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
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
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生物学复习纲要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远交衰退、生态灭绝、野生灭绝、集群灭绝、阿雷效应、适应、可持续利用、最大持续产量、基因流、遗传漂变、遗传覆没、小种群、集合种群、生境走廊、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保护地、栖息地保护区、物种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个体增援、物种再引入、迁地保护、生境走廊、进化重要单元、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二、简答1、被入侵生态系统有何特点?2、导致“xx效应”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法则”。
4、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物种-面积”关系。
5、简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及动植物区系特征。
6、如何判断外来种是入侵种?7、生境片段化后,在群落水平上会出现哪些生物学后果?8、生境破碎化后,残余的生境碎片会产生不同于原有生境的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生境走廊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10、生境走廊在保护物种方面有何作用?11、野生生物廊道存在哪些潜在的坏处?12、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3、实施迁地保护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4、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在自然保护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应用?15、物种再引入的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6、相对于大种群而言,小种群的灭绝概率之所以增加,是由哪些因子造成的?17、遗传多样性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8、遗传效应导致小种群灭绝概率增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9、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集合种群生物学理论有何观点?20、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景观生态学有哪些观点与岛屿生物地理学存在差异?21、种群变小后,个体的存活能力与产生后代的能力都会下降,其原因是什么?22、自然保护区具备哪些功能?23、自然保护区内部功能区域划定的原则是什么?三、问答1、试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物种动态平衡理论,并指出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指导物种保护的局限性。
保护生物学复习(整理)

迁地保护:在人类控制的人为条件下维持种群个体。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美国技术评估局,1987 )景观:由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有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的陆地区域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时,即被认为灭绝了。
生境片断化: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小块的过程。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微量气体。
它们对太阳是透明的,允许阳光通过大气并使地球温度升高。
这些气体和水汽(以云的形式存在)吸收地球以热方式释放的能量,并减慢地球上热量释放的速度并把它们反射到空间。
胎生苗: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
幼苗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幼苗离开母树下落,插入泥土中。
遗传瓶颈: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偶然地明显下降的现象。
生物入侵: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里,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仅仅由于机率也会发生变化。
在小种群中当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很低时,那么它在各世代中丧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遗传多样性: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通常谈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时也就包含了各自的遗传多样性。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间(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单个群体(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即基因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隔开。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
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
4、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6、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8、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9、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10、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1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2)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3)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盖娅”假说:由英国学者根据生物圈中生物区系(包括动物区系、植物区系、微生物区系)和其环境组成一个自调控的反馈系统,提出的假说: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的气体构成、地表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势和pH受地球上所有生长和发育的生物总体的控制,特别是细菌的作用,使之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球的大气组成、地表温度、pH和海水含盐量等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干扰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物和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对抗不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详见《进化生物学》250页)2.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3.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4.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物种。
【关键种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兴衰。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往往是植物。
】5.旗舰种: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的物种。
【一个物种毁灭,固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不良影响,但不致导致它的崩溃。
旗舰种的作用是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
】6.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
【PV A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 ,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7.物种松弛: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这种现象称为物种松弛species relaxation。
8.SLOSS之争: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的争论。
【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SLOSS)的问题曾经是70 年代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保护区可以包含有更多的物种。
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2019保护生物学2.0

保护生物学提纲(加粗的是我之前考过的)第一章绪论1、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他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原理与方法。
2、保护对象是生物多样性。
3、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工作的目标:(1)完整记录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2)认识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发展实用方法来阻止物种绝灭,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征:(1)保护生物学是一种危机处理的科学;(2)保护生物学是关于统计现象的科学;(3)保护生物学是关于价值取向的科学;(4)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科学;(5)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整体性科学5、保护生物学的伦理原则:(1)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应该得到保护。
(2)要防止种群和物种的非常规绝灭。
(3)生态复杂性应该得到保持。
(4)自然的进化过程应该得到保护。
(5)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价值6、世界上的第一个保护区是波兰在1561年建立的欧洲野牛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鼎湖山设立了第一个保护区.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认识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无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物种多样性的定义: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度的客观指标。
4、物种: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征,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或者使用大家动物学记忆过的物种定义也可)5、遗传多样性的定义: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6、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不断提高和丰富。
主要可以分为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蛋白质水平和DNA水平四个层次。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2017)重要名词:(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Definitions什么是保护生物学?“The applied science of maintaining the earth’s biological diversity” M. Hunter, 1996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应用科学“The new,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developed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confront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bi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a crisis discipline." R. Primack 1993新的、多学科、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危机(2)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or biological diversity = the sum of an area’s organisms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物种自由交配,后代可育(生物学)一组生物的个体,其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与其他个体显著不同,能够相互区分(形态学)(4)种群“A population may be defined organisms of the same species aosc acu gpryoiunpg oaf particular space at a particular time.” (Charles J. Krebs, Ecology, 4th edition)“种群可以定义为占有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一组有机体。
”种群是遗传多样性的容器(5)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直接产品提供:淡水资源、食品、药物、纤维、木材、燃料、遗传基因、生化产品生态系统的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调节、水质净化、洪水调节、水土保持、废弃物分解、人类疾病控制、授粉、风暴控制文化功能:文化多样性、精神价值、景观和美学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社会关系的和谐、文化遗产、休闲旅游支持功能:初级生产:固定碳、产生氧、形成土壤、生物和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境等等(7)景观(8)物种多样性分析(9)物种丰度(species richness):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10)物种多度(species abundance)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新人教版保护生物的我多样性复习提纲

保护生物的我多样性
1.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①②
③④。
2.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植物中的、;动物中的。
扬子鳄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的裸子植物是;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被子植物是。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
②,③,
④。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自然保护区是“”,能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5.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
对于珍惜濒危物种
禁止一切形式的和
6.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保护而设立的;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而设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重要名词: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他们的遗传多样性、他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物多样性说的是生物及本身,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4.物种:一群或几群能互相交配的个体,他们和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5.种群:一个地区内相同个体的集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生态系统:一个空间中所有生物和其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8.景观: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9.生物分类系统: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10.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
11.物种丰度: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度是保护生物学中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衡量指标。
12.物种多度: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13.物种多样性:如果根据丰度、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种多样性14.生物多样性指数(species diversity index)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数量的数值,用以评价环境质量。
15.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种群的个数16.种群动态: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那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17.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个体数量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8.旗舰种:旗舰种主要用来引起公众对保护行动的关注,通过关注一个旗舰种和它的保护需求,便于管理和控制大面积生境,这不仅是为了这些受关注的物种,而且是为了其他影响力较小的物种。
旗舰种应能够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为其保护活动凝聚关注,如大熊猫已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象征。
此外,在设置保护区时,旗舰种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
19.伞护种:Wilcox于1984年最早提出伞护种的概念,他认为“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这种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应综合了其他种类生境需求的信息20.指示种: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而言,指示种是指这样一类物种,其生物学或生态学特性(如出现与缺失、种群密度、传布和繁殖成功率)可表征其他物种或环境状况所具有的,难以直接测度或测度费用太高的特征参数。
指示种依其应用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指示高生物多样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示种以及用来测度环境变化的指示种21.重要经济物种:22.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缔约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
《公约》重申各国对本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同时又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
23.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年1月,作为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境工作的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成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环境规划理事会的各项决定;根据理事会的政策指导提出联合国环境活动的中、远期规划;制订、执行和协调各项环境方案的活动计划;向理事会提出审议的事项以及有关环境的报告;管理环境基金;就环境规划向联合国系统内的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意见等。
24.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保护联盟,专职在世界的自然环境保护,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参与合作的少数几个国家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10月。
25.CITES(华盛顿公约):全名《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于1973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
华盛顿公约(CITES)的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市场的永续利用性。
26.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成立,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27.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世界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
28.生态灭绝: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系统彻底损坏29.栖息地破坏:是指自然栖息地无法维持现有物种导致栖息地的生物流离失所或灭绝的过程,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30.栖息地破碎化: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
31.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32.生态灭绝:生态灭绝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系统彻底损坏。
33.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导致另一物种的灭绝34.协同效应: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一种联合强化毒性效应。
35.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36.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我们今天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37.库兹涅茨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38.地球峰会:又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联合国的重要会议之一。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根本母法。
39.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40.自然之友: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会址设在北京,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团体。
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于1994年3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
41.怒江水电之争:关于怒江水电开发引发的争议,是环保与发展之争。
42.生态补偿:使生态影响的责任者承担破坏环境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受害者进行补偿的一种生态经济机制。
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4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44.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45.温室气体: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
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46.全球碳循环:大致的循环过程: 大气==> 植物==> 动物、矿物燃料==> 最后回到大气47.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48.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需要掌握的内容:1、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学科特点。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背景: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地球经过40 多亿年自然演化的结果。
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剧增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剥夺和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造成生多样性以每年2. 7- 3. 0 万种的速率急剧下降,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之快是6500 万年来所未有过的, 是物种自然形成速度的100 万倍, 有些物种还未被认识就灭绝了。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已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公众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之一。
于是,保护生物学应时而生。
发展历史:保护生物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而真正形成保护生物学这一学科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此概念源于对森林、渔业和野生动物等管理问题的探讨,它的形成既有科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20世纪60至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大量的研究结果,促使人们在保护项目中检验这些理论。
现代种群生物学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学中分离出来。
生物科学的分化,如动物、植物、森林、渔业、野生动物管理都从“母体”生物学中分离出来,为保护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社会的关注也促成了保护生物学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晚期,许多从事“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更多地关注到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物种灭绝危机。
自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以来,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比任何时候都快,而灭绝最快的是热带雨林。
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000万种生物,而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占50%~90%。
现在每年被砍伐的热带森林为1700万。
按照这一速度,在今后30年内,大约5%~10%的热带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一门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目标: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2、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及学名生物分类系统基本知识:生物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