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入门

小篆入门
小篆入门

小篆入门

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小篆的写法要领。

教学过程:

简介小篆的特点及写法。

小篆的写法要领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

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握笔姿势。

2、学习折格子。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小篆写法要领练习书写。

教学过程:

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小篆写法要领练习书写先外包后里头的字。

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小篆写法要领练习书写先主笔后副笔的字。

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反复练习先副笔后主笔的写法

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

反复练习

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

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横。

小篆的基本笔法(横):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小篆笔法分析【小篆基本笔法】

(1)逆入藏锋

至首端

(2)转成圆锋

向右行

(3)行至末端

转锋

(4)向左回锋

第八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第九课时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第十课时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直弯

第十一课

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上弧 上弧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

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

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

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

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

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

痕迹。

第十二课时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下弧

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

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

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

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

缺乏力感.

第十三课时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左右外弧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

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

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

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

美。

第十四课时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方弧

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

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

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

痕迹,方圆要和谐。

第十五课时

学习小篆的基本笔法——弯曲弧

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

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第十六课时

小篆的笔法分析、笔顺特点、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小篆书法的风格流派

小篆书法的风格流派 小篆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秦篆以《泰山》、《琅琊》二刻石文字为其代表,其字笔画粗细一致,横平竖直,圆起圆收。直画似陈玉箸,曲笔如弯钢筋,笔力遒劲,圆润通畅。字形基本为长方,结体平正对称,排列整齐均匀,世称“玉箸篆”。秦篆为后世小篆书体的发展变革树立了一个基本模式,使后代的小篆万变不离其宗,或多或少地留下秦篆的痕迹。 汉代小篆风格多样,如《袁安碑》字形仍为长方,但用笔不似秦篆严谨统一,面是圆、方、尖笔皆用,笔画也不完全横平竖直,篆法也不似秦篆规范。《少室石阙铭》、《开亩庙石阙铭》字形近方,笔画粗细也不尽相同,篆法也不够严谨规范;《新莽嘉量》(王莽诏版)结体上密下疏,垂脚较长,笔法方圆并用,笔力刚劲。排列横密竖疏,大为识者称道;用于摹印的缪篆多呈方形甚至扁方形,笔画屈曲婉转,增减无定,字的长短大小也不绝对一致,排列行格没有严格规定,比较自由,利于变化。 汉篆之后,稍晚一点的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与其它篆体大异,虽为篆书结体,但用笔奇特,近似《二爨》笔法,一改小篆的圆笔,全用方笔、尖笔。尤其直竖笔,酷似楷书中的悬针,又似倒垂的韭叶,险峻犀利,风格独具,世称“倒韭篆”,对后学者有一定影响。清代着名书家徐三庚的篆书就得力于此碑,很有特点。 唐代小篆以李阳冰的“铁线篆”为代表,风格近似《峄山》、《会稽》二石的摹刻本。用笔纤细刚劲,其结体不完全统一规范,长方、正方、圆形皆备,后世的“细圆朱文”篆刻多取法于此。 清代小篆水平很高,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其代表书家应以邓石如及其传人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王孝禹、胡澍等一派为主流。其流派共同特点是字体狭长(胡澍一人例外,取方形),结体严谨,用笔婉转流畅,笔柔墨润,潇洒飘逸,富于装饰美。另一流派以王澍、钱坫、桂馥、洪亮吉等人为代表,他们大多师法李阳冰和秦《峄山》、《会稽》二石,多写“铁线”、“玉箸”,字体比较呆板拘谨,笔墨情趣也较差;而吴昌硕、王福庵等取法《石鼓》,熔大、小篆于一炉,用笔苍劲老辣,结体丰富多变,面目清新,别树一帜,对后学尤其是篆坛影响颇大。

篆书特点4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楷书隶书篆书他们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是什么4

楷书隶书篆书他们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是什么·?详细点,为什么楷书有的字体不一样 但是都是叫楷书呢·》? 满意答案 小桥 6级 2011-04-23 我国秦以前书写的文字基本都是篆书,篆书又分大篆、小篆,大篆主要包括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等,小篆主要指秦篆。我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篆书的象形度都较高,笔画交代每笔都很清楚,没有连笔之类的附属笔画,笔画粗细高度一致。秦篆是篆书发展的晚期,所以它的象形度就不如大篆,但装饰性超过大篆。 隶书出现在汉以后,是为了便于书写而出现的自然演变,但为了追求装饰性,强调了“蚕头燕尾”,但继承了篆书笔画交代清楚的特点,笔画粗细基本一致,笔画间同样极少出现表示连带关系的附属笔画,同时由于竹简的大量运用,为了在竹简上写下给多的字,所以隶书多取“横势”。 楷书出现在隶书之后,大概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高度成熟,是为了进一步的简便书写而自然演变的,继承了篆书与隶书笔画交代清楚的特点,但象形度大幅度降低,由于书写的快捷,笔画出现了粗细的变化,笔画间“横”和“竖”由原有的两笔演变成横折、竖折等成为一笔,有时候我们看有些人写的隶书,横竖不分的写成一笔就会感到不对味,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书写的快速,笔画中出现了变现连带关系的附属笔画,比如竖钩里的那个钩,就是笔迹转换到下一笔的连带笔画,而这些“连带”在篆、隶里是基本是看不到的。 至于字体的不一样而都叫楷书,那是因为时代的演变以及书写者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只要具有楷书的上述特点,那就都统称为楷书。 当然,篆而隶,隶而楷,它们递变过程之间会出现连带性,有时候也很难分的很清,尤其是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但从流传下来的碑帖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基本可以忽视。 随手写来,也不知能否帮助到你。如果想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建议你寻找专业书籍解决。

简述篆书的特点

简述篆书的特点 卫文明 木有本,水有源,本立而道生,源远而流长。以书写文字作为一门艺术并屹立于世界艺坛者,唯有祖国的书法艺术。汉文字从殷商王朝的甲骨文字问世以来,已经历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孳乳演化,不断发展,派生出各种书体,记录着祖国光辉的历史文明。书法中篆、隶、章、行、草、真(正)各种书体,皆有篆法孳乳演化,故形貌虽殊,而血缘实一。因此了解祖国的书法艺术必须了解篆书。 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杂。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小篆’,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是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一般认为与

‘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余以为,金文应属大篆主要部分。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西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并且有多达497字的大篇长文。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西周晚期,金文被人整理成为一种新的样式,称为?大篆?,据《汉书〃艺文志》和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所说,小篆完全出自史籀大篆。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大篆的字体结构比较繁复,体势近于小篆,而有些字又较其后的字体小篆繁复。秦的统一文字小篆由它脱化而出。金文系指

篆书的特征

篆书的特征 (1)笔法单纯。在各种字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单纯。尤其是小篆,笔画粗细一致,几乎笔笔中锋,直画如玉柱,弧画如曲铁。清代包世臣说:“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书法中强调中锋用笔的传统即源自于篆书,所以中锋用笔的方法也称“篆法”。篆书笔画以圆为主,小篆大致是只有直、弧两种笔画,而没有撇、捺、钩、挑等尖状的笔画,起笔、收笔藏锋,且多圆转而无方折。“篆”本有“引书”的意思,行笔取势委婉悠长,贯通畅达,所以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圆劲婉通是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 (2)字体略长。篆书是早期的汉字字体,因而也比后来出现其他字体保留着更多的象形成分。它自然古朴,结字灵活,字形修长而富于变化,更古朴也更接近自然。有些字形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先民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联想。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尚未定型,因而篆书的字形面貌

必然是多样的。整体上,篆书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汉字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到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小篆,法度十分严谨,字形修长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左右严格对称。从总体上看,篆书比后来出现的隶书、楷书等书体字形要显得修长一些。如果说隶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扁方的,楷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正方的,那么,篆书字体总体的形状就是长方的。因此,从结字的角度来看,篆书基本特征是字体略长,具有崇高古朴之美。 (3)章法变化。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字体的总称,涵盖了自商至秦一千多年出现的各种字体。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从载体材料看,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玉、石、竹简、木牍和丝织品;从成字方式看,有用刀刻的,有铸造的,也有用毛笔写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大篆到小篆,字形有变,材料各异,篆书的章法布局样式也在变化。篆书章法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是趋向于整齐统一。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基本上纵成行而横无列;后来的金文、石鼓

[汇编]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

[汇编]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也叫籀书,从大的范围来说,钟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属大篆范畴。《石鼓文》(图一)为代表书体。另如《大盂鼎》(图二)、《毛公鼎》(图三)、《散 氏盘》(图四)等,都具有较佳的意趣。其书瑰异奇古,凝炼厚重,久久玩索,必能探得古意盎然的气象,对研习书法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石鼓文》石鼓,即刻有籀文之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中间部分,为我国最古之石刻文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陈列展出于该院绘画馆。石鼓所刻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其字结体繁复,类似西周铭文,或称“大篆”,亦称“籀文”。 小篆亦称秦篆,以《泰山刻石》(图五)和《琅琊台刻石》(图六)为最佳,世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构谨严,为秦代小篆之代表作。 又有《绎山刻石》、《会稽刻石》,早毁,现存为宋人复刻本。 此二种已无秦篆风貌,神味俱失,实不可学,但其字形结构尚可借鉴参考。 篆书,不论大篆、小篆,其笔法特点均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纯系圆笔。运笔贵圆劲流畅,浑厚挺拔,具体运笔方法请参见“中锋”、“圆笔”、“提按”、“转折”、“疾涩”、“擒纵”等条。值得注意的是,除起笔、收笔处外,几乎全是提笔运行。

临写篆朽,也同样需要参照墨迹,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 谦、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何绍基等的篆书作品均可借鉴。学习篆书,必须先识篆字,然后再写。为此,就需要了解《说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学习过程,可先从小篆入手,小篆写好了,再进一步学习大篆。同样,识篆字,也应先识小篆,最好先把《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记熟,然后再逐渐扩展,就较容易了。 小篆的点画形态比起楷书和隶书来都较为简单,只有直、曲之分。线条粗细也比较均匀,没有更多的起伏、顿挫等变化(此是指秦代的小篆,后世书家如何绍基、日本今井凌雪等人所书小篆并非如此),因此有的人认为篆书用笔简单,只有一笔,容易写。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越是单纯,越难于表现。小篆的点画要求柔中带刚,圆劲挺拔,凝炼厚重,富有立体感,必须提笔运行,集疾涩、淹留于一画之中,转折处“如折钗股”,是十分难的。刘熙载说:“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驰,亦患其急。欲去两病,?笔自有诀也。”(《书概》)所以,开始习写,运笔不妨慢些,渐熟则须逐步加快运笔。运笔太慢则成墨猪,不可能达到圆劲、挺拔、浑厚而又流畅的效果。运笔太急,则枯而不 润,或抛筋露骨、直率而无韵致。?笔,《篇海》称??,即在行笔过程中提按结合、刚柔结合、老成提紧、疾势战行,如此则点画皆有筋骨,雄媚有力,若万岁枯藤状。孙过庭《书谱》所说:“篆尚婉而通”,刘熙载则认为是,“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实际上都是说的行笔过程中的疾涩和遒婉。 下面举例说明小篆的点画写法;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篆书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篆书基础知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国

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留存于世

小篆的四个特点和运笔方法

小篆的四个特点和运笔方法 一、可以顺便研究“说文”,对于文字学,便可以有一点常识了,因为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关于一笔一画,都不能随随便便乱写的。若不学篆书,不讲究“说文”,对于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单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所以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有兴味的。二、能写篆字以后,再学楷书,写字时一笔一画,也就不会写错的了。要知道写错了字是很可耻的。这正如学英文的人一样,不能把字母拼错了一个,若拼错了字,人家怎么认识呢?写错了我们自己的汉文字,更是不可以的。我们若先学会了篆书,再写楷字时,那就可以免掉很多错误。很重要的一点是写篆书是写隶书、楷书、行书的基础。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小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

部分则可以耸起。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谈谈篆书的种类及特点

谈谈篆书的种类及特点 张国俊/文 书法艺术,从广义上讲,是一门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视觉艺术。篆书作为我国的古文字,由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篆字书体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它们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了解和掌握篆书各类各自的特点,对于我们篆书书法创作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用比较硬利的刀錐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纯朴和谐。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当今很多书家乐于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金文 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多为记录礼典、征伐、约契等。是承甲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 其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笔画和写法也各异。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浩如烟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内壁刻铭文9行291个字,记周康王23年,在宗周向盂叙述文、武、成三位先王的立国经验和殷王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盂为感谢王命,于是铸此大鼎,以记其事。大盂鼎为西周青铜器之重器,且铭文数量多,字大,笔法方圆并用,粗细富于变化,起止锐圆因势而异,体势严谨,遹瑰隽美,流畅宏灵,行气款形齐整,纵横疏密相当,实为西周前期金文典范。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西周厉王(公元前857~前842年)时盘器。铭文19行357字。记矢人将田地划付散氏所订约契,故而得名。铭文大字,笔法、结字和章法意态恣肆,奇趣横生。字大多取横势,这与大多取纵势的铭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给人跳跃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现了变幻多端的现象,给人以行止裕如,气象飘逸之感。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金文鼎。腹内铭文32行497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铜器。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辅助王室,并赏给酒食、衣服、车及武器,仪仗等物。铭文笔法严谨,结体劲瘦,取纵势,行气流畅磅礴,章法错落自由,实为金文中的瑰宝。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器皿。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铜盘。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强族(即匈奴)于洛水之东,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铭文系四言韵诗,字虽大小不等,但体势优美娟秀,精巧玲珑,行款齐整,布白疏朗。在书写用笔上,落笔稍顿,收笔出锋已很明显,开启了石鼓文书体之先风,被当今书史谓之籀文。 籀文

小篆书法教程

小篆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一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二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三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四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五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一) (一)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二)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篆书书写入门:小篆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入门:小篆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入门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曲势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 相背 (三)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相左 相右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排 叠 (八)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右包左

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