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均已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内未收到对提名项目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